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渺小一生畸形的苦难与无望的救赎

北京正规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正文共:字

预计阅读时间:11分钟

或许他是那朵云、那道海浪、那场大雨、那阵薄雾。于是我设法对我见到的万事万物心怀善意,而在我看到的每件事物中,我都看见了他。

《渺小一生》是美籍日裔女作家柳原汉雅(HanyaYanagihara)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荣获科克斯评论文学奖,入围布克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橘子小说奖等四项文学大奖决选名单。《渺小一生》于年出版,之后便像燎原烈火发展出庞大的书粉社群,成为了持久不衰、长年霸榜的热点话题书。有关创伤与友谊的史诗之作——《华尔街日报》我们这个焦虑时代的完美编年史——《卫报》在这个不信神的世界里,友谊是我们唯一的慰藉。——《纽约客》读完本书第一部分,我以为这是一本从不同角色的视角展现青年在大都市里奋斗的群像小说。毕业季之后的秋天,野心勃勃的年轻人好似汛期的游鱼,怀着梦想的热忱和对成功的渴望,纷纷涌入纽约市的繁华。

这是讲求自我实现的时代,安于现状,退而求其次会让人觉得你意志薄弱、思想堕落。听天由命、淡泊闲适不再是有尊严的事,只能表明你的懦弱。追求幸福的压力令人窒息,仿佛幸福是人人都应该也可以得到的,任何中途的妥协都是你自己的错。

大城市里全是雄心勃勃的人,形形色色的人唯一的共同点就是有野心和不信神。

画家杰比、建筑师马尔科姆、演员威廉还有律师裘德,他们在大都市开放、多元的环境中逐渐实现自我期许,从一穷二白的毕业生一路攀登,跻身中产阶级,成为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然而,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都市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原文小说长达多页,耐心读下去,你会发现作者在叙事技巧、小说结构和内在思想上有更大的雄心。《渺小一生》出版四年来影响力从文学圈扩散,发展出了强大的粉丝社群,创造了丰富的粉丝亚文化。随着小说展开,裘德逐渐站到叙事舞台的中心,在三十多年的奋斗彷徨、情感变迁与职业成长的现时框架和频繁的视角切换中,穿插着裘德的大篇幅闪回和裘德养父(哈罗德)在未来对于现在的叙述与反思。如此宏大精巧的叙事,如此广阔深邃的时空张力,探讨的问题不仅仅是梦想、友谊、成长和中产阶级的虚荣浮华,还有遗弃、虐待、性侵等强者对于弱者的剥削摧残,还有不可疗愈的身体苦痛与精神创伤。这是一部读起来很痛很累的小说。在第一部分利斯本纳街的最后一小节,裘德半夜叫醒威廉陪自己去诊所开始,裘德的割伤一直是小说的主旋律。浴室洗手台下藏的刀片、酒精棉、绷带是他心理问题的表征也是他应对心理创伤的保护机制。自此,柳原汉雅开始频繁打断现时叙述的流畅性,通过一次次的闪回来揭示裘德行为背后的隐秘,回忆既突兀又漫长,往往尾随在当下的事业成功、温馨情谊之后,像晴天白日里从暗处窜出的鬼。作者给完了糖,会接着给你一刀,用过去与现在的对照叙事和悲喜色彩的交替对读者情感体验进行平衡把控,让残酷更显残酷,幸福愈加幸福。《纽约客》评论道:“马丁?艾米斯曾问过:‘除了托尔斯泰,谁还能让纸页上的幸福如此打动人心?令人惊喜的是,柳原汉雅做到了。《渺小一生》最感人至深的地方不是对极端残忍的刻画,而是朋友给予裘德善意和支持时的温情细腻。”

我跟他并肩而行,你和朱丽娅在后头……你碰触他一边的肩膀,走到他面前,跪下来帮他把松开的鞋带重新绑好,然后回到后头跟朱丽娅边走边聊。整个过程很流畅,只是一个小动作:往前一步,弯下膝盖,又往后退到她旁边。对你来说这没什么,连想都没想,甚至没有中断谈话。你总是留心着他(不过你们三个都是),以十几种小小的方式照看着他,在那短短的几天,我都看到了,但我怀疑你不会记得这起小事件。

