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考试重点

1.按微生物的大小,结构和组成,试述微生物的种类。

答非细胞型:无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含有一种核酸代表:病毒

原核细胞型:拟核,无核仁,核膜;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代表:细菌,衣原体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放线菌

真核细胞型:有核仁,核膜;细胞器完整代表:真菌

2.细菌的特殊结构有哪些?各有何医学意义?

答:(1)荚膜capsule:指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功能:抗吞噬作用;黏附作用:参与生物膜的形成;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2)鞭毛flagellum:指许多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意义:细菌的运动器官:动力试验检测;有些细菌的鞭毛与致病性有关;鞭毛的抗原性(H抗原);鉴别细菌:动力试验,鞭毛的抗原性等。

(3)菌毛pilus:菌体表面存在的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有关。菌毛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普通菌毛是细菌的黏附结构,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性菌毛仅见于少数G-菌,由质粒编码,可通过接合传递遗传物质。

(4)芽孢spore:是指某些G+菌在一定环境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意义:是消毒灭菌是否彻底的标准。具有致病性,芽孢发芽后形成繁殖体,可致病;鉴别意义:根据芽孢位置,大小,形状等。

3.比较G-菌与G+菌细胞壁的主要区别。

答:革兰氏阳性:强度较坚韧,厚度:厚,可达20-80nm,肽聚糖层数:多,可达50层,磷壁酸:有,外膜:无;

革兰氏阴性:强度较疏松,厚度:薄,10-15nm,肽聚糖层数:少,1-2层,磷壁酸:无,外膜:有

4.细菌群体繁殖可分为几期?叙述各期特点。

答:(1)缓慢期:细菌适应新环境,为生长繁殖做准备。

(2)对数期:细菌呈几何级数增加,活菌对数呈直线上升,生物学性状典型,教学和科研应选此期。

(3)稳定期:活菌数保持相对稳定,形态和生理活动变异,产生芽胞,外毒素和抗生素等代谢产物。

(4)衰退期:活菌数急剧减少,生理代谢活动趋于停滞,形态畸形或衰退型。

5.试述细菌的合成性代谢产物及其医学意义。

答:(1)热源质(pyrogen):或称致热原。细菌合成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主要有G-菌产生,成分为脂多糖。意义:污染了注射用试剂或药物后可产生发热反应。

(2)毒素和侵袭性酶:1.毒素:病原菌产生的对机体组织细胞有毒性的物质。分为:A.外毒素:多数由G+菌产生,成分为蛋白质,免疫原性及毒性均强。B.内毒素:由G-菌产生,成分为细胞壁脂多糖,细菌死亡后才释放。各种G-菌产生的内毒素毒性基本相同。2.侵袭性酶类:作用:A.溶解破坏组织细胞,有利于细菌蔓延扩散;B.抗吞噬细胞吞噬。

(3)色素: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细菌能够产生色素,色素有利于细菌的鉴定。分类:1.水溶性色素:可溶于水,能弥散到培养基或周围组织;2.脂溶性色素:溶于有机溶剂中,色素局限于菌落表面,不渗入到培养基中。

(4)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大多数由真菌或放线菌产生,少数由细菌产生。

(5)细菌素:某些菌株产生的抗菌物质,抗菌谱窄,只对与产生菌有近缘关系的细菌由作用,具有种和型特异性,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

(6)维生素:肠道细菌合成,除供自身需要外,还分泌到周围环境中供机体利用。

6.叙述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答:(1)生物拮抗作用:竞争黏附作用,产生有害代谢产物和营养竞争作用。

(2)营养作用:参与机体的物质代谢,营养物质的转化和合成。

(3)免疫作用:能促进机体免疫器官的发育和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产生免疫效应物质。

(4)抗衰老作用: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产生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清除自由基毒性,抗氧化,抗衰老。

(5)抗肿瘤作用:降解致癌物质,激活巨噬细胞----抑制肿瘤细胞。

7.试述条件致病菌的发病条件。

答:(1)正常菌群的寄生部位发生改变。(2)宿主免疫功能低下。(3)菌群失调。

8.列表比较外毒素和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答:区别要点外毒素内毒素

来源G+菌和部分G-菌G-菌

存在部位从活菌分泌出,少数菌崩解后释放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放

化学成分蛋白质脂多糖

稳定性不稳定,不耐热稳定,耐热

毒性作用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性效应,引起较弱,多种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引起发热

