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曹操的性格密码
都说曹操忌刻多疑,用现在的话讲,叫作细思恐极。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多疑的东汉重臣,却在军事上做到了用人不疑,成了三国时代使用降将最多的人。很奇怪吧?这算是曹操性格中并存的一对主要矛盾。
大凡了解曹操性格的人都会很小心地包装自己,像变色龙顺应身边环境一样快速适应曹操随时切换的性格色彩。比如司马懿,一开始托病不出,来了之后做事颇消极,有一锤没一锤地干,总是一副平庸人臣的低调姿态,弄得曹操一直找不到他的茬。我甚至怀疑,司马懿很多时候都是故意输给诸葛亮的,希望达到“延长剧情”的目的。理由很简单,越早打败敌人,自己就越危险,所谓兔死狗烹也。所以,他是个非常聪明的人。我不但一直秉持司马懿才干不输诸葛亮的论调,而且猜他应该是老子的粉丝,才能契入大巧若拙的境界。司马懿之于曹操,就像范蠡之于勾践,刘基之于朱元璋,韩熙载之于李煜。
这方面最失败的典型大概要数杨修了,尽管聪明绝顶,奈何总是不懂人情世故。那些不时表现出来的咬文嚼字的高智商,换成别的领导可能不算什么,但是曹操怎么想就难说了,尽管他亲口对杨说过“我的才能比不上你”这样的话。最关键的是,自己的身份本来就够扎眼了,还要参与到夺嫡之争里来,当然要被摆平。
公元年,曹操被汉献帝册封为魏王,气度和运势皆如日中天。适逢南匈奴派使臣前来朝见,曹操找来谋士崔琰假扮自己,自己则穿上铠甲手持钢刀站在崔琰身旁扮作侍卫。需要说明的是,崔琰生得眉清目秀,身材魁梧,是个大帅哥。南匈奴的使臣来了,按部就班地完成了整个会见。
之后,曹操派人去询问使臣,觉得魏王这个人怎么样?使臣说:“魏王意气风发,不愧是大国人物,非我小邦之辈可比。不过,魏王身边的捉刀者眼神震撼,气势逼人,他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曹操听到禀报后大惊失色。依照《世说新语》中的记载,曹操命人在半途中截杀了那位使臣,以免换角之事曝光而授人以柄。
这个捉刀人的故事令我想到了港版《上海滩》中的一个情节。冯敬尧和许文强等人在街头邂逅一位术士。尽管随从第一时间上前阻拦,但是术士显然有备而来,不吐不快,他对冯敬尧脱口就是一通美言:“阁下印堂饱满,爵禄丰厚……三十岁一帆风顺,四十岁财星高照,晚年操生杀大权,贵不可言。”冯敬尧听得很受用,禁不住笑逐颜开。
没想到,冯刚刚走开几步,术士又拦住后面的许文强说:“你三十岁之前就能独当一面,你的前途比那位先生还要威风得多。”听罢此言,冯的表情立刻就僵住了。
如果有人要问冯、许二人因何打破蜜月翻脸成仇,我觉得这件事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什么呢?以冯敬尧的江湖经验,对于许文强的能力可以说了如指掌,这位年轻人很像当年的自己。然而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打消耗战是肯定要输给他的。
果然,冯对许的戒备和反感接踵而来。按理说,眼下许文强帮助自己做事,在十里洋场搞得风生水起,左右逢源,样样都拿得起放得下,简直就是扶摇直上啊,自己应该高兴才对,然而他实在高兴不起来。况且,自己的宝贝女儿又被此人迷得死心塌地。这样一来,将来赔了女儿不说,自己辛苦积攒几十年的冯家大业岂不是早晚也要姓许了?所以,他宁可把权力和女儿双双交给同样能干却不太会拐弯的丁力,然后想办法用他的刀去杀掉许文强,以期达到坐享其成的目的。这段剧情相当耐人寻味,冯敬尧就像近代版的“曹操”,许文强就是那个聪明绝顶的“杨修”,而丁力则是大巧若拙的“司马懿”。
