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曹操的人物形象
一、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每次读到曹操的这首短歌行,都有一种从容大气之感。让我会联想到了《天龙八部》中“悄立雁门,绝壁无余字”萧峰的悲怆,又联想到了“”虽万千人吾往矣”萧峰的豪迈。
如此悲歌慷慨、气韵沉雄的诗,诗作者心怀天下、志向高远的形象跃然纸上。余秋雨先生说“一个人可以掩饰和伪装自己的行为动机,却无法掩饰和伪装自己的生命格调。这些诗作传达出一个身陷乱世权谋而心在浩阔时空的强大生命,强大到没有一个不够强大的生命所能够摹仿。”
二、曹操的历史形象
历史上各个时期,人们对曹操的评价与其形象变化很大。魏晋时期对曹操多以正面形象为主。然而到了唐代,李世民对曹操“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的评价,算是官方对其进行了负面的定性。作为皇帝的李世民,当然不希望出现曹操这样的权臣。随后曹操的形象在民间也逐渐脸谱化,到了元末明初罗贯中的笔下,曹操俨然成了典型的大反派。
民国时期,鲁迅评价“曹操是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毛泽东对曹操的评价,更是直接为他翻案。“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那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建国以后曹操的影视作品形象,也大多沿袭三国演义。高希希的《新三国》算是对曹操的形象进行了一定的匡正。
二、可爱的奸雄?
笔者读过近些年描述曹操的书籍。什么“可爱的奸雄”、“猜忌,知人善任,心胸宽广,心胸狭隘,智慧,愚蠢”,总之是把一大堆本来相互矛盾的形容词放到一起,最后说他是“性格矛盾”
看到这些,我想起电影《无间道》的一段台词“”一个人有二十八种性格,也就是他每天起床都自己跟自己演戏,演得他连自己的真实性格都忘了”好像这段话与近些年影视作品以及三国演义对曹操性格描述暗和。
如果曹操知道自己被这样描述,估计能气得活过来。性格如此矛盾之人,整日忙着自我表演,哪有时间能平定北方呢?
三、曹操是个真性情之人
其实,在我看来,曹操性格一点也不矛盾。他的诗都是直抒胸臆,“干净朴实,简约精悍”,他也是个敢说大实话的人。曹操临死前,对妻妾说:我死之后,汝等勤学女工,多造丝缕,卖掉换钱以自给。汝等居住铜雀台中。每日设祭祀,以令女伎奏乐上食。这是英雄垂暮时对亲人的道别,也是曹操真性情的流露,因为他是一个的真实,坦荡,不做作的人呢。真正自信的人,总能够简单得铿锵有力。
而一千多年后的朱元璋,临死前要求46名嫔妃殉葬。
我们再看看曹操的儿子们:有才高八斗的曹子建、骁勇善战的曹彰、文武双全的曹丕,还有聪慧仁爱的曹冲。曹操常年征战在外,自然没有太多时间长时间陪在儿子们的身边,然而他的儿子们出类拔萃者如此之多,不正说明了老子英雄儿好汉的道理么?
在我看来,曹操这个人性格一点也不矛盾,只是不装逼,敢说实话,所以其缺点也就不加隐藏。其他历史人物不是没缺点,是因为被刻意掩饰或者篡改历史了。
与坦荡但名声不太好的曹操相比,皇帝中名声挺好的李世民,却打破了历代皇帝不可读当朝《起居注》、《实录》的先例。如果曹操挟天子以令天下,专横跋扈,然而李世民玄武门兵变,射杀亲兄弟,也没光彩到哪去。至于说后来的贞观之治,更多的是隋末社会生产力被严重破坏后的恢复。终唐一朝,其人口数量也没有达到隋朝的水平。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这点毋庸置疑。但我们应对历史人物形象有个全面、立体的认识,说他是个性格矛盾集合体缺有失偏颇了。
从功业上看,曹操扫平北方、大力恢复生产力,在历史上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人物形象上:曹操是个心怀天下、志向高远、不辞劳苦、而最重要一点,他是个真性情的人、是个真英雄。
神龟虽寿,
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
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
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
可得天年。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cs/6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