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交不过是谈话的一种形式,不过谈话是把字
“劳伦斯对我们这一代人意味着很特殊的东西,他是使我们觉醒成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的眼中我们看到了生命中的一些东西:他的经验和我们的经历密切相关。”——罗斯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20世纪英国作家,是20世纪英语文学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最具争议性的作家之一。主要成就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游记和书信。
劳伦斯的作品过多地描写了色情,受到过猛烈的抨击和批评。但他在作品中力求探索人的灵魂深处,并成功地运用了感人的艺术描写,因此,从他生前直到迄今为止,他的作品一直被世界文坛所重视。
劳伦斯:废墟上的性爱花朵
劳伦斯出生于英国诺丁汉郡。他的父亲是一位煤矿工人,而他的母亲则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正因如此,他的父母关系非常恶劣。这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年,劳伦斯患上肺炎。他的工厂职员的职业刚刚开始便因此而结束了。劳伦斯开始接受教师职业培训。
起初,他在自己家乡教授矿工的孩子们。后来他重返校园接受教育,并于年取得诺丁汉大学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
在克罗伊登执教期间,劳伦斯的一些诗作引起了《英国评论》的编辑福特·马多克斯·休佛的注意。
劳伦斯的短篇小说《菊花香》就发表在这本杂志上,并在伦敦引起了反响。于是一位伦敦的出版商开始向劳伦斯约稿。这是劳伦斯作家生涯的开始。
年,劳伦斯出版了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孔雀》。此后不久,他的母亲就病逝了。有传闻说劳伦斯为了减轻母亲病重的痛苦而故意加大她服药的剂量。
劳伦斯和他的母亲关系非常亲密。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儿子与情人》()曾引发西方评论界关于“恋母情结”的巨大争议。母亲的去世是劳伦斯人生中的重大转折点。
母亲去世之后。劳伦斯肺炎复发,很快恶化成肺结核并差点要了他的命。在身体稍微痊愈的时候,他便决定彻底放弃教师职业,做一名专职作家。
年,劳伦斯和他在诺丁汉大学的现代语言学教授的妻子弗丽达·冯·里希托芬私奔至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两人返回英国,并于年7月13日结婚。由于在一战中德国和英国是交战国,劳伦斯夫妇始终生活在官方的监视之下。他们的生活非常贫困。
年,劳伦斯最优秀的作品《虹》一出版就因淫秽而被禁。他们甚至被指控在康沃尔海岸向德国潜艇传送谍报信息。
战争之后,劳伦斯开始了他的所谓“原始朝圣”计划。他偕同妻子离开英国,开始四处旅行,并且在有生之年仅短暂的回国两次。他们旅行的足迹遍布法国、意大利、斯里兰卡、澳大利亚、美国和墨西哥。
他曾梦想在新墨西哥建立一个乌托邦式的社区。他在新墨西哥居住了几年后,却又因肺炎复发而不得不回到欧洲,并开始写作《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部风靡整个西方世界的小说最初在佛罗伦萨以私人名义出版。
年,劳伦斯死于法国芒斯。他的妻子则返回他们曾经居住过的新墨西哥。不久以后,她把劳伦斯的骨灰也埋葬在那里。劳伦斯在英国的旧寓所如今是一所博物馆。
劳伦斯是最富想象力的作家。他如不过早地逝世,肯定会有更惊世的作品问世,也许更会被列为禁书。
性和美是一回事,就像火焰和火一样
《儿子与情人》是英国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作者的半自传体作品,相比劳伦斯之后的作品,这部作品可以堪称是他的纯洁之作了。
