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天气,注意预防中暑
在高温(一般指室温超过35℃)环境中或炎夏烈日曝晒下从事一定时间的劳动,且无足够的防暑降温的措施,常易发生中暑。有时气温虽未达高温,但由于湿度较高和通风不良,亦可发生中暑。常见易患因素有: 1.环境因素 为必备因素,包括高温、高湿度、通风不良,导致人体获热增多而散热障碍。 2.热适应障碍 慢性疾病、肥胖、营养不良、年老体弱、孕产妇、衣着过多、过度疲劳、缺少体育锻炼、睡眠不足、饮酒、脱水等均可干扰机体热适应。 3.机体产热增多 从事重体力劳动。代谢亢进如感染、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4.机体散热障碍 主要见于汗腺功能障碍,如先天性汗腺缺乏、汗腺损伤、皮肤广泛受损(大面积烧伤、硬皮病等)、过敏性疾病以及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等;在湿度较高和通风不良的环境,亦容易发生散热障碍;心血管疾病患者凼心血管调节反应迟钝可影响散热机制。
症状
中暑的症状有高温接触史或在烈日下曝晒头部的病史。 1.中暑先兆是指在高热环境活动中,大量出汗,出现全身疲乏、四肢无力、轻度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口渴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不超过37.5℃。 2.轻症中暑出现上述症状后未能脱离高热环境,体温升高至38.5℃以上。面色潮红、胸闷、皮肤灼热等,或有呼吸、循环衰竭的早期症状,如面色苍白、大量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 3.重症中暑包括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三型,也可出现混合型。 (1)热射病:典型表现为高热(40℃以上)、无汗和意识障碍。为内科临床急症。常在高温环境中工作数小时或连续数天高温后发生中暑。发病前有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临床表现,并有出汗过多而有水盐代谢紊乱和酸中毒。体格检查发现皮肤干燥、灼热、无汗,呈潮红或苍白;周围循环衰竭时呈发绀、脉搏侠,脉压增宽,血压偏低,可有心律失常;呼吸快而浅后期呈陈一施氏呼吸;四肢和全身肌肉可有抽搐;瞳孔早期缩小,后期扩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严重患者出现休克、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日射病患者发生干烈日曝晒且无防护措施情况下,头部直接受到目光曝晒或强烈的热辐射,患者出现头痛、耳鸣、眼花,随后转为呕吐、谵妄、昏迷。 (2)热痉挛:常发生在高温环境中强体力劳动或劳动结束后数小时发病。起病突然,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收缩痛。好发于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腹肌、腓肠肌,常呈对称性。有时因腹部肌肉、胃肠道平滑肌发生阵发性痉挛和疼痛而类似急腹症。患者意识清楚,体温一般正常。痛性痉挛也可能由于Nacl以外的其他电解质紊乱造成。如低钙血症、低镁血症等。 (3)热衰竭:起病迅速,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患者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常发生于患者对热不适应,体内无过量热蓄积,多见干老年和高血压患者。热昏厥是热衰竭中较轻的表现,主要是长时间高温环境下站立,血液流向下肢扩张的血管所致,体温升高可不明显。
检查
中暑的检查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及无机元素检测。 3、心血管检查。 4、CT检查。 5、血液气体及酸碱平衡指标的检测。
诊断
中暑的诊断典型的中暑诊断并不困难,在高温环境中劳动和生活时出现热衰竭和热射病症状时即可作出初步诊断。应排除其他疾病后方可诊断。热射病诊断要点: (1)高温环境下发病,或气温虽然不太高,但患者长时间在高湿和通风不良的环境下工作。 (2)肛温显著升高。 (3)皮肤灼热、干燥、无汗。 (4)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治疗