小说中位于利斯本纳街的公寓成为书迷朝圣地、纽约的文艺地标。过去的裘德经历着越来越非人的摧残,现在的裘德体会到莫大的幸福后却还是滑进了宿命的深渊,现时的终极绝望和往日苦痛最骇人听闻的部分终于在第四部分相等公理结束时碰撞在一起,激荡出双倍的惨痛,将故事推向悲剧高潮。故事已讲到五分之三,时机正好。

在他发现自己悬在空气中的那几分之一秒里,在飞上天的狂喜以及预料得到的可怕落地之间,他知道x将永远等于x——不论他做了什么,也不管他离开修道院和卢克修士多少年,无论他赚多少钱,或者有多努力想要忘记。当他一边的肩膀撞上水泥,整个世界在一瞬间猛地从他下方抽身时,他想到的最后一件事,就是这个公理:x=x,他想着,x=x,x=x。

第五部分快乐年代名副其实,确实是裘德一生中最快乐的年代,闪回就要结束,裘德终于有勇气把积压在心底的苦吐出来,即使痊愈根本没有可能,夜里依然有噩梦,我也好开心看你守得云开见月明。这本就是你应得的幸福。然而,本部分结尾的转折让“快乐”两字扭曲出了残酷反讽的讥笑。"Happilyeverafter"是我执拗而天真的期待,我抽抽噎噎读了一路,一边哭一边期待结局的慰藉,柳原汉雅却说她要写的是盘旋下落、深渊无底的人生。那样的转折虽机械落俗却也符合创作原则和初衷,心灵震撼力不减分毫。故事最后的五分之一亲爱的同志和利斯本纳街是大欢喜后的大悲痛。这是不同于五分之三处悲剧高潮的情感高潮,你体会到的不是之前的惨痛与哀怜,而是一种弥漫在整个世间令人窒息的大悲恸与大绝望。读这部分时,哀恸紧紧裹着你,你透不过气,作者冷静的字句让这种哀恸越收越紧,你好像要慢慢咳出血来。

然后他看着裘德,有时,包括现在,当他真正思索裘德和他的人生时,总会产生一种感觉。或许可以称之为一种悲伤,但不是怜悯的,而是更大的悲伤。那种悲伤似乎是为了所有努力奋斗的可怜人,那几十亿他不认识、过着各自生活的人;那是一种混合了惊奇与敬畏的悲伤。看到世界各地的人这么奋力求生,即使他们每天都过得非常辛苦,即使环境这么恶劣。人生如此悲伤,在那些时刻,他会这样想。太悲伤了,然而我们都在继续活,我们都紧抓着不放,我们都在寻求某种慰藉。

《渺小一生》的各种周边

小说中有毫不隐晦的暴力和挑战人类生理极限的苦难,叙述视角虽多元但是幽闭狭窄,充斥着强烈密集的思想活动和心理感受,因而被许多评论家和读者斥为“夸张”、“感伤”、“煽情”、“戏剧化”、“刻意卖惨”。《纽约时报》这样评论《渺小一生》:通过畸形造作的苦难来满足读者的窥探欲和猎奇心理。柳原汉雅在一次访谈中对这类批评作出了回应。她说她不想写一本寡淡的小说。美国文学小说关于苦难和暴力的主流叙事风格是讽刺、克制、疏离、冷淡甚至冷漠,而她想写的东西必须是滚烫灼人的,即使是夸张极端、用力过猛以至于败坏了主流文学小说的品味而越界沾染了类型小说哗众取宠的恶俗也在所不惜。《大西洋月刊》认为这是一本“伟大的同志小说”,并称赞柳原汉雅反抗当代正统文学品味的勇气:坦然的煽情、夸大、与感伤更接近含蓄低调无法表达的情感真相,柳原汉雅实现了从普鲁斯特到阿莫多瓦苦苦追求的伟大同志艺术的理想——这世界的广漠令人胆寒,黑暗与痛苦更无从想象,如此壮丽热烈的情感和刺目的真实正好可与之抗衡。这个以纽约为背景的故事隐没了纽约现代历史的里程碑和其他任何文化、政治坐标,像一个浮在空中的标本箱,是一个因为脱离了时间与空间而被赋予了永恒性的当代都市童话。而柳原汉雅对于暴力、身体痛楚与精神创伤不遗余力的摹写更让这个童话具有了超越时空的真实。

