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药物不良反应汇总

来源:药物不良反应ADR

螺内酯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药物均可治疗心力衰竭。螺内酯是醛固酮拮抗剂,其增加钠的排泄,同时减少钾的排出,可导致高钾血症的发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药物的副作用也有血钾增加。有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的心衰患者在应用螺内酯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药物时其发生高钾血症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英国一例尸检报告显示,一名应用过螺内酯等药物的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慢性肾衰竭患者因控制高血压而服用低剂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几天后,病人出现严重的高钾血症和慢加急性肾衰竭,之后死亡。

从年1月至年12月,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收到因使用螺内酯和ACEI(n=63)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n=25)而引起患者血钾异常的报告82例,其中70例确诊为高钾血症,3例报告中患者死亡。

分析英国接收到的螺内酯联合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药物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可知,在年前收到的有关联合应用两类药物致ADR发生的报告数较少,从年开始有所增加,-年相关报告数增加幅度较大,近2年相关ADR报告数又有明显增加。

针对该情况,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给予用药安全警示:不推荐临床联合应用螺内酯与ACEI或ARB,特别是患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如需螺内酯与ACEI或ARB联合应用,应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定期监测患者血钾及肾功能;如发生高钾血症,应停止联用用药;如发生疑似不良反应及时上报。

英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使用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也称多动症)药物的儿童可能比同龄正常儿童的骨密度低。

背景调查显示,英国约有万儿童使用多动症药物以提高儿童注意力,控制其多动行为。研究纳入了8-17岁的余名英国儿童,检测儿童的骨密度。经分析,使用多动症药物儿童中,有25%儿童的腰椎和股骨平均骨密度低于不使用此类药物的儿童。但该研究未考虑儿童年龄、性别及种族等其他影响儿童骨密度的因素,只说明多动症药物可能与儿童骨密度降低有关,未证实多动症药物可直接影响儿童的骨密度,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导致。

从理论上来讲,多动症药物可影响儿童的骨密度,其一是通过饮食,因为该类药物可致患儿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其二为多动症药物作用于交感神经系统,可直接影响骨密度,但目前来讲这些只是推测,还需后续开展相关研究。

治疗多动症的药物为哌醋甲酯等处方药。该研究尚处在探索阶段,临床医生应继续按照先前方法诊治多动症患儿,已服用多动症药物的患儿也应继续用药。最重要的是保证儿童摄取充足的营养物质,多参与户外锻炼。

2例行腹膜透析的女性患者(例岁,例岁)因血清三酰甘油增高服用非诺贝特mg/d,分别于用药6和8d后出现下肢及肩背部肌肉酸痛,伴肢体乏力等临床症状,例2伴尿量减少。例1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U/L,肌酸激酶(CK)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67U/L,乳酸脱氢酶(LDH)U/L,尿素氮14.5mmol/L,肌酐μmol/L,肾小球滤过率(GFR)5.4ml·min-1·1.73m-2,肌红蛋白μg/L。例2ASTU/L,CKU/L,CK-MBU/L,LDHU/L,尿素氮12.9mmol/L,肌酐μmol/L,GFR4.3ml·min-1·1.73m-2,肌红蛋白μg/L。考虑为非诺贝特致横纹肌溶解症。2例患者分别在停用非诺贝特5和3d后肌肉酸痛和乏力等症状消失,例1停药12dAST35U/L,CK68U/L,CKMB23U/L,LDHU/L,尿素氮10.6mmol/L,肌酐μmol/L;例2停药7dAST37U/L,CKU/L,CK-MB18U/L,LDHU/L,尿素氮12.5mmol/L,肌酐μmol/L,尿量恢复至用药前。

