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豪奸与刘备的晦忍

罗贯中撰写的《三国演义》善于选取典型故事情节予以叙述,并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又是以人物各自不同的言行显现出来的。寓性格于言行之中,人物性格个性化就得到充分的体现。小说借助富有个性的生动传神的对话,刻画曹操、刘备这两个人物形象,再现东汉末年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

《煮酒论英雄》里有两个英雄人物,一个长歌当啸,豪气冲天,指点群雄;一个寄人篱下,一味谦恭,装孬不折本,他们就是曹操和刘备。

下面试就我国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的“曹操煮酒论英雄”这一节来谈谈曹操和刘备的人物形象塑造和人物性格刻画。这节选取了刘备和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一典型故事情节,通过他俩一系列的言行描写,表现了各自的性格特征。

东汉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势强力大;刘备虽为皇叔,却势单力薄。刘备早年抱负不凡,有争王图霸的胸怀和胆略。为防曹操谋害,避免曹操的注意与猜疑,他“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这是韬晦之计。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蒙在鼓中,全不知其韬晦之计,故言刘备不留心天下大事,却学小人之事,此时刘备就用一句话支吾过去,避而不谈。小说这节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挟天子令诸侯”向来被称为曹操重要的政治战略。

一天,刘备正在浇菜,当曹操派人来邀请他时,他“惊问曰:‘有甚紧事?’”说者有意,听者更有心,曹操见了他说的第一句话,他听了便“面如土色”,以为曹操已知其学圃之用意,企图谋害刘备。曹操又转口说,你学种菜不容易,这才使刘备稍稍放心下来。而后当他得知曹操并未知道学圃真意时,“方才放心”;等弄清曹操邀他来是赏梅饮酒时,“心神方定”。刘备只得胆战心惊地一同前往入府见曹操。

曹操不动声色对刘备说,“在家做得大好事!”曹操说,刚才看见园内枝头上的梅子青青的,想起以前一件往事(即“望梅止渴”),今天见此梅,不可不赏,恰逢煮酒正熟,故邀你到小亭一会。刘备听后心神方定。随曹操来到小亭,只见已经摆好了各种酒器,盘内放置了青梅,于是就将青梅放在酒樽中煮起酒来了,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从“惊”到“定”这一连串言行描写,反映了刘备心机与举止的矛盾之处,刘备既有点惊慌失措,又有点随机应变,而随机应变又是这一节刘备言行所体现出来的机智的一个方面。作者详写刘备六次回答曹操所提的当世英雄的问题,把他的韬晦之计一一具体化,同时弥补刘备受邀时的惊慌,这时他能从容对应曹操咄咄逼人的反驳。

可是刘备越是想隐藏心机,曹操就越要引他说出。曹操大谈龙的品行,又将龙比作当世英雄,问刘备,请你说说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装作胸无大志的样子,说了几个人,但都被曹操一一否定。一当曹操说破英雄,刘备“大吃一惊”,以致“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气氛趋于紧张,心机即将败露,情节跌宕起伏,结构上又形成一个波澜。

大概天助刘备,“时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所以刘备“巧借闻雷来掩饰”,因而博得后人诗赞:“随机应变信如神。”曹操也随之跌倒在这个“神”的脚下,不再疑心了。曹操此时才放心地说:“大丈夫也怕雷吗?”刘备说:“连圣人对迅雷烈风也会失态,我还能不怕吗?”刘备经过这样的掩饰,使曹操认为自己是个胸无大志、胆小如鼠的庸人,曹操从此再也不对刘备起疑了。

气氛随之缓和,情节一张一弛,文章显得跌宕有致,既扣人心弦,又合乎情理。作者借后人的诗赞来歌颂刘备的机智聪明,这不过是一个抽象的概括,刘备这一性格恰恰是在他那一连串应答和借迅雷掩饰这一言和行中体现出来的。这种直接描写人物言行的白描手法,其艺术表现力远远超过作者的侧面叙述。

