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飞论三国官渡之战终极解码袁绍麾下猛将如
作者简介:操云飞,男,安徽合肥人,历史文学爱好者,爱好解读四大名著和金庸小说,致力于将历史与文学进行结合然后讲评,擅长以通俗易懂、诙谐幽默的口吻对人物和事件进行客观评价。
青史一页会记得,你们都是强者(袁绍——袁门遗光)三十余载经营路袁门荣光归魏土官渡之战,作为在三国中的一场大战,无论是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还是在正史之中,都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一次战斗,而袁绍作为这场大战中的一方,更是在这次的大战中疑点重重,那么本篇中,笔者将提出一些官渡之战中的小细节供大家思考以及简单分析一下袁绍集团失败众多原因中最重要的一点。
其实官渡之战当中,全权将失败责任怪到袁绍的头上,确实是有些冤枉袁绍了,袁绍的种种决策也并不完全都是像小说和影视剧中一样的不明智或者不听劝,正相反,在一些文献中,反而在许多地方留有疑点,有许多难以判定的地方。
首当其冲的疑点是田丰的意见袁绍究竟有没有采取,在曹操征讨刘备的时候,《三国志·袁绍传》中记载是:“建安五年,太祖自东征备。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辞以子疾,不许,丰举杖击地曰:‘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惜哉’”,留下了袁绍因为儿子生病而错失良机的一个故事,但是在《三国志·张乐于张徐传》中却是另外一番故事:“刘备以徐州叛,太沮东征之。绍攻禁,禁坚守,绍不能拔”,这里则是说明了袁绍确实在曹操东征刘备的时候组织了军队南下,只不过这番攻势被于禁和乐进两人给抵挡了下来。
下一个问题是白马之战这里,作为官渡之战的先锋战,《三国志·袁绍传》里面写的是沮授告诉袁绍颜良虽勇,不可独任,结果袁绍不听,颜良迅速成了经验宝宝。但是无论是《后汉纪·武帝纪》还是《三国志·献帝纪》,都有着白马之战的行动中还有郭图、淳于琼、沮授的参加的记录。这个阵容作为先锋战的阵容,不可谓不豪华,凝聚了袁绍集团中资历上的老(淳于琼、郭图)中(沮授)青(颜良)三代人物,可以说,袁绍还是下了功夫的,正相反,白马之战的失败,沮授和其它两位都督,都有着一定的责任(或者说是颜良倒霉,正好栽在了关羽和张辽手上),而非袁绍全责。
另一个问题在乌巢之战这里,官渡之战本来优势的局面是偏向于袁绍的,但是众所周知的就是许攸的叛变策划了乌巢之战进而改变了战局(乌巢被袭击的时候,淳于琼甚至打算趁着曹操立足未稳以袭击曹操,不成之后在后退坚守待援,喝酒误事更是子虚乌有的事情,甚至于在《后出师表》中还有险于乌巢的说法吗,可见曹操即便是偷袭乌巢,曹操都如同钢丝上跳舞一般危险),而乌巢被烧之后,张郃等人的投降,更是战局走向大转变的重要因素,这里面,两人的叛变理由在正史里面给出的解释是什么“袁绍不能满足其贪欲”、“审配扣押了许攸犯法的家人”、“受制于郭图的谗言”等等,而这些问题其本质上问题并不出在作战时期这个时间节点上,而是一个袁绍集团一直都非常严重的问题,也是袁绍集团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而官渡之前,荀彧对于袁绍团队众人的结局都分析精确到尾,其实也是从袁绍团队的内部矛盾角度为切入点,进而得到了这一群人定会在官渡之战的前后疯狂内讧的准确判断。
袁绍集团中,我们所比较熟知的就是儿子夺权不断,谋士互进谗言,而其根源上,是袁绍集团的内部派系问题。袁绍集团内部,简单地来说,是三大派系之间的不断斗争,分别是保持中立态度甚至消极态度的冀州派系(代表人物沮授、张郃、田丰),总是喜欢搞事情的颍川派系(郭图、淳于琼、荀谌)和袁绍自己从出逃时期就带出来的老人派系(许攸、逄纪),其中郭图对张郃的谗言,其实某种程度上,就是颍川派系对于冀州派系的一种打压。如果说在袁绍平定河北的时候,这三支派系还相安无事,那是因为袁绍集团正处于发展期,大家都努力在为了建设集团而努力。而官渡之战前后直至立嗣问题,就是三支派系互相玩弄,互相抵制的时候。
而在这其中,袁绍的态度尤为重要。相比较从自己身边带出来的老人派系和弱势的颍川派系,本地的冀州派系是实力最为强劲的一支派系,也是在河北安稳无恙的时候实力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支派系,所以不难看出,在官渡之战的问题上,冀州派系是支持非战的态度,因为战争的发动对于他们其实没有任何好处,只会增强其它两派的势力,而田丰的倒台更是使得冀州派系感觉到了危险,所以才会出现沮授消极面对官渡的事件,而袁绍对于冀州派强势实力的威胁性和其消极态度的怠战性,采取的方式就是重用积极参战的颍川派,以顶替冀州派的顶梁柱地位;与此同时,作为最了解袁绍心思的老人派系,许攸在其它派系的打压下(审配家族虽然忠心,但是也同样是一个不做什么好事,私底下违法勾当不少的家族,如果只是单纯的说是由于许攸家属犯法而抓,其实是说不通的,更好的解释就是派系之间的争斗),选择投敌,而逄纪这个深知袁绍心思的人,则选择了在官渡战败之后,为了防止冀州派系最后一根稻草田丰的崛起,选择了直接借袁绍的刀杀了冀州派系的人。
更为致命的是,官渡战败之后,其实袁家并未没落,但在立嗣问题上,最强势力冀州派系倒台之后,剩下的两大派系更是争锋相对,选择了不同的子嗣,并鼓动争位之事,分化了袁绍集团的实力,再加上没落的冀州豪族对袁家已然丧失信心,导致了袁家最后的没落。
需要提及的是,官渡之战之后,虽然袁家走向颓势,但袁绍依旧很快平复了境内各处的叛乱,而曹操也花费了7年左右的时间才将袁家地盘尽数收复并除掉了最后袁尚这个祸患,可见袁家势力之强势和后续反抗之顽强,再加上袁绍死后,有着“河北士女莫不伤怨,市巷挥泪,如或丧亲”的记载,可想而知袁绍在河北的时候大抵是爱护百姓且比较得民心的。
至此,阿飞论三国的诸侯篇章就到此结束了,在四十多篇的文章中,笔者尝试从各种角度去分析了十五位乱世诸侯们跌宕起伏又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找寻他们人生中难以一见的闪光点,挖掘出那些被忽视已久的光辉。最后,笔者相信,无论结局如何,青史一页会记得,你们都是强者。谢谢大家一年以来的支持,新人阿飞还会继续努力。后续阿飞会交错更新将帅篇章和谋臣篇章的故事,从多个角度分析那个时代形形色色人物出彩的一面,并探寻他们的心理历程,希望大家继续支持,谢谢!
白马创作伙伴本次赞赏均为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ys/11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