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前夜,看北京十一学校的老师怎样自我
老师“教”了那么多,学生的“学习”发生了吗?
从“课程”到“课堂”,深水区的改革到底怎么走?
学生“学了”“学会了”“会学了”的证据又是什么?
上周四中午,北京十一学校校园里的桃树林下聚集了许多学生。“两棵枝繁叶茂的桃树,为什么会突然间落果满地?以前从来没有过呀!”他们或仔细认真地“勘探现场”,或三五一伙地“讨论案情”,场面非常热闹。
原来,前一天下午,高二生物组正在集体备课,打磨《植物的生存智慧》学习单元的设计。目标是什么——核心任务是什么——学习规划怎么做——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工具?焦灼之际,总务处主任吕沧海的关于桃树“落果”的求助电话打了过来……
于是,寻落果的原因,形成一份初步的勘探报告,之后再通过两周的单元学习,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详细的调查研究报告,成为了学生们单元学习的“核心任务”。高二教研组的夏静、张敏、付鑫、张荣飞四位教师这个双休日忙坏了,学生们的新发现、新疑问随时向他们“袭来”,这些都打破了他们传统备课的方式和节奏。基于这样的核心任务,学生可能发生的各类学习情况、不同的学习路径和节奏,这些都需要老师们充分预估并做好精准介入的准备,因为,在今天的十一课堂上,教师的教是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服务和支持的。
这就是十一学校“基于标准的学习”众多鲜活案例之一。
那么,案例背后这场被称为十一学校继走班选课后的深水区探索,指向何方?又在如何发生?
所有的探索都指向一个追问:学习如何在每一天的课堂上发生
当前的很多教学变革,往往一个活动接着一个活动进行,看上去很热闹,但是学生的学习真的发生了吗?学生手里的习题册可以摞得老高,但真的有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工具吗?学生“学了”“学会了”“会学了”的证据又是什么呢?
十一学校的老师们,在“逼”着自己,离“学习”二字,近一些、再近一些——即让每一天、每一节课、每一位老师的课堂上都发生学生主动而真实的学习。
“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是这所学校的育人目标。基于这一目标,从年起的近十年“创新育人模式改革”探索中,北京十一学校实现了从科层制到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之变,从大一统的一套课程到分层分类特需综合的国家课程校本化体系,如今,每一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课表,全校有多名学生就有余张课表。
课程体系和组织结构变了,那么下一步呢?变革不落到每一天最常态的课堂里,怎能真正体现学生为本?
十一学校的老师们,带着这样的追问走向了从年开始的深水区转型——要想真正实现“让学生发现自己、唤醒自己”这一目标,必须向学习发生最主要的地点——课堂“动刀子”,而这把刀,就是“基于标准的学习”。
基于标准的学习——破解一道遵循规律的本质难题
“基于标准的学习”,如何理解?
先看“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教”到“学生学”、由教师习惯的学科体系向学生学习逻辑转变。
再看“标准”——指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
在此基础上,十一学校结合本校学生特点将国家课程标准校本化,以单元重构为突破点,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而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师生共同认可的学习目标。
那么,学习目标怎么落地?围绕目标设计一个能够启动自我系统的核心任务很重要。比如闫存林老师的语文教研组通过学习一系列人物评论文章之后,结合4月5日清明节和曹操祭日,开展了“给曹操写一篇墓志铭”的核心任务;比如黄晓鸣老师的英语教研组通过一系列规则学习,让学生制订“校园手机使用办法”的创意设计任务等。这些核心任务均紧扣学习目标,但又让学生充满了学习动力。
有了核心任务,学生怎样去完成呢?需要借助大量的工具和脚手架。教师除了教材外还需要为学生准备各式各样的工具,包括文献资料和网络资源等学习资料、阅读手记和报告模板等脚手架,以及若干个量规;学生则需要自主制定学习计划,阅读学习资料,借助脚手架和量规开展小组探究和自评互评,记录学习过程,最终完成核心任务,实现单元学习目标。“带着问题进教室,拎着资源包出教室”,这是一个有趣的比喻。
