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屈光学第节正视眼与屈光不正

睫状肌处于最松弛的状态时,晶状体在悬韧带的拉扯下,处于最扁平状态,此时晶状体的屈光力是最小的,因此眼的总屈光力也是最小的,这种状况称为调节静止。调节静止时的屈光状态称为静态屈光,眼调节时的屈光状态称为动态屈光。

根据调节静止时,无限远处的物体能否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眼屈光状态可分为两类:正视眼和非正视眼。

一、正视眼

调节静止时,无限远处的物点发出的或反射的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折射后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焦点,即为正视眼。

一般眼看近时会需要一定量的调节,正视眼的调节需求定义为以米为单位,注视距离的倒数,调节需求的单位为屈光度(D)。如果一正视眼注视眼前33cm处的物体,其调节需求为3D。

二、屈光不正

调节静止时,无限远处的物点发出的或反射的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折射后,所形成的焦点不在视网膜上,或不能形成焦点的眼统称为屈光不正眼。屈光不正包括远视、近视和散光三类。

(一)眼屈光系统发育与远视

1.眼的屈光状态

调节静止时,无限远处的物点发出的或反射的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折射后,所成的焦点在视网膜后的眼称为远视眼。

2.眼屈光系统发育和远视成因

人的眼球在出生时是个小眼球,眼的轴长约为18mm,角膜和晶状体的曲率都比较大。随着发育眼轴逐渐长长,在18岁发育成熟时可以达到24mm左右;角膜和晶状体的曲率逐渐变小。发育正常情况下,眼的屈光力和眼轴长的关系达到正视状态。有些人在发育过程中眼轴发育的不够长,或角膜、晶状体曲率过小,造成调节静止时,无限远处的物点发出的或反射的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折射后,所成的焦点在视网膜后,而成为远视。成年后的远视多半和晶状体的缺失有关,以及球后炎症或肿物有关。

3.分类

(1)轴性远视:是指由于眼的轴长较正常者短,而屈光力与正常者接近的远视。实际上小眼球是人类正常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若发育不良,相对正视眼,屈光力不变的条件下,眼轴每+1mm的变化,就会产生近似+3.00DS的屈光不正。

(2)屈光性远视:眼轴长与正视眼相近,屈光力比正视眼小的远视眼。分为:

a曲率性远视:角膜、晶状体曲率较小而导致的眼屈光力小

b指数性远视:角膜或晶状体的折射率偏低导致屈光力小

另外,无晶体眼由于少了一个透镜,而使屈光力大大地减小,从而导致高度数的远视。

(3)按屈光程度分

a轻度远视:0~+3.00D

b中度远视:+3.00D~+6.00D

c高度远视:+6.00D以上

4.临床表现

(1)视力变化

青少年的调节能力较强,轻、中度远视,一般不会影响远近视力;只有高度近视才可能会影响视力;成年人的调节能力下降,轻中度远视就可能影响视力了。

(2)视觉疲劳

因远视眼不论在看近看远视时均要动用调节,故在近距离用眼时常出现视物模糊、眼胀、眼睑沉重、眼内疼痛或额部、颞部疼痛等视疲劳症状。

(3)眼底变化

一般远视者眼底没有异常,但是中度以上者会出现视盘变化症候,如充血、肿胀等,又称假性视神经炎。

(4)调节性内斜

远视眼注视近处物时所需要的调节力较正视者大,较大调节会带动较大的集合,久之呈现内斜。

(5)其他相关症状:慢性结膜炎、睑缘炎

5.远视与调节的关系

远视眼看任何物体都要动用调节,故调节与远视眼有着密切关系,依照调节对远视眼的代偿作用,可将其分为:

(1)全远视:眼在调节静止状态(1%的阿托品点眼散瞳)下的远视度数为全

(2)隐性远视:睫状肌生理性张力产生的调节所代偿的那部分远视度称为隐性远视。隐性远视需要彻底麻痹睫状肌(1%的阿托品点眼散瞳)才能暴露出来。

(3)显性远视:全远视中,隐性远视之外的那部分远视度数称为显性远视。不散瞳验光得到的远视度数就是显性远视,显性远视包括能动性远视和绝对性远视。

1)能动远视:显性远视中可用调节代偿的那部分远视度数为能动性远视。

2)绝对远视:全部调节无法代偿的那部分远视度数为绝对远视。由于调节无法代偿,所以会造成视网膜像模糊,而影响视力。在主观验光时,最佳矫正视力的最低正球镜度就是绝对远视。绝对远视在中年远视者中常见,这些人会抱怨,年轻时远近视力均好,而到中年后远近视力均变差。

(二)近视眼

1.屈光状态:调节静止时,无限远处的物点发出的或反射的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折射后,所成的焦点在视网膜前的眼称为近视眼。

