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学子读三国丨曹操形象的演变历程及

  曹操,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豫州刺史部谯(今安徽亳州)人。他是东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也是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死后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其人,赞之者称其“功高而德广,可谓无二矣”,谤之者称其为贼,恨不能寝皮食肉。其形象的复杂和矛盾,甚至可以称之为历史之最:他既是汉室逆贼,也是卫国忠臣;他既是乱世奸雄,也是一代明君;他时而阴险毒辣时而仁慈温情,他时而狡诈多疑又时而真诚待人;他是个宽容大度的君子,同时也是个睚眦必报的小人;他饱读诗书,文学水平卓然,又有时愚昧无知,自大狂妄。那么曹操本初的形象究竟是不是矛盾至此?若不是,这种形象又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其演变历程又是如何被影响的呢?

一、曹操的形象分析

讨论曹操的形象演变,首先要明确曹操究竟是什么形象。众所周知,曹操这一人物形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具备了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双重特性”,所以笔者认为,我们不妨可以采用易中天老师对历史人物形象分析评判时所持的观点,分析曹操的历史形象、文学形象与民间形象,以方便后续对于其演变历程的讨论。

曹操的历史形象

谈历史形象之前,先说说曹操在历史上的所作所为。

首先,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这点任谁都无可否认。他拥有极其远大的政治眼光,众所周知,东汉末是一个乱世,中央政权名存实亡,各路诸侯开始争霸并且互相兼并,生灵涂炭,硝烟四起。而曹操则就是在这时抓住了恰当的机会,并且选择了一条明智正确的政治道路:拥天子以令不臣,实行屯田制发展生产,改革法律和恶政,强国强兵,使中原的各个方面迅速恢复,他自己的势力也因此最终称霸一方。同时,他的政治成功也有人格原因,例如曹操的原则性很强,他笼络人才的方法也极为高超,加之本身的天资与人格魅力,才造就了一代英雄。

其次,他的军事能力超群。这点不必赘述,因为一个在几十年间就率兵统一大半个中国的人,军事方面不可能是碌碌之辈。

最后,他的文学水平亦是卓然。书法领域中,他的字被称为“金花细落,遍地玲珑”,诗文领域中,他与两个儿子创造了一代诗风,“建安风骨”为后世所传颂,另外,曹操虽身在军营,依然手不释卷,而且登高必赋,所赋之诗皆能谱成乐章,可谓是文学大家。

上述言毕,不难看出曹操在历史中的客观形象是很不错的,完全符合一个英雄所具备的种种特性。虽然上述所谓的“史实”未必就是真相,但起码这些观点目前最为现在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的,对于研究而言,可利用性与可信度比较高,所以笔者认为应当采纳,为后续论证所用。

曹操的文学形象及民间形象

曹操在文学中的形象当属《三国演义》,其中曹孟德的形象在笔者看来是最为丰满和矛盾的。《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有宽容的一面和真诚一面,虽然罗贯中花了大量笔墨写曹操的种种优点,但与之相比,曹操主要被描写的是猜忌、奸诈、狠毒、报复心强等等的不良形象,其中“多疑”这一形象也是突出最明显的,始终贯穿故事线的。

与其文学形象不同,曹操的民间形象几乎可以直白彻底的概括成“奸雄”二字。在多数人心中,曹操就是奸诈多疑的代名词,这一点不难从许多俗语和看出,而京剧中曹孟德的形象更是人尽皆知的“白脸”。

由上述的分析可见,曹操在历史中的形象不管是以成败论之,还是以实力论之,都更偏向于一个“英雄”,有抱负有能力还才华出众,于乱世之中力挽狂澜。而曹操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虽然大肆夸大和渲染曹操奸诈恶毒的一面,但也不失人物的丰满性,对他好的一面也加以肯定与赞扬。而到了民间,曹操却已经是个彻头彻尾的奸贼形象了。

二、曹操形象的历史演变

下面,笔者将以朝代发展为序,论述曹操在“东汉末”“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时间段内形象的演变。

东汉末期分析这个时间段内曹操的历史形象可以从三类人的评论入手。

第一,对曹操有一定的了解,但未必真正懂得曹操的人。这类人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桥玄,当曹操还是一个无名小卒的时候,这位东汉名臣就在极大的程度上赞扬他,史书有载:“太尉桥玄,世名知人,鷪太祖而异之,曰:‘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愿以妻子为托。’由是声名益重。”另外,当时的其它名人,如何颙、许劭、杨阜等也都曾对曹操表达出欣赏以及肯定的态度,认为曹操可以安汉室天下,是一个乱世的英雄。

