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已经成为流行病,死亡率仅次于癌症、心脑血管疾病,但糖尿病仍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无法最大程度的避免并发症的出现,因此我们必须对此进行深刻的检讨。
认识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为特征的糖代谢紊乱症。实际上,糖尿病患者不仅仅糖代谢是紊乱的,蛋白质、脂肪都是紊乱的,有些患者还合并有其它严重的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酸中毒、重度感染、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肝硬变)和进行性视网膜、肾、神经等病变以及急性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者,可以说,糖尿病是人体最严重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因此仅仅降糖是不够的。
糖尿病分为I型糖尿病和II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体内胰岛β细胞先天性基因缺陷或后天性破坏受损严重,导致的胰岛素绝对缺乏而造成的一种糖尿病,此类患者不得不依赖人工胰岛素。2型糖尿病又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后天代谢系统的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相对不足造成的一种糖尿病。血糖一定要稳定血糖一定要稳定,既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因为血糖存在的意义主要是给大脑、红细胞和骨髓供能。血糖一低,大脑就不能获得足够的能量供应,就会出现头晕、昏迷、甚至死亡,这就是低血糖(糖尿病患者血糖虽高,但肝脏、肌肉及全身的细胞都是相对缺糖的,因此降糖药仅仅以降糖为目的有一定局限性)。血糖过高,一方面糖从尿排出,造成浪费;另一方面全身的细胞都缺糖,并处在高渗的环境下,细胞内的很多生物反应都无法顺利进行,从而造成更多病症的发生。所以血糖一定要稳定在正常范围内。
人体调节血糖平衡的机制正常人体内存在着一套精细的血糖调节动态平衡机制,它们由肝脏系统、神经系统、胰腺系统、肠道微生物组成,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高血糖或糖尿病。肝脏是调节血糖浓度的排头兵。当人体摄入的糖类适量时,肝脏系统会快速把葡萄糖运输进入肝细胞内,变成肝糖原存储起来,因此血糖浓度会在正常范围内。当摄入的糖过量时,肝脏代谢不堪重负,血糖浓度升高,此时神经系统就会通过下丘脑和自主神经系统把血糖过高的信号传递给胰腺器官,胰腺器官就会迅速分泌相关的激素平抑血糖。胰腺器官是一个高度血管化和神经支配的迷你器官,包含有多种类型的细胞:β细胞(一种分泌胰岛素的细胞,胰岛素是促进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并调节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的一种激素。如果胰岛素分泌不足,会发生糖尿病、胰岛素瘤、代谢综合征等疾病)、α细胞(一种分泌胰高糖素的细胞,胰高糖素用来升高血糖)、δ细胞(一种分泌生长抑素的细胞,生长抑素是一种调节和抑制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过度分泌的激素)、PP细胞(一种分泌胰多肽的细胞,胰多肽是一种调节和抑制餐后胰液和胆汁分泌的激素)。还有腺泡细胞、导管细胞等。导致糖尿病的主因年美国Duke大学的研究者通过大鼠实验观察到,在营养全面、平衡、适量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发生糖尿病。但在高脂肪(33%),高碳水化合物(38%),低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素(<3%)饮食状况诱导下,经过4至8周后引发胰岛素抵抗(肝脏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率降低)、肥胖、三高、胰岛过度增生(主要是升高血糖的α细胞增生)等症状,持续采用这种食物结构,随后出现了重度糖尿病,体重下降,β细胞破坏及死亡。因此改善不合理的饮食结构,是防控糖尿病的重要环节。另外,肠道内的生态环境一定要良好,否则肠道菌群失衡,也会造成糖尿病、、肥胖、三高、精神性疾病等。肠道菌群失衡也可诱发造成肥胖、糖尿病。肠道菌群的组成十分复杂,既包括了真菌、细菌、病毒,也包括了一些寄生虫。其中有一类肠道细菌被称为条件致病菌,也叫机会性病原菌,它们在肠道里一般不会引起疾病,但进入血液之后却容易引发肥胖进而引发糖尿病。原因在于这类细菌细胞表面的抗原一旦进入血液,就能够刺激我们的白细胞进入‘发炎’状态。白细胞发炎时产生的炎症因子对人体细胞是有破坏作用的。比如破坏胰腺细胞,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还让人进食的时候就不容易产生饱腹感,导致进食量增加。此外,条件致病菌还会加速人体摄入的葡萄糖转化成为脂肪,并降低脂肪燃烧速度,在造成肥胖的同时增加减肥的难度。也就是说,条件致病菌会通过引起炎症——增加脂肪合成——阻止脂肪利用这三个方面导致肥胖症的产生,促进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糖尿病的危害糖尿病患者不仅仅是糖代谢紊乱的,蛋白质、脂肪代谢也都是紊乱的,另外还有可能存在其它系统的紊乱,糖尿病可以说是人体最严重的一种代谢性疾病。虽然糖尿病本身就已经是个很大的健康隐患,但因这种疾病带来的并发症更严峻。中国糖尿病患者现已达到1.14亿,位居世界第一;每12秒中国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死亡!平均每位糖尿病患者为此支出16%的费用用于治疗。另外,还有79.4%的人45岁以后成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糖尿病导致的脑卒中、冠心病并发症已达万人;晚期肾病有三分之一是由糖尿病导致的;每5名糖尿病患者中就有4名死于糖尿病诱发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脏病发作、中风或外围血管疾病);成年人失明和眼球摘除的原因30%是由于糖尿病眼底病变引起的。糖尿病足坏死截肢率高达40%;糖尿病性神经系统病变约占30%。糖尿病并发症类型1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后期,会导致全身的血管发生病变。眼底微小血管病变可导致微血管瘤、棉絮状白斑、出血、硬性渗出、新生血管纤维化、视网膜脱离、视网膜黄斑性病变等。患者视力越来越差,最终导致失明。失明患者中有30%是由于糖尿病眼底病变引起的。
2糖尿病肾病肾脏微血管病变,会导致蛋白尿、肾功能损伤,可让糖尿病患者因尿毒症而死亡。尿毒症患者中40%是由于糖尿病肾病引起的!
