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赞略释中摘自慧灯之光
《缘起赞》略释(中)
此教于余未能见,故唯称尊为大师,
外道窃名以饰赞,如于野干呼狮子。
除了佛教以外,在其它的宗教、哲学里面,都没有出现过这种教法,这是佛陀独有的智慧,所以,我们只能尊称释迦牟尼佛为大师。虽然外道有些修行不错的有神通的人也叫做大师,但这些名字就像盗窃来的装饰品一样,并不符合实际情况。用“大师”这个名字来赞叹他们,就像把狐狸称为狮子一样荒谬。
缘起偈当中的“大沙门”,就是“大师”的意思。为什么说释迦牟尼佛“大”呢?这不在于眷属、弟子的多少,也不在于神通的高低,寿命的长短、势力的大小。虽然佛陀在世时,当时的很多国王,都是佛陀非常虔诚的弟子,但释迦牟尼佛永远都不可能借助这些国王的势力来做什么事情。只是因为释迦牟尼佛证悟并弘扬了缘起法门,所以是大沙门。
这不是在诽谤其它宗教。虽然外道的修行人、成就者,都有自己的功德、神通,他们也帮助了非常多的人,也创造了很好的思想体系。这些思想体系,也在几千年当中,影响了非常多的人。但从证悟缘起的角度来讲,因为释迦牟尼佛证悟了,其他人却没有证悟。只有佛陀的教法,才能断除生、老、病、死,才能断除烦恼,所以,“大师”这个称呼,只适合于释迦牟尼佛这种真正证悟的人,而不适合于那些没有证悟缘起奥义的人。
希有大师希有依,希有胜说希有怙,
极善宣说缘起教,于彼大师我敬礼。
只有释迦牟尼佛,才是真正稀有、罕见的大师、依处、殊胜宣说者与怙主。他善妙地宣说了缘起教法,所以宗喀巴大师顶礼这样的大师。
恒作饶益者,为益众生故,
说教藏空性,无比决定因,
谓缘起道理。
“恒作饶益者”,就是指导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永远都是利益众生的人。不仅是释迦牟尼佛,所有佛菩萨唯一的工作,就是利益众生、度化众生。
“为益众生故,说教藏空性,”为了利益所有的众生,而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而这一切的核心,就是空性,也即缘起。缘起与空性实际上是一个意思。
“无比决定因,谓缘起道理。”“决定”,也即抉择。“因”,也即推理方式。如何决定空性?怎么样抉择一切都是空性呢?缘起的道理,就是无与伦比的决定之因。
在我们的感官世界中,一切物质都非常真实,没有一个东西是虚假的。我们认为,眼睛看到的是真实的,耳朵听到的也是真实的。无论眼、耳、鼻、舌、身所感知的所有物质世界,都是非常真实的。但佛却告诉我们,这一切不是真实的,而是虚假的。无论物质还是精神,都是虚假的空性。
佛教的核心理论,已经和我们的感官结论有了非常严重的冲突。那我们到底是跟着感官走,还是跟着释迦牟尼佛的教诲走呢?二者只能选其一。
要得出正确的答案,就需要闻思。虽然有些人反对闻思,认为只要实修就可以了,但这都是片面的做法。对大多数根机的众生来说,没有听闻、思考,而想直接证悟空性,是比登天还难的。
当然,有极个别因缘非常成熟的人,像六祖惠能大师,以及佛教历史上出现过的一些非常了不起的人,他们的确是不经闻思而成就的。但像六祖惠能大师这样的人又有多少呢?所以,我们还是应该脚踏实地地闻思修。
通过闻思,就能否定我们自己原有的错误观念。无论是实有的观念,世界常住不灭的观念,自己和他人的身体是清净的观念,轮回是幸福快乐的观念等等,都要否定。当所有错误的观念都否定了以后,最终的答案,就会在我们内心当中显现。推翻一个错误观念,就离终极答案近了一步。这样一步一步地往终极答案靠拢,最后就可以证悟、成佛。虽然在闻思当中,找不到最终答案,但闻思可以让我们接近这个答案,当我们与答案离得很近的时候,就不再需要闻思。通过修行,就可以证悟。
普通人若不经历这些过程,不闻思,不修出离心,不修菩提心,也不修金刚萨埵修法等等,直接去灌大圆满的顶,听大圆满的法,然后去修大圆满,看看能不能证悟空性。或许这样耽误一两年以后,就根本不知道要做什么了。不但没有证悟,所有的贪、嗔、痴烦恼都依然如故,只落得无比的空虚与失落。这个时候想补救,就只能东山再起,从闻思开始,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等。所以,无论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都需要依照次第闻思修行。
或许有人会问:如果我们的感官所感知的东西不存在,那它们是从哪儿来的呢?