第二,在曹操身边与之共事过的人,这一类人包括了曹操的下属和亲戚。这一类人中比较有名的的是曹操属下的谋士荀彧,荀令君从曹操最初发家起兵开始,跟着曹操打江山,他曾说曹操“明达不拘,唯才所宜”,“能断大事,应变无方”。另外,还有郭嘉、田豫、卫凯等等。除了曹操身边的文臣谋士,”曹操的儿子曹丕也夸曹操“雅好诗书文籍”,曹植甚至还赋诗一首赞美曹操“虔奉本朝,德美周文四夷宾服,功夷圣武。”

第三,当时曹操的敌对集团。其中势力比较大的集团骂曹操骂的最凶的应当属于刘备与孙权两个集团了,虽然其中不乏有对曹操的才华客观评价的人(如孙权,诸葛亮等),但大多数还是以诋毁曹操为主要,东吴的大都督周瑜说曹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刘备骂他“窃执天衡。皇后太子,鸩杀见害,剥乱天下,残毁民物。”另外,比较有名的还有陈琳的讨曹檄文和祢衡的击鼓骂曹,可谓是把曹操的形象损的体无完肤。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在东汉末到三国这一段时间里,对曹操的评价比较分化,而且褒贬两方都非常极端。

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直接接触过曹操的人已不存于世,但是由于当时距曹操生活过的时代比较近,史书的真实性也相应的较高,所以分析那时曹操的形象可以更多的从史书中入手。描述魏国史的众多史料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西晋陈寿所撰的《三国志》和东晋习凿齿所撰的《汉晋春秋》,这两本书分别代表了当时史界对曹操褒和贬两种态度。

先说《三国志》,这本书中尊魏为正统,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魏史,对曹操的评价比较高,说“太祖”是“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而《汉晋春秋》则持完全相反的立场,主张书中记载:“魏武虽复汉禅晋,尚为篡逆,遂以晋承汉”“臣每谓皇晋宜越魏继汉,不应以魏后为三恪。”坚持以蜀汉为正统,并且对曹操“篡汉”的行为大加指责。

不过当时即使有史家对曹操的行为不满,公然反曹,但这类观点也没有在当时的社会引起多大反响,到了之后的南北朝时期,比较有名的史书如南朝的《宋书》《梁书》,北齐的《魏书》等等,仍然着力刻画曹操的正面形象,赞颂曹操的丰功伟业,而对曹操形象有抹黑成分的大多仅是一些《世说新语》之类的文学作品,其中所述的是一些几乎没有史料考据的轶事。

由此可见,曹操在两晋南北朝时的主流形象仍然是“人杰”与“明君”。

隋唐时期

随着科举制的出现,诗歌和各类文学形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人们大多喜欢用赋诗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事物的了解与评价。所以,在隋唐时期,人们对曹操形象的看法可以主要体现在诗歌和古文里。

隋唐时,上层的统治者对曹操的评价颇高,曹操甚至还在“十四位前朝圣主庙”中占有一席之地。著名唐太宗李世民,在征高丽的途中路过了邺城,有感而发,还作了一篇《祭魏太祖文》,文中有曰:“帝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往代。”

不仅皇帝如此,再说隋唐其他的诗人,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说:“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英雄割据今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而其他赞扬曹操的诗作也不胜枚举。曹操在其他文化领域也比较受人吹捧,比如书法家张怀瓘在著作《书断》中层夸赞曹操的书法为“上乘妙品”。

不过即便曹操形象如此辉煌,当时也有人作了《铜雀妓》一类的诗歌,对曹操好色好人妻的行为大加批评,但也还只是停留在调侃和的层面上。

总的来说,隋唐时期曹操的形象还未发生值得引起注意的大变化。

宋元时期

这个时期在曹操的形象演变史中应该被画上重点符号,在这几百年中,曹操的形象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先说史书史料方面。提到宋元的三国史料,首先要说的就是为三国演义作注的裴松之。当时的皇帝命他为《三国志》做注,还要求他“增广民闻”,就是在注释中要杂合多种史料和民间意见。所以这件事的结果可想而知,裴松之引用了如诸多《曹瞒传》这种“看书名知立场”的史书中的言辞,使得曹操形象蒙上了一层灰暗的阴影。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宋朝有名的儒者朱熹,他对曹操的态度完全是负面的,还表示陈寿的《三国志》对曹操太过褒扬,并主张以《汉晋春秋》为研究三国史的资料,也就是所谓的“自朱子以来,无不是凿齿而非寿。”

在文学和诗词方面,曹操也未能幸免于难,客观评价者虽亦有之,但占据主流的还是一片骂声。举个例子,大文豪苏轼说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还表示“世以成败论人物,故操得在英雄之列”;同时期,还有很多诗人与文学家异口同声的骂曹操为“汉鬼蜮,君子所不道”,更有甚者,如南宋俞应符,闻说有人掘曹操墓,便作了一篇《疑冢》,在诗中好大一番口气说要“尽掘疑冢七十二”,必然能挖出这个曹贼的尸体。虽说这看起来简直是无稽之谈,但也反映当时人们对曹操形象的看法。

