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热下寒太痛苦,中医有几个引火归元法解决

贵州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8637.html

“上热下寒”的说法很早就存在。《黄帝内经》中提到:“上热于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诸病源候论》中也写道:“阳气并于上则上热,阴气并于下则下寒。”也就是说,“上热下寒”是因为人体阴阳升降失常、阴并于下,无法上下流通导致的一系列症状。

人体如果阴阳平衡,上肢热气正常下沉归元,肾脏的寒气上提滋阴养元,肌体就能阴阳相生,水火既济。

当身体上焦的心火无法下流,下面的肾水无法上升,心肾不交,阴阳离绝,身体自然就会上焦过于火旺,下焦过于寒凉,产生各种各样寒热失衡的疾病,形成“上热下寒”的现象。

上热下寒是现代人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其主要表现是热证与寒证并存:常年上火,总是口腔溃疡、舌疮、慢性咽炎、失眠,同时又表现出很多体寒症状,如舌体胖大、大鱼际发青、下肢冰凉等。

在饮食上,这类人群也非常挑剔,吃点儿热的就上火,吃点儿寒的就伤阳,只能吃温的东西。

中医认为,上热下寒其实有更确切的表述方式:“真寒假热”,或“阳不归位”。

《黄帝内经》里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这句话指出“寒为热病之因”,体内寒邪过盛,就会把阳气排斥在外,阳气上浮外散,就会表现为上部热象,人就会出现上火症状。也就是说,体寒是上火的根源!

现如今,大部分人上火是上热下寒,久寒而起的!真正需要泻火的没几个。如果你不是身体倍儿棒的壮小伙,那么你的上火,应该就是虚火......

有些朋友上火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用败火药,却常常陷入越吃越严重的怪圈,这种情况八九不离十都是上热下寒。因为上热下寒是体寒所致,而败火药属寒凉之物,服用它们只会让你寒上加寒、虚上加虚,越治火越大!

所以,在对付上火之前,你得先分清楚到底是实火还是虚火?

实火:从来不上火,但吃了一些东西后,突然上火了,多半是实火;虚火:经常出现口腔溃疡、舌疮、青春痘、失眠之类的上热症状,喝了凉茶之后会好一点,但不喝的时候又不行了,并且反复发作,一定是虚火。

火的属性不同,治法自然也不同。一句话:实火用泻法,主要是清热、降火,;虚火用补法,主要是补阳、滋阴。

并且,针对虚火,补阳与滋阴并不矛盾。因为阳气越弱,体寒越重,脾胃越虚,而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津液就会不足,身体就会燥热。所以,常年虚火的人,身体往往都是阴阳俱虚。

为什么呢?

现代人不避寒凉,而且贪凉,冷饮、空调、滥用抗生素、水果吃太多、爱穿露脐露腰露背破洞的潮衣、不爱晒太阳......这些习惯都会让大量寒湿进入体内,久而久之,肾阳就越来越不足,肾水制不住火,虚火在上焦、头面部飘着越来越旺。

如果用泄火、降火的寒凉药物扑火。就容易进一步进入恶性循环:寒上加寒、虚上加虚,越治火越大。所以上热下寒的人调理时切记不能清热,也不能滋补,要打通中焦要塞,引火下行,交通心肾。

阳主升,阴主降。但是,如果阳一直在上,阴一直在下,就是阴阳分离,说明阴阳二者没有交集了,你是你,它是它,那就无法构成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的关系,二者之间都没有互动了,当然不会产生任何关系、任何变化。

反之,只有阳在下,自下而升,阴在上,自上而降,二者才能发生关联,有了关联才能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这才叫“阴阳交感”。

所以,人体的最佳状态是阴在上阳在下,你颠倒了,就会上热下寒。

那么,为什么阴阳会颠倒呢?中医认为,心主火,位居人体的上部,好比天上的太阳;肾主水,位居人体的下部,好比地上的河流。水火不济,体内气血阴阳就无法循环正常,阴阳就颠倒了。

打个比方,假设心火和肾水是两辆汽车,要想两车相遇,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汽车本身正常;二是道路没有堵塞。

我们先来看车辆的问题:

1、肾阳亏虚

清末著名伤寒学家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指出:阳气过衰,阴气过盛,而阴中一线之元阳,势必随阴气而上行,便有牙疼、腮肿、耳肿、喉痛之症,粗工不识,鲜不以为阴虚火旺也。

可见,阳气过于虚弱,阴寒之邪就会过剩,就会逐渐沉降,积聚于下,造成“下寒”;同时,肾脏之中的元阳(命门之火)不能鼓动肾水上升,心火得不到肾水滋养,就会“上热”。

2、肾阴亏虚

肾阴亏虚,就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来实现“上济心火”这一生理功能,并且身体还会呈现“电量不足”的状态,这么一来,上热下寒也就不足为奇了。

3、心阴不足/心火偏亢

心阴不足与心火偏亢往往是同时存在的。火性炎上,心火偏亢,就会“上热”;同时,心火失于下降,就无法温煦肾水,就会“下寒”。

我们再来看道路的问题:

1、中气不足

在身体的圆运动中,火要下降,水要升腾,必须有一个力量来推动,这个力量就是中气,它是气机升降的关键。

中气由脾胃所生,脾胃虚弱,就会中气不足,继而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肾水无法借助脾气的升发,向上升腾以济心火,人就会因心火亢盛而出现红肿热痛、心情烦躁等问题;同时,心火无法借助胃气的下降,向下沉降以温肾水,人就会因肾阳不足而畏寒、痛经、腹泻、下肢寒凉等。

2、湿阻中焦

火往上走,寒往下沉,中焦不通,就会“上焦火,下焦寒”。最常见的就是湿阻中焦,堵塞道路,导致心火不降、肾水不升,自然水火也就无法既济了。

如何辨别上热下寒的体质?

