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曹操形象从历史至文学的变迁
在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个很典型的奸雄形象,书中的曹操既有雄才大略,又残忍多疑,但这多是经过作者的文学艺术手法加工塑造而成的艺术形象,与其在历史上的真实形象是有一定差距的。在历史上,曹操唯才是举,胸襟博大,锐意推行抑制豪强等利民措施;在军事上也显示出他的卓越才能和知人善任;文学上更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文学作品中也不乏表现他统一天下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的豪迈之作。但他从身份上来说毕竟是统治阶级一方,就难免会和下层农民阶级产生矛盾,另一方面,也由于他在政治历史上确实有两面性,同时《三国演义》也以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手法将其塑造成了具有两面性的文学艺术形象。
关键词:曹操形象历史文学
1引言在中国千年风云突变之中,曹操可谓是千年群星之中最耀眼的之一,他的一生有政治家的诡谲突变,军事家的波澜壮阔,更有文学家的豪言壮志,他在人生之初便天资聪颖,能言善辩,初入官场之时仅是弱冠之年,期间更是有接连不断的斗争,但他勇往直前,以其过人的毅力、胆识和谋略为自己谋得一席之地,在群雄中更胜一筹。在当时众多实力派当中,曹操可谓有勇有谋,但是思虑太重,这又形成了他多疑的性格,也正因如此,我们透过他多疑的一面又可以看出他的心计多端,再加上他残忍的一面也是人们普遍认同的,这些方面融合在一起,我们对他的认识便又有了一个新的词——狡诈。但历史上真实曹操则不尽如文学作品中刻画的那样,相反,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不仅没有文学作品中诸多夸大化的缺点,反而是一代真豪杰。在政治上,他行事果断,豁达能容,并且知人善任,任人唯贤;军事指挥上也体现出了他卓绝的才能,他卓越的战略思想也非常引人注目;文学上开建安文学之风气,他伟大的开创性使得其能够推陈出新,闪耀文坛。所以在历史上,曹操的文治武功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
2历史和文学上曹操形象存在差异的阐释与分析作为东汉末期著名的政治家,曹操不仅军事才能出众,而且文学造诣也很高。在真正成为一代枭雄之前,曹操早先发迹于镇压黄巾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曹操表现卓越,屡破黄巾军,展现出了过人的军事才能,因此被擢升为济南相。随后通过不断征战,他不仅剿灭掉了董卓势力,更是剪灭袁术和袁绍兄弟,将我国北方地区统一。不仅如此,他还实行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曹操戎马半生,不仅在战场上表现甚于常人,而且展现出来的军事才能也很令人惊叹,由他坐镇指挥的官渡之战,被作为以少胜多的典型军事案例载入史册,千古留名,同时也著有《孙子略解》等书。此外,他还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才华,他不仅继承了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还将自然作为描绘对象。其作品风格低沉浑厚,四言诗也在他的手中出现了中兴之象,同时也出现了四言诗向五言诗转变的痕迹。而曹操在历史政治上也有着双重背景,再加上罗贯中以汉室为宗的立场,并以七分事实,三分虚构而作《三国演义》,便将曹操塑造成了一个具有多面性格的文学艺术形象。
在历史上更真实的曹操首先是杰出的政治家,他杀伐果断,毫无纨绔之气,在朝政混乱之际,他励精图治,以雷霆之势扫除朝堂上的靡靡之音,不仅展现出过人的政治才华,还表现出了一个优秀政治家的格局。随后在讨伐董卓和袁绍的战争中,更可以充分领略到曹操的军事才华和领导才能。而且从曹操统一北方地区以后实行的一系列政策,更能看出曹操心系百姓,不愧为一代杰出政治家。
除去人们在《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刻板印象,在真实历史中,曹操的军事思想对于后世是很有借鉴意义的。他的军事思想就存在很多的闪光点,后世记录的官渡之战,充分展现了曹操对于兵法的灵活应用,在战争中不仅能做到知己知彼,还能把握稍纵即逝的战机,给敌人致命一击,实在是不可多得的领军良才。曹操在对战争进行考量与布局时不片面地追求兵力多寡,而是可以把握机会以少胜多,他这种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式也是难能可贵的。就连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也对曹操的军事才能赞不绝口,“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并且做出“不可与之争锋”的评价来,这也可以看出曹操的军事才能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
