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要与刘备ldquo煮酒论英雄

虽然袁绍是曹操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朋友,但在整个“准三国”三十六年短暂但又精彩的历史中,“第一社交关系”当属曹操与刘备,因为他们是这段历史的“老大”和“老二”,是“唯二主角”。证据是曹操只与刘备“煮酒”论过英雄,他在贬斥天下群雄后,当着刘备的面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刘备确实是曹操的好朋友,但那是“准三国”前期,即建安四年(年)之前。在“准三国”后期尤其是建安十三年(年)之后,刘备是曹操最痛恨的两个敌人之一(另一个是孙权),一直为当年没有杀他而懊悔。既然如此,曹操为何要与刘备“煮酒论英雄”?他为什么要把此时处境十分狼狈的刘备抬这么高?是酒后失言,还是真心夸赞?曹操为什么认定刘备是英雄、却又不立即杀了他?

从“煮酒论英雄”说起

话说建安四年(年)消灭吕布引刘备还许都之后,曹操特地请刘备喝酒,闲聊扯淡。此时的曹操已四十五岁,虽然他还没有消灭袁绍,还没占据冀、青、并、幽四州,但已有足够炫耀的资本。论战绩,征陶谦、破黄巾、败袁术、降张绣、灭吕布,胜多败少;论地盘,兖州、豫州、徐州三州在手,心中不忧;论战略,大手笔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政治和道义高地;论人才,四海士人望风来投,许都人才济济,藏龙卧虎,高朋满座。此时的曹操,算得上事业小成,到了洗去“奸雄”二字的时候了。

于是当着三十九岁的刘备老弟,曹操趁着酒兴说:“当今天下英雄,就老弟你刘备和我曹操二人。袁绍(字本初)那些人,实在不咋地啊。”(“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这是正史的记载。《三国演义》觉得正史只拿刘备和袁绍当托,有点不过瘾,于是把袁术、刘表、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众多三国诸侯通通拉进来,借题发挥,将曹操一句话演绎成曹操和刘备一问一答的精彩桥段。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的故事背景,是刘备好不容易从原徐州牧陶谦手中继承徐州,就被他好心收留的白眼狼吕布给夺了。刘备无处可去,万般无奈只好投靠曹操,不久,曹操起兵灭了吕布,带刘备回许都。刘备因为是汉室宗亲,被国舅董承(汉献帝的岳父)拉至刺杀曹操的小团体,刘备担心被曹操识破,韬光养晦,每天下班后都在后园种菜,亲自浇灌,假装没什么大志向。就在这时,曹操召刘备来他的丞相府喝酒。刘备以为曹操要杀他,又不带好关羽和张飞护驾,只好一个人忐忑不安地去了。

来到曹府花园,刘备发现曹操并不想杀他,真是真心请他喝酒。因为刘备发现桌子上放着一盘下酒的青梅,边上是温酒的小火炉。喝着喝着,突然天色阴暗,天上乌云变幻出龙的形状,眼看暴风雨就要来了。曹操与刘备凭栏远眺这一壮丽风景,快意平生,曹操趁着酒劲,问刘备谁是英雄,刘备想了想,感觉逐鹿中原的群雄中,袁术最为强大,于是问:

“淮南的袁术,兵精粮足,能算英雄吗?”(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

曹操大笑:“袁术不过是坟墓里的枯骨,跟死人差不多,我迟早要擒获他!”(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

刘备又问:“黄河以北的袁绍,四代都做过‘三公’这样的高官,天下很多官员都是他家提拔推荐的,部下能人很多,能算作英雄吧?”(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

曹操笑道:“袁绍这个人表面严厉其实胆很小,喜欢玩谋略却总不善于决断;想干大事又爱惜羽毛,看见小利连命也不要,实在算不上什么英雄。”(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刘备见曹操将当前实力最强大的袁术、袁绍都否了,暗暗吃惊,又小心问:“荆州刘表威震天下,属于本朝八大杰出人士,他应该算英雄吧?”(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

“刘表这个人徒有虚名,没什么真本事,非英雄也。”(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曹操一脸严肃地说。刘备想了想,又问:“有一个人血气方刚,堪称江东领袖,孙策是英雄吗?”(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

曹操答:“孙策不过靠他父亲孙坚打下基础才有今天,算不上英雄啊。”(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

刘备急了:“那益州的首领刘璋,总算英雄吧?”(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

曹操速答道:“刘璋虽然是汉室宗亲,不过一只守成之狗,怎么能算英雄呢?”(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

“那关中和西北地区的张绣、张鲁和韩遂这些人呢?”(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

曹操边鼓掌边大笑:“这些碌碌小人,何足挂齿?”(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

刘备有点懵了:“除了这些人,我实在不知道天下还有谁能称英雄。”(舍此之外,备实不知。)

曹操这才说:“所谓英雄,是那些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人。”(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谁有资格?”(谁能当之?)曹操用手指了指刘备,又指了指自己:“今天下英雄,只有你与我二人啊!”(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刘备见曹操如此高看他,明白自己的韬光养晦之计失败了,吓得手一松,筷子勺子都掉在了地上。告别曹府的刘备感觉曹操很快要对他动手,立即找借口逃离了许都。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故事,记叙比正史要夸张、丰富得多,看着也十分过瘾。

曹操一度非常欣赏刘备

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大致发生在建安四年(年)。这不是他们第一次见面。事实上,早在十年前的中平六年(年)前后,他们就认识了。那时的曹操,还是高级公务员、体制内人士,与流亡到京城洛阳的刘备一番晤谈,一见如故(《英雄记》云: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后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为什么?因为两人“三观”很一致。具体地说,有如下共同点:两人都干过“警察”(尉),曹操当过洛阳北部尉,刘备当过安喜县尉,有共同语言;

骨子里都是“愤青”,都对汉末腐朽没落的现状极其不满,都很郁闷;都是有“情怀”的理想主义者,都心怀改造社会的强烈意愿、抱负和责任感;

两人都胸怀大志,有英雄情结,有引领朋友一起创业的领袖气质。基于上述共同点,我们可以猜测曹操与刘备在洛阳一见如故,喝过X次酒,发过Y通牢骚,指点过Z回江山,为后来的“煮酒论英雄”埋下了伏笔。曹操这个人能成大事,过人之处甚多。一是平生极其爱才。对有才有志的英雄更是倾心相交,都想拉拢一块儿做点事。二是看人眼光很“毒”。跟后世的曾国藩一样,曹操仅凭一席话、一顿饭和一个眼神,就能看出别人几斤几两,决定值不值得投资、深交或任用。其三,交朋友只看能力,不重“出身”。曹操交友并非一定要出自高门大姓,不看重“人品”,只要有能力,偷鸡摸狗、吃喝嫖赌也无所谓,这一点酷似刘邦。对“刘关张”三个合伙人,曹操应该更看重刘备和关羽,对张飞不怎么感冒。估计第一次饭局时,曹操立即与刘备和关羽“互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cs/114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