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在线糖尿病,究竟该如何防如何治

专家

介绍

专家:谭明红

医院:医院

科室:内分泌科

职称:副主任医师

擅长:糠尿病、甲亢、身材矮小等内分泌系列疾病

导读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竟有十分之一!

糖尿病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糖尿病可能会产生哪些严重的并发症?

防治糖尿病,控制血糖很重要?

究竟有哪些方法能够有效控制血糖呢?

着急知道答案?也得慢慢仔细往下翻!

你知道糖尿病吗?那你知道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的地域分布情况吗?

从地域分布看,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基本上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

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特征?和经济水平有关?和饮食习惯有关?

别急着知道答案,等你看了谭医生的讲解后,也许能自己揣度一二!

糖尿病是啥病?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医疗花费的特征,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流行病。

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血糖,而血糖,通常指的是血液中的游离葡萄糖,进食后,食物在胃肠内经过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吸收入血即为血糖,它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健康人在正常情况下,血糖在空腹和饱腹的情况下都能维持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正常人空腹血糖小于6.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小于7.8mmol/l。

在血糖的调节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胰腺分泌的胰岛素。血糖的升高会刺激胰腺的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会作用于它的靶器官,在肝脏,胰岛素会促进葡萄糖合成为糖原,也就是糖的储存形式,如果把胰岛素比喻为钞票,糖原就是存折,需要的时候可以再转变为葡萄糖;在肝脏,一小部分葡萄糖也会转变为脂肪储存起来;在脂肪组织,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储存;在体细胞,胰岛素会促进葡萄糖的利用。最终的结果就是,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血糖水平下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而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由于多种原因,胰腺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或者分泌的胰岛素作用障碍,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血糖就会升高,过高的血糖从尿中排出就是糖尿。

糖尿病的病因有哪些?

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不同类型致病因尤其不同。

1型糖尿病。原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也可发生于各种年龄。起病比较急剧,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酮体是酸性物质,在血液中积蓄过多时,可使血液变酸而引起酸中毒),必须用胰岛素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疗效,否则将危及生命。病因有以下:

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遗传因素。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6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研究提示:1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1型糖尿病。这是因为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有病毒感染史,而且1型糖尿病的发生,往往出现在病毒感染流行之后。如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1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可能致病的其他因素。如牛奶、氧自由基、一些灭鼠药等,这些因素是否可以引起糖尿病,科学家正在研究之中。

2型糖尿病,原名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较差,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病因有以下:

遗传因素。与1型糖尿病一样,2型糖尿病有较为明显的家族史。其中某些致病的基因已被确定,有些尚处于研究阶段。

环境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及增龄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因素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年龄因素。大多数2型糖尿病于30岁以后发病。在半数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病时年龄为55岁以上。

种族因素。与白种人及亚洲人比较,2型糖尿病更容易在土著美洲人、非洲--美洲人及西班牙人群中发生。

生活方式。摄入高热量及结构不合理(高脂肪、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膳食会导致肥胖,随着体重的增加及缺乏体育运动,胰岛素抵抗会进行性加重,进而导致胰岛素分泌缺陷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

应激反应。应激因素包括紧张、劳累、精神刺激、外伤、手术、分娩、其他重大疾病,以及使用升高血糖的激素等等,患者的胰岛素分泌能力及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逐渐降低,血糖升高,导致糖尿病。

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哪些?

糖尿病时长期存在高血糖,长期血糖增高,会导致大血管、微血管受损并危及心、脑、肾、周围神经、眼睛、足等。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

糖尿病死亡者有一半以上是心脑血管所致,10%是肾病变所致,因糖尿病截肢的患者是非糖尿病的10~20倍。临床数据显示,糖尿病发病后10年左右,将有30%~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糖尿病病情越重,年龄越大,并发症发病的几率越高,且并发症一旦产生,药物治疗很难逆转,因此强调尽早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下面就一起了解一下糖尿病并发症。

一、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起病急,病程通常小于24小时,多数患者起病时有多尿、烦渴、乏力等糖尿病症状加重或首次出现,如未及时治疗,可进一步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2.高渗性高血糖状态。起病隐匿,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初期仅表现为多饮多尿乏力等糖尿病症状加重,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严重脱水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3.乳酸性酸中毒。起病较急,多发生于大量服用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丁福明)或伴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患者有深大呼吸、神志模糊、木僵、昏迷等症状。

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1.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病人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症状是脚肿、下肢浮肿、泡沫尿,严重了必须进行血液透析。

2.糖尿病眼部并发症。具体细分为三类:

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主要致盲眼病之一。糖尿病可引起两种类型视网膜病变,增殖性和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在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中,视网膜损害刺激新生血管生长。新生血管生长对视网膜有害无益,其可引起纤维增生,有时还可导致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也可长入玻璃体,引起玻璃体出血;与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相比,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对视力的危害性更大,其可导致严重视力下降甚至完全失明。

②与糖尿病相关的葡萄膜炎。发病突然,出现眼痛、畏光和流泪,检查发现有睫状充血,大量细小尘状角膜后沉着物。少数患者出现前房内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甚至前房积脓,最终会发生虹膜后粘连、虹膜新生血管、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等并发症。

③糖尿病性白内障。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生在血糖没有很好控制的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多为双眼发病,发展迅速,甚至可于数天、数周或数月内发展为混浊,完全混浊。

3.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因周围神经病变与外周血管疾病合并过高的机械压力,可引起足部软组织及骨关节系统的破坏与畸形形成,主要症状有:足坏疽、足趾坏疽、下肢坏疽。

4.糖尿病性心脏病。可表现为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猝死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糖尿病患者常存在自主神经病变,所以无症状的冠心病较为常见,或表现为疲乏、劳力性呼吸困难、胃肠道症状等非典型症状。

5.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具体又细分为以下三类:

①脑动脉硬化。病程在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脑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可达70%,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昏、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等神经衰弱症状。

②无症状脑卒中。指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未引起注意,从而未被揭示或未被认定的脑卒中。其中无症状脑梗死占74%,无症状脑出血约占26%。

③急性脑血管病。主要表现为脑血栓形成,以中小动脉梗死和多发性病灶多见,临床症状往往较轻,但常反复发作,进行性加重,恢复困难。

6.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为糖尿病神经病变中最常见的类型,超过50%的患者可能有症状,表现为烧灼样疼痛、电击样或针刺样感觉、感觉过敏和麻木,常在夜间加重,累及足部和手部时呈袜子手套样分布。也有部分患者无症状,仅在神经系统检查时可发现异常。

防治糖尿病关键在控血糖?

怎么控制血糖,当然就是下面要说的五架马车了。

第一,饮食控制。主要是控制总热卡,进食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适量蛋白质,高纤维素膳食。

第二,运动疗法。增加体力活动可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减少身体脂肪量,增强体力,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运动的强度和时间长短应根据病人的总体健康状况来定,找到适合病人的运动量和病人感兴趣的项目。运动形式可多样,如散步,快步走、健美操、跳舞、打太极拳、跑步、游泳等。

第三,糖尿病教育及心理治疗。学习了解糖尿病知识,懂得如何把治疗融合入日常生活中,怎样观察血糖、尿糖控制饮食何时应寻求医生的帮助等。充分的教育可促进糖尿病的良好控制。

第四,糖尿病自我监测。血糖的检测方法,我们常用的有两种方法,医院抽静脉血检测,还有一个就是非常方便的血糖仪检测法了,这种方法非常简单、无痛,大家可以在家里就可以操作。

第五,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如磺脲类、双胍类阿卡波糖)和胰岛素注射,其中低血糖是胰岛素治疗后最大的不良反应。

注意糖尿病人饮食”三宜三不宜“

三宜

五谷杂粮宜。如莜麦面、荞麦面、燕麦片、玉米面等富含维生素B、多种微量元素及食物纤维的主食,长期食用可降低血糖、血脂;

豆类及豆制品宜。豆类食品富含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且豆油含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

苦瓜、冻干桑叶、洋葱、香菇、柚子、南瓜宜。可降低血糖,是糖尿病人最理想食物,如能长期服用一些植物活性硒,降血糖和预防并发症的效果会更好。

三不宜

含糖高食物不宜。如各种糖、蜜饯、水果罐头、汽水、果汁、果酱、冰淇淋、甜饼干、甜面包及糖制糕点等。

含高胆固醇的食物及动物脂肪不宜。如动物脑内脏、蛋黄、黄油等,这些食物易使血脂升高,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饮酒不宜。酒精能使血糖发生波动,空腹大量饮酒时,可发生严重的低血糖,而且醉酒往往能掩盖低血糖的表现,不易发现,非常危险。

糖尿病虽然患病率仍然呈上升趋势,但大家对于糖尿病的了解越来越多,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于以食为天的中国人来说,怎么能够忍受任何一种美味永远告别自己的味蕾,所以想要长长久久享受生命滋味,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的意识再加上及时治疗疾病的态度,是一个都不能少的

最后,谢谢你的耐心阅读,衷心祝愿大家身体安康,生活中酸甜苦辣咸,个般滋味一个不落!

如果您需要预约谭医生专家号,请与不健不散联系,我们会将限量免费专家号,快递到您家!

来源:不健不散

声明:本期图文消息由不健不散整理,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北京的白癜风那好
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哪家效果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hl/350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