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乐控制蓝耳病及继发感染的首选
勇乐-控制蓝耳病及继发感染的首选
1、原料考究。
精制替米考星原料,顺势异构体含量高达91.5%以上,杀菌效力是普通替米考星的2倍以上!
2、先进的药物超微粉碎技术。
采用流化床超音速气流粉碎分级系统对替米考星进行超微粉碎化处理,处理后其粒径小于23μm。相比于市面上采用β-环糊精包合、pvp-固体分散体等技术制备的预混剂,超微粉碎具有更小的粒径、更大的比表面积,使替米考星的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体内消除缓慢,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长,半衰期可达到2日之久。
3、独特“肺靶向”制药技术。
肺组织药物浓度是血液中药物浓度的20倍以上,巨噬细胞内药物浓度是细胞外药物浓度的50倍以上,临床治疗呼吸系统感染快速彻底。
4、控制蓝耳病及继发感染的首选。
蓝耳病病毒在偏酸性的肺泡巨噬细胞中才能复制,而替米考星可以穿透细胞膜,在肺泡巨噬细胞内具有靶向富集作用,替米考星分子结构中有2个碱性的氨基基团,改变了酸性肺泡巨噬细胞的内环境,抑制了蓝耳病毒的复制,对蓝耳病具有很好的防控效果。
蓝耳病病毒复制及破坏巨噬细胞原理
替米考星抑制蓝耳病病毒和保护巨噬细胞原理
临床定位
一、功用
抗G+菌、支原体,对少数G-菌也有效。主要用于防治家畜副嗜血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巴氏杆菌、支原体引起的肺部感染及泌乳动物乳腺炎。
二、临床定位
畜禽专用抗生素,防治家畜顽固性重症呼吸道病及慢性增生性肠炎。
功能主治
一、用于高致病性蓝耳病、圆环病毒病、流感等多种严重病毒性疾病继发或混感细菌、支原体引起的发热、气喘、咳嗽、呼吸困难、发绀、急性死亡等病症的防治。
二、用于治疗猪支原体肺炎、副嗜血杆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肺疫等严重呼吸道疾病。
临床案例
勇乐对猪蓝耳病引起的呼吸道
混合感染的疗效观察
河南洛阳某猪场(规模为10头×45栏,体重为70kg±5kg)暴发蓝耳病,患猪体温为41℃左右,鼻干,精神不振,废食,卧地不起,大便干燥,便黄,驱赶时呼吸困难。患猪到后期鼻流黄涕,呼吸困难。将猪群按猪舍随机分为3组,每组15栏(头),进行药物临床治疗,结果见表1。
表1勇乐对猪蓝耳病引起的呼吸道
混合感染的治疗效果
由表1可以看出,勇乐对猪蓝耳病引起的呼吸道混合感染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治愈率可达95.3%。
用法用量
混饲:猪本品每g拌料kg,连用15日。
临床应用方案
1、母猪及种猪群
配种后第二个月开始至产后,定期用勇乐0g/t+加芪素g/t,每次连用15天,干扰蓝耳病病毒复制,有效降低降低蓝耳病对母猪及仔猪的感染压力,阻断蓝耳病垂直传播。
2、保育猪
预防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及圆环病毒病、蓝耳病病等免疫抑制病所致免疫抑制;
降低断奶、转群、换料等不利因素所致应激,提高健康度和生长性能;
保护单核巨噬细胞,促进免疫器官发育。
仔猪断奶后用勇乐0g/t+加芪素g/t,
连用15天
3、呼吸道防控
呼吸道疾病多发期,勇乐0g/t+温呼平0g/t,连用15天,有效防治支原体、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菌、巴氏杆菌等呼吸道敏感菌所致顽固性咳喘。
替米考星知识延伸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包括替米考星、红霉素、竹桃霉素、柱晶白霉素、泰乐菌素、螺旋霉素等。
替米考星是泰乐菌素的合成衍生物,具有泰乐菌素类似的分子结构和抗菌谱,但其对病原菌引发的猪呼吸道疾病的抗菌活性比泰乐菌素更强。基于这一原理,在临床上,我们用其预防和治疗猪的肺炎支原体(喘气病)、猪巴氏杆菌病(猪肺疫)、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取得较好的效果。
替米考星是泰乐菌素的合成衍生物,是目前一种较新的大环内酯类畜禽专用抗生素,具有与泰乐菌素类似的分子结构和抗菌谱。国内外研究均表明,替米考星具有广谱高效的特点,对革兰氏阳性菌及某些革兰氏阴性菌、支原体、螺旋体等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巴氏杆菌及支原体具有比泰乐菌素更强的抗菌活性,与临床常用的其它抗生素之间无交叉耐药。由于其具有特殊的抗菌活性和药物动力学特征,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于畜禽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呼吸道疾病和乳房炎的预防与治疗。