2.近视的分类

(1)按照屈光成因分类

1)轴性近视:眼轴较正视眼长,而屈光力与正视眼相近。

2)屈光性近视:眼轴长与正视眼相近,屈光力比正视眼大的近视眼。分为:

a曲率性近视:屈光力的增加主要是角膜、晶状体曲率大,常见于圆锥角膜、糖尿病患者等。

b指数性近视:晶状体的折射率增加导致的屈光力增大,常见于核性白内障。

(2)按屈光度数分类

1)低度近视:0~-3.00D

2)中度近视:-3.00D~-6.00D

3)高度近视:-6.00D以上

(3)依近视性质分类:

1)单纯性近视:是指只存在近视的光学问题,并无与近视相关的其他眼病的近视眼。在发病原因上,与环境和遗传都有关系,以环境因素为主。屈光度常在-6.00D以下,可用镜片矫正到视力正常。

2)病理性近视:是指既存在近视的光学问题,又存在与近视有关的眼病的近视眼。病因以遗传因素为主要,多为先天性,出生时或出生后早期即发生,呈持续进行性加深,青少年时期近视程度进展明显,平均每年增加-1.00D以上;近视度数大,一般6D以上;矫正视力往往低于正常,眼轴长,伴有眼底病变,并易发生视网膜脱离、白内障等并发症。

3)继发性近视:指由其他眼病及全身疾病引起者,如圆锥角膜、糖尿病

(4)依据是否有调节因素参与分类:

1)真性近视:是指符合定义的近视。可通过睫状肌麻痹剂检查后近视眼屈光度未降低或降低度数小于0.25D,系器质性因素,与调节无明显关系加以鉴定。

2)假性近视:是指轻度远视眼或正视眼由于长期刺激调节,引起调节痉挛,看远时调节不能放松,呈现远视力下降、近视力正常的现象。可用睫状肌麻痹药物后近视消失加以鉴别。

3)混合性近视:指存在一定近视度数,同时有一部度数是调节参与造成的近视度数。可用睫状肌麻痹剂后,近视度数降低小于等于0.50D,但未完全消失加以鉴别。

3.成因

(1)遗传因素:近视眼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一般近视眼属于多因子遗传,多为常染色体隐性基因。

(2)环境因素:影响近视的因素有很多,主要以视近负载加重为主。繁重的学习任务、电视、电脑的普及导致的近距离用眼量的增加和户外活动的减少已经成了青少年近视率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

4.临床表现

(1)视力变化:远视力低于近视力

(2)视疲劳:轻度近视眼为维持双眼视而协调视功能的关系造成视疲劳

(3)外斜:未矫正的近视眼所用调节减小,进而引起眼位变化。

(4)眼底改变:高度近视的眼球结构产生了较大变化,进而引起眼底变化,包括:豹纹状眼底、视神经乳头变大、弧形斑、黄斑变性。

(三)散光眼

1.屈光状态:调节静止时,无限远处的物点发出的或反射的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折射后,不能形成焦点的眼为散光眼。

2.成因:多数散光眼是由于角膜或晶状体的屈光面不是球面而引起,如圆锥角膜、角膜外伤、准分子激光术后等。少数是晶状体的折射率不均匀造成,如白内障。更少的是视网膜面的不规则引起。

3.分类

(1)依照散光原因分类:眼整体散光为全散光,它包括:

1)角膜散光:是指角膜前表面各子午线曲率不同造成的散光,最常见的是垂直弯曲度较水平者大(与眼睑经常压迫有关),故其屈光力也较水平子午线强,相差值大约0.25D左右。属于生理性散光。

2)残余散光:可由其他屈光因子所致,如晶状体弯曲度异常、位置倾斜、各部折射率不一致等引起

(2)依照规则性分类

1)不规则散光:各子午线屈光力不同,无一定规律。该类散光多由角膜病变引起,不能用光学镜片彻底矫正,也就说外界点物经散光镜片和不规则散光眼后,还不能形成清晰的光学像。

2)规则散光:是指眼的屈光面上屈光力最强和最弱的两个主子午线相互垂直,且各子午线屈光力分布是有规律的。规则散光可用散光镜片完全矫正,也就说外界点物经散光镜片和规则散光眼后,能形成清晰的光学像。

a规则散光根据强主子午线的方向分为:规则散光眼的屈光面上屈光力最强的子午线称为强主子午线,屈光面上屈光力最弱的子午线称为弱主子午线。

顺规散光:强主子午线位于垂直方向

逆规散光:强主子午线位于水平方向

斜轴散光:强主子午线位于斜位方向

b规则散光依据调节静止时前后焦线与视网膜的相对位置分类:

①单纯远视性散光:一条焦线落在视网膜上,另一条焦线在视网膜后

②单纯近视性散光:一条焦线落在视网膜上,另一条焦线在视网膜前

③复性远视散光:两条焦线均在视网膜后

④复性近视散光:两条焦线均在视网膜前

⑤混合性散光:一条焦线在视网膜前,一条焦线在视网膜后

4.临床表现

(1)视力变化:一定度数的散光眼看远看近都不清楚,有重影,影响视力。

(2)视疲劳:散光眼企图通过调节克服视物模糊,但是调节不仅不能代偿不同子午线的不同屈光状态,还极易引起调节性视疲劳。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dwh/133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