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常识你不知道的故事三国演义三

01

《三国演义》的成书背景

第一个方面,也是第一个问题,就是《三国演义》的成书背景,这本书从哪里来。王国维先生有一句名言,叫做“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这句话是从文体上讲的。

我们很熟悉的《诗经》、《楚辞》、先秦诸子散文、汉赋、汉乐府、魏晋文人五言诗、唐诗、宋词和元曲,都是历代文学成就最高的代表。

整体来说,中国文学史,它的文体流变就是一个从贵族到平民、从少数人到多数人、从堂皇典雅到通俗亲民的一个过程。

发展到明清时代,政治高压政策对文人士大夫的思想钳制越来越严重。我们知道,明清时代它有一些特殊的历史背景,一个是朱元璋建国,他本身农民起义,加上朱元璋残忍好杀。

另外,明朝它也发生了朱棣的政变“靖难之役”,所以他对文人的发言很敏感、很警惕。到了清朝初年的时候,因为是异族入关,大兴文字狱。所以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我们知道文以载道,诗以言志,那么以载道和言志为目的的散文和诗歌创作就受到了压抑。

而小说这种文体,它比较不受传统士大夫阶层的重视,作者他自己自由发挥的空间非常大。

那么另一方面,因为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历史陷入到一个长期的相对统一的大环境,国家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老百姓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很快。

物质生活提高了,人们的文化审美的需要也就越来越强烈,所以大家读小说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

这就是明清小说它产生的一个整体的大背景,也就是说在这样的社会历史环境下,明清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小说。

我们熟悉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东周列国志》,这些都是明朝的小说。其中《三国演义》是第一部,它成熟的时间是最早的。

同样比较熟悉的《聊斋》、《儒林外史》、《红楼梦》,包括公案小说和晚清的谴责小说,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官场现形记》,那么都是属于清朝的小说代表作品。所以一大批杰出的小说作品,它在明清就涌现出来。

我们可以说,在明清这个时代,什么是它的时代文学呢?那就是小说。所以《三国演义》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诞生的一个划时代的开山之作。

《三国演义》这本书,它跟《红楼梦》和《水浒传》和《西游记》是有很大区别的,另外三本书是虚构的成分太多了,尤其《西游记》。

而《三国演义》它不是凭空去虚构的,也不是像《水浒传》这样,基于一丁点的历史材料,宋江三十六人,纵横山东,起义造反,一点点小材料去敷衍出来。

《三国演义》,它的历史来历是非常清晰的,这本书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这个历史时间是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也就是公元年,黄巾起义开始写起,一直写到了晋武帝太康元年,也就是公元年结束。前后时间跨度96年,一般说一个世纪,将近年。

那这年的历史,它不是虚构的,它的主要的正史依据,它叙事的时间线,包括它的人物和事迹,是以晋朝历史学家陈寿《三国志》为蓝本的,当然作者也参考了大量的补充材料,尤其是南朝宋代,是南朝宋,不是我们熟悉的南宋、北宋,当时的一个历史学家裴松之所作的《三国志注》。

那么除了这些正史材料来源之外,《三国演义》也吸取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民间艺人的创作,例如大家熟悉的南朝宋刘义庆所作的《世说新语》,《三国演义》里边对它有所取材。

有同学会问:《世说新语》是一本什么书啊?在这个文学界,很多学者把它当成是一个微型小说看,其实它有很多的史料价值。

同时《三国演义》还吸取了宋元时代民间艺人在舞台上表演的话本,三分事略和说三分的故事,还有很多元朝杂剧的一些剧目,比如《单刀会》、《华容道》这些内容。

那么通过这个呢,我们就可以发现,《三国演义》它是一本有大量的基础和前人创作成果的这样的一个集大成之作,有丰富的史料依据。

所以明代的一个学者叫高儒,他说《三国演义》的创作叫做:

“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叙百年,该括万事。”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三国演义》这本书,它的创作主要是依据正史,又采取了一些稗官野史的材料,通达文辞,礼尚风俗,既不是很俗,也不是很虚,大家容易看懂。

它的语言风格,既不是正史那些诘屈謷牙的古文,也不是民间话本那种诙谐滑稽的那种庸俗的语言。它陈述了百年的历史,其中涵盖了一百年以来万事万物,就是涵盖了很多的内容。

所以我们读《三国演义》的时候,要记住两个评价。第一个评价叫做“七实三虚”,因为《三国演义》这本书它的来源以实为主,所以是七分实。

三分虚呢,就是一方面它来源于一些话本、小说,它本身是虚的,另一方面,罗贯中虚上加虚啊,他又做了一些新的创作。

那么第二句评价叫“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这话很有意思。什么叫文不甚深呢?就不是很深。那不是很深,到底深不深呢?

