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湖书韵bull阅好书悦青春德州

武汉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dy/150907/4692533.html

煮三国·论英雄?

——八年级25、26班《三国演义》书评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演义》,写尽人间智勇忠孝义,烽火战马锣鼓旌旗,天下群雄起而逐鹿中原;《三国演义》,是一眼智慧的源泉,细细品读,回味无穷。激烈处,壮志满怀,双拳紧握;苍凉处,掬一把热泪,英豪洒热血……一曲三国东流去,你我共煮三国论英雄!?

目录?

知识·智慧·能力…………………张立军

群英荟萃……………………………王诗音

论曹操的应变之能…………………曹若涵

残忍的英杰——曹操………………鲍怡冰

我最欣赏的人………………………王振宇

我认为的曹操………………………宋欣易

乱世之奸雄…………………………李金恒

乱世枭雄……………………………张展赫

刘备三顾茅庐………………………夏梦秋

刘备其人……………………………李依然

英勇与骄傲…………………………王凯宇

我最崇拜的人………………………高梓涵

三国时代看英雄……………………刘睿汐

三国中的“巨龙”……………………王子佩

三国里的“神算子”…………………陈鲁浙

“智绝”诸葛亮………………………周雨诺

放眼大局方成大事…………………牛绮若?

知识·智慧·能力

张立军

《三国演义》这部作品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经典人物,每个人物都各具特点,同时对我们也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先说祢衡,他是孔融推荐给曹操的。当祢衡见到曹操时,大骂曹操手下谋臣武将皆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他却毫不谦虚地夸耀自己“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张辽劝曹操杀之,曹操怕天下人说他不能“容物”。便以让祢衡劝刘表投降为借口,让他出使荆州,实则想借刘表之手杀之。

祢衡到了荆州,表面上虽颂德,实则讥讽刘表。刘表也不愿得个“害贤之名”。又把祢衡派去江夏黄祖处,祢衡也没放过黄祖,照样骂黄祖,这次祢衡可没有那么幸运了,最后被黄祖所杀。他一路骂过来,最终只落得被杀的下场,真是悲哀,也令人无语呀!

祢衡在乱世之中到处骂人,傲视天下英雄,自夸其能,不见他人之才,祢衡有知识没错,却是个缺乏智慧的人,他连最起码的保命安身的能力都没有,更谈不上报效国家,求取功名了。

再来看马谡这个人。马谡对开发西南的正确建议颇有战略头脑。他认为,平定南方应攻心为上。诸葛亮曾经感叹说:“幼常足知吾肺腑也!”足见马谡韬略之深。可是当他身为街亭之战的主将时,复杂的战争环境,使这位“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的将军,因机械照搬兵法痛失街亭,最终孔明挥泪斩马谡。当马谡站在“场外指导“的位置上观察问题时,引古论今,颇有智慧,一旦自己成为局内人,就被复杂的客观现象所迷惑。马谡虽学识渊博,智慧超群,但如何将自己的知识和智慧转化为实际运用能力才是关键。

再说诸葛亮。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学富五车,足智多谋。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被称为“智绝“,是智慧的化身。他不但有知识,有智慧,也有能力。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六出祁山、造木牛流马、发明连弩,等等,足见其知识、智慧、能力之强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知识只有转化为智慧才有价值,智慧只有转化为实际的能力,才有真正的意义。?

群英荟萃

26班王诗音

在《三国演义》之中,无数历史人物的身影舞动其中。这是一个历史人物的舞台,众多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每个人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说起《三国演义》,第一个想起的人就是诸葛亮。诸葛亮在书中的形象简直无所不知,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诸葛亮被人称为“卧龙先生”。他不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而且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他手摇羽扇,运筹帷幄的形象深入人心。他有无穷的智慧,草船借箭、巧借东风、七擒孟获,都能展现出他非凡的智慧。刘备也是一个不简单的人。他宽厚爱民,体恤民情,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为的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敬贤爱士更是他十分明显的性格特点,从刘备三顾茅庐就可以看出。他也同样十分聪明,在与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时候,他就借电闪雷鸣,故意装出害怕的样子,成功的打消了曹操的疑虑。还有曹操,曹操奸诈狡猾,自私残暴,杀了吕伯奢全家,却丝毫没有悔意。但他却也是乱世之枭雄,官渡之战中,烧袁绍的粮草取得决定性胜利。赤壁之战中,败走华容道,却在败退中豪迈的大笑。他也有情有义,在面对陈宫时,忍痛才杀了他。他也同样求贤若渴,看重人才,知人善任。曹操手下不少猛将,或是投奔的,或是一些被俘的将士,曹操都很信任,委以重任。三国中的人物形形色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每个人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每一个人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也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点评:千百年来,三国人物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每个人物性格的优点与缺点也给我们诸多启示,这也许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吧。

