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ldquo我感受的东南大学

1

10

文by张承文

时光荏苒,转瞬间在东大的四年本科生活就要画上句号了。即便作为即将在东大建筑学继续攻读硕士生的我来说,此刻的心境还是别样的。

在东大,除了课堂学习,课外研学,学生社团与实践志愿,当然,还有文化素质教育,这些似乎成了每位东大学生都要经历的五件事。在土木工程学院的四年本科,基本算是典型的理工科学习课程安排,时常在反思,诚然,学习理工科,掌握一门技术,对将来就业会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若是因此把自己全部的时间都投入在理工科的海洋,变成人们所说的木讷工科男,这样的结局是否是自己的初衷。

在很小的时候,阅读就是我的一项乐趣。在书的海洋里,寻觅自己梦里梦见的,心头想念的,脑海中渴望的。从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到因为欣赏一身诗意千寻瀑而钟爱的林徽因文字,亦或是《上帝也掷色子》、《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类亦趣亦理的书本,也可能是这些年所谓的网红书《万历十五年》《霍乱时期的爱情》,这些都是我所喜欢的案头读物。

我一直坚信的是,人专精一门技术固然重要,但是,决定一个人未来发展的,除了知识的深度,还有知识的厚度与广度,甚至还有知识的时域,人处在一个四维的甚至更多维的世界,那么知识也是。工科生的诗文情怀,或者说是工科世界的人文素养,这对于建筑师来说,未尝不是一种人文情怀的沉溺。

很多时候觉得,建筑的美感设计,不全是通过课本限定的条条框框能教导出来的,而是需要文化的熏陶、历史的感悟、现实的体验,才能有的。因此,尽管有时候在案头打开书本,会被人嘲弄为“尽做些酸书生的无用事儿”,可我依旧不亦乐乎,就当是“无用之大用”吧。同样的,文化素质教育讲座,也和阅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吧。

回望听过的八次讲座,印象最深的那场,请允许我用一段回忆弥珍的话来引入,这段话非我所写,但是承载了太多记忆:

“你也许不会相信,我常常想象你是多么美好,多么可爱,但实际见了你面的时候,你比我想象的要美好的多,可爱的多。

你不能说我这是说谎,因为如果不然的话,我满可以仅仅想忆你自足,而不必那样渴望着想要看见你。

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也一定很可爱,而且,假如你老了十岁,我当然也同样老了十岁,世界也老了十岁,上帝也老了十岁,一切都是一样的。

我只愿意凭着这一点灵感的相通,时时带给彼此以慰藉,像流行的光辉,照耀我疲惫的梦寐,永远存一个安慰,纵然在别离的时候。

醒来觉得甚是爱你。”

——朱生豪

是啊,醒来觉得,甚是爱你。朱生豪先生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笔触,传递自己的爱念,给自己等待一生,等来回望的那个人。因为她的存在,让他每天都很开心的醒来,不用在梦里再寻觅,睁开眼就能望见这个世界的最美。今时今日,思之念之,心头竟有千言,但提笔忘言的遗憾,怕是已是更先一步地满怀。此时心头忽而缄默,只此一词:

相见欢?云渐深

清风不解人情,扮知音。

恍若婵娟深夜共中庭。

树欲静,风难止,慕聘婷?

云散花开落雁故人心。

对母校,当然是希冀它的所有一切都越来越好,对于文教亦是如此。对于人文讲座,还是更钟爱具有大历史观,浓郁民间风俗,传统文化风韵,绝美诗词言语等人文气息浓烈的讲座,对于科研大师们的学术性讲座,可以摆在srtp讲座中,对于大师们的个人奋斗历程,可以通过采访的形式给出,让东大学子领略其丰采的同时,更全面了解如何奋斗。

