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技术资格考试免疫学重点知识点
免疫学重点知识点(二)
41、沉淀反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几秒到几十秒即可完成,出现可溶性小的复合物,肉眼不可见。第二阶段为形成可见的免疫复合物,约需几十分钟到数小时才能完成,如沉淀线、沉淀环。
絮状沉淀试验:抗原抗体溶液在电解质的存在下结合,形成絮状沉淀物,这种絮状沉淀受抗原和抗体比例的直接影响,因此常用来作为测定抗原抗体反应最适比例的方法。
42、免疫比浊:最适pH为6.5~8.5,磷酸盐缓冲液。(R型抗体,增浊剂如聚乙二醇(PEG)、吐温-20)。适合于大批量标本的检测。
当反应液中抗体过量时,IC的形成随着抗原递增而增加,至抗原、抗体最适比例处达最高峰,这就是经典的海德堡曲线理论。当抗原过量时,形成的IC(免疫复合物)分子小,而且会发生再解离,使浊度反而下降,光散射亦减少,这就是高剂量钩状效应。
43、单向扩散试验是在琼脂内混入抗体,测抗原。
Mancini曲线适用大分子抗原和长时间扩散(>48小时)的结果,沉淀环直径的平方与抗原浓度呈线性关系。Fahey曲线适用于小分子抗原和较短时间扩散的结果处理,用半对数值画线,浓度对数与扩散环直径呈线性关系。
双向扩散试验是对抗原或抗体进行定性分析。
沉淀线如果靠近抗原孔,则表示抗体含量较大沉淀线如果靠近抗体孔,则表示抗原含量较大。不出现沉淀线则表明无对应的抗体或抗原或者抗原过量。
*分子量小者扩散快,反之则较慢。由于慢者扩散圈小,局部浓度则较大,形成的沉淀线弯向分子量大的一方。如果两者分子量大致相等,则形成直线。
*两条沉淀线互相吻合相连,表明抗体与两个抗原中的相同表位结合而沉淀,两个抗原相同沉淀线呈部分相切,说明两个抗原之间有部分相同。两条沉淀线交叉而过,说明两个抗原完全不同。
*出现沉淀线最高的抗体稀释度为该抗体的效价。
*出现一条沉淀线说明待测抗原或抗体纯。出现多条沉淀线说明不纯。
44、对流免疫电泳(双向免疫扩散与电泳相结合的定向加速的免疫扩散技术):抗体流向负极,抗原流向正极;最适比例出现沉淀线。
火箭免疫电泳是将单向免疫扩散与电泳相结合的一项定量检测技术,实质上是加速的单向扩散试验。(抗体混合于琼脂中,样品孔中的抗原置于负极端,电泳时抗体不移动,抗原向正极泳动,随着抗原量的逐渐减少,抗原泳动的基底区越来越窄,抗原抗体分子复合物形成的沉淀线逐渐变窄,形成一个形状如火箭的不溶性复合物沉淀峰。)顶部呈不清晰的云雾状或圆形,则表示未达终点。
免疫电泳技术:区带电泳+免疫双向扩散。用于纯化抗原和抗体成分的分析
免疫固定电泳:电泳+沉淀反应技术,可用于各种蛋白质的鉴定(M蛋白的鉴定与分型,也用予尿液中本-周蛋白的检测及κ、λ分型,脑脊液中寡克隆蛋白的检测及分型。)。
45、RIA(放免)核素(Ⅰ)标记抗原,竞争抑制(标记抗原和非标记抗原竞争限量抗体),反比关系;IRMA(免疫放射)核素标记抗体,非竞争结合(过量标记抗体,反应速率比RIA快,灵敏度明显高于RIA),正比关系。
*RIA可以测定大分子和小分子抗原,但IRMA则只能测定至少有两个抗原决定簇的抗原。
46、常用的荧光素有:异硫氰酸(FITC,最大吸收光波长~nm)黄绿色,最常用;四乙基罗丹明(RB,最大吸收光波长为nm)橘红色;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TRITC,最大吸引光波长为nm)橙红色;藻红蛋白(R-RE)橙色。其他:铕(Eu3+)
47、荧光标记蛋白的常用方法:搅拌法和透析法。
荧光抗体效价鉴定:抗原含量为1g/L时,抗体效价>1:16
48、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TRFIA)以镧系元素(如:铕)化合物为荧光标记物。
49、偏振免疫测定的偏振波长是nm(蓝光)。不适宜测定大分子物质。
50、荧光酶免疫:由于使用酶和荧光底物的化学反应作为放大系统,故灵敏度大大提高。
51、均相法:不分离,直接测(用于小分子激素和半抗原(如药物)的测定);酶放大免疫测定技术(EMIT)最早用于临床。酶标半抗原。
EIA:异相法:先分离,后测定。固相酶免疫测定(如ELISA)
5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底物(1)邻苯二胺(OPD),(2)四甲基联苯胺(TMB)ELISA中应用最广泛的底物。(HRP标记抗体或抗原的最常用方法——改良过碘酸钠法)
碱性磷酸酶(ALP):底物:对-硝基苯磷酸脂(p-NPP)
β-半乳糖苷酶(β-Gal):底物:4-甲基伞酮基-R-D半乳糖苷(4-MUU)
必要的试剂:①固相的抗原或抗体;②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③酶反应的底物。
抗原测定:蛋白大分子抗原用得最多的是双抗体夹心法(HBsAg)。只有单个抗原决定簇的小分子,则使用竞争抑制法。
抗体测定:通常使用间接法(HCV、HIV)、双抗原夹心法(HBsAb)、竞争法(HBcAb、HBeAb)和捕获法(IgM)等
*待测孔最后显示的颜色深浅与标本中的待测抗原或抗体呈正相关的是:双抗体夹心法、双位点一步法、间接法测抗体;
*封闭:1%~5%的牛血清白蛋白或5%~20%小牛血清。
53、化学发光底物有:直接化学发光剂:吖啶酯和三联吡啶钌;酶促反应发光剂:(标记酶HRP)鲁米诺及其衍生物、(标记酶为碱性磷酸酶)AMPPD;
54、免疫印迹实验中常选用多克隆抗体。
55、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的分层液常用:Ficoll(由上到下为血浆,单个核细胞,粒,红)和Percoll(由上至下:死细胞,单个核细胞,淋,红,粒)。
