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宁毁誉并千秋历史上的曹操及其后世形象
编者按
布依宁同学(/73-74)目前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近期,她在北京叔蘋同学会举办的叔蘋学术沙龙中主讲了“毁誉并千秋——历史上的曹操及其后世形象变迁”,与大家分享。
以下内容转载自北京叔蘋。
主讲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布依宁(/73-74)
本次交流的主标题“毁誉并千秋”这五个字,是从一幅写曹操的对联里借用过来的。我觉得它比较能反映曹操这个人——不论后世对他是诋毁还是赞誉,他都是千古不朽的。副标题是“历史上的曹操及其后世形象变迁”。这次交流主要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来探讨两个问题:一是历史上真实的曹操究竟做过哪些事情,我们应该怎么评价他。实际上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一些他做的事不全是真的,很多是《三国演义》这样的文学作品编出来的,把我们误导了。二是曹操的形象在后世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曹操的“白脸奸臣”形象是怎么产生的,它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一个人物。我在之前推送的介绍里引用了著名史学家田余庆先生的一个评价:“他可以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可以是反抗传统的叛逆,可以是文采风流的才士,也可以是权诈忌刻的奸臣。”曹操这种鲜明的个性,也导致后世产生了不少跟他相关的文学和戏曲。因为他戏剧性很强、内心充满了深刻矛盾,这样的人物身上一定有戏,是大家最爱看的。以前有人谈到读《三国演义》的感受:“恨曹操,骂曹操,不见曹操想曹操”。这句话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曹操这种让人又爱又恨的特点。年安阳曹操墓的发现,也使得社会上对曹操的北京白斑病医院正规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zz/7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