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以福斯特圆形人物及扁形人物理论分析

经常接触学术论文,耳濡目染看见圆形人物与扁形人物的理论分析,真正思考下笔用其分析中国古典文化作品,还是有点犹豫,不知从何说起。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最初源自福斯特年至年在英国剑桥大学所做的一个题为“小说面面观”的系列讲座,后整理成书。此书出版后,深受西方文学艺术界的好评,并被誉为“二十世纪分析小说艺术的经典之作”。而这其中,圆形人物及扁形人物理论被应用的更是淋漓尽致。《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进程,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在人物塑造方面很有特色,故二者结合碰撞应该会有激烈的火花。圆形人物是指文学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这类人物在小说中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其性格有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而与之相反,扁形人物的性格比较单一、突出、鲜明,人物的某一种性格特征被突出地强调出来,其他性格侧面则往往被压倒、吸收,似乎仅仅成了表现这一种性格特征的方式,这种方式是一种“静态”的塑造人物的方式,它只表现“人物身上占统治地位的或在社交中表现出的最明显的特征”。在对《三国演义》的研究中,有固有的思维定式,如《三国演义》中的“三绝”:诸葛亮是“智绝”,关羽是“义绝”,曹操是“奸绝”。再有刘备是“仁”的化身,张飞是“勇”的化身等等,我窃以为这是扁平人物的直接展现,提起一个人物直接固有这样的思维定式,或者认为作者对其塑造集中向一个方向发展,表现其中一种性格且放大化,是明显的扁形人物塑造。但是细究文本,难道《三国演义》中典型人物形象真的仅仅是单一性格展示吗?我将以曹操为例简要分析自己的想法。基于《三国演义》的文学地位,不少文学大家都对其进行过评价,对于曹操形象的评价也屡见不鲜,对于曹操是否为正面形象的争论也分为两派。陈寿在《三国志·武帝纪》中指出“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维其名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是三国君主中评价最高的。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其实,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而毛泽东在年代曾表示他对鲁迅有关曹操的看法非常赞同。但反之,朱熹在其《通鉴纲目》中干脆称曹操为“篡盗”,不论是对文本的私人解读,还是基于一定政治立场或者文学流派立场的分析,不难看出对曹操的褒贬不一其实未尝不是曹操人物形象塑造的多面性,究竟他是单一奸雄的“扁平人物”,还是具有复杂性格的“圆形人物”值得商榷。人物都有其自身的生活逻辑和情感走向,做什么样的事,说什么样的话,都是由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决定的,作家不能想当然的使唤人物,要对笔下的人物有一定的理解,要站在人物的立场上、处境来想问题、做事情,尊重人物,更何况是曹操这种历史上真实存在,在以史实为基础的条件下进行艺术创作的人物。对待降将及武将,曹操一般是放手大胆任用;对待谋士,综合听谋士意见,择善而从,做出决断。官渡之战中曹操经刘晔、荀彧劝阻,反复思考后,终于定下心来,结果初胜袁绍,体现了智绝与任人唯贤、慧眼识英雄。徐州之争屠城,曹操与荀彧等既有经营天下智慧又有惨无人道的杀伐。长坂桥一战,曹操被张飞吓得纵马狂逃,性格中的劣势或是说不太光彩的一面也圆满的展示出来。杀王垕、吉平、董妃、董承全家七百余口的是曹孟德;好色与张绣婶母鬼混,被愤怒的张绣冲入,致爱将典韦、子侄被杀,自己也差一点死于非命的是曹孟德;多疑于梦中杀人,向许攸诈军粮,要求死后设疑冢的也是曹孟德。非常符合圆形人物的塑造,打破了好的全好、坏的全坏的简单分类方法,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刻画人物形象,更真实、更深入地揭示人性的复杂、丰富,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典型的圆形人物,性格必然是一个闪烁着各种色彩的多面体,它容量大,具有说不尽的性格内涵、多方面的审美意义,显示出多质、多向、多义的特点。综上,曹操的人物形象既符合圆形人物的塑造法则,但是在经典流传中,对其“奸绝”、“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扁形人物思维定式也在,故我认为,圆形人物及扁形人物的界定虽有一定明显特征,但并无法实质性完全割裂开来,是一种区分人物的方法,但是同时在同一人物身上看见两种形象的特色,并不违和。                质琪









































云南白癜风专科医院
身上有白癜风怎么办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dwh/85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