3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截肢率高达40%!这种并发症初期表现为下肢发凉、无力、走路不适,之后下肢末趾开始变黑,足部疼痛、皮肤深溃疡、肢端坏疽,到了这种程度一般保住下肢的可能性已经不是很大,如果说坏死还没有好转的迹象,只能进行切除手术。
4、神经病变糖尿病性神经系统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约占30%。主要表现为手套、袜套样的四肢末端疼痛、麻木、脚踝反射减弱,患者感觉痛苦万分。糖尿病的神经性病变,与人体微血管病变、神经损伤有关,而氧化应激则促进了该损伤,这种并发症发病非常隐匿,等表现出疼痛、麻木、脚踝反射减弱时,已经到晚期了。糖尿病神经病变目前检测方法是神经电生理检测。
5、血糖紊乱引起大血管病变糖尿病性大血管病变是指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基底动脉、肾动脉及周围动脉等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导致冠心病、脑血管意外和下肢坏疽等。目前认为大血管病变的发生与病人的年龄、糖尿病的病程及糖尿病控制的程度有关。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人并发大血管病变的年龄较轻,病情进展也较快,病情较重、病死率高。约70%~80%糖尿病患者死于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其中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肌梗死,急性脑血管病是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
大血管病变不论是糖尿病患者或是非糖尿病患者都可发生,但糖尿病患者对主动脉和髂动脉相对影响小,往往以四肢动脉受累为主。临床上观察到大血管病变常在糖尿病史10~15年时出现症状。流行病学中观察到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发病率高,约为非糖尿病患者的11倍,发病年龄较小,病变进展快,要比非糖尿病患者的大血管病变平均提前10年。
防控糖尿病最安全、无副作用的方法---目前,在美国和欧洲,用补充最佳营养及遵守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为许多二型糖尿病患者带来了希望。这种方法可以让大多数患者1个月内血糖、血脂、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摆脱药物依赖;2个月内甘油三酯降至正常水平;3-6个月许多体检指标都恢复到较理想健康水平。这种包括:每天补充最佳营养食品(一种全营养平衡的膳食营养补充剂)+改善不合理的饮食结构+戒酒+喝毫升水+适量运动+充足睡眠”。
首先,这种方法安全、没有任何副作用。
这是一种非药物调理方法,这种不含任何药物成分,无药物的毒副作用。其配料全部从天然植物食材中萃取,是按人体细胞所需的适宜摄入量、营养之间微妙的构效及平衡关系、营养防控各种慢性病的临床资料,精确计量、科学配比出的,因此也没有营养过剩产生的毒副作用。第二、这种方法是以全面、平衡、恰当补充营养为基础的。补充是任何疾病康复的基础,有助于修复受损细胞,整体提高健康水平和自愈力,许多亚健康或疾病都有康复的机会和可能。
第三,这种方法还是从根源上消除各种致病因素开始的。通过“改善不合理的饮食结构+戒酒+喝毫升水+适量运动+充足睡眠”,降脂、降糖、降低甘油三酯、提高低密度脂蛋白、降低高密度脂蛋白、为修复损伤细胞赢得良好环境等。
4、这种方法有助于受损细胞的修复或再生营养是人体细胞的“建筑材料”,补充最佳营养有助于修复受损细胞或促进细胞再生。
近年来,一些世界前沿的营养医学科研成果显示,残存的活性胰岛β细胞在全面、平衡、恰当的营养干预和健康生活方式干预条件下,通过一系列的生物转化,有可能再分化为成熟β细胞,但这个过程艰难、曲折、坎坷,充满不确定性。由于胰岛细胞受损后,只有很少一部分细胞可以进行分裂再生,并且随着年龄增长,可分裂增殖的细胞会逐步减少,年龄越大康复难度越大。还有些患者胰岛细胞已经完全坏死,即使再充分的营养和生活方式干预支持,也难以实现细胞增值再生。
还有一些研究显示,胰腺内的α细胞和δ细胞也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通过不同路径,被诱导转化为β细胞,重建功能性β细胞总量,这些研究是基于胰腺内各种类型的细胞在发育生物学上的相互紧密联系而设计的,但这个过程同样艰难、曲折、坎坷,充满不确定性。
总而言之,因每个人病史、病因、体质、用药及遵守健康生活方式的程度不同,效果也不尽相同。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哪里治疗最好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哪家最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hl/6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