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糖尿病不再只是设想

糖尿病自古代就已被发现,糖尿病被最早记载于西元一千五百年前的古埃及。中世纪以后在世界各地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但是,直到年左右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才被科学实验所证实。年,科学家JosephvonMering和俄裔德国科学家OskarMinkowski发现摘除了胰腺的狗狗出现了糖尿病所有的症状并在不久后死亡。年,爱德华·阿尔伯特·沙比-谢弗爵士提出患有糖尿病的病人是因为缺少一种胰腺制造的物质,他建议称这种物质为“insulin”(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胰岛素)。

而直到年,胰脏在人体新陈代谢中的内分泌作用以及胰岛素是否真的存在才被进一步的研究所证实。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爵士和查尔斯·赫伯特·贝斯特重复了梅林和明科夫斯基的实验,然后,他们进一步证明,可以通过注射健康狗的胰岛提取物使患了糖尿病的狗维持血糖正常。直到年,第一位糖尿病患者才得到了一种有效的治疗——胰岛素注射疗法。

糖尿病的历史久远,且一直在困扰及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它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型糖尿病是由于身体无法生产足够的胰岛素,过去也被叫做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是青少年糖尿病,目前病因不明。第二型糖尿病属于胰岛素抵抗作用异常(细胞对于胰岛素的反应不正常),随着病情进展胰岛素的分泌亦可能渐渐变得不足。这个类型过去被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成人型糖尿病,病因是体重过重或缺乏运动,另据最新研究显示其与身体长期发炎反应有关。第三型糖尿病称之为妊娠期糖尿病,发生于怀孕期间血糖高于正常值的孕妇,这类型糖尿病患者妊娠结束后血糖多会自己恢复至正常。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的全球糖尿病报告,显示全球糖尿病成年人患者近40年内增加了3倍,其中多数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年,糖尿病直接导致万人死亡。另外,与高血糖相关的心血管和其他疾病致死人数达到万。世卫组织预测,至年,糖尿病将成为第七大致死病因。

糖尿病之所以对人类健康可以造成如此大的威胁,是因为随着糖代谢的紊乱,身体内各个器官也会随之出现异常。因此,医学上又称糖尿病为“万病之源”。糖尿病的并发症主要表现在全身微循环的障碍,可以发生在心脏血管、脑血管、眼的视网膜、四肢周边血管及肾脏,也可引起神经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长期的高血糖环境会损伤视网膜血管的内皮,引起一系列的眼底病变,如微血管瘤、硬性渗出、棉絮斑、新生血管、玻璃体增殖甚至视网膜脱离。一般糖尿病史十年以上的病人开始出现眼底病变,但如果血糖控制差,或者是第一型糖尿病的患者则可能更早出现眼底病变。糖尿病肾病:可分成五个阶段,严重可致肾衰竭。糖尿病足:初期只是脚部伤口难于愈合,若处理不当可引致截肢。心血管疾病:长期糖代谢紊乱可引发多种心脏疾病。以上只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还有更凶险的,是随着病情的发展,可以引发多种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状态、乳酸性酸中毒;且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并发症,对患者的健康影响都极大。糖尿病本身不致患者死亡,患者最后往往死于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

目前糖尿病常规的的治疗方法是胰岛素治疗法,一是服用药物,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二是直接注射胰岛素弥补胰岛素分泌的不足。但是终身服药或者注射胰岛素以及随时会出现的低血糖现象对糖尿病患者来说也是一种潜在危害。且降糖药物对患者肝肾功能的损害更不可小觑。比如美国药监局发表声明说含有沙格列汀及本阿格列汀的降糖药物可导致心衰,吡格列酮则与患膀胱肿瘤的风险有关。注射胰岛素,患者更是要练就自己为自己做皮下注射的本领,而且不管去哪里,都要随声携带药物或者注射用物,对患者的身心都是一种折磨与束缚。

胰岛素治疗目前尚不能使所有患者血糖得到理想的控制,而且,除给患者带来生活不便和注射疼痛外,胰岛素治疗还有低血糖、体重增加等副作用,故胰岛素治疗还不是治疗糖尿病的理想手段。在正常人中,由于胰岛β细胞能够根据血糖水平变化自动调整胰岛素分泌水平,在没有低血糖发生风险的情况下可使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故重建糖尿病患者体内的功能性胰岛β细胞总量是治疗糖尿病的理想目标。

显微镜下的胰岛β细胞

彻底改善功能性胰岛β细胞总量,目前国际上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胰腺移植,一种是最先进的干细胞治疗,胰腺移植因供体不足及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常常导致移植失败。而干细胞治疗,是目前国际上最炙手可热及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利用干细胞的“源泉细胞”特性,通过输入干细胞到患者机体内,调节T细胞为主的免疫反应,诱导免疫耐受,抑制炎性反应,修复受损胰岛素分泌细胞及促进再生,重建胰岛功能,达到从源头上治疗糖尿病的目的,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近日,来自华盛顿大学医学院与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1型糖尿病病人组织形成的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得到具有胰岛素分泌功能的β细胞,为治疗糖尿病找到一个全新的潜在方法。1型糖尿病病人自身无法合成胰岛素,且病因至今不明确,因此需要常规注射胰岛素帮助控制血糖,且在现有的医学条件无法根治。研究人员利用糖尿病患者皮肤细胞形成的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得到了可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这些病人组织来源的β细胞能够表达β细胞的分子标记,并且不论在体外和体内条件下都能对葡萄糖产生应答,同时在小鼠模型中这些β细胞可以阻止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并对抗糖尿病药物产生应答。这项研究的出现,表明糖尿病个体化治疗已能看见曙光。其相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上。此外,在生活中,糖尿病患者们除了用传统方法控制血糖,还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辅助控制血糖。来自阿德莱德的研究人员已开发出一种饮食和锻炼的计划,被证明是非常有效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负担的方法,该方法使患者药物所需水平可平均减少40%。

该饮食包含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这种饮食结构比过去的传统糖尿病饮食(低碳水化合物、低脂饮食)更能降低血糖指数,配合有效的运动,一些志愿者甚至可以摆脱服用降糖药物,并且减掉多余的体重。

无论用何种方法,我们都期待着科学家能研究出更好的根治糖尿病这一全世界第七大致死病因的方法。









































北京公立治疗白癜风医院
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hl/181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