除以上几方面之外,曹操同时更是杰出的文学家。在建安时代,虽然世事纷乱,但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文学集团,在当时文坛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曹氏父子不仅在四言诗、五言诗方面有重大突破,还对两汉时期追求辞藻华丽的文学风格有所突破。曹操最出名的一首《观沧海》,不仅对仗工整,而且风格雄浑,有一种谁与争锋的豪迈感,却又隐含着一丝悲怆。与汉代很多文人的文学作品相比都有很大突破,特别是比之汉代摛藻雕章以及一味追求对仗工整而失去诗歌本身的意味不同,曹操的诗歌不仅具有民歌的质朴,更有着特殊的悲怆情调,加上曹操独特的政治身份,也对建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文学作品中,他却成为了一个阴险狡诈的代表,并且被认为是不忠于国家和自己一方的人。纵观历史,我们很少看到如曹操这般复杂的,如此具有争议的形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曹操的印象都是从《三国演义》中来的,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提到曹操时,都只会想到枭雄或奸雄的形象,但其实,这并不是历史中真实的曹操形象,在真实历史中,曹操这一人物的形象是很复杂的,也是很立体的,不仅有作为军事家杀伐果断的一面,更有作为文学家细腻而刚猛的一面,还有着心系百姓,关系民生的政治家的一面,所以要想实事求是地得出结论,就必须对曹操及他所处的历史背景做较为系统的分析。
首先,曹操在历史政治上都是有两面性的。东汉末期,体制崩坏,军阀混战,宦官专政,外戚干政,百姓民不聊生,以至于几乎没有一片乐土,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不断被激化,之后百姓揭竿而起,爆发了黄巾起义。因为曹操在身份上毕竟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者,他也必定会对农民起义有所顾虑和恐惧,因此,曹操就曾经参加过镇压黄巾军的战争,而且军功卓著,因此,在百姓心中的也难免会有较为恶劣的镇压者形象,但在另一个方面,曹操当时并不属于大贵族大官僚集团,因此,曹操后来统一北方后推行的一系列措施都并非是单纯维护官僚统治的,而是有利于低层人民群众的政策。因此,曹操也曾一度遭受到大地主大官僚集团的诟病,所以曹操在政治上是具有两面性的。
站在人民百姓的角度来说,曹操曾经参与过镇压起义军的活动,是相对站在广大人民的对立面的,但是后来他施行的一系列政策,又有利于低层百姓,因此,人民又会相对支持拥护他。而从大地主大官僚集团的角度看,他施行的政策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但同时这样的做法又可以起到维护其统治的作用。因为曹操在历史政治上的两面性,所以曹操的人物形象也是具有不同侧面的,从曹操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施行的一系列政策来看,当时社会上对于曹操应该是褒贬参半的。另外,结合相关历史史料,也可以看出早在元代之前就有了尊汉贬曹的社会基础。
曹操的文学艺术形象广为流传,这也就相对隐没了他的历史形象。由于曹操在历史政治上的两面性,在《三国演义》中,作者便将曹操的形象从历史人物转变为典型的文学艺术形象,并带有作者浓厚的感情色彩和个人倾向,这就使得曹操这个人物与历史上的人物形象很难完全对照,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虽然英雄善战,但残暴不仁,权欲熏心,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反贼形象,同时也是欺君罔上的专制主义时代极具权势的奸臣形象。从人物塑造和情节的安排来看,《三国演义》的作者确实极善写人叙事,短短几句话就能够把人物形象刻画出来,如像曹操这类社会权势人物的内心世界就用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一句话便表现得淋漓尽致。除此之外,曹操的形象还通过以冤报德杀吕伯奢全家、屠杀徐州平民、向仓官借头等细节刻画出来,这也引起人们对曹操的愤恨。但是历代反动统治阶级之中很多人都做过残暴的事,说过类似的狠毒之语,这些人屠人厉民也千万不止,但世人却独恨曹操,这也是《三国演义》一书中塑造人物的成功。在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戏剧艺术的不断发展,曹操的形象更加脸谱化,变成了千古留名、万世唾骂的奸贼形象,这很不利于人们了解真实的历史,在了解历史中曹操的真实形象时,很容易带着先入为主的感情色彩,这样就很片面,局限性也很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对真实历史的了解。而《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雄形象也与曹操在真实历史上的多面性分不开,如果在真实的历史上,曹操的形象没有那么强的争议性,也许在后世的流传中,就很难对曹操形成这样的刻板印象。
