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者说大光学部IOL的临床价值体现

自年第一枚人工晶状体被植入以来,经历70年的发展,从最初的非折叠硬性人工晶状体到目前可折叠软性人工晶状体,无论是材料的不同还是加工工艺的限制,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尺寸一般在5.0mm~6.0mm。实际临床应用中,白内障合并眼底病及高度近视等特殊需求的患者,要想获得良好的术后视觉质量同时利于后期眼底的观察治疗,一款大光学区的人工晶状体已成刚需。那么,Proming普诺明?大光学区人工晶状体ALD有哪些优点呢?具体哪类患者需要植入大光学部人工晶状体呢?本期追光者说跟随鲍永珍主任,与大家一起了解大光学部人工晶状体的临床价值体现。

鲍永珍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院眼科副主任。

现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白内障学组委员、中华眼科杂志和中华实验眼科杂志编委、北京市眼专科医师培训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健康快车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追光者说

视觉质量直接影响生活质量,人们不仅要求“看得见”,还要求“看得清、看得舒服、看得持久”。其中,对于大瞳孔、大囊袋的患者,人工晶状体光学区直径不足,容易导致和加剧视觉干扰,人工晶状体在囊袋内不稳定,易发生异位。近两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约有1.63亿人患有高度近视,而预计到年,这一数字将会增长到9.38亿,亚裔人群的高度近视患病率远高于非亚裔人群,我国是典型的高度近视高发国家。此外,临床中部分白内障的患者合并有眼底病,先治疗白内障,是诊断、治疗眼底病变的必要条件,如果人工晶状体的光学区面积不足,导致眼底视野不足,直接影响眼底的观察与治疗。

01为什么临床中需要大光学区人工晶状体?

获得更大的眼底视野

人工晶状体的光学区覆盖范围大,眼底可视区域大,利于眼底周边区域检查、眼底激光光凝治疗及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尤其在巩膜外加压术等视网膜周边部的诊治时更好的暴露视野。

减少眩光:

光学区直径增大,面积随之增大,更适合近视、大瞳孔的患者,也减轻暗环境下的眩光现象,从而也降低光学区6mm以下人工晶状体患者由于术后严重眩光需要二次手术的可能。

更稳定:

人工晶状体总尺寸增加,襻与囊袋接触面积更大,支撑力更强,位置更稳定,有效对抗囊袋收缩,适合高度近视、糖尿病、假性囊膜剥脱等囊袋收缩高危患者,降低术后人工晶状体偏心及倾斜的发生率。

02Proming普诺明?大光学区人工晶状体ALD具有哪些特点?

尺寸6.5mm/13.5mm,直径及总长均比普通人工晶状体大0.5mm,光学区面积增大17.36%;

疏水性丙烯酸酯材质,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粘性;

1.48适中的折射率,植入后色彩还原度高,水分不易进入材料内部,减少闪辉;

襻形设计,保证晶体支撑力且不太大,波浪襻增大与囊袋接触面积;

°连续方形边缘设计,阻止LEC移行,降低PCO的发生;

高后凸更符合人眼自然晶状体的形态,与后囊紧密贴附;

更广的屈光度范围-10.0~+36.0D,满足高度近视患者需求。

03适合植入大光学区人工晶状体的患者群

大囊袋患者:高度近视眼、角膜横径大、眼前节巨眼一般为大囊袋患者,此类患者易发生人工晶状体囊袋内异位(偏心、倾斜),囊袋收缩易使复合体脱位,引起人工晶状体不稳定。植入大直径人工晶状体,襻和囊袋间接触弧更充足,支撑力更大,更稳定。

近视眼人群:与正视眼相比,暗视条件下近视眼平均瞳孔直径偏大,易发生眩光,造成对比敏感度下降,视觉舒适性下降;高度近视患者还易发生前囊膜收缩的情况。植入大光学区人工晶状体,可以适应大瞳孔及暗环境下的瞳孔变化,降低术后眩光,且能对抗囊袋收缩,增强稳定性。

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眼底疾病,如视网膜脱离、微动脉瘤、出血、渗出、新生毛细血管等;术后需要更大的眼底视野,检查眼底情况,诊治眼底疾病。植入大光学区人工晶状体,减少光线经过光学区边缘时发生散射造成的干扰,更利于眼底周边区域检查;光学区覆盖范围较大,利于眼底激光治疗及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方便巩膜外加压术的实施。

总结

Proming普诺明?大光学区人工晶状体ALD

可提供更大的眼底视野;

瞳孔适应性更好,减少眩光;

支撑力更大,更稳定。

为高度近视以及合并眼底病的白内障患者提供更适合的选择,具有非常重大的临床意义。

产品注册证编号:国械注准—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hl/100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