不仅宋词如此,元曲也在贬曹的行列中。马致远在散曲《庆东原》中写道:“曹孟德,分香贾履纯狐媚。奸雄那里,平生落的,只两字征西。”寥寥几句,奚落鄙视之意顿现。

以上种种足以表明,曹操的形象在诗词中已经急转直下,从隋唐被诋毁的程度仅限于对道德瑕疵颇有微词,到赞扬的部分只剩客观功绩。在其他艺术形式中,曹操形象的变化更为明显和直白。在宋元时期盛行平话和杂剧中,曹操欺世奸贼的单面形象大致出现了,因为形象特点极尽简单易懂,也走进了千家万户,更为民间所知。由此,对比前面的历代不难发现,在宋元这个历史时期曹操的形象在官方和民间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从正主明君沦为欺世恶人。明清时期

元末明初,对曹操形象有决定性影响的《三国演义》诞生于罗贯中笔下,这部书的影响之大以至于后世人们对曹操形象的理解几乎全出自于此,也就是由此书始,曹操奸雄的形象彻底定格在了人们的心中。

再到后来的清朝,皇帝乾隆拒绝把褒曹的《亳州魏武帝帐庙记》收入《四库全书》,说它是“奖篡助逆,可谓大乖於名教。”而当时为《三国演义》作评的毛氏父子对曹操的形象也是较《三国演义》本身更加贬抑。

如果说宋元时期,曹操的形象至少还保留了两面性,明清可以算是曹操形象的低谷,不仅被官方否认其好的一面,也在民间骂声一片。

近现代时期到了二十世纪中期,社会上终于出现了为曹操平反声音,而且这些声音还大多来源于是有识名士。比如鲁迅曾表示过:“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又比如,毛主席也非常欣赏曹操,他非常坚定地要为曹操翻案,并表示曹操的功绩与治国做法应该被予以高度肯定,他还在诗中写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可谓对曹操评价颇高。

  上面,笔者较为客观的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曹操形象的演变,在上述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曹操的历史形象并非大多数人所普遍认为的呈直线下降,而是在整体下降的趋势中多有起伏,最后呈现了上升和“洗白”的趋势。在东汉到南北朝时期,曹操虽然被视为英雄和“开国圣主”,其中亦有反对的声音,只不过几近微不可闻。隋唐时期,曹操形象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褒者贬者各执一词,但即便如此,对于其形象的正面评价和客观评价仍是大多数,而此时他的文学形象却开始有朝奸雄发展的趋势。

  到了宋朝和元朝,社会中上层对于曹操的态度突然转变,当时的学者们对于曹魏史也有了截然不同的看法。曹操较好的一面形象迅速褪色,取而代之的是史学界和文学界的种种审视与批判。曹操的形象陡然从“流芳百世”变作“遗臭千年”,所以也就是在这时,曹操的各方面形象逐步向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奸雄”面貌转变,可即便如此,对曹操客观的评价也为数不少,甚至仍会有人站出来,对曹操加以称赞。这种情形又大约持续了一两百年,直到元末明初,曹操乱臣贼子、狡诈恶毒的形象才整体定型,明清后世虽有欲为其翻盘者,也大多效果甚微。

  曹操形象的起色出现在近现代时期,在那时,一些学者与社会上的人士开始客观的看待曹操,并且肯定了曹操的功绩,也逐渐有人欣赏曹操的个性与较其他“英雄”更为真实的历史形象。不过,这些为曹操平反的声音大多出自社会的上层,民众心中的曹操仍然更倾向于文学化的形象,所以并非所有人都能认可曹操更真实的一面。这一情况到了近几十年也逐渐开始好转,曹操形象虽仍不复当年魏晋那样光鲜,但起码他得到了应有的较为客观真实的评价。

三、曹操形象变化的原因

在上述文段中,笔者简单的分析了曹操形象的大致演变历程,可对于其多次变化的原因还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那么接下来,笔者将从时代原因,与曹操自身原因两个方面,浅谈使曹操形象经历种种演变的具体因素。

时代原因

先说与曹操同时代的那些人的评价,这些评价两极分化的原因不难猜出来:曹操阵营的人对曹操的褒扬,始于自己阵营的立场的特性,而且许多与曹操志同道合的人看待曹操的一些方面就自然带上了滤镜;与之相对,敌方阵营的人因为政治原因,必须制造有利于自己一方的舆论氛围,或者出于战争必要,夸大抹黑曹操的形象,营造口碑和自己一方的“光辉正义”性。而比较特殊的祢衡骂曹,还是因为祢衡自己看不起曹操,称病不往,一来二去才惹怒了曹操,自取其辱,所以他对曹操的诋毁也可以说掺杂了太多情绪和主观因素。