当然,既然不再是结果导向,那么怎样才能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估能力,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而负责呢?老师们设计了大量的“量规”,通过不同等级与维度的设计,把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标准进行细致描述,使得学生可以依据量规管理学习进程,自主作出调节学习策略的决策,渐渐地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应该负责的事儿。
标准、目标、核心任务、量规、工具……那么多“熟悉的陌生人”每天在陪伴着老师们的破冰之路,他们既感到无比挑战,同时也享受着学生成长的幸福。正如语文学科的刘丽云老师所说“开学第一周的学习单元探索,让我最兴奋的是亲眼看到了学生的变化,他们让我越来越坚信这条路是正确的,虽然困难重重但能深刻觉察到付出辛劳的意义。”
从教到学,老师们在经历什么
学习真正展开之后,学生的学习方式、节奏、进度完全不同,每周固定时间教研再也不行了,每天围绕学生“学习的秘密”进行破解与研讨的教研活动频率越来愈高。像王春易、张敏、史建筑、闫存林等执教了30年的特级教师,每天上课还像新入职老师一样紧张,惯常的路径依赖、经验依赖不断被打破……这是一场难以用简短语言描述的改革,也许,看看老师们的心路,会更了解这里发生着什么。
语文学科团队——
找到学习存在的证据
原来的语文课堂大约是这样的:一间教室,数十个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学习着一篇课文,课文是经典文字,于是师生互动,共同完成教师所预设的任务以达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一本教科书十几篇文章大约需要学习半学期。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似乎从未怀疑过这样教学的合理性,因为通过经典文字的讲读,进而试图举一反三,最终形成语文素养。
然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表述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
所以,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两个关键要素就是“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与“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
在新形势下,语文学习方式必然改变。十一学校直升高一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基于标准,采用基于单元的项目式学习,以期更加逼近语文学科的学习本质。
在闫存林和何其书、王苗、贾骄阳、刘伟几位老师共同开发的“狂欢节中的语文学习”这一课程中,就是在努力向“学习”逼近。
首先,提炼出可操作可实现的学习目标:例如,能用关键词概括侠义人物的主要特征、比较五位人物、说出其异同。能够理解侠义精神的现实意义。其次,基于目标提出核心问题:侠义精神在当今社会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有了目标和问题,就需要设计任务情境来逼近目标的实现,教研组老师研究后达成共识,好的任务必须符合两个条件:跟学习目标相适切的,吸引学生的真实可操作的。而在这一次的课程设计中,核心任务被设定为“狂欢节时,请诸位在深入阅读侠义文学的基础上,为老师设计一位侠义人物角色,然后扮装。”“完成人物出场设计”等。
课程实行一年后,这支教师队伍也在不断成长,工作5年的年轻教师何其书成为初一年级语文教研组长,她将带领新团队在新年级中接力探索。其他几位教师更是在暑期中总结了四条心得,学习单元的展开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规划的能力、利用工具评估学习的意识、获取资源组织资源的能力,同时阅读量显著增加了很多倍。
闫存林说:高考新课标对教育教学引导定位的强调,给了我们去实施“基于标准的学习”最有力的顶层支持。因为,我们在做的并不是超前或颠覆,恰恰是在回归语文的本质,顺应改革的方向和趋势。
化学学科团队——
核心任务的设计要适切,是我们的追求
在“元素周期表”的单元设计中,通过前置预热任务、中期支撑性任务和最终核心任务的达成路径,一步步确认学生与目标的距离。
其中关于最终的核心任务“设计制作十一纪念章”还发生了一次有趣的转折。
为了匹配化学3这一层次的高水平学生的学习特点,化学组进行了跨年级教师团队的联合设计,从初中的李军老师到高中的余彩芳老师再到国际部的林森老师,加上主体实施者郑弢和张一丁老师,这个团队没日没夜地精心设计。他们在设计核心任务时,提到的“制作纪念章”是一个很难实现的任务,由于实验条件、制作工艺等方面的限制,可以预见的是:尽管学生的设计方案可能非常新颖也很有逻辑性,但很有可能得不到纪念章实物而仅停留在设计的层面。
此时,该设计方案无法被证实或证伪,不能很好地评估学生是否达成了预期的学习目标。
这引发了化学组老师的思考:是要降低核心任务的难度么?