这节故事最后,刘备终于向关张二兄披露了韬晦之计:“欲使操知我无大志。”这节故事开头引出的悬念至此也终止,不仅内容上显得完整,情节发展告一段落,结构上也显得谨严。

小说中,曹操作为反面人物,作者并没有把他简单化,而是经过自己的熔裁,对曹操的言谈笑貌等细节作了精心的描绘,一步紧逼一步地把他奸诈虚伪的性格特征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来。这一节故事情节展开就是由曹操邀请刘备而引发的,曹操借赏梅饮酒之机,想要试探一下未来舞台上这一对手的图谋,这正表明他奸诈的另一面,还有“豪爽而多智”的一面。曹操此时正想打听刘备的心理活动,看他是否想称雄于世,于是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者也。”这一节正是围绕这一点来写曹操的。他在讨董卓、灭吕布之后,深感可堪当世英雄,实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指刘备)与操(指自己)耳!”他先派十多人请来刘备,一见刘备便说:“在家做得好大事!”一语双关,使得刘备“面如土色”,这足见曹操的深谋远虑。

为了消除刘备的疑心,他设置了青梅煮酒之宴。酒酣之时,见天外龙挂,曹操借题发挥,以“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为题,寄寓深意。这也是双关,不仅暗示出当时曹刘各自的处境,也表现出曹操擅长权术,老谋深算。他笑袁术是“冢中枯骨”,自称迟早要活捉他,一股傲气跃然纸上;他笑袁绍是“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他笑刘表是“虚名无实”;他笑刘策不过“藉父之名”;他笑刘璋是“守户之犬”;对刘备举的张绣、张鲁、韩遂这些人,他更是“鼓掌大笑”,带着蔑视的样子说他们“碌碌小人,何足挂齿?”曹操一一否定,使得刘备招架不住。

这是曹操豪气与奸气的暂时胜利。他对那些人物的分析确实是十分精辟的;他对刘备举例的一一反驳也确实表明他的权势的宠大、谋略的深远、举止的不凡、态度的爽朗。

刘备处于穷途末路也不肯泄露胸臆,曹操索性“说破英雄”,借机观察刘备是否具有争雄之胆,可与之将来匹敌,果然惊杀刘备。可是,他的奸诈终于被刘备的机智战胜了,疑团也烟消云外。他自以为比项羽心胸宽达,似无谋害刘备之心,所以当关羽、张飞两人前来解救时,他就命令部下给“二‘樊哙’压惊”。可见他的“多智”也是有局限的。

这些言行说明他既野心勃勃,又善耍权术。然而他最终要不过机智的刘备,这节以刘胜曹败告终。刘备的“妥协”,使自己能够脱身于曹操的钳制,寻机发展,以至终成“三足鼎立”之势。假如当时刘备未能忍辱负重,一味跟曹操争起雄来,也许在势单力薄的时候,早被曹操灭了。

通过以上对曹刘各自言行所表现出来的各自性格的分析,我们可以借一斑而窥全貌,《三国演义》的艺术性之一就是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斗争中,并通过他们的言行来表现他们各自的个性。

对于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刻画而言,抓住了人物的言行,抓住了人物的心理,就不但能显现出“这一个”人物个性,而且能揭示出“那一个”社会的深刻背景。曹操是三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治国之能臣,乱世之英雄”,小说作家明显存在着尊刘贬曹的倾向。《三国演义》中曹操多疑奸诈,杀了他的父亲的结拜兄弟吕伯奢全家,并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短短的一句话正是曹操性格特征之所在,把曹操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可能把《三国演义》中许多故事忘掉,但曹操说过的这句话却永远不会忘记。因为它太具特征了,又太深刻了。《三国演义》中的“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一人物活动场面的叙写,一方面是生动的、具体的,另一方面又是深刻的、富有内涵的,这种具有特征的场面,对于塑造典型人物具有特殊的作用。

年6月15日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手术哪里最好
北京儿童医院看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dzz/56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