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你可能已经患上了替代性创伤症

庚子年是个特别的年份。甲子纪年60年一循环,也是天干地支的循环时间,仿佛是万物整合归零的过程。

而它伴随的却是来势汹汹的自然灾害,迅速蔓延的传染性疾病,人类陷入水深火热的困境中。

从澳洲肆虐燃烧了几个月的大火导致的上亿动物死亡,数千人出逃,到国内爆发的新型肺炎短时间内覆盖至各个省市,同时也把武汉这个城市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不可控的局面滋生出了严重的恐慌情绪,无力的未知感让部分人被外部冗杂的信息所吞噬,我们仿佛身处于大型灾难片现场。

前阵子身边有朋友反复给我提到,他很“焦虑”。

他体质原本就较弱,最近有些小感冒,总忍不住把自己和公告里“新型肺炎”里的症状对照,越揣测越觉得自己染病了,医院检查导致交叉感染。

加上某些社交媒体散布的信息具有煽动性,网友的言论里也充斥着愤懑的情绪,疫情似乎比想象中更令人揪心。

他在浏览新闻时,开始有心跳加速,冒冷汗的症状,看到负面消息时会有窒息感,觉得喘不上气来,睡眠质量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这是典型的在应激性情境下产生的替代性创伤症。

“"

替代性创伤,简称VT,这一概念最初是指专业心理治疗者,因长期接触患者,受到了咨访关系的互动影响,而出现了类似病症的现象,即治疗者本人的心理也受到了创伤。现在也指向,“目睹大量残忍,破坏性场景后,损害程度超过其中部分人群的心理和情绪的耐受极限,间接导致的各种心理异常现象”。

"”

“替代性创伤”是如何产生的?

替代性创伤总在特定的应激性情境下产生,是身体“过度自我保护”的体现。

各种紧张刺激物(应激源)引起了个体非特异性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

生理反应通常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垂体和肾上腺素激素分泌增多,血糖升高,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和呼吸加速等,心理反应则包括情绪反应,自我防御和应对反应等。

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9年在写作《南京大屠杀》时,她每天接触到的是血淋淋的

事实,面对的是人性最黑暗的兽性部分,张纯如经常气的浑身发抖,夜晚失眠,噩梦不断,体重也迅速减轻。03年出版了另一本书《TheChineseinAmerica》,讲述的中国人在美国生活中持续受到的边缘化对待,04年她被诊断患有严重的被迫害妄想症,在车中开枪自杀。

她留下的自杀遗言纸条里有几句话:

你们最好记住那个曾经的我,那个作为畅销书作家如日中天的我,而非那个从路易斯维尔市回来后变得失魂落魄的我……

我的每一次呼吸都变得困难,这种焦虑堪比淹死在开阔的海洋中。

这说明替代性创伤是有触发点的,它总围绕着具体的真实发生的事件产生,而非虚构和抽象的编造。

该事件往往复杂,罪恶不堪,有着超出普世价值观下的认知。它往往脱离当事人本身,却又能在当事人潜意识深处发现和其隐秘的联系。

它是恐惧记忆的唤起,危险警示红灯亮起时下意识的自我防御,使患者产生了强烈的情绪波动,神经系统的失调甚至还威胁到了身体健康。

同时它还具有潜伏期和延续性,当事人起初沉浸于负面情绪时,往往对轻微的异样未能引起重视,直至新的具有相似性的事件产生并激发二次创伤时,才能明确的觉察出来。

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疏导,它会在不同的应激性情境中反复出现。

什么人容易患上“替代性创伤症”?

在突发性重大事件发生时,由于个体的性格,价值观,身体素质,心理承受能力等均具有差异性,大部分人都很容易患上程度不同的“替代性创伤症”。

病情较轻微的,如:武汉流感疫情爆发后,虽然看到不断上升的确诊人数会使人心理紧张,但还是忍不住在手机上反复刷新跟踪,有轻微的焦虑情绪。“

而相对应的,我们也可以看到疫情发生后社会的乱象丛生。

“少部分人在朋友圈和家族中大肆转发和散布具有煽动性的不实信息,导致焦虑和愤懑情绪的传播。”

“一批患有普通感冒的病人怀疑自己染上流感,在医院人满医院,要求医生优先给自己做出检查,导致医患冲突的发生”。

撇开道德层面来说,为什么接收同一类应激源信息,会产生不同形态的应激反应呢?

这是因为个体在人格塑造期,外界有无意识的奖惩体系正是反复的应激性过程。

个体为了融合环境,所吸收的外部信息逐渐内化形成了自身的经验体系,造就了鲜明的喜好憎恶。

类似于条件反射,一个从小考试第一名就能得到汉堡套餐奖励的孩子,在过往的价值体系里,获胜=美味汉堡。成年后看到汉堡店更多的是感受到幸福和满足感。

而另一个小孩,同样是在汉堡店,他却见证的是父母歇斯底里的争吵,母亲生气时扭曲的面孔,父亲的嘶吼,让他手中的汉堡食之无味。成年后,路过汉堡店,甚至提到汉堡两个字,他就会产生强烈的生理排斥反应及情绪波动。

故替代性创伤总和人的潜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

它可能是过去痛苦的,危险的记忆,出于人自保的本性,常把它掩藏到潜意识内,佯装它已经消失了。却在某天碰到相似的刺激源被重新触发。

所以在某个情境下,应激反应夸张(有强烈的共情,不正常的情绪波动),容易患上替代性创伤症的人,说明他也曾有过类似的不愉快记忆。

那么这些在疾病面前过度恐慌的人,很可能童年时期他的父母总是过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hl/98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