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三国之为何曹操被黑了一千多年
曹操是一个大家非常熟悉并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在戏剧中曹操的脸谱一直是白脸的奸臣形象一直沿用至今,而且也有很多讽刺意义的典故和成语都跟他有关。但是如果单单是一个真正的奸佞、滥杀忠良、嫉贤妒能之人,居然可以把已经坍塌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汉朝重新复苏,那可真称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下第一人了。那么曹操被黑了这么多年这其中是否有什么隐情呢?下面就请跟我一起走进这个充满神秘又复杂色彩的历史人物。
很多人把黑曹操的罪名推到了罗贯中的身上,其实这和把曹操流传成为一个奸诈之人的形象一样的不公平。因为《三国演义》的撰写是根据民间传说以及戏曲结合史书来完成的,并非是罗贯中一人全部编写。而文中虽然对曹操前夕的某些行为有一些艺术性的夸大,比如徐州屠城各个版本不断以讹传讹从开始的数十万到十几万到几十万,虽然只是几个字的颠倒,但是这个文字游戏显然是玩大了。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就延伸出了第一个疑问。
一、罗贯中是否真的在刻意的黑曹操?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得送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个方面就是得分析罗贯中本人的创作时期的时代背景。罗贯中本人生于公元年,而明朝建立于公元年。而罗贯中开始编纂《三国演义》一书的时间为公元年。也就是说《三国演义》一书是在外族统治汉族时期的元朝末年而创作的。而《三国演义》一书的文章内容开始阶段也处于汉朝。其撰写的目的一是为了创作,二也是为了唤起汉人们对于复兴汉族的共鸣。所以如果是以曹操为正统,以一个宦官后人的身份帮助已经坍塌的东汉江山重新振作,显然与第二点不符合。而正史中刘备的国号实际上并非是蜀国而是汉,而且后期为了突出整部书的文学价值、以刘备和诸葛亮作为了正统这样似乎与第二点更加吻合一些。
第二个方面就是要判断罗贯中是否有黑曹操的嫌疑,那么我们应当把《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正史中的曹操做一个对比。首先曹操的出身两者吻合,之后行刺董卓也与正史吻合。第一次和正史出现出入的地方就是杀吕伯奢一家开始。《三国演义》中在这个时候把曹操彻底写成了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乱世枭雄,特别是最后把吕伯奢也杀掉之后的大笑着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陈宫突然发现曹操是一个杀人狂而后转投吕布。
正史中关于杀吕伯奢一家的说法也有不同的解释,特别是《魏书》里面记载的是吕伯奢之子因为骄纵过度不学无术,想要盗取曹操的马,而被曹操发觉,混战中击杀数歹人。《世语》说法是曹操因误会吕伯奢冲进去杀了八人才发现自己错杀了人。首先《魏书》是站在曹操角度与立场上写的,不能开场就先把曹操写成一个杀人的凶犯。所以故意美化曹操这个也说的过去。另外在《三国演义》之中,我们以推理角度分析,曹操杀完吕伯奢一家而后进厨房发现绑着一头猪,这简直就是一个笑话。如果屠户先绑着猪那么说这句话就纯属是废话,故意大声说给曹操听给自己找麻烦吗?第二点,如果之前没有绑猪,正要上绑,猪是会挣扎,会发出嘶吼声的,这个声音肯定会比嘀咕声大很多。第三一点,曹操如果听见这个声音,为什么先杀屋外的人,屋里的人不是更危险吗?为什么最后才进去看见有一头绑着的猪。
所以我觉得《三国演义》这段剧情完全说不过去,完全不符合常理。即便是影视作品中刻意的艺术夸大也不可能用这样漏洞百出的剧情来。特别是最大的疑点是,如果曹操真的杀了吕伯奢一家,那么又有谁知道是曹操杀的而后四处奔走相告,如果当时有活口人没杀干净,那么曹操的行踪已经彻底暴露了,又怎么安然的回到陈留去组建军队?