经过讨论后,郑弢发现应该反思和调整的是上位的学习目标的难度,再根据调整后的目标,设计适切的核心任务。
这个跨年级研究团队能够不断在困惑中找到方向,除了团队“越战越勇”的探索精神,也得益于跨学科教学研讨会。物理学科的于振丽、语文学科的刘丽云和张珊老师都在研讨中给了他们很多帮助和建议。跨学科研讨的背后,是剥离固有的学科藩篱,站在学生的角度,给出最符合普适学习规律的建议,这一幕在十一学校的每一个学科研讨会上演。
郑弢说:我最不希望看见的就是活动很热闹,下课铃一响,学生的自我学习就清零了,下节课重新开始任务。老师要做的就是不断寻找、重新梳理每一个阶段的教学节点,来评估学生离目标还有多远,再给他怎样的支持,送他在学习的路上再走一程。
初二语文团队——
目标设计,“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
“有的学生觉得,你们绕这么大圈子,不就是为了让我们写篇作文嘛。干嘛这么见外,直接说不就行了?”
第一次尝试“基于标准的学习”,初二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就遇到了棘手的问题——《咏物抒怀散文》学习单元的核心任务不仅没有像预期那样启动学生的自我系统、提供足够的吸引力,还有些偏离了学习目标,“写”削弱了“读”的分量。
教研组长孟灵峰老师说:“我们教研组有个特点,就是以中年教师为主,还有一位临近退休的老师。”一年的时间里,这个教研组在单元设计中“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先后设计并实施了两个学习单元,每个单元光学习目标就打磨三个版本。
以《戏剧与人生》学习单元为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了解戏剧文学样式,而戏剧文学的基本特征就是矛盾冲突。本单元学习目标即学生能够说出剧本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并通过经典台词分析人物性格;核心任务则为“校园奥斯卡”评选:
从《雷雨》《威尼斯商人》《陈毅市长》等剧本中选择出:最想演的一个主角是_____,最想演的一个配角是______,最不想演的一个角色是______。
这并不是一道简单的填空题,学生需要完成一系列子任务之后才能做出抉择。无论最后学生演什么角色,都必须考虑到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
活动不只限于课堂,学生们说剧、演剧、观剧、评选,对矛盾冲突的理解越来越深,学习的自主性越来越强,学习目标的达成效果越来越好。“当然,戏剧表演不是语文单元的学习目标,我们不能抢了艺术老师的工作嘛……”
组里朱则光老师说:实施语文单元学习之后,课堂越来越没有了‘课堂的样子’,这对最初进入单元学习的语文教师来说,并不一定是愉悦的感觉,反而甚至有些失落。但这种状态和氛围里,产生的行为往往才是真正和深度的学习。
艺术学科团队——
改变在一点点发生
在崔德政老师的课堂上,中国传统艺术课堂的“师徒传授式”教学很少见到,“老师展示学生临摹”的景象被“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打破。
在他设计的《十竹斋笺谱》这门版画单元课中,传统的版画临摹被核心任务——“制版实践十竹斋笺谱”所取代。大量的视频资源、文本资源、学术著作提供给学生以自我学习,学生利用版画评价量规进行自我矫正和规划学习,原本单调枯燥的课堂变成了“设计师们”的艺术工作坊。
这背后,是对艺术学科标准和学习目标的提炼,而这,对于艺术学科来说,并不简单。
因为艺术是一个讲究“慢”的学科,是一个强调“感受”和“个性”的学科,学科主任王晓霞说,“艺术是靠感受的,什么样的方式能把艺术感受和标准挂起钩来呢?这是最让艺术学科教师纠结的问题。”
好在,改变在一点点发生,从点向面,从一个老师向更多老师。
新入职的夏爽老师在单元设计“水彩明信片”中将核心任务拆分成三个子任务,并在每个子任务中针对可能出现的预期状况都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在音乐基础这门课的单元设计“走进音乐的世界”中,艺术学科的李慕琳、陈书博、王泽、余戎姬、宋戈、贾贞禹几位老师更是通力合作,制作了音乐听诊单、音乐创境单,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
王晓霞说:“我们一直在纠结标准和大概念,是因为我们知道,艺术不仅仅是技法的习得,更是一种文化和美的熏陶,如何把这种隐形的不可言传的感受,用外化的方式达到标准,是我们一直在探索、尝试的地方。”
直升高一语文团队——
以学习为中心,教师先得学
这个开学前的暑假,教研组长史建筑过得一点都不轻松。