替米考星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药代动力学特征优良,同时还能提高动物机体免疫力。研究显示,替米考星还具有抗病毒作用,而且与临床常用的其它抗生素之间无交叉抗药,在多种动物疾病的临床治疗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与泰乐菌素相比,其用药量少、作用持久、副作用小、体内残留低、安全无毒,是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畜禽常用抗菌和促生长新型兽药,在当前动物疾病复杂化、非典型化的状态下,为临床用药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用机理
一、抑制细菌蛋白合成——
替米考星是半合成的畜禽专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结构特征是具有16元环的内酯结构,环上的羟基与糖或取代糖以甙键的方式连接,大环张力较少,因而性质稳定。
替米考星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合成起到抗菌作用,其与50S核糖体亚单位可逆性的结合,抑制移位酶的活性,影响核糖体的位移过程,阻碍肽链的延长和蛋白质的合成,因此归为生长期抑菌剂。当药物浓度为最小抑菌浓度的4倍以上时,替米考星具有杀菌作用。替米考星是目前最为安全的抗生素之一,其毒性较小的部分原因是其不与哺乳动物的80S核糖体结合。
二、与机体免疫系统协同作用——
替米考星可通过以下3种途径与机体的自然免疫系统协同作用,强强联合。
(1)在吞噬细胞中靶向聚集。
(2)伴随吞噬细胞向感染部位趋化性转移。
(3)从吞噬细胞中释放后杀菌。
三、与机体免疫系统协同作用——
替米考星在体内的生物学分布具有高度的靶向聚集性。研究发现,替米考星在肺脏中的浓度是血清中浓度的10倍以上;在嗜中性粒细胞中的浓度是血清中浓度的40倍以上;在巨噬细胞内的浓度是细胞外浓度的50-75倍。
Scorneanx等证实,70~80%替米考星的亚细胞分布是定位于溶酶体中,这将有效协助巨噬细胞杀灭病原体。也就是说,当替米考星进入体内后,会迅速聚集于肺部,特别是肺部的巨噬细胞内。替米考星的靶向聚集性可能与pH有关,其分子结构中有两个碱性的氨基基团,使其容易在酸性的巨噬细胞溶酶体中聚集。
聚集于肺泡巨噬细胞的替米考星可与巨噬细胞协同作用。
在正常状态下,肺泡巨噬细胞将细菌、支原体等吞噬后形成吞噬小体,然后与溶酶体融合,依靠溶酶体中的溶菌酶消灭病原体,但此机制常无法将全部病原杀灭。当替米考星存在时,吞噬小体与溶酶体融合后,病原体将在溶菌酶与替米考星抗菌性的“双重作用”下被消灭,杀菌作用显著增强。
替米考星不但可在猪巨噬细胞内聚集,还能在其内维持一定的时间。体外研究表明,当细胞外的替米考星已代谢完毕时,嗜中性粒细胞与巨噬细胞中的替米考星最少还能维持4h。这也就意味着,在血清中的替米考星代谢完毕后,吞噬细胞内仍可存在有效浓度的替米考星,并对病原菌起作用。这可能是替米考星抗菌后效应的原因之一。
四、抗菌后效应(PAE)——
目前已有多项体外试验研究发现,替米考星对巴氏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支原体等具有显著的抗菌后效应,且替米考星的抗菌后效应比泰乐菌素和阿普拉霉素要强。当以8倍于MIC(最小抑菌浓度)的替米考星作用于巴氏杆菌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时,替米考星的抗菌后效应可长达8h。
五、促进机体的防御功能——
一、协同巨噬细胞产生杀菌作用:
研究表明,大环内酯类有帮助巨噬细胞杀菌的作用。在正常状态时,存在于肺泡内的巨噬细胞能将集聚在感染部位的细菌、支原体等吞入后,利用自身的消化酶将吞入的病原体杀灭,然后从被杀死的菌体内释放所谓的抗原免疫成分,在淋巴细胞内传递信息,促进抗体的产生。但实际上,被吞入巨噬细胞内的病菌有部分未被杀灭,而当投给替米考星后,则能协同巨噬细胞消化酶杀灭病原菌。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和猪圆环病毒两种病毒同时感染时能减少猪体内巨噬细胞的数量,同时降低其免疫功能,而这时投给替米考星,则会协助巨噬细胞使其免疫功能接近正常。
二、协同肺泡内的巨噬细胞将聚集在感染部位的细菌和支原体等杀灭,从而促进机体产生抗体:
正常情况下,吞噬细胞经历3个阶段将病原菌杀死,其主要为吞噬细胞和病菌接触、吞入病菌及杀死和破坏病原菌。细菌在吞噬细胞内形成吞噬体;吞噬细胞内含有溶酶体,溶酶体与吞噬体融合成吞噬溶酶体;溶酶体中的溶菌酶、髓过氧化物酶(过氧化酶)、乳铁蛋白、防御素、活性氧物质和活性氮物质等能杀死病菌,而蛋白酶、多糖酶、核酸酶和脂酶等可将菌体降解,最后不能消化的菌体残渣,将被排到吞噬细胞外。但是由于病菌类型、毒力和动物免疫力不同,可能造成不完全吞噬。而替米考星可以聚集在肺泡巨噬细胞,并且进一步定位于溶酶体中,协助巨噬细胞杀灭入侵的病原体。
某体外试验中用猪初级肺泡巨噬细胞在含替米考星10和20μg/mL的培养基质中进行孵育,测定进入细胞内的药物质量浓度,结果表明:猪初级肺泡巨噬细胞具有很强的药物积聚能力,并随时间延长质量浓度明显升高。
另有研究表明:替米考星在猪巨噬细胞内可以积聚比细胞外高达50倍的质量浓度。
