三国演义试问除曹操外,集军事政治
自述
上期呢,我已经在《三国演义》中,罗列出了曹操在军事方面的闪光点,曹操是书中最为复杂的一个人物,虽然身居高位,却做人很实在,没有架子,比如他的一篇《述志令》曾自述:
”我被举为孝廉时,年纪很轻,自以为不是那种隐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无能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来建立自己的名誉,让世上的人都清楚地了解我。
袁术手握玉玺
对比于袁术、袁绍这种时刻只想着称霸的人来说,曹操远比他们要自律,在这方面自律甚至超越了他的野心,显得有些幽默,就好比如,孙权让吕蒙袭取荆州斩杀关羽后,害怕刘备报复,就想劝曹操废除汉帝,自己称王,但曹操只是笑着对众人说:
“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吧!回绝了孙权。
甚至在战争中,他依旧如此,在马超联合西凉诸侯来袭时,由于西凉人地处偏僻,都没有见过大名鼎鼎的曹操,于是都拥挤的向前挤去,想见一见曹操的风采,曹操一看乐呵了,对敌人说:
“大家想看我曹某人吗?我也就是个普通人,又没有四个眼睛、两个嘴巴,要说比平常人怎么不一样,多了点智慧而已。”
曹操
这么一位实在的曹老板,既具军事家的战略眼光,又有政治家的杰出能力,甚至还是一个出色的文学家,也算是从古至今,枭雄中的头号人物了。
本文我就从曹操在政治方面的过往,分析他在《三国演义》中政治上的闪光点,若有不妥之处,也祈求教正。
当政时期—胸怀大度,对待事物保持一个性格开朗,气量大,不计较的心态。
若要说坐在高位上,论谁的气量大,那曹老板可是当仁不让,比如在《三国演义》第十九回中,曹操打败吕布,并将其处死,后刀斧手押解张辽前来问如何处置:
辽曰:“可惜当日火不大,不曾烧死你这国贼!”操大怒曰:“败将安敢辱吾!”拔剑在手,亲自来杀张辽。操本打算亲手杀了他,但听了刘、关的劝谏,马上一改前态,掷剑而笑,并“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辽感其意,遂降。
关羽
又比如在徐州之战后,曹操降服关羽,不仅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还赐给他宝马赤兔和封他为侯。但后来关羽得知刘备的消息后,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曹操还是命人不许追究,还赠送他绿锦袍和路费。
甚至在官渡之战打的快败时的,后方许昌有许多人耐不住与袁绍有书信联络,传递消息,过后他也只是“命尽焚之,不再过问”,可见其在对待事物上,他始终保持着一个性格开朗,气量大,不计较的心态,这份气度,在三国中首屈一指。
当政时期—搜罗天下奇才,并能慧眼识英雄
在刘备还只带着关羽、张飞两人流浪时,曹操手底下已经文有荀彧、荀攸、郭嘉、戏志才等王佐之才,武有典韦、曹仁、夏侯渊、夏侯惇、许褚等世之虎将。
曹操光脚迎接许攸
这满堂的文臣武将离不开曹操对人才求贤若渴的重视,更离不开他这个乐于寻千里马的伯乐,就好比如第三十回劫乌巢孟德烧粮中:
曹操与袁绍大战于官渡,半夜得知袁绍的谋士许攸来投,曹操“方解衣歇息,还不及穿履,就喜出望外地跣足出迎”。
当时的曹操贵为丞相,却为一个敌人跑过来投诚的谋士如此对待,可见他对于贤才的重视到了何等程度。
在对待大是大非时,文武并茂,以身许国
在第四回(谋董贼孟德献刀)中,大臣们剿灭宦官以后,董卓带兵入京,自称丞相,挟持天子,独揽朝纲,就连满朝文武也无可奈何时,只有曹操站出来了:
“满朝大臣,夜哭到明,明哭到夜,焉能哭死董卓耶?再哭也是于事无补,孟德愿冒杀身之罪去刺杀董卓。“
曹操刺杀董卓
此时的曹操还仅仅是一个校尉,比他官职大的将军,能装几箩筐,但大是大非前,他还是站出来了,虽然最终刺杀失败了,但这次的行刺行动却恰恰暴露出他过人的勇谋。
他当时正要从背后偷袭董卓,谁知董卓抬头看了一下镜子,看到了他在背后拔刀,正想让人把他抓起来,曹操急中生智将刀奉起跪下,声称:”我有七星宝刀一口,愿献给丞相。“
之后得到机会借”试马“脱身,逃回老家,招兵买马,促成了反董卓联盟的组建。
相比于其他献出生命,以身报国的人,曹操显然信奉于“谋事在人而成事在天”,也恰恰是他这种信仰,才成就了这个文武并茂的曹孟德。
看法
曹孟德
虽然世人皆称曹操是个奸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玩弄权术的能手,他在某些大是大非的政治问题上,往往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计划;在招募贤才时,更是可以量才适用,总能将合适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这样的曹老板在古今的枭雄也可堪称”头号人物“了。
文章原创(宸昕侃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罗贯中》、《三国志注·裴松之》)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dwh/14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