他和语文教研团队的伙伴们,绞尽心力地重构着“论语专题”的大单元设计。这其中,仅一个单元就需要阅读的80多万字材料还只是“开胃小菜”。
两位教龄已超过20年的资深教师刘丽云、周锐依然在“疯狂地学,主动地学”,入职3年的张珊持续发挥着超能量,美丽温雅的石昭慧老师则超越自身体力极限地在寻求突破之路。作为特级教师的史建筑笑着“表扬”自己团队中老师的时候有种说不出的滋味。他说,老师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而学习——这仿佛是烙印在每个十一教师身上的人生信条。
在这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变革中,论语专题的学习目标从模糊的“理解论文中的经典文本”变成“借助他人对论语经典的解读,来建立自己的初步理解”,目标一下子就可知可感,有了可操作性,学生也能够清晰地知道自己学习的靶子该打向哪里。
史建筑说:变革后,学习空间变大了,学习过程放开了,学生们开始围绕学习目标在自发地进行学习,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我们教育的重心真正聚焦在了最有价值的地方——学习,而这也是最难、最艰深的领域。
英语学科团队——
这样的变革“撕心裂肺”,但每个老师都“在所不惜”
“每个老师都太辛苦了,每个老师都太优秀了。”石绍湘说。
太辛苦,是因为这样的变革“撕心裂肺”;太优秀,是因为每一位老师都“在所不惜”。
英语学科的教师因为长期浸染在国际文化的氛围中,在接受前沿理论时,往往学习得很快,在开发英语学习的工具时,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但即便如此,将教师的教真正转向学生的学,依然是一个荆棘密布的过程。
在年十一学校的教育年会上,石绍湘与整个七八十人的学科大团队一起以一场集体教研演绎了英语学科的突破与蜕变——没有传授性地讲案例、也没有全景性地谈发展,通过集体设计的“三步骤任务”,带着团队成员在任务和游戏中,体验式地一步步理解了什么是目标、什么是任务、什么是评估。
石绍湘:我最大的感悟就是,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时刻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和状态,也就是说,首先我们教师自身应该真真正正地落实到自己的学习中。
政治学科团队——
改革就如同取经之路,总有九九八十一难等着我们
“困惑过,迷茫过,争吵过,还有位女教师在备课时情绪崩溃当场就哭鼻子了。”政治学科主任刘梅老师分享了开展“基于标准的学习”所面临的挑战。
首先就是对老师的精力投入、教学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求更高了。老师们非常熟悉以往的教学模式,一节课一节课地讲,轻车熟路;现在需要提前把一个单元的东西设计好,然后给学生讲明白任务,并实时调整核心任务和相应工具。
“基本上每天都会教研,因为学生们每天的反馈都不一样呀!”
其次是课堂组织实施上挑战也更大了。怎样满足基础较好、思维活跃的学生的需求,怎样调动自我驱动力较弱的学生的积极性,都是摆在老师面前的问题。
最后就是评估方面的困惑,“我们最终还是要和其他学校去PK成绩。”刘梅老师团队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单元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与考试考核的终结性评价结合,这是我们今后需要重点突破的方向。
刘梅说:困难的确很多,不能因为我们老师安于现状、抗拒挑战,就耽误学生未来的发展。“基于标准的学习”,我们一直在路上……
近日,世界银行发布《年世界发展报告:学习以实现教育的承诺》,阐述了全球所面临的“学习危机”——全球的教育系统面临失灵。报告提出,在学校层面上,缺乏聚焦学习的四大关键要素:有准备的学习者(学生)、有效的教学(教师)、以学习为中心的投入(学校投入)以及治理方式和领导能力(学校管理)。
一场关于“学习”的革命正在发生,也亟需发生。
十一学校老师们的心声也是如此:
“不变革课堂,永远不是真正的变革。”
“最终的目的,就是回归学习的本质。”
“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有理有据地说,我们的孩子真正学会了学习。”
作者
俞水程恺伦高众
责任编辑
齐晓君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zz/14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