特殊临床表现,分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肠毒素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DIC全身反应

免疫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处理脱毒成类毒素弱,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作用弱,甲醛处理不形成类毒素

8.试述致病菌引起人体全身性感染后,临床上常见的几种情况。

答:(1)毒血症:致病菌侵入宿主机体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原菌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

毒素入血。外毒素经血达到易感的组织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如白喉,破伤风等。

(2)内毒素血症:G-菌入血后,去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出大量内毒素,也可由病灶内大量G-菌死亡

释放的内毒素入血所致。在严重的G-菌感染时,常发生内毒素血症。

(3)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入血,但未在血中大量繁殖,只是短暂的,一次性通过血循环达到体内适宜部

位再进行繁殖致病,如伤寒早期菌血症。

(4)败血症:致病菌入血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如高热等。

(5)脓毒血症:指化脓性球菌入血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机体的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

的化脓性病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毒血症常导致多发性脓肿等。

9.试述葡萄球菌的分类依据及意义。

答:根据色素和生化反应分为三种:

主要性状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

菌落色素金黄色白色柠檬色或白色

血浆凝固酶+——

a溶血素+——

耐热核酸酶+——

SPA+——

分解甘露醇+——

致病性强弱或无一般不致病

10.试述链球菌的分类依据及意义。

答:根据溶血现象分类:

(1)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在血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周围有草绿色溶血环(a溶血),故又称草绿色链球菌,多

为条件致病菌。(2)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在血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B溶血),毒力强,能

引起人和动物多种疾病。(3)丙型链球菌:不溶血,一般不引起疾病。

11.试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答:致病物质:(1)酶类:凝固酶,能使含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凝固,可作为鉴定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重

要指标。(2)毒素(外毒素):A.葡萄球菌溶素:损伤细胞膜的毒素,对人体有致病作用的是a溶素。a溶素

性质:不耐热的蛋白质,对多种哺乳动物红细胞有溶血作用,对吞噬作用的细胞及多种组织细胞有损伤作

用,经甲醛脱毒后制成类毒素。B.杀白细胞素:攻击中性粒细胞核巨噬细胞,作用部位:细胞膜;C.肠毒素:

可引起呕吐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性质:热稳定的可溶蛋白,抵抗胃肠液中蛋白酶的水解

作用;D.表皮剥脱毒素:使表皮与真皮脱离,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征;E.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

增强机体对内毒素的敏感性,引起发热,多个器官系统功能紊乱导致毒性休克综合征(TSS)。(3)表面结构:

SPA,荚膜等。

所致疾病:(1)侵袭性疾病(化脓性感染):A.皮肤和软组织感染:毛囊炎,疖,痈和伤口化脓等。特点:化脓性病灶局限,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浓汁色黄黏稠;B.内脏器官的感染:肺炎,胸膜炎和心包炎等;C.全身感染:败血症和脓毒血症等。(2)毒素性疾病:A.食物中毒:误食含有肠毒素食物引起的急性肠胃炎

B.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剥脱性皮炎):多见于婴幼儿和免疫力低下的成人;C.毒性休克综合征(TSS)

12.试述链球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答:致病物质:(1)细胞壁成分:A.黏附素:包括脂磷壁酸(LTA)和F蛋白。LTA位于M蛋白外层,与M蛋白共同组成A群链球菌菌毛样结构,可吸附黏膜上皮细胞上;F蛋白有利于黏附;B.M蛋白:抗吞噬,抵抗吞噬细胞内的杀菌作用,与人心肌,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引起某些超敏反应性疾病;C.肽聚糖:致热,溶血小板(2)外素素类:链球菌溶素:溶解破坏RBC,杀伤RBC,血小板,毒害心肌。分为:链球菌溶血素(SLO):对O2敏感,溶解破坏RBC,免疫原性强;链球菌溶素S(SLS):对O2稳定,能产生溶血环,无免疫原性。(3)侵袭性酶:A.透明植酸酶:能分解细胞间的透明质酸,使组织通透性增加,有利于细菌及其毒素扩散;B.链激酶(SK);C.链道酶(SD):能降解浓汁中黏稠DNA,促浓汁稀薄,有利于病菌扩散。