在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到,有关三国的故事在元代之前就已经有了流传,拥刘反曹也由来已久,基本上可以说是大势所趋,而且曹操推行的政治思想与儒家正统思想也有一定的违背之处,但是,《三国演义》的创作也不全是虚构和想象,有很多内容与真实历史事件是能够相互对应的,正所谓“三分虚构,七分事实”,所以书中关于曹操的一些描写跟真实历史中曹操的形象也不是完全违背的。再加上作者创作时对历史人物的本质性特征有很好的把握,所以很容易让读者将曹操的艺术形象与历史形象混杂起来。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通过文学艺术手法塑造出来的典型的奸雄形象,不仅他的言语和行为方式已经对历史的真实情况有所偏离,而且在形象塑造的过程中也浸透了作者的审美思想情感。而且,书中曹操的奸雄形象极其复杂,并不能仅用反贼一词来形容,作者将曹操的人物形象表现得十分立体,把曹操人格中阴暗的一面也表现出来了,同时也写出了曹操性格中闪光的一面,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泥沙俱下。在赤壁之战后,他从华容道逃回休整时,面对众谋士顿时泪流满面。当下属询问为何而哭时,曹操回答说,他在为郭奉孝而哭,如果郭奉孝还在,那么自己绝不会沦落到如此地步。这不仅体现出了曹操的爱才之心,还体现出曹操善于“伪装”,在下属面前大哭,以树立起自己惜才的形象。
总体来说,曹操是一个矛盾体,又是一个结合体,他不仅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才能和过人的文学造诣,而且心机深沉,善于伪装,很多时候,在理解曹操这个人物时,不能仅仅只是褒扬,更不能仅仅只是批判,要带着辩证的眼光分析他。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不仅具备乱世枭雄的经世之才,还有着封建统治者的形象特点:有时固执己见但又不失机谋权变之术,嫉贤妒才但又会笼络人心,刻薄暴虐却豪爽多智,聪明过人但有时却糊涂过顶。总感觉坦诚中带着几分虚伪,慷慨之中又不乏小气吝啬。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更加具有话题性、多面性、复杂性。同时也形成了他复杂的性格组合基调:奸诈而有奇能、真诚而虚伪、宽容而不失威严,性格的两个侧面各有特征,并且相互渗透,使我们不禁被曹操模糊的、复杂的人性特征所吸引。
总之,曹操在作为典型的文学艺术形象之外,同时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3结语综合以上文字所论述的,我们不难看出对曹操的评价历来是褒贬不一的,赞誉他的人称其为当世英雄,并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批判他的人则称其为奸臣逆贼。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因为政治和民间对于“正统”的推崇和文学上的需要,而表现出明显的贬曹笔法;但是在三国志中对曹操的评价,可以算得上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的了。曹操不仅以身作则,提倡节俭,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东汉后期糜烂的风俗,而且通过长时间的努力结束了东汉末期以来的混乱局势,稳定了北方生产,给北方人民带来了相当程度的安宁,从而使得人民得以修养。曹操并不能预料后人对自己的是非褒贬,但就的他个人功绩来看,他统一北方,安定民生已然是为国家发展做出的最了不起的贡献。但在另一方面,曹操为了自己的权力而挟天子以令诸侯,并屠杀许多文臣武将,这也表现出了他身为封建统治者的恶劣作风。而我们历来较为推崇的鲁迅先生则认为曹操至少是个英雄,但却并未明言曹操到底英雄在何处。所以任何极端的评价曹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更加辨证公正地评价和认识曹操。
参考文献[1]陈寿著《三国志》
[2]罗贯中著《三国演义》
[3]周泽雄著《青梅煮酒》
[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
[5]徐公持《建安七子论》(《文学评论》年第4期)
[6]程毅中《略谈曹操的评价问题》(《光明日报》年8月25日)
[7]曹操著《蒿里行》、《观沧海》、《短歌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cs/8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