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雄到奸雄曹操形象的崩塌,大数据算法
看到这个题目,小伙伴们一定觉得十分奇怪:曹操与大数据能有什么关系呢?
当然,大数据的概念出现在我们的视野还没有超过二十年,但这并不意味着大数据的存在也是如此。其实,长期以来,人们都在利用大数据来达到各自不同的目的。只不过是数据规模没有物联网时代这么庞大,技术手段没有今天这么先进,但在原理上却是相通的。
今天,我们就借用曹操从英雄到奸雄的演变,来探究古人是如何运用大数据来影响社会治理的。
01、史家的大数据
一般来看,大数据对我们施加影响要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起核心作用的是算法,可以说没有算法就没有大数据应用。人们通常认为,大数据是“客观、公正、无意识形态”的,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任何一项大数据应用都有其特定的利益目标,支撑它的算法必然要服从于这个目标,也就必须要有“意识形态”。比如,外卖类APP要实现其商业目的,首先就收集客户信息,然后进行“客户画像”,再根据“画像”向客户推荐合适的套餐,最终实现其商业目的。这个过程的每一步,算法都在对用户数据进行分析、清洗,最后形成对自己有利的结果应用。
史家修史也基本遵循这一规则,首先要收集关于这部史书的各种资料,然后进行分析筛选,最后成为反映自己历史观的史书。虽然像司马迁、陈寿这样名垂千古的史家,自认为做到了“不虚美、不隐恶”,但实际上仍然不可能做到客观、公正。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史家本身的立场已经渗透到了材料(数据)收集、分析、应用的全过程。
和今天每秒几十亿次的运算相比,古代的史学家们处理数据的手段相当原始,一部史书从收集资料到最后成书,所产生的“数据”相对于当时的处理手段,完全当得起“大数据”的称号。史学家的工作就是数十年如一日,对这些错综复杂、真伪难辨的资料(数据),用自己心中也已模式化的标准(算法)进行经年累月的清洗和重构,最终形成被深深打上史家立场(算法印记)的史书(结果应用)。
02、史家的“算法不正义”
正如上述所言,史学家的“算法”决定了史书以何面目出现在公众面前,而这个“算法”就不可能是完全“客观、公正、无意识形态”的,而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算法不正义”,这就导致了对同一个历史人物、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的史学家由不同的观念,有些甚至是完全对立的。这些不同、甚至对立的观念就是史学们处理大数据的“算法不正义”而导致的必然结果。
实际上,这种史学上的“算法不正义”是天然存在的,以至于人们根本意识不到它的存在,而误以为自己是“客观、公正、无意识形态”的,而且坚信这一点。所以,就产生了后世史家用自己的“不正义”去纠正前人“不正义”,从而造成了史学的混乱。曹操从英雄到奸雄的形象崩塌,也大体上经过了这样的过程,都是史家(文学家)“算法不正义”的结果。
03、曹操形象的崩塌
陈寿在撰写《三国志》中对曹操形象的刻画,也是经过了对包括业已成书的《魏书》、《魏略》、《吴书》等大量史料(数据)的收集、分析(清洗)、重构后,最终形成了《武帝纪》,为后世提供榜样镜鉴(结果应用)。在这个过程中,陈寿的立场(算法)对结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他把《武帝纪》放在《魏书》开篇就已经表明了他的政治立场。
作为伟大的史学家,陈寿对曹操的立场基本是客观、中立的,对曹操形象的刻画(用户画像)也是基本准确的。因此,这时的曹操还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总体评价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
到了东晋,曹操的形象开始发生变化。史学家孙盛在《异同杂语》中为他打上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符号,而且记载了很多关于曹操的“黑料”。比如,广为后人诟病的吕伯奢一家被杀及“宁我负人,无人负我”的那句“名言”都出自这本书。这个观点被后来的《三国演义》等历史和文学类书籍所继承并不断放大,让曹操的形象完全被颠覆,坐实了其奸雄的名号。
04、奸雄之路还在继续
在曹操形象崩塌的过程中,史家及文学家的“算法不正义”可谓是罪魁祸首。
很显然,孙盛在采集、处理前代关于曹操的资料(数据)时,其立场和标准(算法)已经完全没有“正义”可言,而且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深度的解析和重构(清洗),当然得出来的结论(结果应用)也不可能是客观公正的。
但孙盛的著述还没有完全让曹操的形象的崩塌,因为这个数据还不够大,或者没有大到“数据垄断”的程度。真正让曹操形象崩塌的就是《三国演义》的出现和文学艺术形式的飞速发展。
首先,从数据生产的源头来看。经过几百年的演变,曹操反面形象已经为大多数文人所接受。而文人是中国古代数据生产的垄断者,其它人根本没有能力产生数据,也没有能力对其进行分析判断,只能被动地接受文人对其清洗、重构的结果。
其次,从数据处理的方式来看。这一时期,正是小说、笔记、戏曲迅速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些作品并不要求像史书那样严谨,只要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耳朵即可。因此,文人们争先恐后地开始对有关曹操的资料(数据)进行重构(清洗),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字、图画、戏剧等体量越来越大的数据,让曹操的形象进一步崩塌。
再次,从大众欣赏习惯来看。人们更倾向于小说、评书、戏剧等更容易理解的媒介来获取数据,就像我们今天刷微博、抖音一样。这些文人们就是利用了大众的欣赏习惯,通过大规模海量信息的轰炸,数百年来一直源源不断地向大众“推送”这些经过清洗、重构的,带有浓厚“意识形态”的数据信息,从而让曹操的形象完全崩塌。
在这个过程中,从数据生产的源头、分析处理、结果应用,都在不断地强化数据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其中发挥核心作用的就是文人们越来越偏颇的立场,从大数据的观念来看就是典型的“算法不正义”。
当前,这种“算法不正义”正在借助真正的大数据不断复刻强化。虽然有学者或大众开始反思,但相对于更多不愿思考的大众,显然是无法改变这个趋势的。
曹操形象的崩塌还在继续,奸雄还在不断“奸雄化”的路上继续前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cs/14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