所致疾病:主要有A群链球菌引起。

(1)化脓性感染:A.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如淋巴管炎,蜂织炎等。特点:病灶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明显,有扩散趋势,浓汁稀薄带有血性。B.其他系统感染:如急性扁桃腺炎,急性咽喉等。

(2)中毒性疾病:猩红热,链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

(3)超敏反应性疾病:风湿热,急性肾炎等。

13.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包括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答:肠产毒型(ETEC),小肠,LT,ST肠毒素作用于肠粘膜细胞大量分泌液体,肠腔积液;5岁以下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可从轻度腹泻至严重的霍乱样腹泻

肠致病型(EPEC),小肠,不产生肠毒素,黏附和破坏小肠黏膜微绒毛;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严重水样腹泻腹泻,脓血便

肠出血型(EHEC),小肠,志贺毒素,终止蛋白质合成,破坏肠上皮细胞微绒毛,出血性结肠炎血性尿毒综合征(HUS),急性肾功能衰竭

肠集聚型(EAEC),小肠,细菌在肠黏膜表面聚集呈砖块状排列,阻止液体吸收,产生毒素婴儿持续性腹泻,脱水,偶有血便

14试述Widaltest的原理,结果判断及该试验的用途。

答:(1)原理---定量凝集反应:用已知伤寒沙门菌O,H抗原,以及引起副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定量凝集试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

(2)结果判断:A.诊断标准:伤寒沙门菌O1:80,H1:,副伤寒沙门菌H1:80有诊断意义;同时,应进行动态观察,弱效价逐次递增或恢复期效价增加4倍有诊断意义。B.O与H抗体的诊断意义:O高H高:肠热症可能性大;O低H低:患病可能性小;O高H低:早期或其他沙门菌感染;O低H高:预防接种或曾患过伤寒或其他病原菌感染。C.其他情况:肥达试验正常的少数病例,可能由于早期使用抗生素治疗或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所致。

(3)用途:辅助诊断伤寒,副伤寒。

15.沙门菌可引起哪些疾病?

答:(1)肠热症----伤寒和副伤寒:伤寒由伤寒沙门菌引起;副伤寒由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希氏沙门菌引起。(2)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急性肠胃炎是最常见的沙门菌感染。(3)败血症:多见于儿童和免疫力低下的成年人,症状严重,有高热,寒战,厌食和贫血等,血培养阳性率高。(4)无症状带菌者

16.试述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条件。

答:条件----厌氧微环境:(1)伤口窄而深,有土氧或异物污染;(2)大面积烧伤或严重创伤,坏死组织多,有血块,缺血,缺氧;(3)伤口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主要是化脓性细菌)。

17.试述破伤风的防治原则。

答:(1)非特异性防治措施:正确处理伤口,及时清创,扩创,用氧化剂(H2O2,KMnO4)冲洗伤口,清楚厌氧微环境;

(2)特异性防治措施:

1.特异性预防:人工主动免疫: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对象:儿童,军人和易受外伤人群;免疫计划:A.基础免疫:注射破伤风类毒素2次,间隔4-6周B.追加免疫:基础免疫后半年至一年,加注破伤风类毒素1次,免疫力持续3-5年。3个月至6个月儿童,可采用百白破三联疫苗,可同时获得对白喉,百日咳和破伤风的特异性免疫力。B.人工被动免疫:受外伤者或者伤口严重污染,应立即注射TAT—U

2.特异性治疗:破伤风病人需早期,足量使用TAT;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疗效优于TAT,无超敏反应。大剂量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杀灭伤口中破伤风梭菌和其他细菌。

18.试述产气荚膜梭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答:致病物质:(1)a毒素(卵磷脂酶):最重要,能分解细胞膜磷脂和蛋白质复合物,破坏细胞膜,能使RBC,WBC,PLT和血管内皮细胞溶解,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引起充血水肿。

