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拉西扯三国演义67曹操雄霸北方

演义第11回,曹操攻打徐州,吕布袭破了兖州,占据濮阳,只有鄄城、东阿、范县三处,赖荀彧、程昱二人设计死守得全。(参见东拉西扯《三国演义》(21)谋士之王)曹操如果彻底丢掉大本营,就会像吕布一样无处依托,根本无力和袁绍兄弟等北方军阀抗争。

此事发生于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年),当时兖州下面的郡县绝大部分转附吕布,只有鄄城(今山东鄄城)、范县、东阿(在今山东阳谷)三县没有动摇。已投吕布的陈宫准备攻取东阿,并派氾嶷攻取范县。

在极有可能完全丧失兖州的紧要关头,荀彧动员时为寿张(今山东东平)令东阿人程昱利用其在家乡的名望前往进行安抚,稳定民心。程昱在路过范县时,说服家属已被吕布绑架的范县令靳允坚守抗拒。程昱至东阿时,东阿令枣祗已经率吏民拒城坚守。

汉献帝初平三年(年),曹操占领兖州,自领兖州牧,任命枣祗为东阿令,镇守东阿。枣祗在东阿期间,致力于劝课农桑,积谷屯粮。并且勤修武备,组织操练东阿军民,并将东阿城的城防工事加固修缮一新。吕布、陈宫占领兖州以后,派兵猛攻东阿城,因东阿城城墙非常坚固,枣祗又率军民顽强抵抗,因此东阿城始终都没有被攻下。东阿成为日后曹操反攻吕布,重夺兖州的可靠后方和军需基地。

东汉末期。由于董卓之乱和连年不断的军阀混战,人民流离失所,大片肥沃的上地被废弃荒芜,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当时,不仅老百姓难以维持生活,就连各军阀的部队也都普遍缺乏粮晌。袁绍的军队在河北靠采摘桑椹充饥;袁术的军队在江淮靠捞水草、摸蚌蛤维持,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景;有的军队因没有粮食而散了伙。曹操在最初几年的征战中,也经常因粮食接济不上,被迫中途撤兵,放弃即将到手的军事胜利。粮食供应成了各路军阀最迫切的问题,曹操正是采纳了枣袛屯田制,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脱颖而出独霸北方。

汉献帝建安元年(年),曹操迁都许昌后.着手发展生产,推行一种新生产方式——“牛输谷法”。规定官府把耕牛租给佃农使用,佃农便以租的耕牛多少,交纳谷粮(或赋役)。这在当时,虽然也是一项可行的办法,但不能尽快收到较大的效果。

枣祗在随曹操镇压黄巾军余部时,对起义农民亦战亦耕的兵农合一的做法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从中受到了启发。曹操击败了颍川汝南的黄巾军,夺得了一大批耕牛、农具和劳动力。枣祗就建议曹操利用这些农具,在许昌一带开垦土地,实行屯田,以解决粮食问题。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任命他为屯田都尉,全权负责屯田事宜,并派擅长农务的韩浩配合他。

枣祗在许昌,首先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家所有,把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军队的编制编成组,由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由他们开垦耕种,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屯田实施的第一年,就“得谷百万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曹操任命任峻为典农中郎将,招募百姓在许下屯田,收获粮食达到百万斛,各郡国都开始设有田官。后来又接受枣祗的建议,下令军队屯田,屯田制得到广泛地推行。

枣祗首倡屯田制的实施,使长期遭受战争破坏的北方农业生产,在短期内得以恢复并稳定了下来。失去土地的农民又重新回到土地上来,许多荒芜的农田也被开垦,政府也积存了大量的粮食。“数年中所在积粟,仓禀皆满”(《三国志·魏书·任峻传》),使曹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屯田制的实施,不仅为曹操解决了令人头疼的军粮问题,而且还为他争取了大量的人口,从而加快了曹操统一北方的进程。枣祗也因此被提升为陈留太守。但可惜的是,枣祗不久就因病去世。事隔多年,曹操对枣祗还念念不忘,追封枣祗为列侯,并让他的儿子袭其侯位。

建安五年(年),官渡之战期间,曹操派任峻主持军备和粮草运输。袁绍军数次企图抄绝粮草运输的道路,于是任峻命令一千辆车为一部,十条粮道并进,布重阵来保卫,袁绍军不敢接近。

军粮的充足,人民的富饶,开始于枣祗而完成于任峻。蔡东藩评说:“峻与祗戮力劝耕,才阅数年,得积谷数百万斛,且令州郡各置田官,所在丰饶。操因此得用兵四方,不劳输运,卒能战胜攻取,兼并群雄;曹氏功臣,祗峻当居首列!比诸两荀一郭,殊不相让。”

可惜演义中对枣袛、任峻毫无着墨,倒是在第39回韩浩有出场。韩浩随夏侯惇征讨刘备,赵云诈败诱敌,韩浩劝谏夏侯惇不听。夏侯惇在博望坡被火攻,夏侯兰、韩浩来救粮食,夏侯兰被张飞刺死,韩浩夺路走脱。演义还是有参照历史,韩浩应该是负责粮草运输的。

在吕布偷袭兖州中韩浩也立下不世之功。留守濮阳的东郡太守夏侯惇轻装救援曹操家眷所在的鄄城,路上和吕布军队相遇,交战后吕布军趁机进入濮阳。吕布派将领假装投降,趁机和夏侯惇的部下一起劫持夏侯惇,向他索要珍贵的物资,夏侯惇的士兵非常震惊惶恐。夏侯惇的部将韩浩于是指挥军队驻扎在夏侯惇军营门外,命令士兵诸将按兵不动,各个军营才安定下来。并声称按照国法将不考虑人质的安全,做出了要出兵攻击劫持人质者的姿态。劫持人质者害怕,于是放弃人质投降。曹操听说这件事后,将攻击劫质者不用顾忌人质定为法令,于是以后就没再发生劫持人质事件。

建安二十年(年),韩浩跟随曹操攻打汉中的张鲁,张鲁投降。众人认为韩浩的智略足以防守边疆,可以留下镇守汉中,统率诸军。曹操不舍得,说:“我怎么可以没有护军(韩浩)。”于是曹操带他回到都城。

演义第70回在争夺汉中战役中,黄忠斩杀了降将韩玄的弟弟韩浩。韩玄是在赤壁之战后被刘备夺取长沙才投降曹操的,而韩浩很早就跟随曹操了,此韩浩非彼韩浩了。

曹魏后期邓艾在淮南、淮北屯田,淮水流域的水利和军屯建设飞速发展,魏国在东南的防御力量也大大加强。(详见东拉西扯《三国演义》(32)农田水利专家邓艾的将军路)

曹魏屯田对安置流民,开垦荒地,恢复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创造了物质条件。但屯田制的剥削较重,屯田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身份不自由,屯田士兵则更加艰苦。三国时期,吴、蜀也都实行过屯田,只是规模和成就都不及曹魏。曹魏后期,屯田剥削量日益加重,分配比例竟达官8民2的程度,引起了屯田民的逃亡和反抗。屯田土地又不断被门阀豪族所侵占,于是屯田制逐渐破坏了。咸熙元年()政府宣布废除民屯。兵屯虽然继续存在,但作用已经不大了。

上一篇:东拉西扯《三国演义》(66)诸葛亮有挥泪斩马谡吗?

阿东哥的呓语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dzz/122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