全文见《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年第17卷第6期第-页。

1例2个月14d男性患儿因药疹、肺炎入院,抗过敏和抗感染治疗过程中因痰培养检出白色念珠菌、血浆1,3-β-D葡聚糖为ng/L而加用氟康唑24mg、2次/d静脉滴注。加药前患儿肝功能正常,腹部超声检查未见异常。应用氟康唑第5天,患儿口唇、双下肢出现新发皮疹,皮肤中度黄染,全身凹陷性水肿,进食后腹胀明显;第6天患儿ALTU/L,ASTU/L,TBil71.9μmol/L,DBil48.7μmol/L,ALP89U/L;超声检查示肝脏肿大,肝右叶内可见条状强回声。第7天停用氟康唑,换用伏立康唑28mg入5%葡萄糖注射液15ml、2次/d静脉滴注。换药次日患儿ALTU/L,ASTU/L,TBil.3μmol/L,DBil.4μmol/L,ALPU/L,凝血酶原时间57s,部分活化凝血酶原88s,INR4.86,血氨79μmol/L,乳酸6.5mmol/L。诊断:急性肝衰竭。停用伏立康唑,给予保肝利胆、降血氨、补充凝血因子等对症治疗,并行血浆置换2次。经5d救治患儿肝功能无明显好转,建议行肝移植,患儿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随访得知患儿出院后第2天死亡。

全文见《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年第18卷第16期第60-62页。

1例85岁女性患者因肺癌口服埃克替尼mg、3次/d,用药前PLT为×/L。用药第7天PLT为×/L,第11天为81×/L,第15天为73×/L。考虑为埃克替尼致血小板减少,停用该药,口服升血小板胶囊1.8g、2次/d,同时密切监测PLT。停药后24d,PLT为40×/L;停药后42d,PLT恢复至×/L。次日恢复口服原剂量埃克替尼,升血小板胶囊剂量增至1.8g、3次/d。再次用药第3天PLT为×/L。此后多次复查,PLT均正常。

全文见《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年第18卷第16期第62-63页。

1例30岁女性患者因盆腔炎口服左氧氟沙星片(0.5g、1次/d)和奥硝唑分散片(0.5g、2次/d)共14d。服药第13天患者出现四肢肌肉酸痛、乏力。停药后四肢酸痛、乏力加重。停药第12天实验室检查示CKU/L,CK-MB41.3U/L,LDHU/L,考虑为横纹肌溶解症。嘱患者大量饮水,并给予碳酸氢钠片(0.5g、3次/d)和辅酶Q10片(10mg、3次/d)口服。2周后复查,患者血清CK96U/L,CK-MB21U/L,LDHU/L,肌痛、乏力症状消失。3个月后复诊,上述指标均已恢复正常。

全文见《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年第18卷第16期第64-65页。

年3月10日在线发表于JAMA眼科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口服氟喹诺酮可能增加视网膜脱离的风险。

研究小组对法国国家Interscheme健康保险信息系统数据库(SNIIRAM)进行研究,评估视网膜脱离和氟喹诺酮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口服氟喹诺酮与视网膜脱离(包括孔源性和渗出性)有显著相关性。口服氟喹诺酮10天内患者出现视网膜脱离的风险增加46%。口服氟喹诺酮10天内,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风险增加41%,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风险增加至2.57倍。口服左氧氟沙星10天内,视网膜脱离的风险增加一倍,其他喹诺酮类药物和视网膜脱离之间无相关性。自身对照研究显示口服氟喹诺酮10天内视网膜脱离的风险增加68%,但用药11-60天后视网膜脱离风险未见增加。但未得出视网膜脱离的绝对风险。

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显示氟喹诺酮引起视网膜脱离的绝对风险5/万,为罕见不良反应,专家认为使用该药物时医生不必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测,但医生和患者应获知氟喹诺酮可能引起视网膜脱离的风险,若患者服用此药物出现眼部症状时应及时就诊治疗。还应注意近期接受白内障手术或重度近视等视网膜脱离高风险人群应慎用此类药物。