论曹操的应变之能

25班曹若涵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一个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时代,它的帷幕在罗贯中的笔下慢慢拉开。《三国演义》讲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近百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同时也塑造了众多的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如果有人问你,《三国演义》中最讨厌哪个人物?想必你会说是曹操,究其原因,我想无非是“梦中杀人”的诡计多端;“杀吕伯奢一家”的奸诈多疑;“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自私自利等等。但谁又看到过他的另一面呢?我认为,他的奸诈狡猾正是他用兵的计谋。俗话说:“事贵应机,兵不厌诈。”在三国纷争的时代,谁没有雄心,哪个英雄不想争得一席之地呢?而我今天要说的是他胆识过人,应变能力超强,简直无人能及啊!这也是我最佩服他的一点,这个人就是曹操。尤其是孟德献刀这个故事,为了除掉祸国殃民的董卓,王允和曹操定下刺董之计,曹操去刺杀董卓,然后被董卓发现时,曹操性命危在旦夕,被董卓发现后只有死路一条。而曹操反应特别快,他跪在地上把刀举起,说:“孟德今日得一宝刀,特来献上。”他及时化险为夷,可见曹操的临场控制和反应能力有多快。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没有三国里那样的复杂,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也需要这种临场反应能力。比如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时,可能我们在说话时讲到了对方不愿听到的话,也需要这种临场反应,将尴尬化解。真正的智者就像曹操一样,在生死大事面前临危不乱,随机应变,所以他才能在乱世中创下一番基业,这也是我佩服他的原因。《三国演义》自成书以来,对中国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影响是无法估计的,也印证了吴沃尧的那句“故《三国演义》出而脍炙人口,自士大夫以至舆台,莫不人手一篇”。点评:曹操性格复杂,值得谈的很多。但小作者有详有略,详写自己最佩服他的一个方面,应变能力强,其他略写,有理有据,让我们看到了曹操的另一面。

残忍的英杰——曹操

25班鲍怡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雄奇三国,英雄辈出,奇才涌现。在诸多的英豪才俊中,最令我难忘的便是曹操了。一提起曹操,人们脑中似乎便会不由自主地与‘奸诈’连到了一块。的确,在这部古典名著中,他最鲜明突出的特点便是狡猾奸诈了。尽管他也不失为一个心胸开阔、豪情壮志的英雄,但在初次接触了解他时,他带给我的第一特点便是凶残、多疑。第一次认识他,是在曹操勇敢接下刺杀董卓的任务时。那时我不禁为他的英勇赞叹不已,然而这种赞叹不久便在后面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曹操刺杀董卓不成反被发觉,被迫逃亡,在路上还结识了县令陈宫。陈宫为他的正义而打动,愿辞官与他同行。我想,这里极力描写他的正气凛然,或许也是与后面的残忍形成极大反差吧。曹操去其父的结义弟兄吕伯奢处避难,吕伯奢盛情款待,言说去买酒招待二人。这本是再好不过的安排,却被曹操的多疑之心皆化为泡影。原来,他只是听到后院有‘缚而杀之’的字眼,便疑心大发,冲到后院,“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读到这里,我不禁吸了一口冷气,只感到铺天盖地的暴虐。这似乎把前文所有我对他的印象都洗刷了个遍,从此曹操在我心中便蒙上了残酷的阴影。待到曹操杀完,洗去了疑虑之心,才后知后觉地发现后院竟绑着一头猪……吕伯奢一家非但没有害人之心,还要宰了猪一心一意地招待他呢。懊悔?尴尬?惊恐?我不知曹操是带着何种情绪离开了这间草舍。倘若说曹操杀这八人是无心之举,尚可把疑心当做理由,但他接下来的举动却令我消去了任何的辩解之心。曹操自知误杀了人,只能离开。谁知路上遇到了买酒而归的吕伯奢,还在劝说他们留下来。曹操竟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为由,又杀了吕伯奢。至此,我已不再对曹操抱有任何赞赏之意了。在遥远的历史长河之中,又有谁能知道他的真实性呢?至于曹操之人,我也只能通过纸张浅浅地看,慨然地谈了。点评:文章语言精炼流畅,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我们随着小作者的笔触对曹操认识也更加深刻。由孟德献刀对他正义的赞叹,到杀死吕伯奢家人的残忍,但对他仍抱着一点点辩解之心,再到杀死买酒回来的吕伯奢,对他的辩解之心消失殆尽。本文思路清晰以情感的变化为线索,谈出了作者对曹操的认识。