对中学生来讲,还是比较深的,因为它这里面用了很多文言作品的材料,像《三国志》、《三国志注》、《世说新语》,他把大量的原文就用在这里边。那同学们读这个文言文,那你肯定感觉到有点深。

但是他又加了一些口语化的改写,大量的叙事的过程中,避免了那些艰深古奥的词汇,所以我说它不甚深。

“言不甚俗”就是,虽然它有话本的很多的依据,但是它脱离了那种完全口语化的语言风格。所以我们说,这个《三国演义》应该说是非常典型的一种改造。

那么综上所述呢,对第一个问题,我们就可以得出来两个结论。第一个结论,《三国演义》是在明清时代这样的一个社会历史发展大环境下出现的。第二个,《三国演义》是汲取了众家之长,在丰富的史料和杂说、小说的基础上出现的。

这就是《三国演义》这本书它诞生的大环境和它的小环境。

02

性情、计谋和情怀的三足之势

性情

 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张二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二人乃不复言。

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许褚曰:“不知。只教我来相请。”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諕得玄德面如土色。操执玄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后人有诗赞曰:“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三国演义》二十一回)

这段描写,总共个字,如此短小的篇幅,却把两个人物活然于纸上。一个如升龙,跃于云上,虎视天下,所谓视天下无一物,曹操的措辞是何等张扬,“我必擒之,非英雄,何足为英雄?”等。而刘备似隐龙,因为时机没到,羽翼未丰,还要借助他人的力量,在谈吐中步步后退,在危急时刻又能急中生智,巧度难关,不愧是曹操所指的英雄。刘备能做大事,大智若愚,谨慎缜密,耐力很强,曹操,豪爽进取,竞争力强,敢作敢为,有大将之风,这些特点,全在短短篇幅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时间的流逝,能把很多东西一洗而空,豪华高贵的铜雀台如今早就荒芜,当年的赤壁古战场也没了金戈铁马的模样,但有一种东西却流传了下来,英雄主义的光彩和英雄们的故事,始终心耳相传。

智谋

却说孔明自令马谡等守街亭去后,犹豫不定。忽报王平使人送图本至。孔明唤入,左右呈上图本。孔明就文几上拆开视之,拍案大惊曰:“马谡无知,坑陷吾军矣!”左右问曰:“丞相何故失惊?”孔明曰:“吾观此图本,失却要路,占山为寨。倘魏兵大至,四面围合,断汲水道路,不须二日,军自乱矣。若街亭有失,吾等安归?”长史杨仪进曰:“某虽不才,愿替马幼常回。”孔明将安营之法,一一分付与杨仪。正待要行,忽报马到来,说:“街亭、列柳城,尽皆失了!”孔明跌足长叹曰:“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急唤关兴、张苞分付曰:“汝二人各引三千精兵,投武功山小路而行。如遇魏兵,不可大击,只鼓噪呐喊,为疑兵惊之。彼当自走,亦不可追。待军退尽,便投阳平关去。”又令张冀先引军去修理剑阁,以备归路。又密传号令,教大军暗暗收拾行装,以备起程。又令马岱、姜维断后,先伏于山谷中,待诸军退尽,方始收兵。又差心腹人,分路报与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吏军民,皆入汉中。又遣心腹人到冀县搬取姜维老母,送入汉中。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遂下令,教西城百姓,随军入汉中;司马懿必将复来。于是孔明离西城望汉中而走。天水、安定、南安三郡官吏军民,陆续而来。(《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空城计这一智谋,用的是心理战。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实者实之,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疑中生疑”。敌人怕城内有埋伏,怕陷进埋伏圈内。但这是悬而又悬的“险策”。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解围,就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并深知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形象,才敢出此险策。

