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之过程性阐释及成果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之过程性阐释及成果展示

文︳郑六春

在《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小组选题缘由分享之后,就意味着《三国演义》已经开展了一周的初步阅读,从整体上对此书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重点内容也有所把握。接下来就是如何持续开展读写活动,以便确保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一来将精读和略读有所侧重地持续下去;二来将划、摘、抄、点、评、写紧密结合,以读促写,以写激趣,以趣诱读,达到落实整本书有效阅读的目的。

表一:《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三级任务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三级任务

主任务

次任务

学习活动

通读《三国演义》,整体把握其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重点把握《三国演义》的人物、情节、主题、价值。

通读任务

(一)梳理故事情节

制定通读计划表

撰写阅读概要,丰富章回内容

参加相关四个阶段的知识竞赛活动(群雄逐鹿、赤壁鏖战、三分天下、三分归晋)

(二)评选精彩回目和情节

1、整合情节回目,梳理精彩故事

2、分析讨论,评选最精彩的情节或章回,进行情境朗读表演

3、课堂精彩故事分享展示

核心任务

(三)欣赏人物形象

分析不同人物形象的命运和结局

概括主要或感兴趣人物的性格特征(丰富性和复杂性)

欣赏主要人物与主题和环境的关系

(四)品味精彩语言

称谓词

言语行为

诗词运用

(五)赏析艺术技巧

人物出场或叙事艺术研究

鉴赏军事谋略描写

写一篇关于艺术鉴赏的随笔

整合任务

(六)课内交流

辩论赛

读书分享会(将形成结论性成果转化成多媒体课件形式进行回顾展示)

课前三分钟话人物品三国

写一份不少于字的阅读报告

(七)课外活动

人物关系或主题串联思维导图展示

个人摘写笔记展示

围绕主题自拟标题写一篇读后感

比较阅读:同类作品阅读比较心得体会

写一篇围绕本组主题的文献综述

由表一可知,学生可以将《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分成横向两个任务和纵向三级任务两大部分。主任务在于从整体上为学生建构小说类文本阅读基本框架,做到人人从此类小说阅读中规划自己阅读的方案,学会把握阅读的中心和重点,懂得围绕自己阅读方向进行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和录写方式。对于次任务,基本上是采取总分总的方式,通读任务自然离不开小说三要素的梳理和整理,由此开展的一些学习活动是为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达成探究文本主旨的目的,形成自己的一个初步的阅读概貌。核心任务部分基本上是遵循学生自己所属小组的实际任务而进行的精读活动,针对历史类小说《三国演义》与其它小说的差异性,重要让学生从人物、语言、艺术技巧三个方面进行深挖阅读,当然这里强调是学生先读先批注,然后再分享收获、小组商议、自我撰写心得。这一阶段基本是停留在小组内的阅读、吸收、完善过程。到了整合阶段,主要采取课内交流分享和课外开展阅读活动。课内重点在于形成自己小组的阅读报告,可以将其浓缩成课件的形式进行展示,学生能有所收获和发现;举行辩论赛,其目的在于为学生找到一个全新的视角和独特思维,突破一种阅读的偏见,真正为理解作者创作意图和提升个性化阅读提供一个窗口。课外说是一种阅读活动,其实是一种阅读任务,从个人阅读记录开始,从个人阅读总结收尾,更多是希望学生能从读、记、写、比、综等读写中升华自己的阅读认识,懂得阅读是需要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明白阅读不仅是文本内部的思考过程,同时也是群文阅读综合比较拓展的阅读过程。

表二:每日阅读档案

作品

日期

时长

页数

今日阅读内容概述

今日阅读思考(疑问、困惑、疑难点,请教方式和讨论结果)

一周心得

我读了明白什么

读后联想到什么

阅读和写作方法的收获

由表二可知,要想整本书阅读真正意义上落到实处,显然是离不开阅读的圈点勾画和摘写,这是阅读最开始的记录和留痕。积累语言和素材,这是沉淀阅读基础的最初开始,也是阅读之后产生感悟的引线。根据常规阅读要求,主要要求学生以表格形式,做到日有所读,读有所记,记有所悟,悟有所想,想有所写,写有所得。至于是否按照表二来完成,那只是一个参考,尽其可能让学生自己发挥个性化阅读嗜好,关键环节符合阅读过程和各环节要求就行。

