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ldquo高rdquo论

白癜风怎么引起的原因 https://m-mip.39.net/pf/mipso_4362460.html

曹操被骂成奸雄的证据之一,是“割发代首”。这事儿并非《三国演义》的杜撰,而是来自于史书《三国志》的注解。裴松之引用《曹瞒传》注解《三国志》,说曹操立下军法,严禁践踏青苗,违犯者死。在士卒都小心地扶着麦秆通过的时候,曹操的马却踩踏了麦苗。曹操叫主簿对此定罪,主簿却说,根据儒家经典《春秋》的说法,“罚不加于尊”——曹操是三军中最尊贵的统帅,不当受罚。没想到曹操却说:制法而自犯之,何以统帅下属?然而,我是统帅,不可自杀,只好自刑——对自己用刑。因而拔剑“割发以置地。”

后世不少人都把这事儿当成黑材料,论证曹操是“奸雄”——自己定下法律自己不遵守。比如,给《三国演义》作注解的毛纶和毛宗岗父子就忍不住义愤填膺大骂曹操。

这可真是冤枉曹操了——在传统中国,割头发从来都不是小事儿。儒家的《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在儒家看来,头发保护得好不好,与孝顺有直接因果关系。不仅如此,传统中国的成人礼也跟头发直接相关。男子二十“弱冠”,就是男子到二十岁行成年礼,将头发在头顶盘成发髻,在发髻上戴上“冠”,这意味着他可以娶妻了。女子十五“及笄”,就是女子到十五岁行成年礼,把头发盘在脑后,用“笄”也就是簪子别住,这意味着她可以嫁人了。

头发的重要性不仅得到伦理道德的强调,而且得到了历朝历代法律的确认。比如,秦国的法律规定,割掉人的发髻的,要被判筑城之类的劳役刑。作为羞辱刑,秦代的“髡刑”和“耐刑”都是剃头发的刑罚,只不过剃的部位和多少有所不同。汉承秦制,对头发的看重与秦朝如出一辙。作为汉朝旧臣的曹操建立魏国以后,把“髡刑”作为仅次于死刑的重刑。曹操以后,历代法律仍然把头发作为重点保护对象,相关的刑罚一直沿用到明朝。

所以说,三国时期,自己割自己的头发,简直是逆天。为什么呢?首先,自割头发等于是自绝于孝道,而孝道是汉代的官方道德,朝廷把孝道抬到吓人的高度,号称“以孝治天下”,不仅在民间寻找孝子来做官,而且自汉惠帝以后,但凡皇帝死后起谥号,都冠之以“孝”字,比如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等。其次,自割头发,等于对自己处以极度羞辱的重刑。受此重刑,颜面无存,何以号令三军呢?所以说,说曹操割发代首是避重就轻、逃避刑罚,还真是有点冤枉曹操。

不过,说曹操狡诈,倒也不冤枉他——曹操的狡诈并不在割发代首,而在于捏造权威说法,进而收买军心。前面说到曹操叫主簿定罪,主簿却说,根据儒家经典《春秋》的说法,“罚不加于尊”——尊贵之人虽有过错,却不能对其加以处罚。这个“罚不加尊”的说法,几乎铁定是捏造出来的。主簿说这个说法出自《春秋》一书,但是,翻遍《春秋》,以及当时对《春秋》一书最权威的三家解说《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左传》,都找不到这个说法。如此看来,真实的情况极可能是,曹操串通主簿,演了一场收买军心的好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春秋》是当时最权威的经书,而根据书中最高、最权威的观点,曹操本来不当受罚,可是曹操居然执意割发代首,用最耻辱的方式来惩罚自己,付出这么大代价,只为了捍卫军法,这还不让人感动得一塌糊涂么?!

捏造权威说法的目的仅仅在于捏紧枪杆子,这是曹操的一贯作风。曹操最擅长的,就是兵不厌诈。作为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曹操对敌人用诈,他与吕布、张绣、袁绍、马超、韩遂等人作战,埋伏、包抄、突袭、离间,抄后路、劫粮草,声东击西、避实就虚、攻彼救此、弃物诱敌,随时变化,总能克敌制胜。与此同时,他也不忌讳对自己人用诈,割发代首也好,望梅止渴也罢,与军事上的胜利相比,这点诈术又算得了什么呢?

其实,一开始,曹操的名声并没有那么烂。陈寿写《三国志》对曹操多有溢美之词,与曹操同时代的或稍晚一些的人物,比如陆机、刘颂,对曹操也多加赞誉。直到唐代,李世民还认为曹操若不是本性多疑猜忌,几乎可以称为“完人”,杜甫也写诗表达对曹操“文采风流”的景仰。曹操名声的贬值,只是因为他所断送的汉朝,是一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和儒生推向极乐世界的王朝,在后世的儒生心目中,继承了正统的应该是刘姓的蜀汉,而不是曹姓的北魏。所以,后世儒生义愤填膺,闭目塞听,持久论证,并借助于民间艺人的渲染,终于形成合力,把曹操定格成了一个篡夺皇权的奸雄。

实际上,令后世的儒生们耿耿于怀的,是他们想象中的秩序的崩塌,曹操只不过是恰好撞上了。其实,曹操当初也是想要恢复秩序的,只不过曹操恢复的秩序,既不可能是从前刘家王朝的秩序,也不可能是后世儒生想要的秩序。于是,曹操就被骂作反复无常的小人。殊不知,儒家的老祖宗孔子说过,但凡不问大是大非,不懂顺势而为,一味固执地要求别人“言必信、行必果”的,才是“硁硁然”的小人啊!而被儒生们奉为“亚圣”的孟子则说得更直接,只要道义所在,真正的“大人”,“言不必信,行不必果”。与结束连年战乱的大义相比,曹操大人捏造个权威说法,又算得了什么呢?再说了,后世儒生捏造的经典、权威还少么?

雄哉,伟哉!曹操大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zz/1144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