而后就是曹操为父报仇徐州屠城,其中历史上一下子传出了三个版本就是前面提到的十余万,之后十几万,之后几十万。罗贯中再一次选了后者。但是这个数字虽然至今没有一个准确值,但是我们可以从史书中找出一些端倪。当时东汉末年时期,因为灾害和霍乱人口极具减少,甚至比春秋战国时期人口还少,创造了户籍制以来的最低点,当时全国人口约摸万人。当时的划分共有十二个州外带京畿和司隶部,按照平均值来划分,徐州的平均人口在45.72万人。徐州的地界包括了定陶、小沛、琅琊,曹操战徐州的期间还没到徐州主城下邳就屠了几十万人,所以这个数字显然也是凭空捏造的。
类似的例子实际上也有很多,比如渭水之战的起因也和正史完全不同是马超先叛乱才把他父亲搭进去而后导致的马腾被杀。同时王垕在历史中也查无此人,关于小斛分粮的说法依然有待考证。而且就连我们熟知又流传后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同样是被偷换概念的说法,原句是奉天子以令不臣,首尾总共改了三个字但是性质却全部都变了。
从表面上看罗贯中是要跟曹操死磕到底了,曾经的我也有这样的认识,觉得罗贯中和曹操有仇,但是经过反复的推敲与学习我发现实际上事情的真相并非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罗贯中实际上是一直在努力的去给曹操翻案。如果不信,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实际上史学家在古代就存在,比如我们熟知的《史记》作者司马迁,还有本身就活在三国时代的又是《三国志》的最主要编撰者陈寿,而后还有宋代的史学家也是《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所以诸多史学家难道都会受戏曲和民间传说的影响去黑曹操吗?其实不会,史学家虽然在研究历史方面也会带有自己的主观性,但是研究历史可不是评价家长里短那么简单。
所以罗贯中也是如此,历史记载罗贯中此人七岁时就饱览群书,充分的展示其聪颖好学的天赋,后来罗贯中曾经到过苏州王张士诚的府中做过幕僚。罗贯中的人生经历同样十分坎坷,特别张士诚后又降元,没几年又再次称帝,也对罗贯中此人影响颇深。到了三国演义真正开始编纂的时候罗贯中已经是年逾五十的人了。所以他既要围绕着开头说的,以汉也正统的文学角度,又结合自己的经历希望能有一位大贤明的领导这个双重作用力,所以曹操和诸葛亮两位书胆就随之产生。刻意看出,在罗贯中的这段经历中,他同样是渴望类似曹操这样的大才出现去扭转局面的。
实际上罗贯中对于曹操的认识与理解是一个历史的共性问题,从古人对曹操的看法中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人对曹操是持有绝对的反对态度的,比如裴松之、王夫之、李宗吾等人都用了十分严厉的措辞去批曹操,而纵观这些言语之中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个是曹操杀吕伯奢、一个是徐州屠城、一个是曹操把汉献帝当成傀儡。而且民间一直都是这么传的、说书人都是这么说的、戏曲也都是这么唱的。特别是在古代的封建时期大环境下,教导愚忠也是君王常见的做法。
但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作品中也对曹操的诸多行为还是加以肯定的。关于杀吕伯奢一家,罗贯中特意的找出了一个前提,就是曹操行刺董卓,为天下之大义的楷模,而后又经历了捉放曹,最后那句经典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也是随民间大流所写。而对于曹操的用人以及知人善任的方面,罗贯中同样是加以肯定的,特别是曹操打了胜仗喜欢把功劳归结给别人,打了败仗会把责任归结给自己的可贵的特质,外加曹操不迁怒于众人的代表性特征,罗贯中同样是描绘的淋漓尽致。而文中关于民生方面的描写,从起初的东汉末年的生存环境,到关羽降汉不降曹的时期与曹操对话时候谈及在许昌的感受时期,可见前后百姓生活的对比。甚至罗贯中为了突出曹操不惜牺牲代表正统的刘备。
刘备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窝囊的角色,给人感觉这个人特别的爱哭,跟兄弟们哭,在依附袁绍时候跟主公也哭,在甘露寺时候跟女人也哭。特别是刘备在古代史学家眼中是明主、仁德的典范。但是罗贯中却又悄悄的把刘备自身反复难养的小人特征在《三国演义》中展现出来。特别是关于刘表的继承人问题最终导致刘表被曹操收编的情节上,罗贯中甚至还稍稍嫁祸于刘备,直接表明这和刘备有脱不开的干系。同时入西川、借荆州不还,罗贯中对待刘备的描述上更是毫不客气。
所以我个人认为,罗贯中在所谓的黑曹操的情节上只能说是大趋势所向,因为当时的创作环境并不允许他直接把真相公之于众。而且为了增添文学渲染的色彩,他延续了艺术夸大的手法,简单的说就是把曹操的优点和缺点同步的不断放大,这样使得曹操在整部书之中更为鲜活,而且优点更加的明显。我可以肯定的是,罗贯中没有黑曹操而且正相反他才是提倡给曹操平反的先驱,把这个话题留给了我们后人去讨论。
二、如果说罗贯中是给黑曹操背锅的话,那么究竟谁才是幕后的真正黑手?
