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落水,7人施救,8人遇难每25分钟
太让人痛心了!重庆潼南8名小学生溺水,全部遇难!
这8名小学生都是居住在附近的米心镇小学学生,21日周末下午,他们相约到童家坝涪江河的河滩处玩耍。
期间有一名小伙伴不慎失足落水,其余7名同伴前去施救,结果施救学生也一并落水。
截至22日7时10分,8名落水小学生全部打捞出水。
遗憾的是,他们全都失去了生命。
8条生命背后,是8对父母的撕心裂肺,8个家庭的希望毁灭。
更让人悲痛的是,今年溺亡的孩子,比我们想象中还要多。
6月19日,广东东莞5名中学生到东江游泳,其中一名17岁男孩,不识水性,坐在岸上帮大家看衣服,不知何时,他下到沙滩边上的水里想要玩耍,不料却溺水失踪,时隔3天,遗体才被打捞上岸。5月31日,河北保定一名14岁少年,在河边玩耍时不慎掉入河中,发生溺亡。5月20日当天,河北邯郸馆陶县、邱县、峰峰矿区发生3起落水事件,4名青少年不幸溺亡。……
相关统计显示:
溺水已成我国儿童意外死亡的头号死因,全国每年约有5.7万人溺亡,其中14岁以下的占比高达56.58%,6-8月份是溺水高发月份,占全年的55%。
《人民日报》也曾发布过一个数据:几乎每2.5分钟就有一条生命从水里消失。
痛心之余不禁感慨,这些悲剧本可以不必上演!
夏季是溺水事故高发期,作为父母,我们必须学会未雨绸缪,和孩子一起学习安全防范知识,在关键时刻真的能救命。
01你以为孩子站在水里,他可能正在死去
芬兰,有一名孩子,在浅水区玩耍,周围一米之内都是大人,可孩子却溺水而亡了。
原来,孩子当时站在水里,双手扇动着水花,没有挣扎,没有哭喊大叫,也没有平躺漂浮,大家都以为孩子在玩水。
殊不知,孩子当时已经溺水,就这样在大人们的眼皮底下溺亡了。
我们对溺水都有一定的误解,以为溺水的人就一定会像电视上演的那样,会大声呼救,使劲扑腾、拼命挣扎。
其实不然,孩子溺水很多时候是站在水里安静地死去。
他们会站立,头微微仰着,眼睛睁着,嘴巴半闭,一上一下地漂浮,双手在水里轻微划动,看上去就像在玩水一样,并没有什么异常。
实际上他们身体正在往下沉。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种“无声溺水”的情况呢?孩子溺水时,会经历两个过程。
第一个过程是呛水,孩子会扑腾、挣扎和喊叫,手臂也会向上伸,发出呼救信息。
不过这个过程往往很短暂,如果家长没有及时发现,孩子进入第二个过程溺水。
因为肺部进了水,孩子会拼命仰着头,想把头伸出水面外呼吸氧气,这个时候,孩子的嘴巴会没入水中再浮出水面,中间根本来不及呼吸,更别说呼救。
慢慢地孩子就会出现意识模糊等情况,你看着孩子像是在玩水,其实他正在下沉,生命体征也在慢慢消失。
如果你看到有孩子这样在水里,请过去看一看,大声询问孩子是否安好。
宁肯自己判断错了,也不要错过抢救孩子的机会。
02男童游完泳1小时后在床上“干性溺亡”
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一名10岁小男孩,和妈妈在游泳池玩了一天,回家后洗了个澡,感觉很困就去睡觉了。
1个小时后,妈妈发现小男孩怎么也叫不醒,最后发现孩子脸上被白色泡沫覆盖着,孩子就这样在床上溺亡了,医生诊断为“干性溺水”。
美国还有一个小男孩和父母游泳回来,说自己肚子疼,上吐下泻,肩膀也疼。
晚上,医院,可惜抢救无效死亡,被医学界称之为“干性溺水”的典型事例。
什么是干性溺水?孩子游泳时,肺部进了一点水,也可能没进水,但是刺激了喉部肌肉,喉部肌肉发生痉挛,导致声门关闭不能正常呼吸,最终窒息而亡。
换句话说,干性溺水,是自己把自己憋死了。
干性溺水一般发生在10岁以下儿童、体质差、过敏体质者身上。
干性溺水在溺亡事故中发生的概率极低,只有1%,家长不必过分担心,但也不能放松警惕。
游泳时,一定要时刻盯着孩子,尤其不要低头玩手机,注意观察孩子是否发生呛水。游泳结束后,回到家中也不要掉以轻心,一旦孩子出现口唇发干、咳嗽、呕吐、呼吸困难、嗜睡、倦怠、痉挛或者行为异常等症状,就要立即送医。如果孩子已经发生昏迷,需要立刻进行人工呼吸,帮助孩子打开气道,然后再进行心肺复苏,给孩子做胸外按压。
03只需3厘米水深,几秒钟,孩子就可能溺水