我最欣赏的人

25班王振宇

在这一段时间中,我读完了整本《三国演义》,其中的故事跌宕起伏,看完令人大呼过瘾。里面的角色也各有特点,比如英勇忠义的关羽,凶残跋扈的董卓,还有勇猛无谋的孙策,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奸臣”曹操。说起曹操这个人,相信很多人对他的印象并不好,甚至有人说他是汉贼。因为他身为汉臣,却行不忠之事,特别是在一次与汉献帝的打猎中,曹操借了汉献帝的弓箭射死了一头鹿,随从们赶忙跪拜,但这时,曹操居然站在皇帝前接受跪拜。这里表现出了曹操的嚣张跋扈,居功自傲。而且她在逃亡过程中因为多疑杀了吕伯奢一家。曹操就像一个穷凶极恶的坏人,他奸诈多疑、嚣张跋扈又残暴,确实令人痛恨。但他也有令人称道的一面,他也有勇敢、机智的一面。在他刺杀董卓中,他随机应变,失败后淡定自若,都能看出他是一个勇敢机智的人。他最让人称道的是求才若渴。在官渡之战中,他铣足迎许攸,最终他赢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他爱贤才重武将,对待关羽,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后来关羽也因此在华容道放过曹操。我认为曹操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既有反派的凶狠,又有君王的霸气和领导才能,抛却他的凶狠,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确实算得上一个值得欣赏的人物。点评:曹操确实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有凶狠的一面,也有可爱的一面,本文通过具体事件的描述,表现了曹操复杂的性格。题目既然是“我最欣赏的人”,应重点详写他令人称道的方面,曹操的缺点应略写。

我认为的曹操

25班宋欣易

《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英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故事始于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终于三国归晋。这段历史中涌现出无数的英雄豪杰,其中,我最欣赏的是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他缔造了三国魏与后来的西晋的基础。历史中的曹操一生都在征战,为了全国的统一,他不惜背上了汗贼的骂名,在他统一北方后北方出现了少有的安定情况。虽然他被世人称为“奸雄”,但是他有勇有谋,在刺杀董卓时,不幸被董卓发现,这时吕布也正好回来,曹操为了保全性命,急中生智,称自己手中握着的是口宝刀,前来献给董卓的,从而躲过了一劫。在他把关羽困在芒砀山上时,不像普通将士一样只知道杀敌,而是看出关羽是一个少有的人才,列出“死有三罪,生有三便”,关羽向曹操约法三章,其中一条“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对于这样严苛的条件,曹操也能接受,可见其爱才之心。当年曹操攻打袁绍,袁绍兵多将广,粮草充足,大家都认定曹操会输,纷纷写信投诚。到后来,曹操打败了袁绍,见到了那些信,却把信烧毁,那些官员们见到曹操如此宽宏大量,都下跪认错,曹操也原谅了他们,这就是所说的“宰相肚里能撑船”吧!他才能卓越,平汉中,伐袁绍,擒吕布,灭张绣,都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没像别人一样称帝,而是迎回汉献帝,用心力维持着行将就木的汉王朝,威镇八方,他死前连刘备、孙权都不敢称帝。大家是否知道,曹操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呢!《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大家耳熟能详。可见曹操能文能武,不愧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豪杰。点评:本文从刺董献刀、义降关羽、焚烧降书、统一北方等几方面,表现了曹操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高大形象,他的行事方式对现代人也有很大的启迪。