重新回到捉刀人的故事。我们假设使臣换一种说法,只夸“魏王”崔琰的杰出,只字不提捉刀人,结果又会如何呢?我想,使臣的命大概可以保全,但是崔琰就危险了。
根据史料记载,崔琰恰恰就是被曹操以态度不逊为由赐死的,而且就死在公元年。直到今天仍有人为崔喊冤,说可惜一代才俊。
曹操自己也说崔琰“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但是却阻止不了自己对爱臣痛下杀手。这就要说到曹操的另一个性格特点了:心狠手辣。
我们发现,但凡仗着资历老、有面子却对自己不肯恭顺的人,曹操基本上都毫不留情地杀掉了。比如鲁国人孔融,南阳人许攸、娄圭等。至于董承、王服、种辑这些接汉献帝旨意除操的人,更是格杀勿论。耿纪受不了曹操的专横跋扈,在许昌和韦晃、金袆等人一起发动叛乱,结果全部问斩。祢衡也就是性格猖狂一些吧,伤过曹操的面子,结果也丢了性命。《三国演义》、《孙盛杂记》、《魏书》中都有记载说,曹操因琐事和误会将故友吕伯奢一家灭门……
谁能想到,这样一位残暴的枭雄却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早年,曹操有一位名叫蔡邕的好朋友,两人在文学方面有高山流水般的默契。后来蔡邕被司徒王允迫害至死,曹操念及旧情,费尽周折不惜重金把他的女儿蔡文姬从匈奴那里赎回来,还给她做媒安家。我觉得这又是他性格中的一对矛盾。
还有,曹操处事果断的风格世人皆知。比如早年治理皇亲国戚聚居的洛阳城,曹操铁面无私,秉公执法,硬是以违反禁令为由,用五色棒将朝廷宠臣蹇硕的叔父处死。这招杀一儆百把那些纨绔子弟都震住了,从此以后天下谁人不识君!再说洛阳伐卓、中原逐鹿、官渡破袁、赤壁鏖战……哪一桩不是大手笔,哪一回不是认准了就干。
可是老虎偏偏就有打盹的时候。曹操跟刘备煮酒论天下,差不多把能威胁到自己的对手都点了个遍,其实也快说到点子上了,眼看着就要通过心理测试得到答案,曹操突然就变得优柔寡断起来,不懂得看人读心了,以至于放虎归山。你看,这又是一对矛盾吧。嗯,没错,曹操和刘备都是老虎,一个是东北虎,一个是华南虎,不然怎么有得斗呢?
再有,关羽水淹七军的时候,曹操手下两员大将表现迥然。于禁追随曹操三十年,临危处难时却投降了。庞德原来隶属关中“马家军”的山头,长期跟随马腾、马超征战,公元年被曹操打败才归附曹家阵营,算起来还是个新人。就是这样一个新人,面对关羽亲自劝降而不从,慷慨就义。
曹操拿这件事情大做文章,马上召开全军大会,猛烈抨击于禁不忠不义两面三刀的丑陋行径,大张旗鼓地弘扬庞德的忠诚与功绩,还把他的两个儿子都封为列侯。此举极大地统一了思想,鼓舞了士气。这样一看,曹操还蛮有领导艺术的,很注意树立自己的正面立场。然而坊间却又流传着曹操梦中杀人的故事,这得多蛮横多不讲理啊,形象立刻就走向另一个极端了,甚至令人怀疑曹操的领袖气质是不是买来的?
所以,曹操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人物,一言难尽。换句话说,他是一个多重性格彼此碰撞共存的结合体。他是魔鬼,也是天使;他是海水,也是火焰;他是敌人,也是朋友。他时而残暴,时而温情;时而粗放,时而浪漫;时而虎气,时而暮气;时而果断,时而优柔……或许正因为有了这么多的矛盾和对立,才使得他的人生大起大落,纵然胆识超群,却一生活在惊恐和不安里;纵然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却始终得不到天下,到头来发觉只是一场为人作嫁的春梦而已。(张乔)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zz/5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