《儿子与情人》小说主人公保罗的父母莫雷尔夫妇。他们两人是在一次舞会上结识的,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婚后也过了一段甜蜜、幸福的日子。
但是,两人由于出身不同,性格不合,精神追求迥异,在短暂的激情过后,之间便产生了无休止的唇枪舌剑,丈夫甚至动起手来,还把怀有身孕的妻子关在门外。
小说中的夫妇之间只有肉体的结合,而没有精神的沟通、灵魂的共鸣。父亲是一位浑浑噩噩的煤矿工人,贪杯,粗俗,常常把家里的事和孩子们的前程置之度外。母亲出身于中产阶级,受过教育,对嫁给一个平凡的矿工耿耿于怀,直到对丈夫完全绝望。
于是,她把时间、精力和全部精神希冀转移、倾注到由于肉体结合而降生于人世间的大儿子威廉和二儿子保罗身上。
她竭力阻止儿子步父亲的后尘,下井挖煤;她千方百计敦促他们跳出下层人的圈子,出人头地,实现她在丈夫身上未能实现的精神追求。
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但拉大了她和丈夫之间的距离,并最终使之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且影响了子女,使他们与母亲结成牢固的统一战线,去共同对付那虽然肉体依旧光滑、健壮,而精神日渐衰败、枯竭的父亲。
母亲和孩子们的统一战线给孤立无援的父亲带来了痛苦和灾难,也没有给莫瑞尔家里的任何其他一个人带来好处。发生在父母身上那无休止的冲突,特别是无法和解的灵与肉的撞击重演在母亲和儿子的身上。
相比之下,夫妻之间的不和对莫瑞尔太太来说并没有带来太大的精神上的折磨,因为她对丈夫失去了信心,而且本来就没有抱多大的希望。
没有让母亲扬眉吐气的大儿子死后,二儿子保罗就逐渐成了母亲惟一的精神港湾,也成了母亲发泄无名之火和内心痛苦的一个渠道。
她爱儿子,恨铁不成钢,一个劲儿地鼓励、督促保罗成名成家,跻身于上流社会,为母亲争光争气;她也想方设法从精神上控制儿子,使他不移情他人,特别是别的女人,以便满足自己婚姻的缺憾。
这种强烈的带占有性质的爱使儿子感到窒息,迫使他一有机会就设法逃脱。而在短暂的逃离中,他又常常被母亲那无形的精神枷锁牵引着,痛苦得不能自已。
和女友米丽安的交往过程也是年轻的保罗经历精神痛苦的过程。他们由于兴趣相投,接触日渐频繁,产生了感情,成了一对应该说是十分相配的恋人。
然而可悲的是,米丽安也过分追求精神满足,非但缺乏激情,而且像保罗的母亲一样,企图从精神上占有保罗,从灵魂上吞噬保罗。
这使她与保罗的母亲成了针锋相对的“情敌”,命里注定要败在那占有欲更强,又可依赖血缘关系轻易占上风的老太太手下。
保罗身边的另一个名叫克拉拉的女人同样是一个灵与肉相分离的畸形人。她生活在社会下层,与丈夫分居,一段时间内与保罗打得火热。保罗从这位“荡妇”身上得到肉体上的满足。
然而这种“狂欢式”的融合,是一种没有生命力的、一瞬即逝的结合。由于从米丽安身上找不到安慰,保罗需要从心理上寻求自我平衡,需要从性上证明自己的男性能力。由于从丈夫身上得不到满足,克拉拉也需要展示自己的魅力,从肉体上寻求自我平衡。
作为母亲,与儿子尤其是与二儿子保罗之间的情结,那种撕肝裂肺的灵魂上的争斗则给可怜的母亲带来了无法愈合的创伤,直到她郁郁寡欢,无可奈何,离开人世。
《虹》是劳伦斯继《儿子与情人》之后的又一力作,不过该书刚出版就被控“有伤风化”而遭到禁毁。
布兰文家族的第—代——汤姆与莉迪亚
《虹》以劳伦斯家乡的矿区生活和农村生活为背景的,小说中布兰文一家人生活在一个犹如世外桃源的沼泽农庄中,这里安稳、宁静,弥漫着田园生活的单纯,这里的人们与土地为伴,与自然和谐共存又血脉相连,他们依赖着自然,因为自然使他们的物质生活富庶、殷实,沼泽农庄中的人们人性是完整的、纯粹的,他们与自然间天人合一、浑然一体的和谐是劳伦斯所崇尚的。
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商业性和动物性的两性意识不时地侵入纯朴的布兰文家族。第一代的主人公汤姆·布兰文在十九岁那年一次酒醉之后,受到一名妓女的引诱并与她发生了第一次性关系,这段经历带给汤姆的并非欢乐与满足,而是长时间地使他陷入了对自己的失望、恼怒和厌恶中,给他的内心留下了一种挥之不去的幻灭。