表三:小说类日读日摘周写跟踪记录表

章回

摘录摘写

概括提炼

阅读摘写目录和页数

字字珠玑

金句良言

微言大义

人物形象

情节梳理

环境(场景)特写

细节探究

主旨概要

文化常识

疑难困惑

创新之处

语言品鉴

艺术技巧

主题感悟小结

说起读书笔记,想必只要读课外书的人,多少都会有一点自己的心得。有的人可能就所读书籍仅仅做一番囫囵吞枣;有的人可能更愿意道听途说;也有人对所读之物挑三拣四;更有人对所读内容细嚼慢咽,总而言之,阅读之法因人而异,各有利弊,关键在于学生是出于何种目的来开展阅读的,又想从中找到何种未来技能的。

为了更为直观了解和跟踪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我采取了日摘日读日写的阅读反馈形式,指导学生有针对小说特征和内容去设计自己的读书笔记,走好阅读两条线:一条是在书籍本身上作一定的圈点勾画,有附言、有批注、有点评、有感悟、有联系等;另一条就是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形成自己阅读记录的痕迹,这其中包括自己的思考、探索、研究心得。当然这其中,语文教师除全程跟踪之外,更多是发现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良习惯,借此给以规避激励和指导示范。从表三可知,学生对于整本书阅读所能采取的阅读方法估计就是精读和略读,所阅读的内容估计也是一个简单的了解,认真一些的也无非就是挑自己感兴趣的环节或部分进行深度阅读。至于具体读什么为什么读和怎么读以及要获得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估计学生是很难有一个由外而内的操作过程,毕竟一般人的阅读也都是喜欢轻松阅读,若是解决障碍去阅读,可能许多人都是不情愿,不过也有人只停留浅层阅读,这不是他没有阅读探究的勇气,而是没有阅读的门径和探究的方向,所以只能成为阅读整本书的“门外汉”。因此设计表三来指导学生做一个精细化可选择的阅读摘写是非常有必要的,更是解决学生“投石问路”的阅读麻烦,为其指明阅读的方向和中心。

针对学生阅读之前的种种设想,我查阅了大量有关整本书阅读过程落实的资料,也大概有所了解。无非就是将所读之物与所读之人通过一系列的读写活动和环节结合起来,确定时间,做到自主独立的“读”和“思”,形成小组开展读后讨论,将“议”变得更为彻底,同时有针对学生阅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适时进行“导”,“导”在“议”的路上,紧随其后的就是各种形式的“写”,“写”是为了更好的“联”,“联”具体为拓展阅读和延伸比较阅读,表现出来更多是文本内的扩展阅读,文本外的同类作品比较阅读。由此整本书阅读的基本思路和流程就清晰可见,所要完成的任务也就具体可明了。

表四:《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的问题学习单

要素类型

具体问题

环境概况

请概括历史演义系列小说的发展史

描述一下三国前后时期的时代背景

情节结构

概要《三国演义》主要内容并梳理情节发展脉络

概括《三国演义》中家喻户晓的章回故事(桃园三结义、曹操刺董卓、三英战吕布、巧使连环计、吕奉先射戟、煮酒论英雄、土山约三事、五关斩六将、兄弟会古城、袁曹战官渡、徐庶荐卧龙、诸葛亮出山、火烧博望坡、大闹长坂桥、孔明过江东、蒋干盗伪书、草船巧借箭、烈火烧赤壁、关公战长沙、计娶孙夫人、三气周公瑾、惨死落凤坡、大战葭萌关、黄忠败曹军、孔明取汉中、决水淹七军、大意失荆州、七次擒孟获、智收姜伯约、挥泪斩马谡、三分归一统)

