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结合三国志middot武帝

摘要:《三国志》为西晋初年史学家陈寿所著,记录了魏文帝黄初元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年-公元年)六十年间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时期。《三国志》属纪传体史书,是“前四史”(《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中最受推崇的一部史书,分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记录了大量人物的生平事迹,文笔简洁,取材精审,文采斐然,是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读本。《魏书·武帝纪第一》作为全书第一篇,主要记录了魏武帝曹操的生平事迹,从陈寿的笔下可以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曹操,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去认识历史人物。

关键词:《三国志》曹操语言人物形象

一、《三国志》概述

《三国志》为西晋初年史学家陈寿所著,记录了公元年到公元年三国鼎立的历史时期,属“前四史”之一。陈寿生于公元年,此时蜀汉已进入后主时期,公元年蜀汉降晋,陈寿自此为晋朝朝臣,认为晋得天下于曹魏,所以在撰写《三国志》一书时,陈寿奉曹魏为正统,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三国志》中只有《魏书》有“纪”,而蜀、吴皆为列传,因为本纪一般是来记录王侯的专用体,比如陈寿为曹操、曹丕、曹叡分别写了武帝纪、文帝纪和明帝纪,而记刘备、刘禅为先主传、后主传,记孙权为吴主传,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帝传,均为列传,而非本纪。

《三国志》一书取材精审,行文流畅,语言简洁,良史实录,虽有隐晦,但较好地反映出了三国时的真实情况,扬善却不蔽缺点。同时,全书语言干净明了,却将名士的风雅、谋士的策略、武将的威猛刻画得栩栩如生,为我们今天的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史料。

后来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将部分史实详细化,成为《三国志》一书最重要的的注本,具有“补遗订误”的作用,更丰富了其历史价值。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以《三国志》以及裴松之注为源头,搜集大量民间轶事,创作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二、魏武帝曹操概述

曹操(公元年-公元年),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诗人。在政治方面,曹操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抗击乌丸、鲜卑等少数民族,推行一系列社会政策,恢复了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重要基础。在文学方面,与其子曹丕、曹植共同推动,形成了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历史上称为“建安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比较熟悉的作品有《观沧海》、《短歌行》等。

曹操生逢乱世,为追求个人抱负与自我超越不断努力,他以“安民定天下”为己任,以齐桓公、晋文公为榜样,用人唯才,打压地方豪强,所统治地区社会经济得到大幅发展。

曹魏立国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在日本开发的游戏《真三国无双》中曹操的形象)

三、以《武帝纪》为基础分析曹操的个人形象

《魏书·武帝纪第一》开篇对青年时的曹操做了一个评价: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从这一段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青年时的曹操机警、聪明,善于谋略、随机应变,喜欢结交各种朋友,不喜拘束,也不专心于学业,当时的人都没有把他这样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当回事,觉得他庸庸碌碌,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有梁国的桥玄和南阳的何颙觉得曹操是个很不一般的人,桥玄还对曹操说:“天下就要大乱了,没有治国安邦的才能的人是不足以力挽狂澜的,我看能安定天下的人,也就只有你了!”

这段描述,可以说是一个“他评”的范例,借他人之口来对曹操做了一个很高的评价。从这我们可以感觉到,曹操最初是以一种“游手好闲”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的,没人觉得他有什么不一般的地方,可偏偏就是桥玄和何颙两个人对他十分看好,桥玄,一代名臣,何颙,学术大家,两位在当时都是有名有号的人物,却对一个在别人眼里没什么游手好闲的曹操大加赞赏,尤其是桥玄还认为安定天下的重任也就只有他一人能担,这说明了曹操在某些地方确实展示了他非同小可的才能。

具体来看,“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这句里“机警”和“权数”两个词非常关键,“机警”一词可解为相机行事、警惕周围,这说明了曹操随机应变能力很强,而且观察力非常敏锐。这种能力在哪个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呢?战争。我们知道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战事不停,战胜别人,自己才能生存,曹操之所以在军事上取得非常高的成就,我觉得正是因为他能随机应变并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在这可以拿曹操的老朋友——袁绍做个对比,《三国志》评袁绍为“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虽然有“姿貌威容”,但终究没能成就大事,而曹操有谋略而能决断,用人唯才是举,纳谏如流,曹操和袁绍一样,都有自己的谋略,但是最大的不同就是,曹操可以听取部下的建议,而袁绍要么不听属下建议,一意孤行,要么偏听偏信,不知道该听谁的,从而两个人也走上了截然不同的政治道路。

再看“权数”二字,这个词意为“掌握权术的方法、要领”,就是说曹操这个人从小就懂得掌握权力、使用权力。在我看来,这不是一个贬义色彩的评价,相反它恰恰说明了曹操后来的成功。曹操善于用权,有权就可以指挥,长此以往,他的威信便树立了起来。成大事,没有威信是万万不可的,倘若连众人都无法信服,他们又如何能听命于指挥呢?这里分享一个小故事,说曹操小时候和自己的兄弟还有夏侯家的几个小兄弟们一起玩战争游戏,每一次曹操都扮演主帅的角色,每一次都能获胜,这个小故事也恰恰说明了曹操对权力使用得得当、合理。

(著名演员鲍国安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饰演曹操)

曹操在刚担任济南相时,政绩斐然:“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这一段说的是曹操担任济南相,整顿吏治,将不合礼数的祭祀活动统统禁止,奸邪之人纷纷逃窜,也说明了曹操执政的才能,而且还描写了他嫉恶如仇的形象特点。

