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人掘墓,ldquo摸金校尉rdq

前几天,小编在看新闻的时候,看到#曹操墓文物即将首次全面亮相#,但有当地媒体了解到,安阳曹操高陵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紧张施工中,距离实际展出,其实还有一段时间。实际上,在年因为河南安阳出土的后赵时期的鲁潜墓志以及唐代的记载就确定了曹操墓的大概位置——西高穴村,但直到年,因为一系列盗墓案的破获,才正式揭开曹操墓的面貌。△曹操像,来源于网络年12月27日国家文物局正式认定,经考古发掘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南的高陵,其实就是曹操墓。但当时也有质疑的声音:这个会不会是曹操的疑冢?直到年《华夏考古》发布的《安阳高陵陵园遗址-年度考古发掘简报》中表示曹操遗骸基本被确认,《晋书·礼志》记载的曹丕下诏要求毁陵的活动确实存在。

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

《鲁潜墓志》

魏武帝西陵在县西三十里。

《元和郡县图志》

高陵上殿屋皆毁坏,车马还厩,衣服藏府,以从先帝俭德之志。

《晋书·礼志》

从考古挖掘到学术认定,再到确认公布、立项建设,历经11年时间,过程中虽然学术界早有定论,但外界质疑的声音从未断过。而至于为什么此前关于曹操墓有这么多质疑,其实还要从曹操本人说起。△曹操墓墓道,来源于网络关于曹操墓最著名的传闻就是七十二疑冢,其次,“摸金校尉”一词就是来源于曹操,可以说他是盗墓贼的祖师爷,《盗墓笔记》《鬼吹灯》等盗墓题材的小说对此都有描写。自然大家对此就有了更多遐想。

01

曹操有七十二疑冢

不管是历史记载,还是后世的小说演义,生性多疑一直是曹操的性格标签之一,聪明又管不住嘴的杨修,就刚好踩中了他的多疑雷区,而被以“惑乱军心”的罪名除掉。这一性格特征让流传千古的“七十二疑冢”显得更加令人信服。*七十二疑冢:古时有传闻称,曹操怕死后被人发掘坟墓,在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磁县漳河一带造了七十二个疑冢。说起七十二疑冢的来历,是在魏文帝曹丕按照曹操遗愿将其安葬后传出的。至于原因,或许是因为漳河一带确实有众多墓冢,像小山似的罗列两岸,即所谓“漳河累累漳水头,如山七十二高丘”。到宋朝的时候,已经没有人知道曹操墓的所在地,让七十二疑冢的传说更增添了几分可信度。但当时这个传说流传开的原因,更多是因为宋金对峙,宋朝强调所谓“华夷之辨”和“正统”,于是推崇刘备的蜀汉,贬损曹魏,指责金朝为夺权窃国的曹魏,于是金朝干脆以曹魏为正统,每年到陵上祭祀曹操。但因曹操陵周围墓葬较多,在地面上已经难以辨认,于是,金人也就将错就错,以七十二冢为曹操的墓葬祭奠之。于是所谓“七十二疑冢”的故事便“合情合理”地演绎出来了。

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

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余机到丘垅?

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

直须尽发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

俞应符《漳河疑冢》

清代毛宗岗根据陶宗仪《辍耕录》的记录,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加入了“又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的句子。从此以后,漳河岸边的北朝墓地也就被传成了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了。并且之后考古学家也证实,那里并非曹操墓,而且也不是72座,而是座。

过去在民间传说中被认为是‘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这片古墓,现已查明实际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确切数字也不是72,而是。

年,《人民日报:“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谜揭开》

此外,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也写了一篇《曹操冢》,点出曹操墓可能在七十二疑冢之外,也让曹操墓的真相更加扑朔迷离。

后贤诗云:“尽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葬君尸。”宁知竟在七十二冢之外乎?奸哉瞒也!然千余年而朽骨不保,变诈亦复何益?呜呼,瞒之智正瞒之愚也!

蒲松龄《聊斋志异·曹操冢》

传说流传至今,大家感兴趣的早已不是事实本身,而是经过民间加工过后具有悬念的故事,真相如何或许也没那么重要了。

02

曹操是“摸金校尉”创始人

除了有七十二疑冢的传说,曹操本身的经历也让人不得不怀疑,这真的是他的坟墓吗?近几年,盗墓题材的小说和影视剧因为其冒险惊悚的风格,中间又穿插神秘古老的故事传说,而广受大众喜爱。“摸金校尉”一词也进入了读者和观众的耳中,而曹操正是“摸金校尉”的创始人,如果提名中华历史上的盗墓祖师爷,那么曹操绝对是C位候选人之一。△《龙岭迷窟》剧照,主角二人为“摸金校尉”据史书记载,当初曹操为了弥补军饷的不足,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军衔,专司盗墓取财,贴补军饷。大名士“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曾写过檄文痛批曹操的这一行径。后来陈琳归顺曹操后,曹操还对陈琳此文中对于他盗墓行为的揭露表示不满,但对盗掘陵墓的批评却似乎取默认态度。

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

盗墓盗得多了,曹操自然也怕自己死后被人盗墓,所以这位盗墓祖师爷为自己的坟墓设置假线索以乱掘坟者的视听,这完全说得过去。

03

曹操就是一个节俭的人

大众存在疑虑的原因,当然不止传说,还有一点原因是,根据出土的文物这些来看,相比其他帝王的墓葬,曹操墓的金玉器物并没有那么豪华,也没有封土建陵,显得有点简陋。△曹操墓墓室,来源于网络但经过学者的探查和史料对比,安阳高陵和史书上记载的曹操墓内容是符合的。在建安二十三年的时候,曹操预感到自己可能寿数将尽,于是写了一篇《终令》安排身后事,两年后,曹操病逝于洛阳,弥留之际又写下了《遗令》,两篇文中皆表示希望丧葬一切从简,不必随葬金银珠宝,也不用封土种树留任何记号。

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曹操《终令》

殓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

曹操《遗令》

但根据学者研究,曹丕也并非完全按照父亲意愿,不留标记,不随葬金玉珍宝,只是研究表明,后世存在毁陵的行为,才导致那些记号荡然无存,慢慢地,曹操墓自然就无人知晓具体的位置。如今重见天日,又揭开了曹操的一大特点——节俭。听起来节俭和曹操的“人设”有点不符,事实上历史上的曹操就是一个节俭的人,这一点根据他颁布的《内戒令》就可以看出来。

孤不好鲜饰严具,所用杂新皮韦笥,以黄韦缘中。遇乱无韦笥,乃作方竹严具,以帛衣粗布作裹,此孤之平常所用也。

吾衣被皆十岁也,岁解浣补纳之耳。

吏民多制衣绣之服,履丝不得过绛,紫金黄丝织履。前于江陵得杂彩丝履,又与家约,当尽著此履,不得效作也。

清·严可均《全三国文》卷三《魏三·武帝(三)》

正因为这份节俭,也让盗墓贼没有太多利益可图,虽然还是被光顾过很多次,但一些重要的随葬品仍然保留至今。△曹操墓随葬物,来源于网络其实,曹操墓本不是谜,但从宋代起就无人知道曹操墓所在,并有了七十二疑冢的传说,再经过《三国演义》以及各种民间故事的渲染,曹操墓就多了一些悬疑色彩,成了妇孺皆知的千古之谜。当然,这还得益于曹操略带传奇色彩的人生和他本人的人格魅力,千百年后,在热点新闻不断的今天,依旧能引起大家高昂的讨论兴致。

图书推荐

《三国演义》

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dzz/96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