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三国三国时代疑心最重的雄主是谁非曹

作者简介:立早闲人,本名颜永章,泉州人,公共管理硕士,早年因追求名利而奔波劳累,在而立之年遭遇人生第一坎后淡泊明志,致力将自己的人生阅历转化成文字,写出人性之廉耻,告诫世人勿疯癫。

猜忌,指猜疑妒忌,怀疑别人对自己不利而心怀不满。一个人,特别是掌握最高权利的人,其猜忌,疑心,实际是人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

在《三国演义》里的人物,作为帝王级别的人物都存在猜忌的心理缺陷,孙权则尤甚一筹。自古以来,皇帝的猜忌心理都会比一般人重得多,孙权也没能逃脱这个规律。特别是晚年时,孙权为了监视文武大臣,竟专门设置了两个官职:校事和察战,如同现在的特务,其职责就是作为皇帝的耳目,刺探臣民的言行,举罪纠奸。解析孙权的猜忌心理,需从吴国的立国之本谈起。孙氏一族本是江东寒门,孙坚是县吏出身,孙策、孙权之所以能创建东吴政权,是靠江东豪门世族打拼出来。故孙氏兄弟一向重情谊,淡恩情,对江东豪门世族采用收买政策,要官给官、要钱给钱,从而促成了门阀制度在江东的盛行。另外吴国刑罚残酷,租税兵役繁重,人民被迫经常起兵反抗,也就是所谓的“山越作乱”。特别是孙权刚上位,政局不稳,对文武百官都存戒心,故养着一批校事、察战,监视文武官吏,动辄加罪惨杀。久而久之吴国统治集团就形成相互猜疑,帝怀疑臣,臣揣摩帝,臣猜测臣。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的创作中,将孙吴置于陪衬地位,对孙吴所用的笔墨相对于曹魏及蜀汉少之又少,对孙权的猜忌心态描绘更是吝啬,这与作者喜好有关,再加上篇幅限制,为此侧重点有所不同。从《三国演义》第九十八回中“群臣请权登坛即皇帝位”至第一百八回“病势沉重……嘱以后事。嘱讫而薨。”孙权在位二十四年,寿七十一岁。从18岁继兄主事,成为一方诸侯,47岁正式称帝,孙权及东吴一直被罗老先生当成配角在曹魏和蜀汉中游弋着,很少有多余的文字书写其一生,只是选择性将孙权的“明主”、“守成之主”的形象逐渐凸现出来。翻阅陈寿《三国志·吴书·吴主》中则是这样评价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陈寿的评价较客观反映出孙权的性格特点。因孙权的性多嫌忌,才会出现校事、察战这种类似特务的职位,才会有晚年的储位之争。“和因与全公主不睦,被公主所谮,权废之,和忧恨而死,又立三子孙亮为太子。”而孙权病死时,孙亮才九岁,还是总角之龄,黄口小儿,屁事也不懂,东吴四州,四十三郡,三百一十三县这么一片大好江山只能全托给别人。

猜忌是一帖毒药。在现实的工作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切不可随意猜忌身边人,诸如家人、朋友及同事,这是每个人做好每件事的需要。随意猜忌别人,就是缺少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尊重及信任,也破坏了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必将自己孤独地封闭掉,独自做人,从而脱离社会。宅男宅女或许就是对别人猜忌,对自己不自信的一种结果。在实际工作生活中,随意猜忌别人的现象比比皆是,领导猜忌手下,总觉得手下当面俯首帖耳、唯命是从,背后却搞小动作、拖后腿;属下猜忌领导,感觉领导对自己有看法、有偏见,动不动给自己小鞋穿,提不起工作热情;同事间互相猜忌,没了一起共事的缘份,少了团结的氛围,一盘散沙,多了些冷漠。这样的猜忌如同饮鸩止渴,其后果往大讲是国家不稳、社会不安、民心不齐;往小的讲就是单位不谐、家庭不亲、各人不信。这就应了“猜忌是一帖毒药”,可怕极了。

笔者按:避免随意猜忌关键在自己。猜忌永远是把双刃剑,剐得自己也割得别人。要做到不随意猜忌,需要有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信任他人,尊重他人,这就需要不断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都需要彼此的信任,只要坦诚心扉,坦白心声,不要藏着掖着,找对时机,找准方式,达成共识,解开心结,猜忌就远离。同时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层次,提升品位,丰富内涵,重塑自信心。

颜永章

赞赏

人赞赏

人喜欢







































白癜风怎样能治疗好吗
白癫风初期表现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ys/67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