中暑的治疗(一)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 立即脱离高温环境,在阴凉处安静休息并补充含盐冷饮或茶水、果汁饮料等。疑有循环衰竭倾向时,可酌给葡萄糖生理盐水静滴。 (二)重症中暑 1.迅速降温: (1)物理降温:在头部、腋下和腹股沟大血管处放置冰袋,同时用冷水或酒精擦冼和配合风扇吹风,也可用冰水浸浴。若降温不满意,可用4℃的5%葡萄糖盐水静脉滴注或股动脉加压输注。此法降温迅速,并有升压作用。其他降温方法有冰水灌肠,洗胃,灌洗膀胱、胸腔、腹腔等。近年应用快速降温喷雾蒸发装置。喷雾口的气雾15℃与45℃的湿热空气混合,喷洒在患者体表,使皮肤温度维持在32℃~33℃,降温迅速安全。降温过程中注意体温、血压、心率,当肛温下降到38℃左右时,须暂停降温,待体温回升后继续进行。 (2)药物降温:与物理降温同时应用,效果较好。常用氯丙嗪25~50mg加于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mL静滴,紧急时可用氯丙嗪25mg及异丙嗪25mg稀释于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l00~mL中,在10~20分钟内静脉滴注完毕。如2小时后体温仍无下降趋势,可再重复1次。滴注过程中需密切观察脉搏、呼吸、血压。无论何种降温措施,必须深插肛表,以监护体内温度。待肛温降到38℃,即应暂停任何药物降温。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必须积极纠正失水、低血容量及电解质紊乱。一般先适量补充5%葡萄糖盐水或乳酸林格氏液,避免快速补液发生肺水肿。应置导尿管检测尿量,连同血细胞压积、中心静脉压测定及血电解质化验以监护水与电解质平衡。 3.氧疗:一般可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缺氧明显者,可选用0.3%过氧化氢液。必要时用人工呼吸器和高压氧治疗。 4.肾上腺皮质激素:短期应用有利于减轻脑水肿,改善周围血流动力学,促进心、肝功能恢复。 5.对症治疗:抽搐时肌注安定l0mg,或苯巴比妥钠0.1~0.2g,或用10%水合氯醛20mL保留灌肠。及时治疗脑水肿、肺水肿、呼吸衰竭及心肾功能不全。有感染征象者酌用抗生素。 6.中药治疗:可口服解暑片藿香正气水。 (三)热痉挛 轻症患者口服等渗盐水或口服补液盐即可缓解,重症患者需补充等渗氯化锄溶液,若血钠降低,可予以少量3%氯化钠输入。肌肉痛性痉挛不需按摩,否则会加重疼痛,应尽快补充氯化钠,此外适当补克钙、镁等电解质。 (四)热衰竭 迅速将患者搬离高温环境,卧床休息。若病情较轻饮用等渗盐水或口服补液盐,连续数日至尿钠浓度达3g/L以上。有周围循环衰竭者应静脉补给生理盐水、葡萄精溶液和KCl,维持患者血压。一般患者经治疗后30min到数小时内即可恢复。但患者往往需要2~3d的时间才能重新参加高温下重体力劳动。 (五)热射病 热射病来势凶险。预后严重,死亡率达25%,且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必须紧急抢救。急救效果取决于降温治疗开始的早晚和速度,同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平衡,防治休克、脑水肿等并发症。 (1)降温治疗:应尽快使深部体温降低到安全范围内。 1)物理降温: ①冰水敷擦:全身皮肤予以冰水或冷水加少量乙醇擦浴,同时在颈项、头枕部、腋下以及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心前区和胸部勿放置冰袋)。在冰水敷擦和冰袋降温的同时,可采用电扇吹风或空调降室温,加速散热,并防止体温回升。 ②降温效果不明显时可用凉水或用冰盐水灌洗胃和结肠,协助降温。 ③快速输入预冷的液体:多数热射病患者输液量较大,紧急情况下可将生理盐水或糖盐水ml置于冰箱中降温至4℃左右,然后经股动脉向心快速输注,于20~30min内注完,或经外周静脉快速滴注,可迅速有效地降低患者的体温。 ④冰水浸浴:在辐射、蒸发、传导三种物理降温方式中,传导简便易行,且效果佳。但因可发生低血压和寒战等合并症,一般经其他方法疗效不佳时才考虑使用。 患者取斜坡卧位,浸浴在10~15℃冷水(或4~10℃冰水)中,水面与乳头连线齐平,并按摩患者颈部、躯干及四肢皮肤,使皮肤血管扩张和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散热。在降温的过程中应专人监测患者的脉搏、呼吸、血压以及冰水的温度。每隔10~15min将患者拚出水面监测肛温,肛温降至38.5℃时,应即停止降温,将患者转移到室温环境中继续密切观察。若体温回升,可再浸入冰水中。 老年、体弱和心血管疾病患者常不能耐受4℃浸浴,昏迷不深的患者,还可能发生肌肉抖动,反而增加产热和加重心脏负担,应采取其他物理降温方法。 2)药物降温:临床常用的降温药物为氯丙嗪。氯丙嗪的降温疗效确切,若无禁忌证,在紧急情况下应常规大胆应用。 ①作用机制:抑制下丘脑视前区体温调节中枢,解除机体保温作用,使机体成为“变温性”;扩张血管,加速散热;松弛肌肉,防止或减少震颤,减少身体产热;降低机体代谢率以及细胞的耗氧率,减轻缺氧性损害。此外。