莉迪亚的出现唤醒了汤姆内心深处对性之美的憧憬、向往与追求,为他的生活注入一道阳光。莉边亚身上有着浓郁的异国风情和高贵的雌性气质,这与沼泽农庄中的女人们是完全不同的,也正是这种强烈的反差深深地吸引着汤姆。面对率真、热精又自信的汤姆,饱经磨难的莉迪亚麻木的灵魂开始复苏。
在布兰文家族第一代的两个代表人物的婚姻生活中,他们经历着家庭背景积生活习惯的磨合,从开始的不习惯到最终的习惯,两人过着自给自足、儿女绕膝的小康日子,虽然他们的生活天地仍然局限在沼泽农庄这个狭小的空间中,但二人却满足于两性生活带来的美满幸福。
因此,从一切表面现象看来,第一代布兰文家族代表人物的两性伦理关系是和谐的。然而,在和谐的表象下,两人间精神世界总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正是这一差异导致了两人在鹅神层面交融的断裂,两人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莫名的疏离感和陌生感,他们总是无法进入对方的心灵世界,精神交融的断裂让这对两性关系和谐的夫妻问永远横亘这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
布兰文家族的第二代——安娜与威廉
在沼泽农庄这个被工业文明逐渐入侵的领地里,汤姆与莉迪亚为他们的子女搭建了一个宽容而有尊严的成长空间。虽然工业文明开始逐渐渗透进沼泽农庄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但此时的农庄还保留着它原始的亲近自然的元素,并未完全与小河彼岸的工业文明同步发展。
作为布兰文家族第二代中的代表人物,汤姆与莉迪亚的女儿安娜从小就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这注定她在日后的婚姻生活中必然会经历强烈的冲击。
在沼泽农庄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中,日渐成长的安娜觉得这里的世代传承的生活状态与根深蒂固的意识观念使她几近窒息,她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个声音,她要做一个洒脱并且高傲的贵妇人,她要不拘泥于传统的生活,她要自己的内心没有一丝卑微与庸俗,在这个声音的引领下,她向往小河彼岸的生活,向往物质与精神的独立和自由。
此时,来自现代工业社会的威廉满足了她对工业文明的渴望,然而由于两人都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并且又来自于完全不同的生活背景,因此两人间的婚恋关系注定是充满冲突与对抗的。在安娜与威廉彼此吸引的恋爱阶段,为保持自我的独立性,两人开展了一场内心力量的角逐。
在膳肋的月光下,在寂静的农场中,这对热恋中的男女在田野间穿梭往返于收割好的麦束,他们始终无法相遇,简单的搬麦束动作演变成两人意志行为的较量,作为两个孤独的个体,威廉总是追不上安娜,两人中间总是有一片广阔的空间,两人都希望对方向自己靠近,而自己却不愿向对方妥协。这一场景预示了两人在场姻生活中不和谐的关系。
在结婚之后,缠绕在安娜与威廉周围的这种宿命般的冲突与对抗越发激烈。来自工业社会的威廉对一切代表工业文明的元素有着莫名的激情,从对建筑外在形式的痴迷到对宗教信仰的盲目跟从,安娜意识到在工业文明的侵蚀下威廉不过是一个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躯壳,而最令她恐惧的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自由,在威廉的坚强意志的无声钳制下,正日益下落,威廉试图将安娜纳入自己的意识之中,从精神层面掌控安娜。
为了保持自我意识的独立,安娜对代表现代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的威廉进行了强力的反抗。在精神层面上,两人展开了激烈的意志较量,甚至在各种琐碎的事情上两人都要一较高下,又都不愿向对方妥协;肉体层面上,两人的性爱过程对彼此来说都是对对方的占有和实际上的否定。