(2)k毒素(胶原酶):能分解肌肉和皮下组织胶原纤维,使局部组织崩解。

(3)u毒素(透明质酸酶):分解细胞间透明质酸酶,组织通透性增加,利于细菌和毒素扩散。

(4)v毒素(DNA酶):能降解脓汁中黏稠部分内的DNA,降低坏死组织黏稠度,利于细菌及毒素扩散。

所致疾病:(1)气性坏疽:严重创伤性疾病,常见战伤和创伤感染,临床表现:水肿,气性坏死,恶臭等

(2)食物中毒(急性肠胃炎):产气荚膜菌A型产生肠毒素引起。(3)坏死性肠炎

19.试述肉毒梭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答:致病物质:肉毒毒素,嗜神经毒素,是目前已知化学毒物和生物性毒素性最强者,能抵抗胃酸,消化酶作用,不耐热。

所致疾病:(1)食物中毒:因肉毒毒素污染罐头,豆类或面发酵食品;临床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为主,主要是运动神经麻痹(2)婴儿肉毒症:主要由蜂蜜引起。(3)创伤感染中毒

20.分支杆菌属细菌由哪些共同特点?主要包括哪些细菌?

答:共同特点:

(1)细长弯曲的杆菌,有分枝生长的趋势

(2)细胞壁含有大量脂质(分枝菌酸等)

(3)常用抗酸染色鉴定,呈抗酸染色阳性

(4)不产生毒素,致病性和菌体成分有关

(5)引起疾病多呈慢性,并有破坏性组织病变

21.试述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结果解释及用途。

答:(1)原理:用结核菌素为抗原,测定机体是否能引起皮肤的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一种试剂。

(2)结合菌素试剂:用物理化学的方法从细菌细胞中提取出来的结核菌蛋白,分两种:旧结核菌素OT和纯蛋白衍化物PPD。PPD包括PPD-C和BCG-PPD。

(3)方法:分别取2种PPD5个单位注射于两前臂皮内,48-72h后观察结果

(4)结果解释:A.红肿硬结直径5mm,为阴性。说明无传染性超敏反应,未受结核杆菌感染,无免疫力。四种情况除外:感染初期;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严重结核患者或正患有其他传染病,如麻疹导致的免疫功能低下;获得性细胞免疫低下,如艾滋病或肿瘤。5mm者为阳性。说明有传染性超敏反应,体内有结核杆菌存在,有免疫力。C.红肿硬结直径15mm为强阳性。对临床诊断有意义,宜进一步检查,若PPD-C侧红肿大于BCG-PPD侧为感染,反之则为接种过卡介苗。

(5)应用:A.选择性卡介苗接种对象---试验阴性者B.测定卡介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试验由阴转阳表示接种成功C.在未接种卡介苗的人群中作结核杆菌感染的流行病血检查D.诊断婴幼儿结核病

22.试述外斐试验的原理和意义。

答:(1)原理:交叉凝集反应。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OX19,OX2有共同抗原;恙虫病东方体与变形杆菌OXk有共同抗原。可以用变形杆菌OX19/OX2/OXk抗原检测病人血清中立克次体抗体。

(2)结果解释:A.凝集效价1:或第二次检测血清效价增长达到或超过4倍有诊断意义。B.排除变形杆菌感染。

(3)用途:协助诊断斑疹伤寒和恙虫病。

23.试述衣原体的发育周期。

答:独特发育周期:两个阶段(1)原体(EB):较小,原形,致密,衣原体的细胞外形式,是成熟的衣原体,传染性强。(2)始体:较大,圆形,疏松,衣原体的细胞内形式,是衣原体的繁殖型,无传染性。无性二分裂方式繁殖成原体。