后面“任侠放荡”四个字具有深刻的含义,意指曹操有豪侠胸襟,广交朋友,而不受拘束,这一点在日后也是影响曹操很深的一点,这就是曹操的用人之道。我们都知道曹操手下有一批的谋士和武将,诸如: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贾诩、夏侯惇、夏侯渊、典韦、许诸、张郃等人,跟随曹操征战多年,对曹操十分忠诚,这源于曹操精明的用人之道,他不看重出身,只注重能力,对属下宽宏、仁义,当兖州发生叛乱时,他说只有魏种不会背叛我,当得知魏种叛逃后,曹操咬牙切齿地说:“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后来擒获魏种后,非但不杀,反而松绑留用,说:“只因他有才能。”从这点上可以看出来,曹操非常善于用人,他深知自己的大业不可能仅由几个人来完成,而是需要一个强大的团队,如何使这个团队高效率地运转,曹操明白,要广泛寻觅人才,只要有才能,就可以留用;同时,曹操拉拢人心的手段也非常高明,比如,在郭嘉死后,曹操给荀彧写了一封追忆郭嘉的信:“郭奉孝年不满四十,相与周旋十一年,阻险艰难,皆共罹之。又以其通达,见世事无所凝滞,欲以后事属之,何意卒尔失之,悲痛伤心。今表增其子满千户,然何益亡者,追念之感深。且奉孝乃知孤者也;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这封信情深义厚,先回忆了和郭嘉共同征战的十一年,又不住叹惋郭嘉英年早逝,知己已再难寻,其伤感和痛惜溢于言表,通过这一封信,我想曹操不仅仅是表达了对郭嘉的痛惋,更是向对部下说明,自己爱惜人才的心意,由此到达了他掌握人心的目的,使属下对自己忠心耿耿,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曹操在《短歌行》中发出“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慨叹了。

(著名演员陈建斌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饰演曹操)

同样的,我们再来看一段文本: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这一段写了一件事,曹操在兖州时任命毕谌为别驾,张邈叛逃后,劫持了毕谌的母亲、弟弟、夫人和儿子,曹操同意毕谌去家人所在的地方,毕谌很受感动,向曹操顿首表明自己没有二心,曹操大大赞赏了他,也为他痛哭流泪。可曹操离开不久,毕谌就逃回了东平,击破吕布后,曹操生擒了毕谌,众人都为毕谌担忧,曹操说:“作为人,能孝顺自己的亲人,怎可能不忠于君主呢?这正是我所需要的人!”便任命毕谌为鲁国国相。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曹操还是一个很有孝心的人。汉代做官,先得由乡里举为孝廉,即必须得孝顺、廉正,这才能具有做官的资格,曹操“年二十,举为孝廉”,可见他的孝心也是乡里所认可的。更有甚者,曹操为了让父亲曹嵩躲避战乱,命应劭接到兖州,没想到被陶谦半路伤害,曹操为替父报仇,征讨陶谦,所到之处,大行杀戮,虽然杀戮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但曹操的孝心还是人所共见的。

四、曹操与汉王朝的关系

我们最初得知三国故事,大部分人应该是从《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中得知的,读《三国演义》的人多,而读《三国志》的人少,往往经过演义了的故事更生动、更引人入胜,这是可以理解的。通过《三国演义》我们可以看出,罗贯中为尊崇正统的思想,将曹操刻画为一个奸诈、阴险、狡猾的形象,而“拥刘反曹”的意识也逐渐成为了主流意识。事实上在《三国志》中,曹操对于汉王朝还是忠心耿耿的。首先,“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在黄巾起义开始之初,曹操就投入了讨贼大军的前线,后来,王芬、许攸、周旌计划废除汉灵帝,准备立合肥侯为帝,“以告太祖,太祖拒之”,再到后来,曹操作为十八路诸侯之一讨伐董卓,看不惯其他诸侯尔虞我诈、以待自立的行径,对其嗤之以鼻,尤其是下面这段:“袁绍与韩馥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太祖拒之。绍又尝得一玉印,于太祖坐中举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恶焉。”这些事迹我想和《三国演义》中的描述差异是很大的,曹操并不想自己称帝,在曹操活着的时候,至少他没有称帝,而反观刘备,在得知曹丕废黜了献帝后(甚至是谣传),刘备立马在成都称帝,孙权随后也在江东称帝,而曹操一辈子也没有做过皇帝,始终称自己是“大汉丞相”,究竟谁是忠臣,谁是反贼呢?这确实值得深思。

(著名演员于和伟在电视连续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中饰演曹操)

五、《三国志》对曹操的评价

在《武帝纪》最后部分,有对曹操的评价,以下是原文:“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从这一段评语来看,陈寿对曹操的评价总体上是积极的态度,他是从曹操的文治武功方面来进行评价,在历史上由于所谓“正统思想”的影响,曹操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奸贼,而刘备才是汉王朝的正统,后来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曾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到《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包括郭沫若、翦伯赞等都对曹操的形象进行了“翻案”,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历史人物是大有裨益的。

六、结语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从正史到演义小说,三国的故事在代代传说着,我们要做的还是要分清历史和艺术,搞清楚历史人物和艺术形象之间的差异,《三国演义》中讲到了“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故事,可历史上华雄实际上是被孙坚及其军队所击杀的,这无疑是为了凸显关羽英勇无双、武艺高强的特点而特意安排的。艺术会让历史更饱满、更形象,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还是应当明白,历史事实就是历史事实,不能与艺术创作混为一谈,更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去认识、评判一个历史人物。

                李嘉豪

谢谢您对我的支持!









































白癫风能好吗
白癜风在哪里如何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ys/85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