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导读曹操的用人之法

《三国演义》导读——曹操的用人之法

文/古道

《三国演义》之中,势力最大的当数曹操,数十年间,纵横天下,荡涤诸侯,灭吕布,败袁绍,攻马超,收张绣。虽败于赤壁之战,未能一统中国,但谁也不能否认曹操是一名大英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奸雄。曹操能够建立卓越功勋,与其知人善用,有莫大的关系,而其用人之法,至今仍然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一是以法治国,以法治军。曹操刚二十的时候,任洛阳北都尉,即“设五色棒十余条于县之四门,有犯禁者,不避豪贵,皆责之”,并且把十常侍之一的蹇硕之叔打了一顿,“由是,内外莫敢犯禁者,威名颇震”。麦地犯令,割发代首,许多人认为他是装,奸雄本色,但须知古人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割头发,已经是一件很严重的惩罚,更何况对比刘备、孙权及其他诸雄,有哪一个能够自罚的?郭嘉论曹操与袁绍的十胜十败,其中一条就是“法度严明”,刘备也说曹操“统领多军,不以军令,何能服人”。

二是曹操谋略过人,故能服众。身在行伍,带兵打仗,动辄关乎万千人的生命,如果没有真实的水平,是很难让人信服的。曹操自己不仅理论知识丰富,注解孙子兵法现在仍为经典,而且用兵如神,连对手都深为佩服。孔明是三国演义中第一聪明之人,但却对曹操推崇备至,在隆中对的时候说曹操“能克绍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在《出师表》中又说“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试想跟着这样的大哥混,小弟们能不尽心竭力?

三是曹操虽然谋略过人,但并不自大,反而是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官渡之战,曹操撑不住想回许昌,荀彧说“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故才有败袁之事。远征漠北,极其艰苦,侥幸取胜,回来即重赏先曾谏者,并提倡“后勿难言”。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四是胸襟广阔,气度过人。濮阳之战,中田氏之计,差点丧命,但在得到濮阳之后,却恕田氏之罪。贾诩几次差点干掉他,但收罗之后却对贾诩极为信任,甚至让他参与立嗣决策。官渡之战,许攸无礼,曹操却大笑。得到众多文武与袁绍私通的信件,却一火焚之,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祢衡百般羞辱,却不杀之。贾诩说“五霸之志,必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曹操可谓当之无愧。

五是用人唯贤,不拘出身。颁布《求贤令》,要求唯才是举,这在当时以出身论英雄的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举措。刘关张未发迹之时,袁绍看不起他们,不让他们出战,曹操说“得功者赏,何计贵贱”,又暗使人送牛酒抚慰。曹操的人才中,典韦、许褚基本就是无业游民,于禁来自于鲍信,张郃来自于袁绍,张辽来自于吕布,郭嘉、荀彧来自于袁绍,贾诩来自于张绣,但曹操都能对他们委以腹心,恩宠有加,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六是不吝表扬,极尽礼遇。见荀彧即说是“吾之子房”,抚许褚之肩而称“子真吾之樊哙”,进樊城表扬徐晃“真有周亚夫之风”,收放关羽仁至义尽,两祭典韦,顾诸将曰“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赤壁失败仰天大哭郭嘉,怎不令属下死心塌地,士为知己者死?

七是乐观开朗,无惧失败。曹操虽然智计过人,但也并非百战百胜,但每次失败,他都能坦然大笑,而不似刘备动辄泪流满面。濮阳之战失败,仰面笑之“误中匹夫之计”,渭河遇险,大笑“今日几为小贼所困”,赤壁之战虽然笑出几路兵马,但当此溃败之际,狼狈不堪之时,几人能够笑得出来?

八是真情示人,不玩虚招。杀吕伯奢,公然宣称“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举力攻打徐州,只不过是为父报仇。对马超将士说“汝诸军欲观曹公耶,吾亦犹人也,非有四目两口,但多智谋耳”,与乔玄开玩笑说如果路过不祭,肚痛无怪,孙权说“足下不死,孤心不安”,曹操大笑说“孙仲谋不欺我也”。虽然有缺点,但很真实,因为真实,所以信任。

九是认清形势,不先称帝。许多人认为曹操有夺位之心,但我认为这是天大的冤枉。曹操始终以维护汉朝正统为已任。孙权让他称帝,他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他自己说“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见孤权重,妄相忖度,疑孤有异心,此大谬也”,我个人认为是真实的。许多人正是在兴汉的大旗之下,归依到曹操一方来的。

曹操以情义对忠义之人,即使不得不杀,也行厚葬,并抚恤家人,如陈宫,但对不义之人,却绝不手软,杀苗泽,杀杨松,便是例子。曹操身居高位,然而死之时却让侍妾“勤习女工”,分香卖履,可见曹操并没有多少财产,以他的声望、权柄,却并不贪财。曹操在行军打仗之中,军务倥偬之际,却手不释卷,文采之高,一时无人出其右,也借此笼络了一大批的文人,为之所用。

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其基本素质一是品格,二是个人能力,三是人际交往能力,四是引信变革,五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dzz/122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