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五虎大将和曹操的五子良将就统兵能力

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五子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就统兵能力论,他们十人的排名应该是怎样的?

《三国志》作者陈寿只是将蜀汉的关、张、赵、马、黄五将单独合传。当时还没有五虎将说法。

后来随着长期的历史演变,文人著作和民间开始有了五虎将的提法,罗贯中按照这些提法,《三国演义》中,刘备称汉中王时,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

而曹魏的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将,在《三国志》陈寿写魏书时,将此五人一起合传,并评论道:“太祖建兹武功,而时值良将,五子为先”,因此现代人将这五个人称为“五子良将”或者“魏五子”。

这十位大将除了于禁因为投降过关羽,晚节不保外,其他均是病死或者战死。张飞虽说是被手下人张达、范疆所杀,那也是为了替二哥关羽报仇心切,出兵要与刘备部队汇合前往的路上而亡,应该也算是战死。

一员大将按统兵能力来作为衡量标准的话,最差的肯定是投降者,其次是被俘而亡,再次是战死,最后善终者肯定是能力最强的。如果按照这个观点,这十位大将的排序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

第10名、于禁

于禁排在最后一位,大家应该都没有意见。

公元年,襄樊之战,关羽水淹七军,于禁战败投降关羽,祈求活命。他属于典型的投降,就连曹操当时都感到十分惊讶,说跟了我几十年的于禁,怎么还不如才跟了我几年的庞德?

而且于禁死的也很窝囊。

孙权为了讨好刚登基称帝的曹丕,黄初二年(年),把于禁放回了魏国。

曹丕这个人阴坏。

他看到白发苍苍、形容消瘦的于禁,表面上还装作安慰老将于禁,任命他为安远将军,还安排他去拜谒曹操的陵墓。

在于禁到达之前,曹丕早已命人在里面画了关羽水淹七军,庞统誓死不降,于禁跪地求降的凄惨画面。

于禁看到后,自然羞愧难当,遂一病不起,呜呼哀哉。这还不算,他死后还被谥为厉侯。

厉侯,十足的恶谥、下谥和丑谥。

在古代,“厉”是一个很坏的谥号。如周厉王,是和夏桀王、殷纣王并列的三大恶王。如同厉鬼一般。

司马迁《史记》:“幽厉昏乱”。说的就是周幽王和周厉王都是昏乱之君。

因此,晚节不保的于禁死的窝囊,排名自然倒数第一。

第9位马超

马超空有虚名,一事无成。

马超早期不顾父母兄弟等人的死活,一味逞强,潼关起兵叛乱,被曹操杀的落荒而逃。后来马超又屡次兴兵与曹操对抗,曹操发狠,直接把在邺城等地的马腾、马铁、马休等几百号人杀的一干二净。

马超在陇右冀城又被人诓出城,城里的一家老小悉数被杀。

投降汉中张鲁后,马超又暗中苟合刘备,把汉中的老小还有大将庞德置之不理,自己带着马岱投降了刘备。

马超在汉中的老小死的死,发配的发配,充军的充军。就连跟他征战多年的庞德对这位旧主也是彻底失望,死心塌地的保了曹操。后来庞德即使被关羽擒拿,也誓死不降。

马超到了刘备那里,刘备也是利用他的虚名,吓唬吓唬西凉的少数民族,同时给自已当汉中王、称帝撑撑门面罢了。

得不到重用的马超,在刘备当皇帝后郁郁寡欢,自责而亡。

所以,他排第九也不为过。

第8名张飞

一代骁将,居然死在手下人手里,统兵打仗能力好在哪里?

打我心眼里讲,实在不忍心把这么一员大将放在这里,但是张飞死的太不值得,也太窝囊,这可算不上一个优秀大将军的死法。

虽说张飞有当阳桥呵退曹操百万兵的壮举,又有西川智降严颜的谋略,还有宕渠大败张郃的战绩,但这些都不足以抵消他被手下人暗算所犯的低级失误大。

刘备早就提醒张飞要注意,别乱喝酒,不要随意鞭打士卒,可是张飞就是不听。

刘备对张飞的死似乎有先见之明,就如同他临终前托孤叮咛诸葛亮一样,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结果诸葛亮偏要重用马谡,导致街亭失败,蜀汉第一次北伐大败而归!