总结:能上这“空城计”当的一共有四种人。

第一种是琢磨型的人,就是老爱想别人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的人;第二种人是有既得利益爱犹豫的人;第三种类型的人是是恐惧型的人,就是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第四种人就是没有自己稳定的主张,这种人被称为“不一致的人”。

情怀

正论间,忽报费祎到。孔明请入问之,祎曰:“魏主曹睿闻东吴三路进兵,乃自引大军至合淝,令满宠、田豫、刘劭分兵三路迎敌。满宠设计尽烧东吴粮草战具,吴兵多病。陆逊上表于吴王,约会前后夹攻,不意赍表人中途被魏兵所获,因此机关泄漏,吴兵无功而退。”孔明听知此信,长叹一声,不觉昏倒于地;众将急救,半晌方苏。孔明叹曰:“吾心昏乱,旧病复发,恐不能生矣!”

  是夜,孔明扶病出帐,仰观天文,十分惊慌;入帐谓姜维曰:“吾命在旦夕矣!”维曰:“丞相何出此言?”孔明曰:“吾见三台星中,客星倍明,主星幽隐,相辅列曜,其光昏暗:天象如此,吾命可知!”维曰:“天象虽则如此,丞相何不用祈禳之法挽回之?”孔明曰:“吾素谙祈禳之法,但未知天意若何。汝可引甲士四十九人,各执皂旗,穿皂衣,环绕帐外;我自于帐中祈禳北斗。若七日内主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如灯灭,吾必死矣。闲杂人等,休教放入。凡一应需用之物,只令二小童搬运。”姜维领命,自去准备。

  时值八月中秋,是夜银河耿耿,玉露零零,旌旗不动,刁斗无声。姜维在帐外引四十九人守护。孔明自于帐中设香花祭物,地上分布七盏大灯,外布四十九盏小灯,内安本命灯一盏。孔明拜祝曰:“亮生于乱世,甘老林泉;承昭烈皇帝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不敢不竭犬马之劳,誓讨国贼。不意将星欲坠,阳寿将终。谨书尺素,上告穹苍:伏望天慈,俯垂鉴听,曲延臣算,使得上报君恩,下救民命,克复旧物,永延汉祀。非敢妄祈,实由情切。”拜祝毕,就帐中俯伏待旦。次日,扶病理事,吐血不止。日则计议军机,夜则步罡踏斗。

  却说司马懿在营中坚守,忽一夜仰观天文,大喜,谓夏侯霸曰:“吾见将星失位,孔明必然有病,不久便死。你可引一千军去五丈原哨探。若蜀人攘乱,不出接战,孔明必然患病矣。吾当乘势击之。”霸引兵而去。孔明在帐中祈禳已及六夜,见主灯明亮,心中甚喜。姜维入帐,正见孔明披发仗剑,踏罡步斗,压镇将星。忽听得寨外呐喊,方欲令人出问,魏延飞步入告曰:“魏兵至矣!”延脚步急,竟将主灯扑灭。孔明弃剑而叹曰!“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魏延惶恐,伏地请罪;姜维忿怒,拔剑欲杀魏延。

……

孔明流涕曰:“吾不幸中道丧亡,虚废国家大事,得罪于天下。我死后,公等宜竭忠辅主。国家旧制,不可改易;吾所用之人,亦不可轻废。吾兵法皆授与姜维,他自能继吾之志,为国家出力。吾命已在旦夕,当即有遗表上奏天子也。”李福领了言语,匆匆辞去。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叹息良久。

……

孔明令取文房四宝,于卧榻上手书遗表,以达后主。表略曰:“伏闻生死有常,难逃定数;死之将至,愿尽愚忠:臣亮赋性愚拙,遭时艰难,分符拥节,专掌钧衡,兴师北伐,未获成功;何期病入膏肓,命垂旦夕,不及终事陛下,饮恨无穷!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皇,布仁恩于宇下;提拔幽隐,以进贤良;屏斥奸邪,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孔明写毕,又嘱杨仪曰:“吾死之后,不可发丧。可作一大龛,将吾尸坐于龛中;以米七粒,放吾口内;脚下用明灯一盏;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则将星不坠。吾阴魂更自起镇之。司马懿见将星不坠,必然惊疑。吾军可令后寨先行,然后一营一营缓缓而退。若司马懿来追,汝可布成阵势,回旗返鼓。等他来到,却将我先时所雕木像,安于车上,推出军前,令大小将士,分列左右。懿见之必惊走矣。”杨仪一一领诺。(《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四回)

