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亲自诛杀的昔日发小,只有这二人,其余
汉末三国时代,开创魏国基业的曹操无疑是一位文韬武略的雄主。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曹操性格多疑,生性多忌,存在一定的滥杀行为。基于此,本文就和大家聊一聊死于曹操刀下的发小们。
众所周知,曹操出自官宦之家,自幼便喜爱结识朋友,故而拥有着颇多的发小兄弟。有些发小跟随他南征北战,屡建功勋;有些发小则是与其为敌,后又归顺曹操。而曹操诛杀的发小,往往便是这后一批人,即后来归顺之人。
纵观《三国志》和《后汉书》的相关记载,本人认为,曹操真正亲自诛杀的昔日发小,只有以下两位,其余都是浮云。
第一位:南阳许攸
许攸,字子远,南阳人士,自幼与曹操、袁绍相识,史称他“少与袁绍及太祖善。”
董卓之乱爆发后,许攸选择追随袁绍,加入了袁绍军事集团,并为袁绍统一河北立下了汗马功劳。官渡之战期间,许攸曾向袁绍多次提出奇计,但都没有被袁绍采纳。加之审配拘捕许攸家人,一气之下的许攸,便投奔到了曹操那里。
自此,许攸便正式成为曹魏军事集团中的一员,并提出了偷袭乌巢、火烧袁军粮草的计策,从而为曹操取得官渡决战的胜利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后许攸又跟随曹操平定冀州,史称“绍破走,及后得冀州,攸有功焉。”
也正因如此,许攸自恃功高,往往对曹操出言不逊,经常直呼曹操的小名,完全没有丝毫的君臣之义,史称“攸自恃勋劳,时与太祖相戏,每在席,不自限齐,至呼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
许攸的这番举动,无疑践踏了曹操作为主公的自尊和脸面。于是乎,不久之后,曹操便找了一个借口将许攸抓了起来,然后将他诛杀。至此,许攸便成为了第一位被曹操诛杀的昔日发小。
第二位:南阳娄圭
娄圭,字子伯,也是南阳人士,同样与曹操自幼相识。
与许攸不同的是,娄圭此人一向心存大志,在乱世之中曾发出了“男儿居世,会当得数万兵千匹骑著后耳!"的感慨。故而,在董卓之乱爆发后,娄圭便组建一支军队,活动在荆州的北部边界,依附于荆州牧刘表。
不久之后,或许是娄圭认为依附刘表并没有太大的前途,故而便转投到了昔日的发下曹操那里。有趣的是,归附曹操的娄圭虽被任命为大将,但并无统兵权,史称“太祖以为大将,不使典兵,常在坐席言议。“
时间就这样过去了数年,直到曹操平定冀州后,娄圭因出言不慎而被曹操诛杀。关于此事,裴松之注引的《魏略》中有如此记载:
“其后太祖从诸子出游,子伯时亦随从。子伯顾谓左右曰:"此家父子,如今日为乐也。"人有白者,太祖以为有腹诽意,遂收治之。”
与此同时,《吴书》关于此事,有着些许差别的记载,即:
"(娄圭)后与南郡习授同载,见曹公出,授曰:"父子如此,何其快耶!"子伯曰:"居世间,当自为之,而但观他人乎!"授乃白之,遂见诛。
由此观之,无论哪种记载,都表明娄圭因言论不当的问题,而被曹操关押处死。就此,娄圭这位昔日的曹操发小,也未得善终。
综上所述,曹操亲自诛杀的昔日发小,只有许攸和娄圭二人。而曹操此举,恰恰印证了曹操身上生性多忌的特征。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hl/9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