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ldquo才华外露rdquo

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苏轼

苏轼,宋词文风革新者和集大成者也,仕途坎坷,几经大起大落。“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句话已基本可以概括他崎岖的仕宦人生之路。

苏轼人生坎坷应是始于“乌台诗案”。入狱一百多天,身心俱打炼狱里走过一遭,重获自由后,心灵上的伤痛和惊悸久久难以排遣。这场横祸的根源是他对神宗皇帝和王安石领导的变法运动的反对。

这场变法运动的变法派和反变法派完全站在对立面。变法派无视反变法派合理、中肯的意见,再加上地方官吏虚妄执行新法有关规定,导致底层民众饱受新法之害。

苏轼目睹底层民众的苦难,义无反顾地站到了反变法派这一方。苏轼虽然文学禀赋造诣超然,但毕竟是个文人,缺乏政治家眼光,看不到新法中有利的一面,只唯心地对新法进行全盘否定批判。

“使某不言,谁当言者”,这是苏轼作为制科考试“直言极谏科”出身的政治自觉。在朝中无人敢公然评判新法时,他仍多次上书神宗皇帝陈列新法弊病。表疏言辞激烈,情肯意且,最初确实在神宗皇帝心里激起了点点涟漪,但却无法左右大局。神宗皇帝变法之志强烈,苏轼上书批判新法次数多了,也渐渐在其心中引起不满。

而变法派的投机者惧怕苏轼的影响力会阻碍新法的推行,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既得利益,故煞费苦心,搜罗证据,于神宗天颜前,状告苏轼“谤讪朝政”。神宗震怒,苏轼锒铛入狱。后幸得曹后求情,方得见天日,但仍落得被贬黄州水部员外郎,无权参与政事,性质近于流放。

经此一役的苏轼,身心受创,万般惊惶中,开始修佛治心。静默中,他悟到:以前种种,皆因“绮于口”;“才华外露”是做人的一大毛病。

三国曹操育有儿子众多,最为人所熟知的当属曹昂、曹丕、曹彰、曹植和曹冲。曹昂是长子,为救曹操早逝。

曹冲聪慧异常,深得父亲曹操的喜爱,是典故“曹冲称象”的主人公。不幸的是,曹冲却少年夭亡,史料研究极有可能是为其兄长曹丕所毒杀。

悲剧的前奏是曹操南下攻打孙刘联盟大败而归,而西凉军欲趁此机会攻打其根基许昌。曹操命荀彧率领文武百官在南门大张旗鼓迎接其回城以迷惑西凉军。曹丕在南门苦等三天迎候曹操以求孝行闻达于堂上,唯有曹冲算准其父必会在第三天于西侧门悄悄入城。

曹操回城后,考较曹丕、曹彰、曹植、曹丕四个儿子如何对付城中南门行刺的刺客。三位兄长皆认为应大闭城门,于瓮中剿灭刺客,唯有曹冲认为应大开城门,放刺客逃生,让其将父亲曹操回城的消息带给马腾,以震慑西凉军。曹操大悦,命司马懿担当曹冲业师,显出有立曹冲为接班人的迹象。

司马懿却看得透彻--曹冲合该命不久矣。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曹冲如此锋芒外露,必会引起相关利益者的忌惮。

曹昂死后,继承曹操大业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为曹丕。要说曹丕这人,武比不过其三弟曹彰,论文采又输给其四弟曹植,论谋略更是不及曹冲一星半点,唯有这心机深沉、心狠手辣,在曹操众多儿子当中无人能出其右。

此时,曹丕眼见自己在继承大位的竞争中落了下乘,甚至有了性命之虞,又怎能不狗急跳墙,使毒计杀了曹冲。

三国中同样因太过聪明而招致杀身之祸的还有杨修。杨修自恃聪明,屡屡道破曹操机关深意。“阔门”、“一盒酥”以及在曹操对曹丕和曹植的测试中勘破曹操用意,帮助曹植获胜等一系列事件,逐步让曹操对其生了杀意。

司马懿评价杨修:“一个人聪明到这个地步,命也不长了。”看破不说破,是聪明人的基本素养。

曹操身边的能人不少,司马懿、荀彧、程昱等,个个皆是智谋过人,但都未引起曹操的嫉恨,究其原因,盖懂得“藏巧”而已。

做人切忌逞口舌之快。一时泄愤畅怀,或是出了风头,也许会给以后的人际交往带来摩擦,甚至为人妒忌,遭人设伏构陷。功利的世界,谨慎点行事做人总是没有坏处的。

聪明要用在刀刃儿上。小事上懂得韬光养晦,遇到大事时,能够提刀上马,独当一面,解难题于燃眉下,这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END-

飞鱼

赞赏

长按







































头部白癜风擦什么药
北京那家医院治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zz/69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