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文学最孤独的霸主诗人曹操的古直悲
青华学长
大家好,我是专注孩子学习的青华学长。
每天跟大家分享电子课本、课堂资料、期末试卷、成长干货等等。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背景
文学史上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始于东汉建安年代,迄于隋统一,历时约四百年。这一时期的历史情况比较复杂,为了便于说明,我们在下面列出一个简略的图表:
从上面的图表中已经可以看出这个时代的一些基本特点。
一是全国长期分裂。
从汉末大乱到三国鼎立,而后由西晋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但为时不过二、三十年,接着又是连年混战和南北大分裂,直到隋重新统一。在中国历史上,这是分裂时间最长的时代。
二是政权更迭频繁。
整个魏晋南北朝,除了东晋和北魏存在的时间超过一百年外,其余的王朝寿命都不长。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代,最长的宋立国约六十年,最短的齐才二十多年。
三是社会动乱。
在这一时期,由于国家分裂,政权不稳定,各种力量为了夺取统治权或扩大统治范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在不断发生的社会动乱中,不但普通民众蒙受了巨大的灾难,许多上层人士也难免杀身之祸。
建安文学
公元一九六年,曹操奉汉献帝刘协移都许昌,改元“建安”(~)于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企图重建统一大业。同时,他不断招纳才士,在北方形成一个文学中心。
但文学上的建安时代不限于这25年,还包括汉亡以后曹魏之初,即包括魏文帝曹丕在位的黄初七年和魏明帝曹叡即位前期的太和七年,大致从~,共三十七八年。
建安年间的社会到底怎么样?我们通过诗歌做个对比:
还记得,我之前介绍过的东汉名士梁鸿的《五噫歌》吗?
《五噫歌》
梁鸿
陟彼北芒兮,噫!
顾瞻帝京兮,噫!
宫阙崔嵬兮,噫!
民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
登上高高的北芒山,啊!
回头把皇都城遥看,啊!
高大的宫殿多雄伟,啊!
都靠百姓的劳作苦,啊!
人民苦难无尽无边,啊!
当时我们学到这首诗的时候,大家的心情和梁鸿是一样的,对统治者是憎恶的,对吗?
我们再来看曹植在建安16年写的《送应氏》(其一):
送应氏(其一)
曹植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一步步登上北邙山山坡,远远望见洛阳四周群山。
洛阳城显得多么的寂寞,昔日的宫室全都被烧焚。
随处可见的是残垣断壁,荆棘高高仿佛上与天齐。
再也寻不见旧时的老人,看到的尽是些小伙少年。
踏足地面觅不出条路径,荒芜了的土地谁来耕田!
游子已经多年没有归来,再也认不得交错的陌阡。
原野是何等的萧条,千里地见不到人烟。
回忆以往居住过的地方,伤心哽咽竟无片语只言。
山还是那个山,但城已不是那座城!
看到这里,我们只能感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是建安十六年曹植在洛阳送别应砀、应璩兄弟所写的诗,一共有两首,这是第一首。
洛阳本是东汉首都。董卓欲行篡逆,引起了各地方军政官员的反抗,袁绍、曹操等人起兵讨伐董卓。董卓害怕了,于是就胁迫汉献帝从洛阳搬到长安。临走时他把洛阳整个焚毁了
那个年代很流行放火啊,项羽不也是一把火烧了阿房宫么。
那把火是在汉献帝的初平元年,距离曹植写诗的时候已超过二十年,而过了这么多年以后洛阳还是这副荒凉的样子,由此可以看出老百姓在战乱中是怎样地流离失所了。
忧时伤乱、悲叹人生短暂、渴望不朽的功业,这三种非常强烈、十分浓重的感情结合在一起,使得建安文学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
前人称建安文学“悲凉慷慨”,这里的慷慨不是大方,而是不得志的意思。
建安诗人群体
建安文学的代表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三曹”是谁,大家都知道:曹操、曹植、曹丕。
那如果我问,“三祖”是谁?大家知道吗?
“三祖”指的是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和曹丕的儿子魏明帝曹叡。曹叡是曹丕长子,也擅长诗文,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其散文二卷、乐府诗十余首。
再问一个,李白《将进酒》里面“陈王昔时宴平乐”,陈王是谁?