人物形象

介绍《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履历(人生经历):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刘禅、庞统、姜维、魏延、孙权、周瑜、鲁肃、黄盖、陆逊、曹操、曹丕、张辽、司马懿、董卓、吕布、王允、袁绍

君臣关系:

刘蜀集团的良师益友型,对文臣诸葛亮、庞统以师尊之;对武将关羽、张飞以兄弟情谊处之;

孙吴集团的以诚相待型:孙策告诫弟弟的遗训,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曹魏集团的以权相驭型:如文臣郭嘉、荀彧、程昱,武将典韦、张辽、乐进、徐晃

主题思想

《三国演义》的故事开始于公元年的“黄巾之乱”,结束于公元年西晋统一,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糅合了千百年来中国传统价值观念,表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对“乱臣贼子”的切齿痛恨以及对“忠臣良将”的颂扬。

《三国演义》的故事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群雄逐鹿。以黄巾军起义为契机,各路英豪纷纷闪亮登场。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共谋事。曹操、孙坚异军突起。董卓借十常侍之乱把持朝政,随意废立皇帝。各路诸侯讨伐董卓,董卓火烧洛阳挟持献帝退往长安。王允施连环计,借吕布之手除掉董卓。董卓死后,其部将继续在长安混战,献帝与百官只好逃回洛阳。曹操趁机挟天子以令诸侯,迁都许昌,大败袁术、袁绍,统一北方。孙坚死后,其子孙策平定江东。刘备先后投靠曹操、袁绍、刘辟、刘表,辗转平原、徐州、豫州等地,尚无安定的栖身之地。在诸侯的攻伐和兼并中,曹、孙、刘三家规模初具,三足鼎立之势已成。第二阶段:赤壁鏖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全书的高潮。在这场战役中,主要人物都充分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与魅力。曹操大军压境,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诸葛亮舌战群儒,义激周瑜,令孙刘联盟初步成形。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环环相扣,周瑜在诸葛亮的帮助下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败北,刘备乘机占取荆州,赤壁一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第三阶段:三分天下。以蜀汉政权为中心,讲述了魏、蜀、吴三国间争斗。蜀的势力不断扩张,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借荆州、攻西川,节节胜利,其势力不断扩张,又取汉中,建蜀汉,一时间势不可挡,但终因为丢失荆州、彝陵惨败而不得不居于西南一隅。曹丕在曹操死后,逼迫献帝禅让,自立为帝。诸葛亮辅佐后主,力主北伐,六出祁山,然而每每功败垂成。第四阶段:三分归晋。姜维继续北伐,想完成诸葛亮未竟的事业,但无奈后主刘禅屡屡受奸佞蒙蔽,昏聩无能,致使姜维前功尽弃,只好沓中屯田。司马炎逼迫曹奂禅位,改国号大晋,魏国灭亡。蜀、吴先后被晋灭亡,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中国再次走向了统一。

三国演义诗词鉴赏:卷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第一回英雄露颖、运筹决算;第三回何进之死、赤兔马;第四回董贼潜怀、嫩草绿凝烟、少帝诀别歌唐妃诀别歌、伍孚之死;第五回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第八回浣溪沙貂蝉、红牙催拍、一点樱桃……

读三国悟做人之计:诸葛亮的用人之道

品三国悟管理之道:

三国演义的孝道思想

三国演义的江湖规则(英雄主义)

三国演义的忠义精神

艺术特色

《三国演义》的叙事艺术

《三国演义》情节结构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刻画

扩展阅读

《三国演义》研究情况综述

比较《三国演义》的霸王之道与败亡之路

易中天《品三国》、近现代三国学研究

比较阅读

《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对比研究

《左传》与《三国演义》比较研究

《荷马史诗》与《三国演义》的英雄主义比较研究

整本书阅读与教师个人阅读功底紧密相关,仅仅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阅读书目和任务,显然是不够的,而且可以说基本上难以为学生提供指导,因此在为学生布置《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之前,语文教师必须提前阅读整本书,了解大概之时还要为自己和学生阅读可能产生的疑惑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做好思考记录和综述撰写,否则学生有疑问却无法回答,有阅读困境却无法拯救,这必然就无法助学生完成整本书阅读一臂之力。鉴于此,表四就是为学生化解阅读问题提供开路先锋,说是问题学习单,实则是给学生提供一个阅读问题化思考的参考,初步明白阅读不仅仅一种独立阅读,也是一种合作阅读,更是一种博览群书的阅读。