所以,当听到张飞的死讯时,刘备只是发出“噫,飞死矣”的叹息。

这跟刘备听到关羽的死悲痛欲绝的表现有天壤之别。

所以,我忍痛把张飞放在第8位。

第7位张郃

张郃一生打仗胜多负少,除了被张飞暴揍过外,很少打败仗。

到了三国鼎立初期,五虎上将和五子良将只剩他一个的时候,张郃可是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存在。无论是打蜀汉还是征讨东吴,都是压着打。

特别是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张郃的表现那简直是亮瞎眼,符合一个智勇双全大将的标准。后来诸葛亮的数次北伐,几乎都是被张郃击退。

诸葛亮很是忌惮张郃,恰好司马懿也很忌惮张郃,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两个人不谋而合的做掉了张郃。

我倒是认为张郃死的有点不值,既然知道穷寇莫追,那就做做样子,随便追下,回来交差算了。何必赌气一直追赶?

张郃追到木门,被诸葛亮设伏乱箭射杀。张郃跟孙坚一样,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因此,我把张郃排在了第7名。

第6名乐进

乐进虽说是病逝,算是善终。但是他死于年,也就是在打过年的合肥之战后没多久就没了,估计合肥一战,乐进也受了伤,伤还不轻,不然不会死的那么早。

当时乐进和张辽、李典守卫合肥,孙权带了十万兵马大举进犯,合肥只有兵马,兵力悬殊很大。之所以能取得逍遥津大捷,是张辽、乐进、李典三人紧密配合,奋勇杀敌的结果。大家都是玩命跟孙权干仗,不受点伤似乎说不过去。

乐进死的早,年就挂了,是十个人里死的最早的。毕竟是善终,我给他排第6位。

第5位关羽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正史中,关羽都是公认的万人敌,张飞比他稍差。

关羽忠义双全,英勇无比,斩颜良,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然而,关羽的大意失荆州却是他人生中最大的过错。

失去荆州,刘备和诸葛亮的隆中对成了一纸空文。

刘备为了夺回失去的荆州(替关羽报仇只是个借口而已),发倾国之兵东征孙权。谁料夷陵惨败,几乎全军覆没,从此蜀汉一蹶不振,再也没有了与曹魏和东吴抗衡的能力。蜀汉最早被灭也就充分说明了失去了荆州的蜀汉只能偏安一隅,勉强自保。

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也就是以攻为守,延缓蜀汉被灭的时间而已。

所以,关羽失荆州,刘禅给他追封谥号为“壮缪侯”。

武而不遂曰壮,名与实爽曰缪,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关羽是一个名不副实的将领。

刘禅给的这个谥号距离蜀汉被灭也就剩一年多的时间,估计那时候的刘禅感觉蜀汉政权风雨飘摇,他用这个谥号来告诫大家,别没事就冲动北伐打仗,到时候大后方被人抄了后悔都来不及。

