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京剧发展的点滴思考上海京剧院的启示
二十多年前,上个世纪后半,当全面深重的戏剧危机来临的时候,很多人以为京剧这种经典传统的艺术形式已经过时了枯萎了,她也将同昆曲一样退出艺术史舞台而走进博物馆;但是《曹操与杨修》的横空出世,以及《狸猫换太子》的“轰动京师,技压群芳,艺覆歌楼,戏馆一盛”,却给萧条的京剧艺术带来了希望和亮光。上海京剧院向时代证明了:京剧艺术,依然有着很强的艺术生命力甚至是很强的艺术成长性。
适逢上海京剧院60大寿,对上海京剧院60年来的发展路程,确实很有必要进行阶段性的理论梳理和经验总结了。我以为,对这种梳理与总结应该强调两点:一是,必须将其置入中国戏剧发展史甚至是文化发展史的历史平台和理论框架之内,二是,注意找寻一些艺术史中带有规律性和真理性的东西;否则我们就既看不清它的来龙去脉更看不清它的真实面目,当然也难以发现其价值与意义。这种总结和梳理不止对上海京剧院来说是有意义的,对京剧本身甚至对整个中国戏曲的健康发展也是有意义的。
来沪开会前,我还是认真地做了些功课,想对海派京剧以及上海京剧院的发展经验做点儿新的表述;但是想来想去,还是回到了“概念化”的老套表达上——我以为上海京剧院给京剧的最好的也是最大的启示就是“创新求变”。刚才周传家先生总结的海派京剧发展的四个阶段,很有水平。我想做一点儿感性的罗列,周信芳及其以前的时代不说了,只说样板戏之后的一些重点剧目:《龙江颂》、《海港》、《智取威虎山》;《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世》、《廉吏于成龙》(龚和德先生称之为“尚三部”);《狸猫换太子》、《成败萧何》、《金缕曲》(龚和德先生称之为“陈三部”),其他的也不说了。戏迷和专家们能说出京剧的大体脉络,但是年轻观众甚至大学里的学者,未必都了解:当今时代,只一个上海京剧院就守住了中国京剧的“半壁江山”——要我说,从京剧发展史的角度看,上海京剧院,大于半壁江山。我不知道中国有多少个京剧院,几十个总是有的。但是大多数京剧院并没有几个优秀的新编新创剧目。很多青年观众甚至大学教授,未必知道上海京剧院,但是可能知道前列剧目。我可能研究的不够,我找不出来,再有哪个京剧院团有如此辉煌成就。
问题来了,这些成就是怎么成就的?会上很多专家从各个角度做了很好的分析,演员优势、管理优势、团队优势、领导优势、地域优势,等等,我都赞成。但是我要强调的是“创新求变”。周贻白先生很早以前的话,我认为还很准确:“实则京朝派和海派,各有其独擅剧目和著名艺人,两者颇难轩轾,如目京朝派为近于保守,则海派实以京朝为其基础;如认为海派过于火野,则京剧实由此而获得一些新的发展”。(请注意,周先生这里强调的是“新的发展”)。20世纪初的海派京剧,和京派京剧相比,大体有如下几个特色:一是唱腔灵活流畅,善于变化,能及时适应上海观众的欣赏趣味和审美需求;二是剧目比较追求情节性、新鲜性和趣味性,例如海派京剧首开京剧演出连台本戏的先河;三是演出形式善于花样翻新,舞台布景追求时尚新奇,如海派首先使用灯光布景,舞台装置首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四是能较快地接受西方的新思维新思想。上海是近代中国最早得西方资本主义风气之先的大城市,一批具有改良改革精神的新型京剧艺术家,如汪笑侬、潘月樵、夏月珊、夏月润等都出自上海,他们思维活跃,思想进步,甚至直接投身于资产阶级革命;这批海派艺术家身上有很强的革新精神,创作上不拘陈规,表演真切率直,是近代戏曲改良运动的中坚力量。当然,早期的海派京剧也有过火和恶性发展的时候,但是其核心精神是创新求变,是创造性发展。
说到创新发展,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创新和传统的关系。近几年来,对于京剧创新问题,有很多反对的声音,例如说:“世界上的事物都在变也该变,唯独京剧是个例外”;“京剧应该退回到一百年前”;“京剧创新是个伪命题”,“京剧压根儿就不需要创新”;要挽救京剧应该“向后看”,眼睛要盯住传统,要坚守传统、坚守本体、回归传统、回归本体、回归古典;京剧,乃至文化,根本就不需要创新,等等。
“五四”文化论争时,一些文化虚无主义者,从内容到形式,全盘否定中国戏曲;张庚先生总结他们的观点是:戏曲(主要是京剧)“要不得”。我闹不明白的是,一百年前的“要不得”,到今天怎么就突然“动不得”了?“动不得”观点的具体展开是:“改不得”、“变不得”、“碰不得”、“新不得”、“进不得”(“进不得”是说话剧导演进不得,因为他们“祸害了”戏曲。);更有甚者是要“原汁原味儿”地模仿和继承。
这类观点目前正在强有力地扩散着、弥漫着。我认为,发展下去,在理论思维上会带来混乱,在戏剧创作上,会窒息扼杀创新创造。我这里既不是猜测臆断也不是危言耸听。近一两年来,我已经很多次听到一些年轻的理论家(有的还是戏曲理论的学科带头人)向我问起:到底是发展创新正确还是回归传统正确?他们自己经常处于一种犹疑摇摆之中。有学者前几年在《文艺研究》上发文称,梅兰芳从来就不承认他演戏(京剧)是在塑造人物形象;戏曲(尤其是京剧)也从来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要目的。有的戏剧专家,一会儿反对这种观点,一会儿又觉得这种观点是对的。我有个很有成就的剧作家朋友,动手写京剧,当看到一些专家说京剧“动不得”的观点后,竟然说,我不敢动笔了。不少人在这些似是而非的观点面前,糊涂了;更有甚者问:是不是上面的政策导向又有变?
“动不得”理论,其来头都不小,这是其弥漫扩散,产生较大影响的原因之一。从我看到的文章来说,有资深戏曲专家、有身处一线的戏曲表演艺术家、有学者、有戏剧界的领导、有媒体记者。我得罪不起这些人(当然,也怕误解了误读了他们的观点)。这里我只能举一个例子,那就是昨天上午会上发言的傅谨先生。我之所以敢于在这里表明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是因为我们是多年好友,不会得罪他。这两天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cs/9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