表五:整本书阅读指导课型设计

整本书阅读课型

具体流程

导读课

让学生重点掌握精读、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法,养成习惯,形成能力,最终达到“自我读书”。

阅读课

形式:字à词à句à段à篇;技法:摘录、仿写、改写、续写、点评。

探讨课

讨论交流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学生先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在看书中的困惑,然后每个小组挑选一个最有价值或讨论后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2.引导全班学生思考黑板上的问题,挑选普遍、共性问题进行讨论。

3.对于仍无法解决的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一起交流探讨。

分享课

第一步:自由组合,分成小组

第二步:确定主题,分工协作

第三步:制作课件,展示成果

第四步:分享QQ、   《三国演义》是男人间的故事,鲜有女子出场,何况在那个时代,女性地位极低,不论是大乔小乔被抢做了孙策周瑜的妾室,孙尚香被哥哥嫁给刘备,她们都是作为旗子、资源的。身为司徒王允府中歌姬的貂蝉,虽然也是被司徒使作连环计的旗子,但貂蝉身怀家国,也是十分有魄力、敢于牺牲的人。

二、貂蝉

  卓疾既愈,入朝议事。布执戟相随,见卓与献帝共谈,便乘间提戟出内门,上马径投相府来;系马府前,提戟入后堂,寻见貂蝉。蝉曰:“汝可去后园中凤仪亭边等我。”布提戟径往,立于亭下曲栏之傍。良久,见貂蝉分花拂柳而来,果然如月宫仙子,——泣谓布曰:“我虽非王司徒亲女,然待之如己出。自见将军,许侍箕帚,妾已生平愿足。谁想太师起不良之心,将妾淫汙。妾恨不即死;止因未与将军一诀,故且忍辱偷生。今幸得见,妾愿毕矣!此身已汙,不得复事英雄;愿死于君前,以明妾志!”言讫,手攀曲栏,望荷花池便跳。吕布慌忙抱住,泣曰:“我知汝心久矣!只恨不能共语!”貂蝉手扯布曰:“妾今生不能与君为妻,愿相期于来世。”布曰:“我今生不能以汝为妻,非英雄也!”蝉曰:“妾度日如年,愿君怜而救之。”布曰:“我今偷空而来,恐老贼见疑,必当速去。”蝉牵其衣曰:“君如此惧怕老贼,妾身无见天日之期矣!”布立住曰:“容我徐图良策。”语罢,提戟欲去。

  卓入后堂,唤貂蝉问曰:“汝何与吕布私通耶?”蝉泣曰:“妾在后园看花,吕布突至。妾方惊避,布曰:‘我乃太师之子,何必相避?’提戟赶妾至凤仪亭。妾见其心不良,恐为所逼,欲投荷池自尽,却被这厮抱住。正在生死之间,得太师来,救了性命。”董卓曰:“我今将汝赐与吕布,何如?”貂蝉大惊,哭曰:“妾身已事贵人,今忽欲下赐家奴,妾宁死不辱!”遂掣壁间宝剑欲自刎。卓慌夺剑拥抱曰:“吾戏汝!”貂蝉倒于卓怀,掩面大哭曰:“此必李儒之计也!儒与布交厚,故设此计;却不顾惜太师体面与贱妾性命。妾当生噬其肉!”卓曰:“吾安忍舍汝耶?”蝉曰:“虽蒙太师怜爱,但恐此处不宜久居,必被吕布所害。”卓曰:“吾明日和你归郿坞去,同受快乐,慎勿忧疑。”蝉方收泪拜谢。

