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曹丕名声比不上曹植,可是这篇文章,却
曹丕在影视剧中的形象,远不如他老爹曹操和老弟曹植。论武功,远在曹操之下,论文采,虽然有三曹的名儿,到底不像曹植有《洛神赋》《白马篇》那样有名的的作品,论名声,又有逼迫汉献帝让位的一段,所以在大多数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曹丕都是曹操或者曹植的配角。
然而,曹丕到底不是一个庸庸碌碌之辈,自然有他过人之处。其他不论,在文学上,曹丕最出名的当属中国最早的文学评论《典论-论文》。
这篇文章固然是因为‘最早’而出名,但是文章绝不是水货,反而干货满满,诚意十足,是一篇值得阅读的好文章。
文章开头就出现了一句名言,‘文人相轻’,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成语最初的出处,不去管它,至少知道在三国时期就出现了这句话。
随后曹丕以汉朝文人班固和傅毅举例,说明文人相轻。而曹丕的意见是,人们习惯拿自己的长处跟别人的短处比较,因此能看到别人的短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虽然说的是文学领域,但是现在看来也适合于其他领域。
第二段和第三段中,曹丕列举了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等人的文学造诣和各自长处以及缺点,以此说明人各有所长。
随后的第四段,曹丕将文章分为四类:奏章和公文、书信和议论、传记、诗赋,同时说明了各自应当侧重的部分,如奏章类应当文雅,议论类应当讲道理,传记类应当写实,诗赋应当讲究文采。
第五段曹丕说的有点玄乎,说文章‘以气为主’,不能勉强,就像音乐一样,还说这种感觉全靠自己领悟,不能靠别人传授。
最后一段,曹丕总结了写文章的意义,‘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把写文章拔高到‘不朽’的境界,
还说这是因为‘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岁月和荣华富贵都是有尽头的,而文章是不朽的;
又举例说古人用不着史官记录自己,也用不着滔天的权势托举就可以名留青史,就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思想写成了文章,比如周文王作《易经》和周公旦作《周礼》;
然而现在的人呢,“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忘记了文章这个不朽的事业,造成了‘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的局面,不知不觉的混日子,‘忽然与万物迁化’,突然就发现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这是有志之士的悲哀啊。
最后,曹丕还抒发了一下感情,说孔融等人已经不在人世了,只有徐干做了《中论》,成就了自己的一家之言,真可惜其他人了。
现在的很多人,都问‘信息时代了,想看什么书、什么影视剧没有,想记录什么拿起手机就可以拍摄,不仅可以拍摄照片,还可以直接拍摄影片,还用得着写文章吗?’,网络上有很多答案,有的说的也很有道理,有的人感觉要写,但是就是说不出原因,还有的人认为不用写了,林林总总,各种意见都有。
然而,要是读到曹丕的这篇论文,恐怕很大一部分人都会同意,无论哪个时代,都需要写文章,因为写文章这事情,‘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居然是一条通往不朽的道路,而且是一条人人机会均等的道路。从这一点来说,作者曹丕就实现了不朽,可谓知行合一的典范。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dzz/14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