再说两晋,两晋的立国源于司马炎逼迫曹魏皇帝禅位,说白了,这种得到天下的方式其实相当于谋逆篡位。所以晋朝为了体现自身的正统,特别强调曹魏“受禅”于汉,因此对三国时期那段历史的态度必然是“帝魏寇蜀”。因此在两晋之初对于曹操的评价是比较高的。而晋朝初期之后的几百年时间里,各种史书中不免有出现更多分歧,虚虚实实,早已无法分辨,其中不乏也有一些所谓“哗众取宠者”比如说尊刘抑曹未果的习凿齿,其为人,是出名的“治史不谨”,他写的史书的参考价值可见并不太高。到了隋唐,古诗文开始盛行,人们开始把自己对时事和人生的思考与想法托物或者托史表达出来,于是曹操的形象特点被引进了诗词,不免收到诗人本身的主观看法,因此开始走上了下坡路。而到了宋代,因为所谓的“中原王朝”被少数民族挤到了南方一隅,自然与蜀汉同病相怜,形成了几乎毫无逻辑的正统观,并且仇视中原的政权,这样一来曹操的形象自然也被连累了。而当时的文化高度发展,社会上盛行的“平话”“杂剧”等等娱乐形式,其大多都是为了大众服务的,那么,剧中的人物形象也就需要更加脸谱化,好为普罗大众所接受并且使人印象深刻。于是乎,曹操的形象很不幸的被划为“坏人”一类,这种不好的形象便如同滚雪球一般越积越大。

  宋代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朱子的盖棺定论。朱熹作为是一代儒学大家,自然非常看不惯是曹操“弃德唯才”“唯才是举”的“法家用人观”,加之当时的社会风气崇尚儒家思维,所以朱子的此类观点自然为后世学界所信服尊崇,曹操的恶人面孔也随之确立了。

  宋代以后,人们心中曹操不好的形象已经占据主流,体现曹操奸诈恶毒形象的杂剧评书也数不胜数,这些种种都为之后罗贯中对于曹操形象的创作提供的原材料,加之罗贯中本人所属阶层和政治观念,才造就了《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曹操形象。

  清代时期曹操形象的一路下滑也原因清晰。首先,清朝的特点就是君主专制登峰造极,皇帝的发言都被尊为不敢违抗的圣旨,皇上的观点就是官方定论;又由于当时文字狱盛行、乾隆皇帝发表了观点后,从此再无人敢去说曹操的好话。其次,再说民间的毛氏父子,这二人本身就是朱熹的信徒,具有强烈的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再加之对明朝的“故国之思”,使得他们修订的《三国演义》中,更加突出了曹操的奸诈狡猾、违背君臣观念的一面。而他们这种“褒刘贬曹”的描写,实际上是和当时学界民间暗地宣扬“反清复明”的观点大体一致。

  到了近代,由于封建统治的破除,人们的思想观点也被解放,曹操的境况也随之有了改善,并且因为种种历史研究的盛行,曹操的形象才开始回转。

  所以,由上述分析,在时代潮流中,影像曹操的因素主要分成两个:一是当时朝代的正统观,与朝代本身的特点有许多关系;二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想法对于曹操的加工,可以说曹操的形象很大意义上只是一个人们抒发己见的工具。如此一来,曹操的真实形象便淹没在了历史洪流中,流传下来的不过是一个时代墨笔涂改过后的产物。

曹操自身的原因

即使曹操的形象受到时代因素影响比较多,但是曹操最终形象至此也和他自己有一定的关系。以曹操的种种做为,他本可以成为一个英雄明君形象的,可是他之所以会落人口实主要是因为他做了一些实实在在抹黑他正面形象的事情,又不懂得去遮掩这些事实。举个例子,汉武帝、唐太宗,他们流传后世的形象绝对都是“明君”一类的,并不是因为他们本身人品好,而是因为他们很尽心尽力的去用“好皇帝”的外衣包装自己,加之他们那些举世无双的伟业,正面形象很容易的就确定下来了。而曹操不一样,他毕竟做过许多令人提不起好感的事情,比如说徐州屠城,比如说挟天子迫害汉臣,又与如说称魏王并受天子等级的礼遇等等。而尽管如此,曹操却不刻意的像刘备等人一样去包装自己的形象,他毕竟喜欢干实事,并不很在乎后世的名声。因此,曹操有不好的一面,而他好的一面又无法彻底将其掩盖,争议性也随之而来,又由于种种时代原因,曹操的形象才最终成为了这个样子。

立足于活力课堂的语文

根植于青春生活的语文

着眼于心灵成长的语文

伏笔于养心阅读的语文

汪文龙、徐逸超、张浩然、李思瑶、

高思、廖先怀、马云韵、李楠、王立冬

李楠

                







































哪家治疗白癜风最出名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费用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dzz/85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