24.试述病毒的复制周期。

答:(1)吸附:病毒通过蛋白质衣壳或包膜特异性吸附于易感细胞受体上

(2)穿入:吸附到易感细胞膜上的病毒进入细胞内的过程。裸露病毒通过吞饮作用进入细胞;包膜病毒通过宿主细胞膜融合进入细胞

(3)脱壳:主要通过宿主细胞内的溶酶体酶降解蛋白质衣壳,释放出核酸

(4)生物合成:以亲代核酸为模板合成子代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

(5)装配和释放:装配:将合成的子代核酸和蛋白子衣壳装配成子代病毒。

释放:有三种方式:破胞释放:裸露病毒,随宿主细胞破裂而释放;出牙释放:包膜病毒,宿主细胞膜中伸出芽管释放病毒;通过细胞间桥或细胞融合在细胞间传播:如巨细胞病毒。

25.试述持续性病毒感染的类型。

答:病毒可在机体内持续存在数月,数年,数十年,可出现症状,也可不出现症状而长期带病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1)潜伏感染:经显性或隐形感染后,病毒基因组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而不复制。在某些条件下病毒可被激活而急性发作。如单纯鲍鉁病毒感染后可在三叉神经节中潜伏。(2)慢性感染:经显性或隐形感染后,病毒并未完全清除,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疾病常反复发作,慢性病毒感染时,病毒可被分离培养或检测,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3)慢发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后潜伏期长,一旦发病,呈慢性进行性加重,最终常为致死性感染。如HIV(4)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急性感染后1年或数年,发生致死性的病毒菌,如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26.试述干扰素的种类,抗病毒机制及其生物学活性。

答:(1)种类:I型IFN:分为IFN-a:白细胞合成;IFN-B:成纤维细胞合成;II型IFN:为IFN-r活化的T,NK细胞合成

(2)机理:干扰素+干扰素受体(细胞表面)----经信号传导等----活化了抗病毒基因---细胞合成多种抗病毒蛋白---干扰病毒蛋白的合成----抑制病毒的复制

(3)生物学活性:A.抗病毒----有以下特点:广谱性;间接性;相对的种属特异性;作用快;可作用于病毒感染细胞和邻近细胞B.抗肿瘤---干扰素能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C.免疫调节---干扰素可通过激活巨噬细胞,活化NK细胞等调节免疫功能。

27.目前公认的肝炎病毒有哪些?根据其传播途径可分为几类?

答:5类,包括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性肝炎病毒(HEV)

(1)消化道传播的:HAV和HEV,引起急性肝炎,不转为慢性肝炎或慢性携带者

(2)主要由血液传播的:HBV和HCV,除引起急性肝炎外,还可致慢性肝炎,并与肝硬化及肝癌相关。

(3)缺陷病毒:HDV,独立不能复制增殖,必须在期辅助病毒HBV辅助下次能复制出成熟的病毒颗粒。

28.试述乙肝“两对半”检测的指标,临床意义及用途。

答:检测指标: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临床意义:(1)表示HBV感染的指标:HBsAg;HBeAg;抗-HBc

(2)表示血液有高度传染性的指标:HBeAg;抗-HBc

(3)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指标:抗-HBc;IgM

(4)表示疾病开始恢复,机体有免疫力的指标:抗-HBs;抗-HBe

用途:协助诊断乙型肝炎,判断预后,判断传染性,流行病学调查,判断免疫结果,筛选献血员等。

29.试述HIV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及感染特点。

答:传染源:AIDS患者和无症状HIV携带者。

传播途径:性传播:同性,异性性行为;血液和血制品传播;母—婴传播(垂直传播):通过胎盘,产道和哺乳传播。

感染特点:主要侵犯CD4+T细胞,造成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体液免疫缺陷等。分为4个时期:

(1)原发急性感染期:出现发热,咽炎,全身淋巴结肿大等;HIV抗原p24阳性。

(2)无症状潜伏期:6个月—10年

A.处于临床潜伏期,不表现临床症状,外周血HIV数量很低。B.体内淋巴细胞组织的HIV处于增殖状态

C.感染者血中HIV抗体检测显示阳性。

(3)AIDS相关征:症状与结核病相似。表现为持续性低热,盗汗,全身倦怠,体重下降,腹泻等。

(4)免疫缺陷期(典型AIDS期):以CD4+Th下拨减少为中心的免疫缺陷,首先表现为细胞免疫缺陷,继之体液免疫缺陷,形成联合免疫缺陷病。

30.叙述真菌的致病性

答:(一)真菌性感染

1.病原性真菌感染(1)浅部的真菌感染:由皮肤丝状菌侵犯皮肤,毛发,指甲,引起的癣症(2)深部真菌的感染:大多由白假丝酵母侵犯深部组织和器官引起感染

2.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由于抑制剂、化学放疗、放射疗法的应用,使机体免疫力下降,条件致病菌感染增多,以白色念珠菌感染最为常见:

(1)黏膜感染:鹅口疮,阴道炎等

(2)皮肤:多发于皮肤的皱化部位

(3)内脏器官:支气管炎、肺炎、肠炎、严重者引起败血症

(二)真菌性超敏反应

1.感染型超敏反应

2.接触型超敏反应

(三)真菌毒素所致疾病

1.真菌毒素中毒:某些真菌可以产生毒素或者本身就有毒性,人畜食入后可引起毒性或慢性中毒

2真菌毒素与肿瘤:某些真菌的代谢产物与肿瘤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如黄曲霉菌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可以诱发原发性肝癌。

1.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自然界中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病原微生物:有少数微生物能引起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的病害,这种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

3.脂多糖:即G-菌的内毒素,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其中,脂质A是内毒素毒性与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

4.生化反应:由于细菌产生的酶系统不同,对营养物质的分解能力也有差异,形成不同的代谢产物。利用生化试验方法检测这些分解性代谢产物,可对细菌进行鉴定称生化反应。

5.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但并不一定能杀灭细菌芽孢或非病原微生物。

6.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孢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7.防腐(antisepsis):防止或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8.无菌(asepsis):不存在活的微生物的意思,是灭菌的结果。

9.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缺陷型,也称细菌L型。细菌受理化因素或生物因素影响,细胞壁合成被抑制,形成L型。

10.质粒(plasmid):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的环状闭合的双链DNA,具自我复制能力,携带有某些遗传信息,控制着细菌特定的生物学性状。

11.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只能在活的宿主菌内复制增殖。具有病毒的基本特性,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

12.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

13.溶原性细菌: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14.转化(transformation):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段,并与自身DNA进行整合重组,从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称为转化。

15.接合(conjugation):供体菌通过性菌毛与受体菌连接沟通并将遗传物质传递给受体菌的过程称为接合。

16.转导(transduction):以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称为转导。

17.正常菌群(normalflora):即正常微生物群,指寄居于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腔道黏膜上的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益无害。

18.条件致病菌:当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失调时,正常菌群会成为机会致病菌引起宿主感染。

19.传染性免疫(infectionimmunity):又称有菌免疫,指机体抗感染免疫力的存在与病原菌在体内存在并行,即有感染才有免疫,感染消失后,免疫力也随之消失。

20.螺旋体(spirochete):是一类细长、柔软、弯曲成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1.支原体(mycoplasma):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能通过滤菌器,在无生命培养基中能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2.衣原体(chlamydiae):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具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滤菌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3.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类体积微小,严格细胞内寄生,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4.病毒(virus):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类型的核酸,严格细胞内寄生,以复制方式进行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对抗生素不敏感而对干扰素敏感。

25.病毒体(virion):是病毒的细胞外形式,是结构完整、具有传染性的成熟的病毒颗粒。

持续性病毒感染:病毒可在机体内持续存在数月,数年,数十年,可出现症状,也可不出现症状而长期带病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26.干扰素(interferon,IFN):由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体细胞等)产生的一类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

27.Dane颗粒:即大球形颗粒。是有感染性的完整的HBV颗粒,呈球形。电镜下呈双层结构的球形颗粒,直径42nm。外层相当于病毒的包膜,由脂质双层与蛋白质组成,抗原结构包括HBsAg、PreS1Ag和PreS2Ag;内层相当于病毒的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由蛋白质组成,含HBcAg。病毒核心含HBVDNA及DNA聚合酶等。

28.真菌(fungus):是一类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结构完整,有典型的细胞核,完整的细胞器,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分化。大多呈多细胞型,少数呈单细胞型。

中会医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ys/121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