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在《三国演义》中是完美无缺的,他有匡世济民的价值取向,睿智卓越的处事能力,知难而进的人格力量,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秋风五丈原是《三国演义》中最悲壮的章节之一,作为诸葛亮的最后一战,五丈原,秋风萧瑟,诸葛亮穷尽一生智慧,最终也抵不过“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命运。即使只是小说的虚构,这个人物也因最后这一笔而更加完美了。

当然,天下没有完美的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相对而言比较扁平,脸谱化,不够立体,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部动人心魄的小说。

03

价值传承

在《三国演义》里,刘备、诸葛亮显现了整个世界宏伟壮阔的史诗性英雄人物。

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理想模式而起身于平民的刘备,初时毫无凭藉,自从陆续得到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庞统、法正等这样一些第一流的大智大勇之士的辅弼,终于建立了蜀汉帝国,与雄踞中原的曹魏和江东的孙吴相抗衡。刘备一生爱民惜物,抱定救国扶危、报国安民的方针,以“仁义”治天下。他将恢复汉室的功业追求与个人的德行修养统一于一身,成为圣明君主的典范。在他身上,体观了人民对于封建仁君的热切向往。

如果说刘备以“仁”为其显著特征,那么诸葛亮则是以“智”为其主要特点的。毛宗岗称他为“智绝”,是非常恰当贴切的。没有诸葛亮的超卓智慧,就不会有刘备的成功,甚至刘备永远只能在失败的痛苦中挣扎,在无边的暗夜中跌跌撞撞而看不到光明灿烂的前途。诸葛亮早在他隐居隆中的时候,就已经料定天下三分的可能和必然性,并为刘备指明了方向。出山后,帮助刘备迅速扭转局面,摆脱困境,连连取得重大胜利,直至建立蜀汉政权。他是一位真正的超人,举凡兵法奇谋、行军用兵、外交应付、治国理民,乃至天文地理、阴阳八卦,无不精通谙熟。智慧如此,实在只能存在于艺术审美的彼岸世界里,是超越于现实世界之上的。

与“智绝”同样具有超现实性特征的典型,还有被称为“奸绝”的曹操和“义绝”的关羽。对于“三绝”,作者是唯恐其不“绝”的。就是说,诸葛亮必须具有最高的神灵般的“智慧”,曹操必须“奸诈”到极点,关羽则必须“义”得令人感伤,只有这样,才能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至于有几分生活真实,几分历史依据,那是次要的了。对于诸葛的“智”、曹操的“奸”、关羽的“义”,我们不能也不必要去作现实的或历史的论证,实际上它们是为适应人民大众的审美趣味而创造出来的,无论其美丑善恶,都达到了理想的高度。卡西尔说:“为了要达到最高的美,就不仅要复写自然,而且恰恰还必然偏离自然。”“三绝”形象偏离了自然,超越了现实,达到了最高的境界,获得了审美的效果。智绝、奸绝、义绝,是诸葛亮、曹操、关羽形象经过长期发展完善而形成的理想状态的艺术造型。较之诸葛亮和关羽这类正面角色,曹操形象则具有另一种特殊意味。奸绝曹操,是一个被不断“丑化”的艺术典型。当然,说他被“丑化”,是以生活经验而论之,这样看,曹操奸诈至极,丑不可言,令人生厌。但艺术审美世界到底有别于现实生活世界,当人们欣赏艺术进入艺术审美状态时,往往忘却自我和自己所处的现实社会(尽管只是智暂的相对忘却)。生活丑一旦进入艺术时空,则具有了审美的性质。这就是艺术大师罗丹所说的:“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得非常的美。……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或作家,取得了这个‘丑’或那个‘丑’,能当时使它变形,……只要用魔杖触一下,‘丑’就化成美了——这就是点金术,这就是仙法!”艺术魔杖的碰触,可以使生活的丑升华为艺术美。

所以,《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是一种审美的创造,包括反面丑角形象在内。这种审美创造的最高旨归就是充分展开人类美或丑的本质,帮助人们认识假丑恶并建立以真善美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三国演义》通过这种审美创造,充分地展示了人物的超人力量和超自然的特征。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dzz/1083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