两人婚姻生活的最初十年充斥着控制与反控制、攻击与反攻击、报复与反报复,水无休止的个性冲突、有声的争吵与无声的冷战,令安娜与威廉尝尽各种难以表述的痛苦与难堪,这一切负面的情绪一点点地蚕食着二人曾经无比炽热的爱情。
对此忍无可忍的安娜要以强大的心灵力量来否认文夫威廉的权威,她在自己的卧室中退去衣衫,骄傲地以沉重的孕妇之驱跳起了舞蹈。经过长期的彼此折磨与斗争,安娜逐渐向现实妥协。
她逐渐放弃强大的自我意识,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孩子身上,让自己的灵魂栖息在伟大的母性中,最终她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渴望被生活中的琐碎磨蚀殆尽。
三、布兰文家族的第三代——厄休拉与安东、厄休拉与伯基
安娜与威廉的女儿厄休拉是这一代的代表人物,她成长于一个乱哄哄的家庭中,她不喜欢庸俗不堪的母亲,也不能理解自我封闭的父亲。她想冲破沼泽农庄这个狭小的空间,寻找更为广阔自由的生活。
与她的母亲安娜相比,厄休拉更为勇敢,安娜虽然向往外界生活,渴望独立于自由,但始终没有踏足农庄外的天地,而厄休拉则挣脱了沼泽农庄的生活模式,不顾家人的反对,来到了男权当道的学校任职,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经济上与心灵上的独立。
然而,慢慢地,她发觉任职的学校实行的不过是压抑人性的教育,于是选择进入大学继续学习,又发现大学也不过是在追逐物质利益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完全压抑住人的本性,把人培养成机械地按照各种制度进行工作的东西。
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使得厄休拉无心学业,沉迷于与安东的情欲世界中,但是在劳伦斯的观念中,肉体的欢愉并不能取代灵魂自由的快乐。
安东是工业文明物化下的人,他的头脑中被植入根深蒂固的工业文明社会的意识形态,并且全身心地维护和执行工业文明社会的种种社会意志。在厄休拉眼中,安东的灵魂已经消亡,徒留一具空洞的躯壳。两人无法在思想和灵魂层面进一步交融。
受父辈两性关系的警示,厄休拉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想步上母亲安娜的后尘,在永无休止的争吵与琐碎中妥协并放弃独立的自我意识,仅满足于那种肉体的欢伦却缺乏灵魂的婚姻生活,因此,她果断地拒绝了安东的求婚。
《恋爱中的女人》是《虹》的续集,这本小说被普遍认为是标志着劳伦斯创作高峰和最高文学成就的作品,也是劳伦斯自鸣得意的作品之一。
一战给妇女带来了选举权,同时使她们进入到原来只属于男人的工作领域。工作赋予女性新的社会自由和惊人的经济独立性。
辛普森指出:“战争改变了她们的自我意识,也改变了她们在众人心目中的形象。她们从只知道关心自己的小团子内的卑微琐事,从只供人观赏的大体无用之物,转变为有智慧,有力量,有能力的人。”
而此时,劳伦斯正致力于创建他理念中的完美两性关系。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暴露出来的人性的丑恶成分、科学技术的破坏力量理性的脆弱与无奈引发了人们严肃的思索。
先进的技术提高了人类相互屠杀的效率,所谓的文明进步成了人类异化加深的重要根源,机械化生产方式造成了人的丁具化、非人化;先进科学技术的滥用恶化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损害了人类生存的基础:置身于一个忽视人自身存在价值的时代,劳伦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担忧更加深切,他似乎看到了所谓科技主义所主导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社会与自然皆是战场,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人的对立和对抗皆符合逻辑。
劳伦斯在自己的作品中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反感与厌恶。