1例68岁女性患者在右眼小梁切除+羊膜覆盖术后第2天因出现咳嗽、流涕而自行服用复方氨酚烷胺1片(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mg,盐酸金刚烷胺mg,人工牛黄10mg,咖啡因15mg,马来酸氯苯那敏2mg)。服药后约30min,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尿失禁,上肢及小腿瘙痒,面色苍白,血压80/44mmHg(1mmHg=0.kPa),脉搏90次/min。立即给予抗过敏、扩充血容量及吸氧等处理。约30min后患者血压90/62mmHg,2h后头晕、恶心等症状逐渐减轻,6h后血压/69mmHg。

全文见《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年第18卷第16期第65-66页。

1例61岁男性患者因高血压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mg/d)和厄贝沙坦(mg/d),因疗效不佳将厄贝沙坦改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1片(含厄贝沙坦mg、氢氯噻嗪12.5mg),1次/d,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原剂量继续服用。首次服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后约8h,患者左上肢皮肤出现红斑、局部水疱伴皮肤温度升高、疼痛。次日患者周身皮肤充血、水肿,可见弥漫性红色充血性斑丘疹及水疱疹,颜面、躯干、手足可见大疱,前胸及双上肢皮损严重,颜面、眼睑水肿明显,诊断为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停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给予地塞米松5mg静脉注射,1次/d。第6天,患者皮肤充血减轻,皮疹颜色变暗,水疱疹减少。停用地塞米松,给予氯雷他定10mg口服,1次/d。第8天,患者躯干、上肢和眼睑处皮肤红斑渐消退,皮温正常,部分结痂。11d后随诊,皮损全部消退。

全文见《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年第18卷第16期第67-68页

近日,发表在BMJ上的一项大型回顾性队列研究发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使用可能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无相关性。该研究结果与既往研究结果相反,既往研究表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会增加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及死亡风险。

该研究来源于加拿大安大略省2年至年的健康保险计划数据库,该数据库覆盖了安大略省公民的医疗卫生情况。研究共纳入名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或红霉素)的患者,患者平均年龄为74岁,为实验组。匹配健康状况相似,使用不会导致室性心律失常不良事件发生的抗生素(阿莫西林或头孢呋辛)或仅导致轻微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的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的相同数量患者,为对照组。结果显示,30天随访期内两组共有名(0.03%)患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两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并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在随访期内共有例(0.69%)患者死亡,与使用其他药物的患者相比,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患者的全因死亡率风险显著性降低。亚组分析(包括患有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使用QT间期延长药物患者)结果表明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患者与使用其他药物的患者相比室性心律失常或全因死亡率的发生无显著性差异。

既往一些研究表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使用可致心律失常发生,FDA也在年发布了关于使用阿奇霉素可增加QT间期延长和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风险警告。但该项研究结果表明,上述风险可能被夸大,需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心血管风险进行深入研究并及时更新药品的说明书及监管机构的警告信息。

2例女性患者(年龄分别为41和28岁)因胆囊结石伴胆囊炎给予注射用头孢西丁钠静脉滴注,分别于用药21和7d后腹痛缓解而停药,并分别在停药后3、2d出现双前臂肿胀疼痛、穿刺点发红、沿血管走向出现条索状改变,给予抬高患肢、制动、局部喷液体敷料、湿敷硫酸镁等处理,分别在3、4d后红、肿、痛症状消失,沿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基本消退。

全文见《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年第18卷第16期第68-70页。

1例60岁男性帕金森病患者(帕金森病史1年余)自行停用左旋多巴(0.25g,2次/d)约3周后相继出现高热,口齿、神志不清、心率加快(~次/min)、呼吸急促、谵妄伴攻击行为、肌张力增高、嗜睡、震颤加重、认知能力下降等症状,多次实验室检查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16×/L~28×/L)。经反复与患者家属沟通,于停药后约4周恢复服用左旋多巴(0.25g,2次/d),恢复用药后第4天患者神志、四肢肌张力恢复正常,未再出现谵妄等精神症状,帕金森病症状缓解。

全文见《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年第18卷第16期第70-71页。

点击下面的

“阅读原文”,有更多精彩内容!









































苦荞茶冲泡几次最佳,隔夜的苦荞茶能不能喝
愤怒新生儿窒息死亡nbsp医生擅自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cs/128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