陈王指曹植,因为他的封地在陈,死后谥思,也称陈思王。
“建安七子”是当时七位有名的作者: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砀、刘桢。
在这些诗人中,曹氏父子对建安诗歌的繁荣所起的推动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钟嵘《诗品序》中有一段话:
“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
曹公父子指的是三曹,平原兄弟指的是曹植和曹丕,因为曹植曾被封为平原侯。这里为了形式上的对偶有点重复。
在建安七子中,刘桢和王粲是依附和追随在曹氏父子左右的人物,所以钟嵘说他们“为其羽翼”。
此外还有希望攀附有权有势者的那些人,由于曹氏父子喜爱诗文,所以大家也都喜爱诗文,他们追随在曹氏父子的车后,希望得到赏识。
可见,当时的文风之盛和曹氏父子的爱好与提倡是分不开的。
曹操生平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出身微贱,少年时任侠放荡,好权术,喜刑名之学,为人简易无威重。年轻时,曾被当时名士许劭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其父亲曹嵩是得宠宦官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曹操也凭借着家庭的势力,年满二十即举孝廉为郎,步入官场。
在汉末大乱中自聚兵马,建立了可以抗衡群雄的军事力量。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继而于官渡一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并实际统治了北部中国。
曹丕代汉建立魏朝后,追尊他为武帝。
这里要补充一点:
魏晋南北朝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现象,是士族门阀制度的存在。
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
前段时间有个网络热帖:《寒门再难出贵子》。
寒门的名字就来自于这里。但魏晋南北朝的寒门跟今天可不一样!
那个时代,世族和寒门的根本区别不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产的多寡,而是基于宗族的血统。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曹操的家庭具有某种特殊性。作为宦官的曹腾和作为宦官养子的曹嵩,原来的出身无疑是很微贱的。而汉末宦官擅权的形势,却使他们显赫一时。
但是,这种家庭原本并没有什么高贵的血统作为凭依,加上时代风气的影响,所以曹操很少受传统伦理观念和价值标准的束缚。
史书记载,曹操生性机警,为人通脱。所谓“通脱”,就是无所拘泥、固执,个性和感情能够真率地表现出来。他的文学创作,也同样反映了他的思想和性格。
在政治上,他重视实效,而蔑视繁琐的礼仪与虚饰的道德,以严刑峻法来保障自己统治措施的贯彻实行。
我们的京剧舞台上,曹操是什么脸?
白脸。
这个小朋友要知道,国学知识考试有这种类型的题目。
京剧中的白脸是什么意思?
奸臣,奸诈多疑。
我们看看鲁迅是怎么评价曹操的。
鲁迅于年9月在广州夏期讲演会上作了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与药及酒之关系》,开头便说:
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在文学方面起一个重大的变化,因当时正在黄巾和董卓大乱之后,而且又是党锢的纠纷之后,这时曹操出来了。不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现在我们再看历史,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
为什么呢?
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了,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的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曹操在史上的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的公例。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
“(太祖)文武并施,御军三十余年,手不捨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曹操多才多艺,对书法、音乐、围棋都相当精通。于戎马倥偬之余不废吟咏,创作出不少出色的诗歌
这是曹操的手迹石刻。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广泛收罗人才,对几乎失传的汉代音乐、舞蹈进行了整理,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局面。
建安七子中,除孔融外都先后归附曹操,蔡琰,书法家梁鹄,音乐家杜夔、李坚,学者邯郸淳、仲长统,诗人繁钦等,也都为曹操所用。
曹操的文学创作
鲁迅对曹操如此尊敬,恐怕与曹操是一个优秀的文学家不无关系。