乱世之奸雄

26班李金恒

灰烬,虽然总归要熄灭,可它毕竟燃烧过;流星,虽然最终要陨落,可它毕竟明亮过;落花,虽然难免脱落枝头,可它毕竟芬芳过;烟花,虽然终究烟消无踪,可它毕竟绚烂过。《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之一。讲的是魏、蜀、吴三个国家之间的事。故事起于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最终三国归晋。描绘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里面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让我百读不厌。想当年,“东有孙权,常怀虎踞;北有曹操,每欲鲸吞”。一代枭雄曹操采纳司马懿之计,一面调五万精兵去救樊城,一面联结东吴,叫孙权暗袭荆州。曹操的这一奸计未能如他所愿,夺得荆州,只是又给别人带来更多麻烦,像许劭所说:“乱世之奸雄。”随之而来的,是那林俊杰的歌声:“曹操不啰嗦/一心要那荆州/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的摸。静下心来,细品一口茶,在淡淡茶香中,欣赏这样一段柔肠百转的歌:“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谁来煮酒/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三国,难道就是一首《曹操》的感觉?罗贯中写过的:“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又那么的类似,“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世间的事总好像有个规律,不断循环。“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时空变幻,斗转星移,历史已成为过去,只留下那些永恒的传奇,依然在世间游荡。点评:曹操的性格复杂多变,善恶美丑集于一身,但依然掩盖不了曹操成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的光辉,这正是他吸引我们的原因。

乱世枭雄

26班张展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是对三国最好的概括。三国时期,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经过几十年,才最终形成了三分鼎立之势,而在这三家中,我最佩服的,还是曹操。

曹操第一次登场还是一个骑都尉,因王允想要除掉董卓,特邀群臣来家里做客,正吃着饭,王允突然大哭,并表示董卓祸乱朝纲,自己因无力除掉董卓而伤心。就在这时,曹操大笑,想出一计,便借王允的七宝刀,来到相府。刚想行刺,谁知董卓看到了曹操的举动,曹操情急之下,改说自己是来献刀的,那董卓看是口宝刀,并未起疑。只是后来在吕布和李儒的提醒下,董卓才缓过神来,想要追杀曹操,但曹操早已飞驰而去了。由此看出曹操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而且善变通。

公元年,袁绍率十万大军进攻曹操,袁绍先是占领延津,然后接着迅速占领白马。直逼官渡,曹操也是个会用兵的人,当时手下只有两万人,他先是佯装向袁绍反击,然而他亲率人马袭击白马。解了白马之围,后迅速撤出。在这期间,袁绍的大将颜良文丑死在关羽手中。大战还未开始,袁绍就损失了两员大将。

在官渡之战中,许攸建议袁绍袭击许都,袁绍不听,许攸一气之下投降曹操,曹操得知许攸来降,光着脚跑去迎接。许攸建议曹操烧掉袁绍囤积在乌巢的粮草,曹操听从他的建议,遂即偷袭乌巢。张郃、高览见大势已去,也归降曹操。最终,官渡之战中曹操七万打败袁绍七十万大军。在官渡之战中,我们看到了曹操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虚心纳谏的品质。

最后就是赤壁之战了,与官渡之战一样,也是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役,只不过这回失败的一方变成了曹公,年,曹操率八十万大军进攻东吴,孙权和刘备结为盟友,共同抗曹。曹操听从庞统的建议,将战船连在一起,让北方战士们免受船的颠簸,但他没看出来庞统是有阴谋的。这时,诸葛亮借来了东南风,周瑜计划用诈降加火攻打败曹操,黄盖诈降,阚泽送降书,曹操信以为真。等到黄盖来降的那天,用火烧曹军的战船,因船只都连在一块,所有的船都燃起来了。曹操大败,迅速撤退,在撤退途中,诸葛亮又分派赵云、张飞、关羽前去阻拦。当曹操退到华容道时,遇到了关羽,关羽正是奉军师之令捉拿曹操的。曹操并未慌张,第一句话是:“将军别来无恙。”程昱觉得关羽从不凌弱,曹操便和关羽提及往日恩情,关羽见曹操谈及往日之恩,最终放走了曹操。这体现出了曹操的临危不乱、豁达自信。