果不其然。姜维等人只知道在剑阁跟钟会死磕,却漏掉了邓艾!邓艾率兵偷渡阴平,奇袭成都,蜀汉被灭。这跟刘禅的预言竟不谋而合。

实在是不忍心把这么厉害的大将放在第5位,没办法,失荆州损失太大,不得已只能委屈关羽了。

这跟关公是武圣人的称号一点关系没有。武圣人说的是关羽忠义的一生,跟我的这个排名没有任何关联。大家不要误解。

第4名黄忠

黄忠自从加盟刘备团队,攻城掠地,冲锋在前,勇猛异常。别忘了,这时候的黄忠至少在六十岁左右,属于老将范畴。

无论是协助刘备取西川,还是汉中斩杀夏侯渊扭转不利局面,黄忠都是身先士卒,马可裹尸,每次打仗几乎都是先登。

因为黄忠知道,遇到一个明主不容易,不趁着自己还有建功立业的能力和时间去抓住每一次机会,以后机会只能更少。

估计连年的征战也消耗和透支了黄忠老将军最后的一点神功。在夺取汉中的第二年,黄忠就病逝了。被刘禅追谥为刚侯。

刚侯绝对是个上上的谥号。黄忠的名字也成了老当益壮的代名词。

黄忠排在第4位,我认为比较合适。

第3位徐晃

徐晃之所以我给他排的这么靠前,就是因为他在解襄樊之围中居功至伟,扭转了当时十分不利的战争局面。

徐晃很早就投靠了曹操。他参加过很多重大的战役,立了很多军功。

但是他所有的军功加一起,也没有襄樊之战击败关羽的意义重大。

因为之前的关羽太过勇猛,不仅水淹了七军,还斩杀了猛将庞德,逼降了另外一个五子良将于禁,吓倒曹操都想带着汉献帝从许都迁到邺城避难。

徐晃是临危受命,带的部队又都是新兵蛋子,但是徐晃有勇有谋,不仅击退了关羽,还一路追杀,连破关羽的十重围堑,彻底解除了樊城之围。

曹操对徐晃解除襄樊之围大家赞赏,把他比做孙武和周亚夫那样的名将。

随后,徐晃又跟随夏侯尚击败刘封夺取了上庸。

公元年,徐晃病逝,谥为壮侯。

徐晃谥号比关羽的谥号少了一个缪字,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第2位张辽

张辽为五子良将之首,实至名归。

早年跟随过何进、丁原、董卓、吕布等人,张辽恪尽职守,历尽坎坷。

吕布下邳败亡,张辽投了明主曹操。他的才华随之全面施展出来。

官渡之战和平定河北的战斗中,张辽屡立战功。特别是白狼山之战,他率领张郃等人,大破乌桓并斩杀乌桓单于蹋顿,驱逐辽东大将柳毅。

张辽的威名在建安二十年(年)达到了鼎峰。

合肥之战,孙权带了十万大军来犯。张辽镇守的合肥当时只有人马。

然而,张辽亲率精锐士卒,不避艰险,挺枪跃马,杀入孙权十万大军,一直冲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下,曹魏将士看到主帅张辽都这样冲锋陷阵,勇往直前,他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奋勇杀敌呢?

这一仗直杀得孙权十万人马望风而逃,溃不成军。

张辽又率领追兵,大破孙权、甘宁和凌统等人,孙权这次不是马跳断桥,捡了一条命,险一险就被张辽活捉了。

经此一役,张辽威震辽东。“张辽止啼”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典故。

这个典故的意思是:江东有小孩子哭泣不止,父母一喊“张辽来了”,小孩子就会吓得立马闭嘴,不敢再啼哭!

孙权从此得了恐辽症。但凡听到有张辽在,合肥他是一点也不敢动。估计孙权也是被张辽给打怕了,看到北上没戏,这才转头把视线盯上了关羽把守的荆州三郡,伺机而动。

黄初三年(年),张辽抱病击破吴将吕范后,病逝于江都,谥号刚侯。

张辽为历代所推崇,称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

如果不是有赵云在,我都想把张辽排在第一位。

第1位赵云

赵云无论是三国演义里的描写,还是正史中有关他的叙述,估计很多人都会跟我一样,愿意把赵云排在五子良将和五虎大将的第一名。

这其实从民间排列的三国二十四名将里可见一斑,“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

赵云一生,几无败绩,是有名的常胜将军。

赵云自从跟随刘备后,忠心不二。不仅贴身保护刘备及其家眷,还冲锋陷阵,勇不可挡。

赵云杀鞠义,挑高览,长坂坡怀揣阿斗七进七出曹营,隔江夺过阿斗,入川作战大显神威。

汉中汉水一战,赵云单枪匹马救出黄忠,击溃曹操追兵,被刘备赞为“子龙一身都是胆”。

白帝城救驾,刘备托孤有赵云。

诸葛亮南征孟获,赵云神勇无比。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七旬老将赵云奋勇杀敌。箕谷之战,他缓缓退兵,辎重粮草,丝毫未失。

赵云不仅武艺高强,智勇双全,忠肝义胆,而且他目光远大,忠君爱国,品格高尚。

特别是刘备执意东征孙权时,赵云慷慨激昂,陈说利害,上谏刘备不能为了给关羽报私仇而忘了国之大义。刘备不听,导致夷陵惨败而回。

赵云死后被追封为大将军,谥号顺平侯,赵云是常胜将军的代言人。

赵云排名第一,实至名归。

以上是参照《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等资料进行的分析,欢迎讨论交流指正。谢谢!

-END-

内容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感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ys/1152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