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名词解释
1.适应(adaptation):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下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称为适应,适应在形态学上一般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2.萎缩(atrophy):是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的缩小。
3.肥大(hypebrtrophy):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4.增生(hyperplasia):组织火气管内实质细胞数量的增多。
5.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6.变性(degeneration):即可逆性损伤,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而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
7.坏死(necrosis):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8.坏疽(gangrene):是指组织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可分为干性、湿性、气性等类型。
9.糜烂(erosion):坏死灶较大,不易被完全溶解吸收时,发生在皮肤粘膜的坏死物可被分离,形成组织缺损,浅者称为糜烂,深者称为溃疡(ulcer)。
10.窦道(sinus):组织坏死后形成的开口于皮肤粘膜表面的深在性盲管称窦道。
11.瘘管(fistula):组织坏死后形成的两端开口的通道样缺损称瘘管。
12.空洞(cavity):肺、肾等内脏坏死物液化后,经气管、输尿管等自然管道排出,所残留的空腔称空洞。
13.机化(organization):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称为机化
14.凋亡(apoptosis):也称程序性细胞死亡,是与体内外某些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主动性死亡方式。
15.修复(repair):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
16.再生(regeneration):修复过程中,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的称为再生。
17.肉芽组织(granulationtissue):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称为肉芽组织。
18.充血(hyperemia):器官或组织内的血管含血量增多。
19.淤血(congestion):器官或组织内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而发生的充血,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20.血栓形成(thrombosis):灾祸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21.血栓(thrombus):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22.白色血栓(palethrombus):位于延续性血栓的起始部,常位于血液较快的心瓣膜,心脏内、动脉内,是血栓的头部,肉眼观为灰白色小结节或螯状物,表面粗糙,质实,与血管壁紧密相连不易脱落,主要由血小板为主,构成珊瑚状小梁,少量白细胞和纤维素。
23.混合血栓(mixedthrombus):位于延续性血栓的体部,常位于血流缓慢的静脉,心房内,动脉瘤内的附壁血栓,肉眼观表面粗糙、干燥、圆柱状,与血管壁粘连,切面呈红白相间的层状,以血小板小梁,多量红细胞为主,少量白细胞、纤维素。
24.红色血栓(redthrombus):部位:混血栓的尾部。巨检:新鲜的血栓较湿润,并有一定弹性,水分吸收后,失去弹性,干燥易脆,并容易脱落造成栓塞,成分:以血细胞为主,纤维素。
25.栓塞(embolus)在循环血流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并伴随血流运行至远处阻塞血管这种现象称为血塞。
26.栓子(emboslus):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其类型有血栓,脂肪滴、气体、羊水、瘤细胞、寄生虫等,以血栓栓子最为常见。
27.梗死(infarct):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血性坏死称梗死。
28.炎症(alteration):具有血管系统的生活机体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性反应,血管反应是炎症的中心节。
29.变质(alteration):炎症局部组织的变性和坏死。
30.渗出(exudation):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蛋白等蛋白质和各种炎性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黏膜表面的过程。
31.增生(proliferation):炎症区域局部细胞的再生和增值。
32.菌血症(bacteriemia)细菌有局部病灶入血,全身无中毒症状,但从血液中可以查到细菌。称菌血症。
33.毒血症(toxemia):细菌的毒性产物或毒素被吸收入血称为毒血症。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寒战等。
34.败血症(septicemia):细菌入血,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引起严重的中毒症状,表现为高热,寒战,皮肤和黏膜点状出血,脾和全身淋巴结肿大
35.脓毒血症(pyemia):化脓菌所引起的败血症,除有败血症的症状外,在全身一些器官出现多发行迁移性脓肿
36.蜂窝织炎(phlegmonorcellulitis):位于皮肤、肌肉、阑尾等疏松结缔组织,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
37.脓肿(abscess):为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其主要特征就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可发生于皮下和内脏,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38.肉芽肿(granuloma):由渗出的单核细胞和局部的巨噬细胞增生为主,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39.转移(metastasis):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转移。
40.异型性(atypia):由于分化程度不同,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与相应的正常组织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异型性。
41.原位癌(carcinomainsitu):指仅限于上皮层内的癌,没有突破基底膜向下浸润。
42.癌基因(oncogene):具有潜在的转化细胞能力的基因,称癌基因,是逆转录病毒。
43.肿瘤抑制基因(tumorsuppressorgene):是参与细胞生长与生殖调控的重要基因,其基因的产物可限制细胞的生长,其功能的丧失可导致细胞功能发生转化。
44.癌(carcinoma):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45.肉瘤(sar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cs/10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