56、纯淋巴细胞群的采集有:黏附贴壁法,吸附柱过滤法,磁铁吸引法,Percoll分离液法。
57、T细胞和B细胞的分离:E花环沉降法,尼龙毛柱分离法
58、淋巴细胞活力测定:台盼蓝染色法,死细胞为蓝色。
59、CD4是HIV受体,HIV感染时CD4/CD8比值明显降低。
60、CD4/CD8升高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而CD4/CD8降低常见于病毒感染、恶性肿瘤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61、(ELISA)双抗体夹心法是用于细胞因子测定的最常用方法。
62、流式细胞仪:前向散射光(FS)反映颗粒的大小。侧向散射光(SS)反映颗粒内部结构复杂程度、表面的光滑程度。荧光(FL)反映颗粒被染上荧光部分数量的多少。
63、免疫荧光标记最常用的荧光染料: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亮绿色荧光。德州红红色荧光。藻胆蛋白类橙色至红色荧光。
64、临床上常用三色荧光抗体标记将CD3-CD16+CD56+淋巴细胞确定为NK细胞。
65、AIDS患者的一个特征性免疫诊断指标表现为:T淋巴细胞总数减少,T细胞亚群CD4Th/CD8Tc比例倒置,Th/Tc<1.0,Th细胞数量显著下降甚至测不出,而Tc细胞数量可正常或增加,NK细胞减少或活力下降,B淋巴细胞群则处于正常范围。
65、强直性脊柱炎——HLA-B27
66、SLE患者以IgG、IgA升高较多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以IgM增高为主。
67、M蛋白(MP)是B淋巴细胞或浆细胞单克隆异常增殖(>30g/L)所产生的一种在氨基酸组成及顺序上十分均一的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多无免疫活性,故又称副蛋白。临床上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恶性淋巴瘤、重链病、轻链病等
68、M蛋白-最基本方法:血清蛋白区带电泳技术
M蛋白-粗筛试验: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单向琼脂免疫扩散法和免疫比浊法)
M蛋白-鉴定,首选方法:免疫固定电泳(IFE)技术(区带电泳技术与特异性抗血清的免疫沉淀反应相结合)是临床最常用的方法。
69、IgD降低见于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矽肺
70、CSF中的浓度:IgG>IgA>IgM。神经系统肿瘤时,以IgA和IgM升高为主。
(感染、血管病变、系统性疾病=IgG升高)
71、本-周蛋白即尿中游离的免疫球蛋白轻链。尿中可测得,血中呈阴性(原因是本-周蛋白分子量小,极易迅速自肾脏排出,血中含量并不升高)
72、冷球蛋白又称冷免疫球蛋白,在-4℃时发生沉淀,于37℃时又复溶解。采血是冷球蛋白检测的关键,宜在体温条件下采集和保存静脉血。
73、补体结合试验(CFT),梅毒的诊断,华氏反应。
74、非均相荧光免疫测定: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法。
均相荧光免疫测定:荧光偏振免疫测定法。
75、链球菌感染:ASO(胶乳凝集试验、免疫散射比浊法)
76、伤寒沙门菌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肥达反应,效价≥1:80为阳性
77、卡氏肺孢菌,又称卡氏肺孢子虫,为类真菌。
78、Ⅰ型超敏反应: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产生,其发生速度最快。(青霉素、支气管哮喘)
提高Th1细胞活性,减少IL-4的分泌,可降低IgE的产生,阻断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
参与Ⅰ型超敏反应: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79、Ⅱ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它是由靶细胞表面的抗原与相应IgG或IgM类抗体结合后,在补体(细胞溶解)、巨噬细胞(吞噬)和NK细胞(ADCC作用)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
80、Ⅲ型超敏反应:由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的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Arthus反应、类Arthus反应、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关节炎、SLE)/81、Ⅳ型超敏反应: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DTH),是效应T细胞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细胞免疫)效应性CD4+Th1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可释放IFN-γ、TNF、淋巴毒素(LT)、IL-3、GM-CSF、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等多种细胞因子。