试问,这样一个有勇有谋、求贤若渴、豁达自信的曹操,怎能不让人钦佩呢。

点评:本文围绕孟德献刀、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分析,突出了曹操有勇有谋、求贤若渴、豁达自信的性格特点,表现了作者对曹操钦佩之情,主题鲜明。

刘备三顾茅庐

25班夏梦秋

《三国演义》是一本凝结了中国人民智慧结晶的书籍,也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名著之一。书中的许多故事描写的生动有趣,人物活灵活现,都仿佛被授予了生命一般。最令我喜爱的就是三顾茅庐。三顾茅庐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讲的是徐庶在去曹营之前,向刘备推荐了神机妙算却鲜为人知的诸葛亮,刘备求贤若渴,于是第二天便和关、张一起去请诸葛亮。但是不巧,诸葛亮并不在家,刘备寻了场空,只好无奈返回。过了几天,刘备再次光顾茅庐,那时已步入冬季,鹅毛大雪在空中飘飞,张飞认为自己的大哥不该一次次低三下四冒着风雪严寒地请一个小书生,建议让一随从把诸葛亮绑着押过来。刘备听了后大怒,斥责了张飞,责备他这样没有诚意,以后怎样能博取民心。刘备小心地走到茅屋前,却得知诸葛亮去朋友家做客了,只好无功而返。但刘备并没有放弃,于是又踏上了第三次的“寻贤之路”。三人第三次来到茅舍前,刚要进去,童子却说诸葛亮在睡午觉。刘备为了不打扰先生,一直在阶下恭候着,直到诸葛亮醒来。诸葛亮被刘备的真诚打动,于是决定辅佐刘备。刘备的真诚谦虚不仅打动了诸葛亮,也打动了我,让我明白了要以诚待人,不能居高气傲,只有具备这样的品质,才能成就一番大的事业。点评:小作者语言流畅自然,娓娓道来,事件描述准确具体,写出了自己对刘备的看法,他真诚谦虚。结尾是点睛之笔,告诉我们要以诚待人,不能居高气傲,这样才能成就一番大的事业。

刘备其人

25班李依然

“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说的正是刘备。刘备是《三国演义》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这是陈寿对刘备的评价。刘备乃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相较曹操,刘备宽容,忠厚且深得人心。从夷陵之战中,刘备大军溃败,部将黄权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率军投降曹魏,当时大臣们都劝刘备将黄权全家满门抄斩,刘备却说黄权投降曹魏是不得已的举动,还说黄权并没有辜负我,是我辜负了黄权,刘备身居高位却有如此广阔的胸襟,由此可见刘备宽以待人的品性。刘备的宽厚确实值得称颂,但刘备有时太过于感情用事,这同时也成为刘备最大的缺点。因为想报二弟关羽被东吴杀害之仇而置江山社稷于不顾,不听诸葛亮等谋臣的劝阻,贸然负气出兵,结果被东吴打的大败而归。自己也再无颜面回成都见诸葛亮和文武百官。于是死在临近湖北的四川东部奉节县东的白帝城。除此之外,刘备还具有礼贤下士的品德。为寻求诸葛亮出山辅助,曾三次拜访孔明,在得到孔明后,刘备大喜,从他“孤得孔明,如鱼得水”中便可窥见一斑。这就是刘备,宽厚仁慈、礼贤下士的刘备。可以说,如果没有刘备,就不会有三国鼎立;如果没有刘备,也就不会有诸葛亮的出山;如果没有刘备,三国将魅力全无。点评:本文通过与曹操的对比,表现出刘备的宽厚仁慈、礼贤下士的品德以及失败的原因,有理有据,思路清晰,同时也指出了其性格的缺陷。