  此两段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八回-第九回。貂蝉接了司徒王允委托她的离间董卓吕布二人的任务,开启了她自己的“炫技秀场”。司徒王允自然教不了貂蝉怎么蛊惑董卓和吕布,然而貂蝉聪慧过人,很懂得把弄董卓和吕布的心。貂蝉侍奉董卓时,常常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悲凄痛苦的模样让吕布看到,觉得貂蝉此举并非是真心实意,而是被强迫的。被貂蝉迷得七荤八素的吕布也深信貂蝉心有苦衷,终于找到机会与貂蝉私会。貂蝉声泪俱下、感人肺腑的话让吕布怜惜不已,加之貂蝉欲跳荷花池、对吕布表白心意,更坚定地让吕布痛恨董卓的行径。吕布临走之际,貂蝉还使用了激将法,说吕布在她心中是当之无愧的勇士,然后却还受制于董卓。在吕布愧疚又愤怒的心上又添了一把火。不料这些场面被董卓看到了,董卓大发雷霆,唤貂蝉询问为什么会与吕布私通。然而貂蝉不仅聪敏,应变能力也很高超,当下就换了一副面孔,梨花带雨地和董卓哭诉吕布玷污自己的事情。在吕布面前的“愿死于君前,以明妾志!”言讫,手攀曲栏,望荷花池便跳。”变成了在董卓前的“妾见其心不良,恐为所逼,欲投荷池自尽,却被这厮抱住。”可谓用尽心机。在董卓询问貂蝉能否将其赐予吕布时,貂蝉寻死的行径仿佛在诉说着自己对董卓的忠心与绵绵情意,哄得董卓不再敢质疑她。貂蝉这一番在两个人面前不同的表演,手段高明,也彻底加重了二人的矛盾,导致吕布和董卓的撕破脸皮。为后文吕布助司徒除掉董卓点燃了导火线,达成了最终的目的。

高二9班刘颉组《三国演义》主题阅读

我眼中的周郎

  小说《三国演义》里罗贯中为了凸显诸葛亮的智慧,对历史上的周瑜形象做了较大的改动,并虚构了许多情节,把周瑜歪曲成一个小肚鸡肠,嫉妒贤能之人的略带反面形象的人物。但正史中的周瑜却是“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其一,外貌出众。罗贯中虽歪曲周瑜的形象,但仍然在《三国演义》中盛赞其容貌“姿质风流,仪容秀丽”。《三国志》中记载,周瑜年少时精通音律,即使在喝了三盅酒以后,弹奏者只要有些微的差错,他都能觉察到,并立即会扭头去看那个出错者。在当时的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的说法,江左的豆蔻少女为了博得他一眼,故意将曲谱弹错。由此可见,周郎之容颜。

  其二,德才兼备。他弱冠征伐为东吴开国立下汗马功劳,赤壁之战力挽狂澜立下头功;后又亲冒矢石为东吴开拓荆州。孙策称他“英隽异才”,,孙权赞他“胆略兼人”,刘备说他“文武韬略,万人之英”。他的才干,从当时的各方英雄对他的评语中便能看出来了。除却才干,他的美德在当时也是为人称道的。三国时,周瑜性格开朗,气度宽宏,待人接物谦虚和气,与朝中的官员相处很好。唯独程普对他不满,经常倚老卖老,给周瑜脸色看。周瑜不愿与他闹矛盾,处处克制与谦让。后来程普敬重佩服他,对别人说:“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陈寿评价周瑜“性度恢郭”,刘备也说“器量广大”。

  其三,忠心耿耿。孙策去世后,东吴人心惶惶,此时的周瑜本可以自立为王,但他却依照好友的遗言,拥立孙权为首领。当时的孙权只是将军,宾客礼节都很简单,唯独周瑜用君臣的礼节表达了对孙权的支持。周瑜对孙家的忠心,可见一斑。

  周瑜风度翩翩,品格优秀,无可挑剔,文武宏才,令人赞叹,正如他的名字般如瑾似瑜,是一块温润无瑕的美玉。

以文育人

凤凰非梧桐不止,而我非你不可。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dzz/1083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