确实,汉末魏初的时代,即三世纪开始的时代,是文学起了重大变化的时期。而且这种重大变化是以曹操以及他的家族和幕僚们为中心兴起的。曹操不仅是当时政治上的—个领袖,也是文学的领袖。
在曹操以前的汉代,“乐府”歌谣已经流行了数百年,被广为演唱。
“乐府”一辞最初的意义,是指宫廷的音乐官署,转指在乐府官署里用以演唱的歌,乃至用乐队伴奏演唱的歌。
其中用鼓和管乐器伴奏(所谓管乐队伴奏)的叫“鼓吹曲”,用笛伴奏的叫横吹曲”,用管乐和弦乐共同合成的华丽的交响乐伴奏的叫“相和曲”。
东汉末,即曹操幼年时代,宫廷、贵族以及市民的宴席上,这些歌谣,特别是以热闹的管弦乐伴奏的相和歌,是经常被演唱的。这些歌辞称为“乐府古辞”,现在还有近百篇留传下来。
但是这些汉代歌谣作词者的姓名,通常是不明的。《孤儿行》《妇病行》《陌上桑》等题名显示出,它们大多数是歌唱市民的悲欢的东西。几乎没有某个著名的文人署名作乐府。
汉代文人们致力的文学形式,不是乐府歌辞,而是规模宏大的韵文——赋。它们以铺陈的形式,驱使深奥的辞句,去描绘首都、宫殿的面貌,及天子狩猎、朝廷祭祀的场面等巨大的事象。
然而曹操勇敢地冲破了这一惯例。
他不仅作为政治家、军人是第一流的,作为文学家,也是第一流的。
正是这样一个曹操,写出了自作的乐府歌辞。还有他的儿子曹丕和曹植也是如此。他的幕僚们,所谓建安七子,也写了与他们父子唱和的作品(“建安”是他们所生活时代的年号)。
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不仅如此,在这以后,笨重的赋体文学便不断衰落,活泼的乐府诗形以及实际上并不用来歌唱,但是采取乐府诗主要节奏形式(五音节一句)的五言诗绵亘于此后数百年间,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
总的来说,这是较为短小而轻快、较为适宜于抒情的诗形。
陶渊明也好,李白、杜甫也好,他们的文学创作,都是在这文学之流上产生出来的。
说得稍微夸张一点,如果没有曹操,陶渊明、杜甫、李白的诗歌,也许就不会产生吧?
即使产生了,恐怕也是别的形式。
曹操的诗文集名为《魏武帝集》,经过两千年的岁月,大部分都已散佚。留传到现在的,包括片断在内只有篇文章和30余首诗。这些诗全体都是乐府。
进一步说,曹操所作全部是相和歌,即以管弦兼备的交响乐伴奏的歌曲。他和他的部下们宴饮时,肯定是让人反复演唱这些歌。
民歌反映现实,一般来说眼界比较狭小,对于重大的政治事件,则很少涉及。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而又心怀雄图的曹操,其眼界要广阔得多。
他的诗,像《薤露》《蒿里行》等,就是直接反映汉末重大历史事件的,这就突破了民歌的传统。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总共八十个字,概括了关东各州郡首领合兵讨伐董卓,然而由于人人心怀异图,导致战事失败,继而袁绍、袁术兄弟一则谋图废立皇帝、一则自立为皇帝,以致战祸连年,百姓大批死亡的事实,犹如一幅历史画卷。语言简洁,气魄宏大,感情深郁,在乐府诗中是前所未有的。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燕,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是一篇用于宴会的歌辞。全诗由二个相互联系的主题组成:一是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一是渴慕贤才,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实现重建天下的雄心。
正是因为生命短暂,它才弥足珍贵;追求不朽的功业,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感,而且是为了使个人有限的生命获得崇高的价值。从“人生几何”发唱,以“天下归心”收结,诗中流动着一片悲凉慷慨、深沉而雄壮的情调,这正代表着建安诗歌最为感人的一面。
此外,《步出夏门行》也是一篇格调相近的杰作。诗的第一章(《观沧海》)描绘大海的壮阔景象: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正是诗人胸怀的象征。
第四章(《龟虽寿》):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组诗和《短歌行》都是四言诗。《诗经》之后,四言诗已经衰微,曹操的诗是难得的优秀作品。
如果用西方的世界观来给曹操拍一部电影,由诗人和霸主两种身份所构成的复杂性,加之他极懂得美,拍出来一定很好看。从美学的角度,我们后来的历史中,对曹操的窄化是很可惜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像曹操一样,有着两种生命。
体验的起伏。
---End---
※点击图片阅读※
免费资料领取
①点击下方“蓝字”即可查看
电子课本
语文:
数学:
英语:
下册预习
知识汇总:数学-
语文
同步练习:数学-
语文-
单元测试:数学-
语文-
干货收藏
②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领取
回复查收回复查收回复查收回复查收回复查收回复查收回复查收
回复查收
▍来源: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编辑:青华学长
喜欢的话,请点个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cs/9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