毕业在即,就好像一站旅途的列车即将到站,恍然中听到月台在放着跑操时听过熟悉的歌曲。有时梦中想起,方知白云苍狗为何物,方知前途漫漫,归途已是处可循。

最美最婧的东大愿更好,最喜最爱的九龙湖晚安。

2

10

文by杨乾

断断续续听了4年的讲座,可你如果问我文化是什么,我还是感觉回答起来比在柏油路面长出鲜花还难。

也许我们总是会忽略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事物,自认为和我们的名字一样无需深入理解。打开搜索引擎,键入“文化”二字,得到了一长串个人解读,却没有一个突出来强调状的醒目定义。这样我也了解到文化不过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它的定义和解读,古往今来也众说纷纭,但东西方的辞书或百科中却有一个较为共同的的解释和理解: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在东大这四年所感受到的校园文化,也可以用参与的“精神活动”以及参与后的“活动产品”来概括、回顾了。

校园文化的概念应该是很宽泛的,这四年我参与的各式各样的活动,听闻的各种声情并茂的讲座,以及那种一年一度的音乐会盛宴,都可以说是校园文化的折射。我想大部分东大学子感受到的文化主要都来自于这三种精神活动,其中每周的人文讲座和每年的新年音乐会可以说是东大的文化标杆。一提到教三这间教室,脑海里便是那红色靠椅,褐色木桌,一位意气风发或是精神矍铄的演讲者侃侃而谈,心里也会默默念起那讲座之前,全体起立齐唱校歌的氛围。

我感觉在文化体验这件事上,所收获的和所付出的时间是基本成正比的,我曾有幸选到了文教开设的精品人文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生”,在那个学期关于此主题的每场人文讲座都听了一遍。从那个学期中,我了解了曹操既有“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自负,也有“慨当以慷,忧思难忘”的悲叹,更有死前“孤今病危,不能再与卿等相叙,特以家事相托”的柔情。了解到苏东坡一生历经坎坷,却总能咏出“也无风雨也无晴”般的旷达,即便“心似已灰之木”,也能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每讲到动情处,一些老先生甚至会摘下眼镜,擦拭眼角,我想他们必定是从历史人物的一生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人生对于台上的演讲者来说,可能已经过了大半,他们将这感触这人生态度传递给朝气蓬勃的我们,也许在现在不会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也许永远不会有什么实质效应,但未来的某一刻,当我们在经历些什么的时候,或许脑海里就会闪现曾经那一幕幕文化的传承,那几句台上的奈何奈何,那些前辈苦尽甘来的故事,或许也就变成了自己的重量。

后来又去听过几次人文讲座,发现此时的讲座类型已经拓展到除昆曲、文学,还有科技文化方面,这的确对于东大这个工科优势较为明显的学校来说是个新颖的点子。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和文化也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我所学的桥梁,就很讲究景观,许多桥梁都是城市的地标、代言,这就需要文化的渗透。

除此之外,印象最令我深刻的便是一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大学前三年每年都抢到了票,最早的一次冬日里清晨6点就起床去排票,犹记得教七二楼门口那时混沌未明的天色,整个世界还沉浸在困意之中。虽然并不熟悉交响乐,大部分也不懂,可是总觉得去听一场音乐会让人陶醉。理解毕竟是小众的,可是与雅为友,陶冶情操,却可以是大众的。人们总要有些仪式感,所以我觉得一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完全可以形成一种东大校园文化。

至于我从这些“精神活动”中得到了什么“活动产品”,我想更多的是一种引导,一种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吧。

记得在去台湾交换的时候,一位国文老师提到,中国和其他国家最大的区别不在其他,而在历久弥新的文化,五千年从未间断,没有一个国家能像我们一样保留这么久。文化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不过我们习惯性忽略了。而我感觉,要察觉出身边各式各样的文化,是需要丰富内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人文讲座恰恰便是这样的一个平台。从这个平台中,我知道了我喜欢读什么书,对什么样的课余文化感兴趣,并如何从日常繁琐的生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乐趣。

未来,或许东大的校园文化会向多元化发展,可以开设更多的选修课程,包括文学、艺术诸多方面,更加系统的学习,这样东大学子能了解更多校园文化,而不是只有些许文艺腔,缺乏文化内涵。腔调人人都会学,但文化所带来的自信和低调并非人人都能有。毕竟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沉下心来做一件事并不容易。

责编/孙畅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能根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cs/690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