上热: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咽喉痛、青春痘、难入睡、易失眠、虚不受补,一补就上火......

下寒:小肚子凉,痛经,饮食耐温不耐寒,下肢常感到发凉......

舌相:舌质淡白(寒底),舌尖、舌边红(心火、肝火旺)。

上热下寒,最宜艾灸!

上文说了,上热下寒的本质在于“真寒假热”或“阳不归位”,这就提出了两点要求:一要补阳,二要潜阳(就是把阳气拉下来)。

有些上热下寒体质的朋友服用补品后,往往加重了上火症状,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就是因为单纯地补了阳,但没有把阳气拉下来,阳气没有归位,不但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反而会坏事儿。

既能补阳又能潜阳的方法非艾灸莫属:

一则,上热下寒出现的火是虚火,说明体寒,而艾灸最擅治疗虚寒之症,最为适合;二则,把阳气拉下来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多灸腿;三则,艾灸可以阴阳同补,既能补阳,又能滋阴,还能祛除寒湿瘀,消除中焦瘀阻,同时补足中气,帮助脾升胃降……这些都在推动心肾相交。

除了艾灸,还可以揉脐,拍打也可以起到很好效果。

这样艾灸:补阳潜阳,双管齐下

第1步:打通中焦

打通中焦,祛除湿寒,补足中气,让上下气路畅通,这样火才能下行。否则,艾灸之后,火全堵在上面下不来,上火症状会更加严重。

方法如下:

首先,如果上火症状严重,先艾灸膏肓,将阳气引到胸腔;

接着,重灸关元——关元为元阴元阳之气闭藏之门户,艾灸关元能使命门真火充盛,元气得到补充,真元就会恢复“藏而不泄”的功能,会主动将散在外面的热量收回来,上火的症状就会逐渐消失(将关元和中脘一起艾灸,还可加快驱除阴邪的速度);

再次,中焦不通重在调脾胃,像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太白等都是常用穴,脾气虚,可加灸气海;脾湿重,可加灸阴陵泉、丰隆、解溪等。

第2步:引火归元

对于上热下寒引起的虚火来说,需要把它引到该去的地方——下肢。

这时可通过灸下焦及腿上的穴位来引火,常用的有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涌泉等。腿部暖了,经络通了,上焦的火就下来了。

需要注意的是:脚心的涌泉穴应当放在最后灸,而且不可缺少,这样做才算是让“引火归元”这个过程彻底完成。

此外,建议在艾灸前,用艾叶煮水泡脚,边泡脚边双手搓后腰,效果更佳。泡完之后,再搓脚底的涌泉穴,既能滋养肾水,又能补阳。

再教你几招引火归元的好方法吧!好用又简单的引火归元法,可以把头面的虚火引下来养肾,随时都可以做,效果都不错!

1揉腹

揉中焦,助力身体圆运动,是很全面的“引火归元”手法,每天一次,使内脏的气血运行通畅,元气充足。上下通和,升清降浊,去旧生新,外感的各种邪气也可以驱除体外。

腹部是最好操作的部位,全身没有一个地方比腹部更好揉。

手法是:一要轻揉,二要贴得紧,三不要用暴力。

方向就是:顺着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这个方向,顺时针。

揉腹这个方法治病,常常立竿见影。

揉腹还能很好地补气血。一揉,肠系膜上动脉都扩张了,腹部放松以后肠系膜上动脉都充血,一充血很多问题都随着解决了,比吃补药都快。

肠系膜上动脉呈伞形分布,一揉开以后,里面的杂质就都排出去了,气血源源不断地灌输进来,力量非常不一样。生就是生命力、生机,所以它是柔软的。

2金鸡独立

金鸡独立,开启寒热对流。这是一个非常简单又有效的方法,为了保持“金鸡独立”的姿势,你的思想注意力集中到大腿和脚上,人体的能量会向下转移,心火就能下交于肾水,从而达到引火归元的目的!

方法:一只脚站立,另一只脚抬起,双手自然下垂,双目轻闭,站立3~5分钟,一脚站毕,换另一只脚,每天两次即可。注意,站的过程最好不要睁开眼睛,当然,初学者和老年人可以睁眼练习。

3艾叶泡脚

艾叶泡脚,能把上焦的火引下来。虚火重又手脚凉、腿肿的人特别适合艾叶泡脚,泡到微微汗,不要出大汗即可。

但是因为艾叶泡脚会把头面和上焦的气血引下来了,所以气血不足的人不能泡太久,泡过量了会头晕,适度就好。

4踮脚走路

踮起脚尖走路可疏通足三阴经、驭气上行,从而温补肾脏、激发中气、改善肾功能,不仅能促使血液供给心肌足够的氧气,还有保护心血管健康、锻炼小腿肌肉、增强踝关节稳定性等作用。

方法:踮着脚尖走路,或者把足尖翘起来,用足跟行走,这两种踮脚走路方法可交替进行,次数和间隔时间根据自身情况控制,循序渐进,以感觉舒适、轻松为宜。

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和较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应避免站立不稳而摔倒,建议最好选择坐位或平躺时练习,保持膝盖与大腿平行,用力踮脚尖或勾脚尖,重复30~50下。

防失联,私信我,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知识

#秋日生活创作季#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hl/147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