英勇与骄傲

26班王凯宇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随着这句话的开始,我打开了通往三国世界的大门。在暑假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三次来到了诸葛亮的茅屋,经历过了赤壁之战的惊心动魄;来到了铜雀台尽情观赏精彩的武艺;在一次次的矛盾冲突中,见证了三国时期三家势力由盛转衰的全过程。随着书中的人物哭过,笑过,激动过,也叹息过。阴谋多端的曹操令人生畏,宽厚仁慈的刘备令人敬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令人佩服。但有这么一个人,我对他的情感是复杂的,他既让人敬佩同时又令人惋惜。在书的前半部分关羽的表现可谓是智勇双全,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勇。“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杀颜良,诛文丑,”哪一次不展现出他的神勇,连曹操都敬佩他。而且他对主忠诚,无论曹操怎样善待他,他始终“身在曹营心在汉”。到后来,刘备也将最重要的荆州交给他来把守,可见关羽在主公刘备心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关羽是忠勇的化身,是完美的代表。然而后来,吕蒙白衣过江,关羽败走麦城的故事使我深感震惊。我震惊的不是吕蒙如何用计取得了荆州,而是关羽的变化,他不再是原来那个有勇有谋的战神,而是变成了一个骄傲自大的人。其实,在刘备自封汉中王的那段时间里,我就发现关羽有了一些变化。刘备封五虎上将,他竟因黄忠年纪大而不想与之为伍,还说要与黄忠决战,这难道不是自大的表现吗?还有一次,在老天帮助下水淹七军后,他变得骄傲自满,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竟然主动出城去攻打樊城。他难道忘了诸葛亮临走之际告诫他,据荆州,必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令我更加惊讶的是被胜利蒙蔽了双眼的关羽,竟连吕蒙与陆逊一个简单的计谋都未能识破,还嗤笑陆逊只是一届儒生,不足挂齿,最终败走麦城,被孙权杀害。合上书,想想古今中外这样的人也有不少,被一时的成功冲昏了头脑,得意忘形,骄傲自满,最后一败涂地,满盘皆输。法国的拿破仑,因为骄傲自满而在滑铁卢一战大败于敌人,从而一蹶不振;项羽也是因为骄傲,最后兵败刘邦,自刎而死。其实关羽也有着很多的优点,然而他的这一个缺点却是最致命的。因此在生活中,当我们取得一番成绩时,不能骄傲与自大,骄傲自大可能是上天给我们的一剂“迷魂汤”。只有静下心来,专心做事,虚心做人,尊重他人,才能将成功延续下去,并且做到更好。点评:小作者从关羽的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分析评价,但两方面又并非平均用力,而是有详有略,层次分明,侧重于关羽的缺点谈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旨在告诫人们做人做事不能骄傲自大,要虚心的道理。

我最崇拜的人

26班高梓涵

中国古典小说当中,《三国演义》是我最喜爱的小说之一。这部小说以时间为线索,刻画了三国时代三足鼎立的形势、发展和终结。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构思细腻,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其中的人物我最崇拜的就是关羽。关羽是解州人,因除恶霸而走涿郡,初显他的义勇。投降曹操是迫不得已,因为当时有两个嫂子需要他保护,而且尚未寻得兄长刘备。当曹操送赤兔马给他时,他高兴地说,“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等到他知道了兄长刘备的下落之后,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兄,这充分说明他不为个人利益而忘记当日的“桃园结义”之情,可见其人重情重义。《三国演义》描写生动形象,比如温酒斩华雄这一段,先写华雄打败孙坚,再写出去迎战的两位骁将都被轻易打败了,接着关羽请战,等斩了华雄首级回来,酒还尚温。通过写之前的失败,突出了关羽英勇善战。还有过五关斩六将、斩颜良诛文丑的故事,无不表现了这一特点。“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读完《三国演义》,掩卷深思,让人意犹未尽,关羽的高大形象仿佛就在眼前。点评:本文选取了千里走单骑、温酒斩华雄等事例,突出了关羽重情重义、英勇善战的特点,主题鲜明。