千万不要以为,溺水只会发生在泳池、水库、江河、池塘、海边等户外,其实家里看似普通的脸盆、水桶、浴缸和水池都是孩子溺水的“隐形杀手”。
浙江温州一名1岁半男宝宝,独自在家中卫生间玩耍。爷爷奶奶在旁边的房间里待着,没有注意孩子,等老人突然觉察孩子很久没有动静,跑到卫生间查看时,为时已晚。
只见孩子躺在水桶旁边的地上,浑身湿冷,脸色青紫,已经没了意识。
老人连忙联系救护车,可等医生到的时候,孩子早已没有心跳呼吸了。
医生分析,这起事故应该是孩子在卫生间玩耍时,不小心一头栽进水桶里,结果没能爬出来。
可怜的孩子,才1岁半,就这样失去了生命。
可想而知,爷爷奶奶该有多么肝肠寸断、悔不当初。
而这样的悲剧并不在少数。
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
5岁以下儿童溺亡事件85%发生在浴室,还有10%涉及水桶。
广东深圳,一位年轻妈妈窝在床上玩手机,1岁女儿独自在卫生间玩水,不小心栽进水桶,等10分钟后妈妈发现时,女儿已经溺亡。
1-4岁婴幼儿是全球溺水发生率最高的人群,而且大部分溺水都是发生在家里,比如水桶、浴缸、水盆、水池等等。
美国儿童安全组织表示:
只需要大约1英寸水(合2.54厘米)、几秒钟,小孩就可能溺亡。
对于小孩子来说,一个小水桶、一个小水盆,都是潜在的致命安全隐患。
孩子一旦栽下去呛到水,口鼻极易被水面盖住,再加上孩子力气小,很难自己挣扎出,就很有可能发生溺水身亡。
所以,一定不要在水桶、水盆等容器里存水,更不要让孩子单独留在浴缸、浴盆里,哪怕只是几秒钟。
预防溺水可不只是游泳或在户外活动时才该考虑的安全隐患,家庭预防溺水也非常重要。
04“倒背控水”不靠谱,当心适得其反
去年,有一则视频在朋友圈疯传。
视频显示,一名3岁小女孩不慎掉入河中,3名男子把女孩救了上来,看孩子没有反应,就迅速将小女孩倒立背着跑。
几圈下来发现小女孩仍然没有反应,大家立即对小女孩采取胸外按压心肺复苏。
两分钟后,孩子大哭起来。
尽管孩子最终被救回来了,但是,视频中采取的倒背控水受到专业人士的一致否定。
不少医生和救援专业人士指出,溺水后倒背控水不仅不能起作用,反而会耽误救援。
孩子能救回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溺水时间比较短,并没有真正呼吸心跳暂停。
为什么第一时间控水不可行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急诊科主治医师熊雨美解释说:
“溺水者死亡不是肺里进了很多少水把肺淹掉致人死亡,而是溺水后,水刺激导致喉肌痉挛,影响气体的交换,造成缺氧而自发性窒息,这才是造成呼吸心跳骤停的主要原因。”
这个时候倒立控水,顶多只能排出胃内的少量水,而胃里进水对身体是没有伤害的,肺里面的水是排不出来的。
倒挂孩子奔跑,甩动孩子身体,还可能造成颈椎、脊髓等二次损伤。
那正确的急救方法是什么?孩子溺水后,黄金抢救时间是4-6分钟,这个时候家长第一医院,而是现场立即施救。
1.如果孩子意识清醒,并且有呼吸和脉搏
应该立即拨打,为孩子做好保暖等措施,等待救援人员到来。
2.如果孩子发生昏迷,但还有呼吸和脉搏
立即拨打,为孩子清理口鼻异物,让孩子侧卧位,等待救援人员。
3.如果孩子已经昏迷,没有呼吸和脉搏
立即为孩子清理口鼻异物,进行人工呼吸,胸外按压。
溺水是由缺氧造成的心脏骤停,所以第一时间要为孩子供氧,首先一定要做人工呼吸,然后再进行胸外按压,帮助孩子恢复心跳。
另外,我们还要给孩子普及溺水安全知识:
1.不要在没有大人看护的情况下,下水玩耍。
2.如果不慎落水,要努力保持镇定,不要手脚乱蹬,拼命挣扎,要屏住呼吸,踢掉鞋子,放松肢体后,身体就会自己漂浮起来。
3.如果有同伴不慎落水,不要贸然下水,要在岸上帮忙,赶紧向周围大人呼救等。
真心希望,类似惨剧不再发生,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平安成长!
作者:莫离,累并幸福着的二胎妈妈,用心感受生活,用笔记录人生。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hl/13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