尚有防止烦躁、惊厥和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②使用方法: 冬眠工号(氯丙嗪25mg、盐酸异丙嗪25mg、哌替啶50mg。加入25%葡萄糖20ml),15min内静脉注射,适用于高热、昏迷及抽搐患者。 冬眠Ⅱ号(氯丙嗪25mg、盐酸异丙嗪25mg,加入25%葡萄糖20ml),15min内注静脉注射,适用于高热、昏迷无抽搐患者。 冬眠Ⅲ号(氯丙嗪25mg,加入25%葡萄糖20ml),15min内静脉注射,适用于高热但无昏迷及抽搐患者。 推注完毕后,于以氯丙嗪25~50mg加人ml液体中静脉滴注维持。 冬眠治疗一般10min后开始降温,冬眠时最好配合物理降温。用药过程中应注意监测深部体温,肛温降至38.5℃时应停止强力降温措施,否则体温会下滑至正常以下。冬眠时密切观察血压,血压下降时应减慢滴速或停药,低血压时应用重酒石酸间羟胺(阿拉明)、盐酸去氧肾上腺素(新福林)或其他α受体兴奋剂。 热射病的药物降温。无论足甾体类或非甾体类解热药疗效均差,但在冬眠时,可辅助使用氨基比林、阿司匹林、尼美舒利等解热药物。 ③丹曲林(dantrolene):在其他治疗无效时,可配合使用丹曲林,1~2mg/kg,静脉注射,需要时5~10min重复1次,4h内最大剂量为10mg/kg。 (2)对症、支持治疗:昏迷患者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并给予吸氧。疑有脑水肿者应给甘露醇脱水。抽揩发生时可使用地西泮。或冬眠治疗。心力衰竭可使用快速效应的洋地黄制剂;有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可进行血液透析,并应限制水、盐的摄入;发生DIC者,可早期使用肝素。休克以扩容为主,慎用血管收缩性药物,以免加重组织缺血缺氧,并影响散热。同时需纠正酸中毒。 可使用葡萄糖胰岛素来补充能量的消耗,并可纠正疾病初期的高血钾症。严重热射病有骨骼肌坏死而旱Ca2+扣押现象,可在患病第2天出现明显低血钙,此时应补充钙离子,用钙剂不能制止抽搐时,应想至Mg2+的缺乏。 肾上腺皮质激素在热射病患者的应用尚有不同看法,实践证明,在热射病患者应用利大于弊。皮质激素可以平缓降温,防止溶血、减少炎症反应、防治脑水肿、补充机体在危急状态下对皮质激素的需求等,但剂量不宜过大,用药时间不宜过长,以避免发生继发感染。 (六)其他处理 应采取各种措施,增强主要器官的功能,及时正确处理各种并发症,减少死亡。 1.严重病人,如有呼吸衰竭,可用尼可剁米、洛贝林;抽搐可用副醛或地西泮。 2.若有急性肾功能不全者,应严格限制水分和钠盐的摄入,及时用甘露醇或呋塞米。由于组织广泛坏死,分解代谢增强,可出现严重氮质血症,故必要时可考虑用血液透析。 3.严重病人,往往血中纤维蛋白原减少,可能发生出血性疾病。如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应积极处理。 4.甲泼尼龙,最初给30mg/kg静脉注射,以后用mg,每4小时1次,直至病人有反应或脱离危险。给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不仅能保护机体对应激反应的能力,且能迅速扩张血管,有助于维持毛细血管、细胞膜(包括血细胞)的完整性,并能防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激素在热射病上应用亦有不同看法,应注意剂量不宜过大,用药时间不宜过长,以避免发生继发感染。 (七)中医药治疗 对中暑先兆、轻度中暑病人可选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丸或解暑片等。民间常采用刮痧疗法,亦有助症状缓解。 (八)老年人中暑处理 中暑在老年病人较多见,死亡率也高。有介绍用冰水浸浴法,不仅能降温,且能使血压稳定及呼吸功能恢复,可用于急性肺水肿、呼吸抑制状态或血压明显下降的病人。将病人半卧位浸于控制在15~16℃的冰水中,水面约齐病人乳头线,同时按摩四肢及胸腹部,将皮肤擦红为止。还应注意呼吸及脉搏,如肛温降至38~37℃即停止浸浴。
保健
中暑的保健1、忌大量食用生冷瓜果 中暑的人大多属于脾胃虚弱,如果大量吃进生冷瓜果、寒性食物,会损伤脾胃阳气,使脾胃运动无力,寒湿内滞,严重者则会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 2、忌大量饮水 中暑的人应该采取少量、多次饮水的方法,每次以不超过毫升为宜。切忌狂饮不止。因为,大量饮水不但会冲淡胃液,进而影响消化功能,还会引起反射排汗亢进。结果会造成体内的水分和盐分大量流失,严重者可以促使热痉挛的发生。 3、忌吃大量油腻食物 中暑后应该少吃油腻食物,以适应夏季胃肠的消化功能。如果吃了大量的油腻食物会加重胃肠的负担,使大量血液滞留于胃肠道,输送到大脑的血液相对减少,人体就会感到疲惫加重,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4、忌单纯进补 人们中暑后,暑气未消,虽有虚症,却不能单纯进补。如果认为身体虚弱急需进补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进补过早的话,则会使暑热不易消退,或者是本来已经逐渐消退的暑热会再卷土重来,那时就更得不偿失了。
