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操的汉室情结一
点击上方·阅读更多故事
〣〣〣〣〣〣═论曹操的汉室情结(一)═曹操是被许多人称为“汉贼”的。想想他的作为:将衰微的东汉皇帝汉献帝迎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内,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后又让自己的儿子曹丕以魏篡汉,说曹操是“汉贼”似乎并不过分。但是,如果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那么当衰微的东汉王朝已经注定灭亡,改朝换代是迟早的事情时,曹丕不取代它,其他人也会取代它;而曹操,毕竟没有由自己取代汉室。他不是“汉贼”,因为他是有着浓厚的汉室情结的汉室臣子。目录
曹操终生为汉臣
曹操延缓了汉室的灭亡曹操坚持不取代汉室
正文
曹操终生为汉臣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人。他于汉桓帝永寿元年(年)出生于一个显赫的东汉宦官家庭,其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一个非常显赫的宦官,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曹嵩的出身,当时就搞不清楚,所以陈寿称他:“莫能审其生出本末。”[1]这样的家庭,从小就熏陶出曹操的汉室情结。曹操“少机敏,有权数”,自幼博览群书,善诗词,通古学,还有过人的武艺。他“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汉灵帝熹平三年(年),20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戚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皇帝宠信的宦官蹇叔的叔父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立即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2]曹操终生为汉臣
汉灵帝中平元年(年),黄巾农民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卢植等人合军进攻颍川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斩首数万级;随之迁为济南相。济南国有县十余个,各县长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虑,曹操之前的历任国相置之不问。曹操到职,大力整饬,一下奏免长吏八名,济南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政教大行,一郡清平”。[3]当时正是东汉政治极度黑暗之时,曹操不肯迎合权贵,遂托病回归乡里,暂时隐居。
中平五年(年),汉灵帝为巩固统治,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次年,董卓进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刘协,后又杀太后及少帝,自称相国,专擅朝政。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洛阳。到陈留后,曹操“散家财,合义兵”,组织起一支五千人的军队,准备讨伐董卓。
曹操终生为汉臣
汉献帝初平元年(年)正月,关东州郡牧守起兵讨伐董卓,共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以行奋武将军的身份,参加讨董军。二月,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自己留居洛阳抵御关东军。董卓的凉州军骁勇善战,关东军十余万人驻酸枣一带,无人敢向洛阳推进。曹操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4],应趁机与之决战,遂独自引军西进,结果大败,士卒死伤甚多,曹操自己也被流矢所伤。初平二年,曹操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
初平三年(年),青州黄巾军大获发展,连破兖州郡县,济北相鲍信等迎曹操任兖州牧,合军进攻黄巾军。曹操“设奇伏,昼夜会战”[5],终于将黄巾军击败,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曹操收集精锐,组成军队,号“青州兵”。自此,曹操有了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军队以及根据地,成为群雄割据中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
曹操终生为汉臣
此时,曹操的谋士毛蚧、荀彧先后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6]的战略性建议,曹操深以为是。建安元年(年)八月,曹操亲至洛阳朝见自长安返回洛阳却衣食无着的汉献帝。此时还有势力强大者惦记汉室,汉献帝感动不已,遂让曹操“节钺,录尚书事”[7],“领司隶校尉”[8]。因“洛阳残被”,曹操建议汉献帝迁都到自己的势力范围许昌,董昭等大臣也作此建议。汉献帝遂于九月迁都许昌,并封曹操为大将军、武平侯。从此,曹操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这是曹操在政治上的一大成功。
曹操终生为汉臣
当时,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出现大饥荒,粮食供应成为各军事集团最大的问题。建安元年,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的建议,利用破黄巾军所缴获的物资,在许下募民屯田,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斛。曹操于是命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有效地解决了曹操集团的粮食问题。此后,“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9]。
在各地拥兵自雄的军阀中,曹操不失为一位较有远见卓识的人物。他在政治、军事、经济、人才诸方面的正确举措,为自己取得了牢固的地位。他正是依靠“挟天子”的优越政治地位、雄厚的物质力量和一群谋士武将的文武才略,才先后大破张绣、刘表联军,击败了在淮南称帝的袁术,擒杀了盘踞徐州的吕布,摧毁了北方最大的军事集团袁绍势力,这样就基本统一了长江以北的大部地区。建安十三年(年),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曹操以拱卫汉室之功被汉献帝立为丞相。建安十八年(年),汉献帝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曹操为魏公;次年三月,汉献帝“使魏公位在诸侯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10]建安二十一年(年)五月,曹操被晋封为魏王。直到建安二十五年(年)曹操去世,他均是以汉献帝册封的魏王和作为汉朝丞相这两个职位而立世的。
曹操终生为汉臣
由上足以说明,尽管皇帝宝座对曹操来说已经是唾手可得,但是他自己甘愿终生为汉臣,这不能不说在他的心底有一种浓厚的并且贯彻始终的汉室情结。
此时,曹操的谋士毛蚧、荀彧先后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6]的战略性建议,曹操深以为是。建安元年(年)八月,曹操亲至洛阳朝见自长安返回洛阳却衣食无着的汉献帝。此时还有势力强大者惦记汉室,汉献帝感动不已,遂让曹操“节钺,录尚书事”[7],“领司隶校尉”[8]。因“洛阳残被”,曹操建议汉献帝迁都到自己的势力范围许昌,董昭等大臣也作此建议。汉献帝遂于九月迁都许昌,并封曹操为大将军、武平侯。从此,曹操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这是曹操在政治上的一大成功。
曹操终生为汉臣
当时,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出现大饥荒,粮食供应成为各军事集团最大的问题。建安元年,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的建议,利用破黄巾军所缴获的物资,在许下募民屯田,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斛。曹操于是命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有效地解决了曹操集团的粮食问题。此后,“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9]。
在各地拥兵自雄的军阀中,曹操不失为一位较有远见卓识的人物。他在政治、军事、经济、人才诸方面的正确举措,为自己取得了牢固的地位。他正是依靠“挟天子”的优越政治地位、雄厚的物质力量和一群谋士武将的文武才略,才先后大破张绣、刘表联军,击败了在淮南称帝的袁术,擒杀了盘踞徐州的吕布,摧毁了北方最大的军事集团袁绍势力,这样就基本统一了长江以北的大部地区。建安十三年(年),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曹操以拱卫汉室之功被汉献帝立为丞相。建安十八年(年),汉献帝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曹操为魏公;次年三月,汉献帝“使魏公位在诸侯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10]建安二十一年(年)五月,曹操被晋封为魏王。直到建安二十五年(年)曹操去世,他均是以汉献帝册封的魏王和作为汉朝丞相这两个职位而立世的。
由上足以说明,尽管皇帝宝座对曹操来说已经是唾手可得,但是他自己甘愿终生为汉臣,这不能不说在他的心底有一种浓厚的并且贯彻始终的汉室情结。
曹操终生为汉臣
CAOCAO??喜欢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dzz/9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