常见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感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结核分枝杆菌、病毒、原虫)、接触性皮炎、移植排斥反应。(结核菌素皮试、斑贴试验)
82、变性的IgG可刺激机体产生抗变性IgG抗体(类风湿因子)
83、ITP患者血清中存在有抗血小板抗体,该抗体可以缩短血小板的寿命。
84、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对重症肌无力(MG)具有诊断意义。
85、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血清中有抗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的IgG型自身抗体。(甲状腺功能的亢进)
86、多发性肌炎是以损害肌肉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果同时有皮肤损害,则称为皮肌炎。
87、75%的PSS患者有抗核抗体阳性,抗Scl-70抗体是PSS的特异性抗体,80%~95%的局限性硬皮病患者抗着丝点抗体阳性。
88、自身免疫病(AID)的特征:高滴度自身抗体,病理特点为免疫炎症损伤与抗原分布一致,能建动物模型。
89、抗DNP抗体(抗核蛋白抗体)通常完全被DNA和组蛋白吸收,是形成狼疮细胞的因子。
90、ANA阳性的荧光现象分:核膜型、均质型、斑点型、核仁型。ANA常为自身免疫病的初筛试验。
91、ENA是可提取核抗原的总称,分子中不含DNA。
92、抗dsDNA抗体对SLE有较高的特异性。抗Sm抗体也是SLE的特异性标志之一。此两项常为SLE确诊指标。(对疑为SLE的患者,应先进行ANA和抗dsDNA抗体的检测,当ANA和(或)抗dsDNA抗体阳性时,再作抗ENA抗体谱的检测。如有抗Sm抗体和(或)抗RNP抗体阳性,可实验室诊断为SLE)
93、抗核RNP抗体:为MCTD(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诊断指标。
94、抗SSA/抗SSB抗体:为干燥综合征(SS)的诊断指标。(当ANA阳性而抗dsDNA抗体阴性,抗ENA抗体谱中抗SsA抗体和(或)抗ssB抗体阳性,可实验室诊断为干燥综合征。)
95、抗Jo-1抗体:多发性肌炎(PM)患者常为阳性。
96、抗Scl-70抗体:进行性系统性硬皮症(PSS)的诊断指标。
97、NCA:原发性小血管炎的特异性血清标志物
98、内风湿性关节炎(RA):自身抗体有RF、抗角蛋白抗体(AKA)、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
99、Farr法测定dsDNA抗体的特异性高,为公认标准法,当抗dsDNA抗体结合率大于20%时对SLE有意义。
、抗线粒体抗体(AMA):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巨球蛋白血症:以分泌IgM的浆细胞恶性增殖为病理基础的疾病。好发于老年男性,主要表现骨髓外浸润,以肝、脾和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体征并伴有血黏滞过高综合征,如表现为视网膜出血。(血清呈胶冻状难以分离,电泳时血清有时难以泳动,集中于原点是该病的电泳特征)
、异常免疫球蛋白检测的应用原则
初筛实验:区带电泳分析、免疫球蛋白定量检测和尿本-周蛋白定性检测。
确证实验:免疫电泳、免疫固定电泳、免疫球蛋白亚型、血清及尿中轻链蛋白的定量检测。
、HIV诱导的免疫应答1.体液免疫应答HIV感染后,机体可产生:中和抗体、抗P24壳蛋白抗体、抗gp和抗gp41抗体2.细胞免疫应答:CD8+T细胞应答、CD4+T细胞应答。
、HIV抗原检测:核心抗原p24(ELISA)
、免疫印迹法判断标准为:①HIV抗体阳性:至少有两条膜带(gp41/gp/gp)或至少一条膜带与p24带同时出现;②HIV抗体阴性:无HIV抗体特异性条带出现;③HIV抗体可疑:出现HIV特异性条带,但带型不足以确认阳性者。
CD4+T细胞计数是反映HIV感染患者免疫系统损害状态的最明确指标。当CD4+T细胞低于/μl,则易机会性感染;低于/μl,则发生AIDS。
、CEA大于60μg/L时可见于结肠、胃、肺癌。手术6周后CEA水平正常。
、AFP——原发性肝癌。PSA——前列腺癌
、糖类抗原有:CA:上皮性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CA15-3:乳腺癌;CA19-9:胰腺癌、结直肠癌。
、神经母细胞瘤和小细胞肺癌(基因有P53,RB)的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排斥反应有:宿主抗移植反应(HVGR)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
、移植物存活与HLA配型的关系是:①供、受者HLA-A和HLA-B相配的位点数越多,移植物存活几率越高;②供、受者HLA-DR位点相配更重要,因为HLA-DR和HLA-DQ基因有很强的连锁不平衡,DR位点相配的个体,通常DQ位点也相配;③不同地区HLA匹配程度与移植结果的关系有着不同的预测价值。
说明:资料整理自网络,可能知识点存在遗漏或不正确,请以教材为准
医学谷考试系统
长按下图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dzz/12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