三国时代看英雄

25班刘睿汐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烽火连天,三国鼎立,在波澜壮阔的三国历史中,有多少英雄故事曾经发生!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书——《三国演义》。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千里走单骑等,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既让我身临其境,置身于精彩绝伦情节之中,也展现了作者的高超笔力。罗贯中笔下的一个个人物,无一不是极具个人特点:有勇有谋的刘备,忠诚正义的关羽,武艺高强的张飞,奸诈多疑的曹操。若有人问我,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我会坚定地回答:关羽。他长得身躯魁梧,枣红脸上生一双丹凤眼,一对浓眉,长长的胡须一直飘到胸前,可谓是相貌堂堂,十分具有英雄之气。关羽武艺高强自不用多说,温酒斩华雄的故事人们早已耳熟能详,比起这一点,他的勇敢无畏更值得我佩服的。一次,关羽被人射中了毒箭,一位叫华佗的医生驾小船从江东过来,对关羽说:“久闻关将军是天下英雄,又听说你中毒箭,特来医治。”华佗见关羽伤势十分严重赶忙医治。他用刀刮骨,只听嚓嚓有声,帐下凡看到的人,都掩面,生了惧色。而关羽仍饮酒下棋,有说有笑,全无痛苦之色。人们看都不敢看,可关羽却表现得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刮骨之痛是难以忍受的,这位令人敬佩的英雄深深打动了我,也给我以深刻的启示。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绎了一个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们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在这历史的潮流中,涌现了多少不怕死,不畏难的英雄好汉?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难道不应该更加努力,为建设美好社会而奋斗吗?点评:本文主要从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分析,表现了人物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语言精炼,充满作者对关羽深深的敬意。

三国中的“巨龙”

25班王子佩

《三国演义》中刻画了那么多的人物,而我最喜欢的还是诸葛亮,因为他神机妙算,被誉为“智绝”。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候蜀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人称“卧龙先生”,乃是刘备的军师。后来刘备称帝,诸葛亮当了西蜀的丞相。关于他的故事很多,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七擒孟获、火烧新野、挥泪斩马谡等。诸葛亮他还会观天象,所以才有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的佳话。他智谋过人,“空城计”竟然骗过了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还甚至能知天意,天下大事没有什么能瞒得住他,他还未出茅庐,就已知三分天下,可见他真是神人,不愧是“智绝”啊!他的“智”从何而来,因为他博览群书,可以把书中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他发明了木牛流马,解决了不便运输粮食的问题,他还发明了连弩,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在世人眼中他是最聪明的,如今,诸葛亮的名字已经算得上是家喻户晓了。诸葛亮,他虽然有这么多的优点,但是他的缺点也并不是没有,他用错了一个人——马谡,在刘备临终之前,曾对诸葛亮说过,这个人只会纸上谈兵,不可重用。可诸葛亮却不以为然,等到马谡失守街亭后,诸葛亮才知道后悔没听刘备的劝告,这也许是诸葛亮这一生中最大的一次失误吧!但瑕不掩瑜,美玉并不会因为斑点而掩盖它的光彩。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诚与智慧的代表人物,堪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巨龙",这个名字已经永永远远记载在史册中,永永远远记在了每一个人的心中!点评: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小作者有理有据向我们展示了他的“智”、“智”的根由、“智”的运用。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

三国里的“神算子”

25班陈鲁浙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作家罗贯中的著作,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书中有很多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其中的那位“神算子”诸葛亮。谈起诸葛亮,自然忘不了他最经典的故事: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前夕,为了攻打曹军,刘备孙权联合。周瑜久闻诸葛亮大名,也十分嫉妒他的才智,便让孔明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想借机除掉此人。诸葛亮却泰然自若地说,只需要三天时间,并立下军令状。孔明向鲁肃借二十只船,每只船要军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为幔,各束草千余个,分布两边。直到第三天夜里,大雾漫天,诸葛亮兴致勃勃地邀请鲁肃一起去“造箭”。行船至曹操营前,下令擂鼓呐喊。曹操多疑,令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如此巧法,孔明已得十万支箭。作者借用这个小故事,让每一位读者都被卧龙先生的神机妙算所折服。另外,孔明还是一个谦虚谨慎,淡泊名利的人,从来不夸耀自己的才能,称自己为“碌碌庸才”。陋室铭中“南阳诸葛庐”表明诸葛亮的住所很简陋,过着隐居生活,看出他远离世俗,名利;诸葛亮跟随刘备后为蜀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看出其忠心耿耿。我很欣赏这位“神算子”,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还因为他开阔的胸襟与恬淡的内心。点评:文章主题鲜明,思路清晰,引用具体的事例,向我们分析了人物足智多谋、谦虚谨慎、淡泊名利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可看出作者对诸葛亮崇敬和赞扬之情。

