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小学生写万字论文,这位老师是怎么做到
一位老师带着40多个5年级小学生写了40多万字的论文,涵盖的内容包括历史、地理、文学、天文等多个方面,这40多万字,全是孩子一字一句写出来的,而论文质量媲美大学的毕业论文。
这位老师是谁?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舒凯老师花费一年时间做的蜀道课程,由此探索出的全新的阅读课程之路,沿着这条路,从自己走向历史,从脚下走向世界。七月十三日,在儿童阅读种子教师研习营南京班,我们将现场聆听舒凯老师分享更丰富的通识探究课程。
蜀道,南起成都,过广汉、德阳、罗江、绵阳、梓潼,越大小剑山,经广元而出川,过汉中穿越秦岭直通八百里秦川,绵亘千余公里,历经多年风风雨雨。金牛道、米仓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古道犹存遗迹。
古蜀道地图
我设计的蜀道课程,先是一个非常宏大的框架。以蜀道为基础,用一年时间穿越宇宙形成时期、远古时代、先秦时代、三国时代、唐代、现代六个部分。在知识碎片化、僵死无趣的背景下,从广元这块脚下的土地开始,我和五年级二班的孩子们一起开启了一段研究性学习之旅。和家长一起讨论,我定下了这样四个研究学习目标:
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对世界对人生对未来的热情,以及远大的志向
方法(主题式阅读、研究式科研方法、体验活动、团队合作)
知识(宇宙、生物、地理、历史、文化、文学、军事、政治、人类自己)
系统思维(按步骤实施方案,把构想变成行动)
最初的设计,是我去搜集各方面资料,寻找各方面课程资源,用沙盘、调查、图画、话剧、写作、演讲等方式,和同学们一起研究蜀道。
但一步步实施下来,每一个学生变成了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变成了主动的研究者和创造者。在这种互相看见、互相倾听、互相支持的学习环境下,孩子们自己走向了研究学习的更深处。
首先我寻找一种知识打开的方式。用笔记大自然的方式去了解自然万物,了解草木虫鱼。然后走进古蜀道,走进无人问津的图书馆、博物馆,做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研究。
在宇宙形成这个阶段结束的之后,我们进入远古神话,这是人类的童年,和自然和历史开始发生了连接。
神话的结束就是历史的开始,五丁开山连接着金牛古道和司马错伐蜀的故事,孩子们也从蜀国走向了春秋各国,从脚下走向了世界。
有了这样的历史背景的基础,孩子们就可以读很多之前他们想都没有想过的,包括老师也没有读过的许多的书。他们的智力背景就开始有了地理、历史,与蜀道有关,与万物有关,与他们自己相关,经典就在他们的生命里复活。
接下来我开始探索一条让学生自主研究、深入探索的道路。变化就从他们自己的演讲开始。有同学研究嘉陵江,有自己做了PPT的,有画地图的,有做思维导图,有个孩子爸爸是在银行工作,自己就做一个货币发展历史的演讲。
我们的演讲从课前3分钟到“相约星期三”,再到相约星期六晚上的线上演讲,几个月下来,他们演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每一个同学都变成了课程的开发者。
还有一件惊奇的事,五年级学生在我的带领下写了一万字的论文,每个学生写了两次,完全超越了我们对小学生的想象。
小学五年级学生的万余字论文
在这个研究成果的背后是每一个学生开展了主题阅读,比如写《强秦先驱商鞅》,他要先阅读万字,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奇。接下来是论文的演讲和答辩,我发现有一半的孩子都可以做到落落大方地在台上演讲。
我开始寻找适合中国人的阅读内容和方式。
读三国的时候,我们的女同学们也拿起了她们原本不喜欢读的书,她们画地图,做研究。我们也开发了文言文课程,用九年级的文言文,作为扫除他们文言文障碍的内容。
我们走上牛头山,在这里演讲中国历史,研究从这里寻找古蜀道,寻找古时候的关口。在葭萌关,孩子们做与刘备、曹操、诸葛亮有关的演讲,然后回到教室,每一个小组写一个论文,再进行论文演讲,家长来作为评委和点评的嘉宾。
我们读三国是以一个学期人均万字的阅读量作为基础的,而有一个女同学的演讲,已经完全超越了《三国演义》、《三国志》里研究曹操的内容,她读了其他的书,向她的爷爷请教了很多故事。
读《三国演义》时,舒凯老师为孩子们搭的桥
这一年,我带学生从基础阅读到分析阅读,到主题阅读,到研究式的阅读,写研究性的论文。我们从舒适区的阅读到学习区的阅读;从纯文学的阅读到非文学的阅读;从白话文的阅读到文言文的阅读。
老师在这里的作用,不在于解决了多少问题,而在于激发了多少问题。偶尔做一下优秀学生,展示一下我自己的研究,我是愿意的,但我更应该做好的,就是如何保护、激发、鼓舞孩子们的热情,激励孩子去研究与创造。
看到一个学校的校训:“在我们学校,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是高贵和有价值的人。”
我确实希望,孩子们沿着这条古蜀国留下的路,从自己走向历史,从脚下走向世界,成为一个更独立、更高贵、更有价值的存在。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dwh/6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