三、与溶菌酶协同杀灭病毒,从而避免因病毒感染,尤其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和猪Ⅱ型圆环病毒(PCV-2)导致的巨噬细胞数量下降,保护机体免疫功能:
由于猪血管内巨噬细胞对蓝耳病病毒极为敏感,表现为直接导致受感染的巨噬细胞对血液中异常颗粒物质的清除能力降低,同时对肺泡洗液的检查证实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由95%降为50%),因此机体免疫功能显著下降。而替米考星杀灭病毒后,避免了病毒对巨噬细胞的攻击,从而保护机体免疫功能。
四、抑制敏感病原菌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坏死,防止炎症加剧:
细菌毒素和坏死组织的产物能引起炎症反应,这些物质可使中性粒细胞发生超化性,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集聚到细菌侵犯部位,大量吞噬细胞,并在胞质内形成吞噬体。吞噬体先后与特异性颗粒和溶酶体融合,细菌即被各种水解酶、过氧化物酶、溶菌酶及其他具有杀菌作用的蛋白质和多肽等成分杀死并分解消化。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后本身也死亡,形成脓球。随后巨噬细胞将脓球吞入,从细菌残骸中释放抗原免疫成分,刺激抗体产生。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能在感染部位释放杀死中性粒细胞的毒素,使中性粒细胞在被巨噬细胞吞入前破裂坏死,并向周围释放消化酶,使炎症加剧。加入替米考星后可有效杀灭APP,避免APP对中性粒细胞的破坏,从而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坏死,防止炎症加剧。
通常中性粒细胞将吞入的细菌杀死后,便自行细胞凋亡形成一个含有细菌残骸的胞内消化酶的小袋状物,并在其内发生分化;随后巨噬细胞将这个小袋状物吞入,从细菌残骸中释放抗原免疫成分,刺激抗体产生。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能在感染部位释放杀死中性粒细胞的毒素,这时中性粒细胞便丧失细胞凋亡功能,并因毒素作用而破裂坏死。同时,含于中性粒细胞中的消化酶向周围扩散,会使炎症加剧。而加入替米考星后则能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坏死,具有诱导细胞凋亡的效应,并能防止炎症加剧。
抗菌活性
替米考星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且抗菌谱广,对所有的革兰氏阳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支原体等均有抑制作用。
主要用来治疗牛、山羊、绵羊、奶牛、猪、鸡等动物因敏感菌引起的感染疾病,尤其是治疗畜禽呼吸道感染效果更为明显。
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溶血性巴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及畜禽支原体具有比泰乐菌素更强的活性。
替米考星具有很强的抗生素后效应,即抗生素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已消失后,其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依然可维持一段时间。
有研究表明,磷酸替米考星对畜禽常见的18种病原菌总体抑菌效果优于先锋霉素V(头孢唑啉),尤其是对李氏杆菌、禽巴氏杆菌、猪丹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支气炎博德特氏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溶血嗜血杆菌、鸡败血支原体等高度敏感,具有比头孢唑林钠更强的抑菌活性,但对部分肠道致病菌如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沙门氏菌等表现为中敏或抗药,抑菌效果与头孢唑林钠相当或较差。
另有研究表明,其对奶牛乳房炎常见的8种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大肠埃希氏菌、克雷伯氏菌、变形杆菌、诺卡氏菌)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尤其是对G+菌具有很强的抑菌效果,总体抑菌效果优于先锋霉素V。其对奶牛乳房炎的各类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亦优于泰乐菌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hl/8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