预防
中暑的预防1.改革生产工艺过程:改进操作方法防止工人与热源接触.包括:①隔热措施:如采用隔热材料、水箱或循环水门以及空气夹层墙等;②通风降温措施:如采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或在隔热密闭的基础上安装空调设备等。 2.加强个人防护:对于特殊岗位的高温作业工人,应使用适当的防护用品,工作时穿戴帽子、长农长裤,并避免皮肤直接暴露在太阳底下。大量出汗时应注意补充水分和盐分,供给饮料和补充营养。此外,应加强防暑降温知识宣传,出现中暑先兆时应及时脱离高温现场,并予以密切观察处理。 3.卫生保健措施:包括:①就业体检及热适应训练,逐步建立、健全高温作业工人健康档案,对发现有高温禁忌证者,应给予适当的防治处理和做出能否继续从事高温作业的劳动能力鉴定;②注意补充营养及合理的膳食制度;③供应高温饮料,口渴饮水以少量多次为宜。 4.通风降温: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凡是生产过程不要求严格的温度、湿度和风速控制的高温车间,首先应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如天窗及敞开式厂房等;在敞开的加热炉及其他热源外,可安装排气罩,进行局部自然通风。在生产要求车间内保持一定温度、湿度情况下,可采用机械通风,如风扇或喷雾风扇、岗位送风等。某些高温作业地点,如天车驾驶室、轧钢机操作室、推焦机驾驶室等,则可在隔热密闭的基础上安装空调设备等。 5.合理的劳动休息制度:根据生产特点及具体条件,适当调整夏季高温作业劳动和休息制度,保证高温作业工人夏季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
并发症
中暑的并发症1、脑水肿:意识障碍、昏迷常是老年人中暑就诊时的主要症状之一,重症中暑对脑的病理改变为充血、水肿和出血(融合的、弥散的或为瘀点)。脑水肿在意识清或意识障碍浅的情况下,常见于神经系统疾病,如颅脑外伤,颅内感染(脑炎,脑膜炎等),脑血管疾病,颅内占位性疾病(如肿瘤),癫痫发作;以及全身性疾病如中毒性痢疾、重型肺炎。临床表现为颅内高压征。头痛,常进行性加重,后期头痛剧烈,呕吐多与头痛伴发,可呈喷射状,呕吐后头痛可暂减轻;视乳头水肿,眼底静脉瘀血、搏动消失,视网膜水肿、渗出、出血等变化。另外复视、缓脉、血压增高和意识障碍。生命体征的变化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烦燥、嗜睡、甚至昏迷。昏迷愈深,预后愈差;呼吸困难、呼吸衰竭:循环障碍,休克、心功能衰竭。持续高热,各种降温措施无效,为中枢性高热。表明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损害。 2、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又称“心肌衰竭”,是指心脏当时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及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相称的血液供应。往往由各种疾病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减弱,从而使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减少,不足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3、急性肾功能衰竭:重症中暑的肾脏损害,病理改变为肾脏充血伴有囊下、肾盂、肾间质的出血。临床表现尿量少,尿常规中有蛋白、透明管型和颗粒性管型,脓细胞和红细胞。 4、呼吸衰竭:是由各种原因导致严重呼吸功能障碍引起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低,伴或不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增高而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5、中暑患者休克的发生与脑水肿、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感染及低血容量等多方面因素相关。相反,休克亦加重各脏器功能的损伤及衰竭。
治疗白癜风的有效方法北京治疗白癜风较好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zlyy/3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