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书写失业从流浪汉小说到反乌托邦小说
受到疫情冲击,失业已经成为全球现象。
从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看,美国5月失业率为13.3%,但媒体指出实际失业率比这个数字要高出3%。在美国43个州中有三个州的失业率都已经超过了0%。此前,高盛预测失业率将达到5%。由于政策限制,高失业率预计在美国将维持两年时间,但由于失业救济金的存在,某些低工薪工作甚至可能会取得高于其就业收入的失业收入。
在英国,劳动力市场上赋闲在家的工人数量似乎处于创纪录水平。在韩国,失业人口达到17.8万人,4.5%的失业率,创下了年之后同月最高的纪录。在印度,疫情状态造成了日薪制零工的大量消失,这将令4亿日薪打工者陷入贫困。
00年3月18日,早高峰时段,一名通勤者戴着口罩穿过伦敦桥进入伦敦城(TolgaAkmen/AFPviaGettyImages)。
国际劳工组织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危机”。由于疫情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全球的经济复苏和再就业仍然需要打一个问号。
失业,是一个社会人所面临的诸多危机之一,而在世界文学的发展中,人的危机总是必要的背景。流浪汉小说及其诸多变形,或许是世界文学第一次尝试书写失业及流亡。在最近的三个世纪,经典文本中的失业,总是伴随着巨大的社会变革或社会动荡,比如工业革命、宪章运动、一战二战、经济大萧条、冷战、金融危机等。在当下,作家对失业状态怀有恐慌和忧心。今天,就让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世界文学是如何书写失业的。
撰文
后商
1
十九世纪:
工业革命和自然主义之下人的失业
在英语世界里,现代小说的最早范本可以说是流浪汉小说的变形,摩尔·弗兰德斯和鲁滨逊·克鲁索将失业和流亡延伸到了冒险和寓言的维度,而约瑟夫·安德鲁斯用失业和归乡拯救了自己的爱情。
流浪汉小说所提供的失业想象已经从现代社会中消失了,它所言明的道德败坏、生存苦辛、命运流变在现代小说中锐减了不少,但它几乎是现代生活寓言最近的前身,它的唯一主角(叙事者)、杂凑情节都被后来的文学继承了下来。
从很多意义上说,我们今天称之为现实主义的文学,是流浪汉小说的延伸,它们都驯服于“摹仿”。菲尔丁将其小说定义为“散文滑稽史诗”,一举将现实主义文学统一在古老的法则之下。菲尔丁将戏剧改造成小说,用喜剧中惯用的底层有德、底层获胜的叙述来嘲笑人类的罪恶,他的政治情怀也要求他这么做。或许是由于小说刚刚转向现实,他对于农民和工人的书写是很少的,起码相较于狄更斯是这样的。从中文译本来看,《汤姆·琼斯》一书分别有一处出现“农民”和“工人”的字眼。
菲尔丁的喜剧性论断在今天也有它的道理,“生下来不为其他的目的,只是为了消费大地的果实,这是……极少数人的特权。人类中的大部分必须通过艰苦的工作来生产它们,否则社会将不再履行它承担的任务。”
电影《汤姆·琼斯》海报。
工业革命的开展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最初的工厂带有强烈的殖民色彩,发展中的学徒制、纪律条文、货币关系和工厂系统逐渐塑造了工人的身份。现代金融和现代工人几乎同时出现了,金融体系和工会体系逐渐建立起来。
E.P.汤普森指出,“随着时间推移,劳工越来越脱离传统的庄园、教区、社团和家长制政府的控制……”,在劳工和资本,传统和创新之间构成了巨大的张力。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恩格斯将工人阶级视为被谋杀者,他们的健康和财产遭受了严重的损坏,“到处都可以看到经常的或暂时的贫困,看到因生活条件或劳动本身的性质所引起的疾病以及道德的败坏;到处都可以看到人的精神和肉体在逐渐地无休止地受到摧残。”
英国纺织工人。
第一个重大的失业潮爆发于“饥饿的40年代”,劳工运动出现在历史舞台之上。第一次劳工运动以破产结束,但在世纪末,劳工革命取得了成功,第二国际也在运动中成立。
工人诗歌(区别于国内刻板定义的工人诗歌)的形成就在宪章运动时期。从这之后,失业作为工人阶级最普遍、最微不足道的苦难,就正式进入了世界诗歌中,它也进入了奥登和威廉斯等典型现代诗人的不完全的工人诗歌中。
宪章运动的领导者欧内斯特·琼斯就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在《未来之歌》之中写道,“土地,它为地主霸占,/海洋,它在商人手头,/矿藏充实了债主的钱柜,/还有什么归我所有?/……/军营,教坛,还有法庭,/富贾之子来去自由;/文武技艺都属于他们,/还有什么归我所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又远非马克思主义所能概括的。类似的诗歌在世界诗歌中并没有完全消失,它至今还是第三世界的主流诗歌形态之一。
从《圣诞故事集》开始,狄更斯就和贫穷结下了终生的缘分。狄更斯的贫穷是乐天知命的、轻松愉快的,这要归因于他的中产阶级身份。大卫·科波菲尔最早的身份是货行里的小童工(在当时,童工是合法的),在尘污腐臭、老鼠横行中工作,过着困难、饥饿、孑然的生活。后来他就失业(逃)了,在干草堆、啤酒花地里睡觉,但他并没有沾染悲伤,而是朝着他的想象的世界行进着。狄更斯并非社会主义者,他也没有真正在描写无产阶级、城市无产者,他所描写的是聚拢在商业周围的人,或是资产阶级,或是其仆人,在其中,失业景观只是橱窗里的物品。但狄更斯为工作和资本的民主意义做了充分的延伸,他对债务人监狱、贫民院、坏学校大加批判,也抵抗领主、资产者、托拉斯,甚至富人和强权阶层。更为重要的是,狄更斯对幸福生活怀有一种良好的信心,“世界属于那些以坚定的信念、开朗的性情去征服它的人”,这或许是我们对工人阶层和失业群体的一个必要的许诺。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Dickens,-),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代表作有《雾都孤儿》《远大前程》《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等。(点击可阅读书评周刊狄更斯专题)
出版于年的《新寒士街》为我们提供了现代社会最好的(无业的)文人生活写照。乔治·吉辛写了五位生活在伦敦寒士街的潦倒的无业作家。埃德温·里尔登和米尔维恩·贾斯珀是两种典型,前者坚持文学,后者迎合商品社会。里尔登起先赢得了爱情,但转瞬就在贫困中失去了它,如他所说,“爱情是被贫穷吓倒、想法逃走的第一样东西”。凄凉离世时,在病榻上他说,“这个世界不会怜悯一个不能创造或制作某种值钱的东西的人。你可以是个神圣的诗人,可如果没有某个好人可怜你,你将会饿死在路旁。社会如同命运一样盲目和残酷。”乔治·吉辛用他的故事和人生告诉我们:贫困是没有道德可言的。
我们称之为自然主义的文学潮流,第一次真正将工人作为主体来书写,它借由左拉先在欧洲后在整个世界流布。左拉的工人和食物、性欲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他们也和压迫和革命联系在一起:工人不得不屈服于恶劣的环境和遗传的缺陷。绮尔维丝的理想也只是“工作、吃面包、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抚养自己的孩子,不挨打,最好能死在自己的床上……”值得注意的是,左拉的文学如此之深地构成了文学的第一个科学范式,以至于人们可以通过简单的模仿就可以写出一部经典作品,《普通人狄蒂》《嘉莉妹妹》……这些作品继承了左拉对于无产阶级境况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dzz/10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