小说围绕两件爱情纠葛展开。女主角是厄休拉和她的妹妹葛珍,厄休拉在当地一所小学教书,葛珍是同校的工艺教师。厄休拉爱上了学校督察员茹伯特·伯金,葛珍则对年轻英俊的煤矿主杰拉尔德·克立克一见倾心。
这两对恋人经历了不少观念上的争执和感情上的波折,最后走向不同的结局。在四人同去奥地利的阿尔卑斯山冬游滑雪前后,厄休拉与茹伯特决定结婚,而葛珍与杰拉尔德则陷于破裂。在那里葛珍结识了一位德国青年雕塑家,杰拉尔德在激愤之中企图杀死葛珍未成,遂在风雪迷漫之中如痴如癫地走向阿尔卑斯山深谷。
最后他冻成“一团冰冷沉默的东西”。那扼杀一切生机的冰天雪地是杰拉尔德荒芜死寂的灵魂的象征。厄休拉与伯金南去意大利,那里的明媚阳光和翠绿肥沃的河谷象征了他们新生活的开端。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英国作家D·H·劳伦斯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虽然后来被多次改编为电影,但应当时该作因大量情爱描写,在英美及中国曾被长期禁止发行。
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克利夫回到庄园,因作战受伤瘫痪,冷落了妻子康妮。她不得不忍受没有性爱的夫妻生活。
年,英国中部矿场老板和贵族地主克利夫-查泰莱奉父亲老男爵之命,从战场前线请假回家,与康斯坦斯(爱称康妮)结婚,匆匆度完蜜月,又返回部队。
不久因受伤,被送回国。经抢救算是保住了性命,但腰部以下终身瘫痪了,只能坐在轮椅上生活。父亲去世后,克利夫继承了产业和爵位,带康妮回到老家。
康妮是个活泼、开明的姑娘,精力充沛、身体健康,从小受到自由的教育。她尽心地照顾已丧失生活能力的丈夫,协助他写小说。
克利夫尽管在外表上保持着贵族气质,但由于性功能的丧失,他的精力日渐萎缩,感情也日渐平淡,生活虽然无忧无虑,却死气沉沉,毫无生气。这一切使康妮备受煎熬,她越来越无法忍受这种令人窒息的生活了。
庄园猎场新来的一个看守人奥利弗·梅勒斯,是个退役军人,身体强健。查泰莱夫人偶然与他相遇于林间小屋,一见倾心,互生爱慕之心,从此,双双堕入爱河。
康妮常常悄悄来到林间小屋与梅勒斯幽会,尽情地享受充满爱欲、充满激情和原始欢乐的性生活。这一切,使康妮重新对生活充满着渴望。
不久,康妮怀孕了,而梅勒斯的妻子也突然出现,公开了他们的私情。康妮打定主意,要与克利夫离婚,而梅勒斯也将在得到与妻子的离婚证明之后,与康妮团聚。
劳伦斯语录:
1、爱情应该给人一种自由感,而不是囚禁感。
2、我们根本就生活在一个悲剧的时代,因此我们不愿惊惶。大灾难已经来临,我们处于废墟之中,我们开始建立一些新的小小的栖息地,怀抱一些新的微小的希望。这是一种颇为艰难的工作。现在没有一条通向未来的康庄大道,但是我们却迂回前进,或攀援障碍而过。不管天翻地覆,我们都得生活。
3、性和美是一回事,就像火焰和火一样。如果你憎恨性,你就是憎恨美。性和美是不可分割的,就像生命和意识一样。那随隆和美而来,从性和美中升华的智慧就是直觉。我们文明的最大灾难就是对性的病态的憎恨。
4、要知道一棵树怎么样,看它结的果子就行了。
5、女人得过自己的生活,否则,她会后悔没活过。
6、性交不过是谈话的一种形式,不过谈话是把字句说出来,而性交却是把各项做出来罢了。我觉得这是很对的。我以为我们既可以和女子们交换时好时坏的意见。也尽可以和她们交换性欲的感觉和情绪。性交可以说是男女间肉体的正常的谈话,谈起来也会是索然无味的。
7、你将拥有的家庭比你出身的那个家庭更重要。
8、身处悲剧氛围,心头笼罩着总也拂不去的阴影。试图用爱来填补心头的孤独,可陌生的心却总无法沟通。渐渐失去生的意志――爱不起来,活着无聊,结着幽怨,系着压抑。郁闷的心境难以将息。
9、我认为,男人有两次诞生。开始是母亲生他,然后他必须从他爱的女人那里得到再生。
10、生活常常捉弄人,支配身体,填满历程,但并不真实,任由他,好像生活的确可以可有可无。
-END-
欢迎分享到您朋友圈投稿请邮件至artsbj
artsbj.cn合作或其他事宜请加QQ
北京文艺网
影响世界文艺的力量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zz/11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