他梦想用脑袋撞墙,撞到头骨破裂、炸开,灰色的肉“砰”的一声滚出来,成为一摊湿漉漉、血淋淋的模糊碎块。他空想着要把一桶汽油淋遍全身,然后点一根火柴,让他的脑子被大火吞噬。他买了一套X-ACTO片刀片,放了三片在掌心,捏紧拳头,看着血从手里滴入水槽,同时他的尖叫声响彻安静的公寓。

书粉笔下的四位主角和利斯本纳街

柳原汉雅对于虐待和苦难的颠覆性处理在于她虽给了你温情却不给你任何灵魂救赎或精神解脱的希望。《渺小一生》的道德宇宙中根本不存在精神救赎。裘德在苦难的岁月中曾“向他并不相信的神祈祷’“,他的名字也来源于圣裘德(收养他的修士给了他这个名字),圣裘德在罗马天主教中是无望事业和陷于绝境中的人的主保圣人,而裘德根本没有得到精神赦罪和心理疗愈的承诺。他祈求的god和他的名字都抛弃了他,这无疑是对于神的质疑与讽刺。在无神的世界里,友谊虽然不是解药,却成了唯一的慰藉。

两个人一直在一起,日复一日,不是被性爱或身体的吸引力、金钱、子女或财产绑在一起,而是凭借彼此的共识走下去,为一个从未签订契约的同盟关系付出。友谊是见证另一个人在人生中缓慢滴流的悲伤,以及种种漫长的无聊,加上偶尔的成功。友谊是你能有幸在场见识另一个人最悲惨的时刻,懂得这是一种荣幸,而且知道你同样可以在他身边悲伤。

无神论在经历了“上帝已死”的当代文学小说中普遍存在,描写创伤的小说一般不会跑去宗教怀里求安慰。所以,如果你没法提供精神解脱的途径,就不要下狠手去工笔刻画极致的苦难。可是柳原汉雅不但以令人悚然的细节描摹苦难,还抹杀了任何灵魂得救的可能。柳原汉雅将无限的极致苦难加在一个渺小的生命身上,却没有设置超验的大存在去拯救他的灵魂。在《渺小一生》中,苦难既不是上帝的启示录,也不是涅槃的荆棘路。苦难就是单纯的苦难,在小说中,它来源于强者对于弱者的控制欲和破坏欲。当一个人处于绝对弱势地位,强者的阴暗欲望便会挣脱道德锁链,苦难就是脱缰野兽的森然利齿嵌入你的皮肉。人终究是物质的,碎了便拼不起来,你去哪里找救赎,又去哪里求解脱?

他唯一拥有的,就是自己这条命,但他这条命却一直被人控制,包括希望他活着的哈罗德,那些在他身上乱扒、抓着他的肋骨荡来荡去、用爪子戳他肺的恶魔。还有卢克修士、特雷勒医生。活着是为了什么?他问自己。我的一生是为了什么?

这是一本惨痛而绝望的书。如《纽约客》书评所言:像相等公理一样,《渺小一生》让人觉得原始自然、简洁质朴;尽管有令人悚然而惊的黑暗却不乏美感。

……或许他是我早以为枯死的那丛杜鹃里忽然绽放出来的那朵花;或许他是那朵云、那道海浪、那场大雨、那阵薄雾。重要的不光是他死了,也不光是他的死法,而是他至死仍然相信的。于是我设法对我见到的万事万物心怀善意,而在我看到的每件事物中,我都看见了他。

英语原声,开始近2分30秒的男声是主持人做的简单开场,之后柳原汉雅回答了关于小说的结构、人物、一些具体情节的创作过程和理念等一系列问题。

来源:YOUTUBE

————end————

撰文:展秋山

排版:展秋山

图片源自网络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AROMO

精神的避难所,灵魂的逃生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zz/1198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