首先我们抛开民间的传说与戏剧,单讲古代的文学家、史学家或知名人士对曹操的评价。
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唐太宗李世民对于曹操是这样说的: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洪迈评价曹操:“曹操为汉鬼蜮,君子所不道。”
顾炎武评价曹操:“孟德既有冀州,崇奖跅驰之士,观其下令再三,至于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于是权诈迭进,奸逆萌生。”
裴松之评价曹操:“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
在古代对曹操存褒奖态度的大人物本身是少之又少,而多数的古人对于曹操的贬低可谓是一浪高过一浪。而其统一型都是对曹操的贡献与功绩完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实际上也是和古代理解思维的大方向有关。从陈寿的评价来看,在当代曹操依然是值得肯定的人物,而非是受否定的,之后三国统一以后的晋朝作为直接受益者也没有理由和必要去反其道而行之的去黑曹操。一时间,到底是谁先掀起了黑曹操的流行一时间成为了千古之谜。
从历史人物和民间流传来判断,黑曹操的形成似乎绝对是跟曹操的仇人有直接关系。那么这个仇人是谁呢?吕伯奢?王垕?华佗?崔琰?孔融?杨修?这些人虽然是有关曹操的直接受害者,但是充其量只能是个人恩怨,不可能牵扯到一千年的舆论所向。看似是一桩无头悬案,但是有一个人却悄悄的给我们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这个人是谁呢?
这个人也是三国时期特别是中后期的一个活跃人物,历史上对此人评价很高,但是在《三国演义》之中却扮演了一个彻头彻尾的跳梁小丑角色,此人名叫华歆。
在正史中华歆是出了名的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在汉灵帝时期,年轻的华歆就被举孝廉,后任豫章太守。孙策夺取江东之后,与华歆关系紧密,并且待华歆为上宾。后曹操任职丞相之后,下诏将华歆调回许都任职,华歆同时也促成了孙权与曹操之间的和解,在临行前不少人都赠予了礼品,华歆开始并没有拒绝,但是却原封未动悄悄做了记号,在临行之时又将礼品退还给了赠与者,其高尚的品格也得到了孙吴阵营的一致认可。后曹操去世,曹丕继位拜华歆为相国,后在魏朝建立之后,华歆不仅多次举荐良才给魏王同时还避免了诸多战争令百姓免受战乱之苦,一直到华歆历史其都有不错的表现。
而在《三国演义》中可就不是这样了,最注明的桥段就是曹丕废汉登基那一段,华歆出入皇宫如入无人之境,硬是把汉献帝从宝座上给拉下来,一把将玉玺夺过,而后又冲进后宫,揪着娘娘的头发硬是给拖出来。之后汉献帝只能在华歆早就自行起草好了的传位诏书上盖章,最终献帝在不堪压迫下把帝位让给了曹丕。
其实比起曹操,华歆虽然着墨不多,但是着实比曹操黑的还惨。曹操的历史评价我们不难看出充满了嘲讽与义愤填膺之措辞。但是华歆在历史上的评价可不然,包括曹魏对立面的孙吴势力,都给与了他很高的评价。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令其被黑的这么惨呢?
其实从孙吴的前三代来看,孙坚属于承认汉室又不太忠于汉室那种性质。孙策属于承认汉室也忠于汉室那种。孙权属于不太承认汉室而且完全不忠于汉室那种。在华歆离开孙权时,孙权阵营上下还是在极力挽留的。但是孙权终究不是孙策,和华歆要好的实际上是孙策。这一下汉献帝一召唤,华歆就彻底和孙权断了往来,这也让孙权十分恼火,特别是后期汉献帝在正史中以正当的渠道禅让了曹丕帝位之后,孙权与汉室自濡须口以来的和平被彻底打破。
孙权也要给自己称帝树立舆论支持,因为曹丕的帝位是最具合理性的,成为了正统。刘备被汉献帝承认了皇叔也有一定的汉室身份在其中,在民间同样说的过去,唯独孙权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王,所以为了舆论支持他才到处宣传曹魏的不合法性。针对华歆的问题上我们刻意换个现代的思维角度来考虑,一个公司原本的大客户兼合作伙伴,忽然去了竞争对手那里,这家公司就会觉得十分的不平衡,于是开始制造舆论在圈内大肆宣传对手公司与这个人的坏事,特别是后来对手公司接手了一个更大的商会。所以当时的孙吴心情就是这样的。
于是上述的剧情就出现了,孙吴在民间传说故事中开始大肆的宣扬曹操的各种不是,而且不断的添油加醋,有的没有的事一件挨着一件,紧跟着刘备也发现这个方法很好使,于是也加入进来,鼓吹自己的身份才是最正统的。所以黑曹操就是在那个时代开始形成的。而后我们看李世民和宋朝的史学家对曹操的评价的差异发现,在宋朝开始直到明朝时期,黑曹操的行为是愈演愈烈,这与南宋时期,人口迁徙受江南文化的影响也有脱不开的干系。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茵陈能治白癜风吗白癜风专家研讨会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hl/6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