“智绝”诸葛亮

26班周雨诺

“夫有超世之功者,必应光大之宠;怀文武之才者,必荷社稷之重。”打开《三国演义》,犹如被冲进历史的漩涡。三国,一个战火连天的时代,处处上演着勾心斗角,没有人能够逃过。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书中的人物已经在人们心中留下烙印。怀着崇敬的心情,闭上眼,仿佛又看见了自己喜爱的人物。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早期在隆中隐居,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义集于一身以外,最大的一个特点主要体现在一个“谋”字上。诸葛亮的智谋,超群出众,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出师表》中,鞠功尽瘁,死而后已,更是其一生的写照。在军营中严于律己,治军有方,深得人心,在战斗中即使处于劣势,也会奋勇拼搏,冷静机智,爱子如民,这种精神实属可贵。在本书中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也有很多,比如舌战群儒,借东风,三气周瑜,空城计,七擒孟获等。在曹操进攻荆州的时候,刘备孙权两家结成抗曹联盟,周瑜十分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置他于死地,便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并当即立下军令状,若延期造不出箭便军法处置。诸葛亮巧用长江的大雾,船里用稻草人鱼目混珠,在曹营水寨前击鼓呐喊,曹军用箭射击,结果全都射在稻草人身上,于是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便获得十多万支箭。此事足以见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聪明机智。《三国演义》是一幅人物画卷,每一个人物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尤其是诸葛孔明先生更使这部作品笼罩着智慧的光芒。《三国演义》是一坛老酒,令人心醉;是一面铜镜,令人心明;是一瓢清水,令人心静。让我们用心体味这本书,感受历史的洗礼吧!点评:小作者围绕诸葛亮的“智谋”选取相关事例,有详有略,突出了人物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特点,语言流畅精炼。

放眼大局方成大事

——读《三国演义》吕布辕门射戟有感

26班牛绮若

李渔曾评价吕布辕门射戟:“布一生只射戟一事,真风流千古。”吕布一贯逞勇猛威武之风。然而辕门射戟这一举动与吕布的性格大相径庭,也使我们从这一事件里不仅看到吕布的武艺超群,还有放眼大局。辕门射戟这一事件主要讲述的是吕布以精湛的箭术平息了袁术与刘备之间的一场战争。在此之前,袁术便三番五次的讨好吕布,给他送二十万斛大米。表面上与吕布关系甚密,实际上在利用吕布除掉刘备,同时又提防吕布,以防吕布危害他自己。之后,袁术想与吕布结为亲家,以解除后顾之忧,便又一次将剑锋指向了刘备。而吕布在此时本应该借此机会与袁术一同除掉刘备,因为刘备也是他的一个心腹大患。可是,这一次吕布没有鲁莽而行,他明白如果刘备被除掉,那么自己就会成为袁术的下一个目标,而自己兵弱军薄,远不及袁术之兵。所以他采取“止杀”行动,息事宁人。吕布之所以采取这样的行动,也必须究其根源。首先,是他一方面帮助刘备解围;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自身的安危考虑;还有也为了震慑关张。吕布与关、张从“三英战吕布”就结下了梁子,尤其是张飞大骂吕布是“三姓家奴”,何不趁此机会给关、张点颜色看看呢?于是吕布设下此计,一箭射下去,正中画戟小枝,不仅使纪灵无话可说,也使关、张哑口无言,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最后一点,是吕布用此计的最妙之处——糊弄袁术。吕布识破了袁术的“先除二患”之计,但又不能显现出来,营造一种“还被蒙在鼓中”的假象。吕布于是钱粮照收,刘备照救,但用此计来糊弄袁术。吕布在《三国演义》中,总是被人们说是个有勇无谋、忘恩负义的小人,但他仍有令人敬佩之处。他武艺超群、武功高强,有时又能放眼长远、顾全大局。但令人遗憾的是,吕布没能一以贯之,不然到头来成就一番大业也未可知。点评:人们通常说吕布有勇无谋、忘恩负义。而本文作者从吕布辕门射戟平息了袁术与刘备之间的一场战争中,突出表现了吕布不仅武艺超群,还能放眼大局,对吕布的性格能够辨证的看待。

▍图文编辑:田光霖

▍校对:张立军

▍责任编辑:肖淑芹

▍审核:姚红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hl/108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