这就叫做缘起。举一个例子:除了色盲以外,我们正常人看到的世界,是色彩斑斓的。但科学家却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没有颜色的,只是因为光的波段长短,而让我们感知到了五颜六色。但光波只是一种波而已,它本身是没有颜色的。不但光波本身没有颜色,眼睛结构当中的视网膜、视神经、晶状体等等当中,也不存在颜色。如果在眼球当中,本来就有颜色,那就会在没有世界、没有物质的时候,我们的眼睛也能看到缤纷的色彩,但这显然是不对的。那颜色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当我们的眼睛与外面的光波等因缘聚合的时候,就产生了红、黄、绿等等颜色。这,也是缘起。
虽然从视觉的角度来讲,颜色是非常真实的东西。但如果进一步去观察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是没有颜色的。
我们的第六意识十分愚蠢,不仅愚蠢而且非常固执,即使有人说:这个世界是没有颜色的。它也立即会反驳:不可能!我的视觉明明告诉我,世界是有颜色的,不可能没有颜色!这都是意识缺乏思考、盲目相信的结果。
同样,当我们的触觉感知到一张坚硬的桌子后,意识根本不会去思考,就将其认定为准确的真理。如果五种感官真的值得信赖,那也没问题。但科学可以证明,成就者们也可以示现出一个结论:桌子实际上不是坚硬的!为什么证悟空性的成就者可以穿越墙壁、岩石等坚硬的东西,或在石头上留下手印、脚印,这都是因为,世上本没有坚硬和非坚硬的概念和物质。梦境中的现象已经与现实生活当中的现象完全平等,坚硬和非坚硬,也是平等的。
在证悟而且修行到一定程度的修行人眼里,梦境与现实,坚硬和非坚硬,都已经平等。这种人的内心,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自由,所以这些物质根本无法阻碍他的活动。但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呢?就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证悟、还没有修行。
中观自续派与应成派共用的五种因,也即五种逻辑推理方式之一,就叫做缘起因。在所有中观的因当中,缘起因是最殊胜的。无论是离一异因,还是金刚屑因,最终都要归结为缘起因。为什么离一异,既不是一又不是异呢?就是因为缘起。因为万法本身就是从缘起产生的一种幻觉,所以不成立。为什么不自生不他生呢?因为是缘起,所以不会自生,也不会他生。
譬如,用人类的正常视觉去看一个鹅卵石或一张桌子,只会看到一个静止的、完全没有任何间隙的东西,但不需要佛的智慧或其他高级的仪器,仅仅用显微镜去看,也根本不存在什么静止的鹅卵石或桌子,都是无数个高速运动的粒子。在显微镜下,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只是因为我们的视觉灵敏度不高,所以看不到运动的真相,而只能看到静止的幻觉。
佛教经常用“旋火轮”来比喻人类视觉的迟钝,如果点上一根香,然后在没有光线的地方高速转动,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光的圆圈。但谁都知道,实际上根本没有光的圆圈,只是点着的一根香而已,这就是视觉不一定正确的最佳明证。
当然,我们普通人不会重视这些,我们经常重视的,是车子、房子、名包、名表、名牌衣服等等,从来不愿花时间去考虑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虽然我们最需要知道的,就是物质的本质。但因为花花世界的外表已经把我们迷惑了,让我们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任由着生命匆匆而过,白白丢失了证悟物质本性的大好机会。遗憾的是,当我们用了一辈子的时间拼命去赚钱,最后赚到的钱实际上谁去用就不好说了,这是我们最愚蠢的地方。
佛陀告诉我们,在没有彻底明白世界真相的时候,可以适当地追求外在的物质,但同时一定要挤出一定的时间去了解世界的本质。这不但关系着解脱,而且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幸福感、安全感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当我们彻底明白缘起道理的时候,就可以远离生老病死,就可以与佛陀的距离拉得更近。那个时候即使表面上还会去追求名牌,但肯定只是示现而已,是为了度化追求时髦的年轻人等某种根机的有缘众生的方便,而不是出于自己的需要。
大家都知道,佛也会示现生病,也会像我们一样吃喝拉撒睡等等,他这就是在用身体力行告诉世人:我们都是与佛陀同类的人,如果能够用功,完全可以达到佛陀的境界。
在缘起当中,包含了两种意思:
第一可以断除断见。虽然物质不存在、不真实,是虚幻的,但在我们的感官层面,它却可以很真实,二者并不矛盾。
打个比方,如果我们的左眼,是用显微镜看鹅卵石;而右眼,却仅仅是用肉眼在看同一块鹅卵石,左眼右眼得到的结论,肯定是不一样的。虽然实际上并不是两个鹅卵石,但却会有两个严重冲突的结论。我们能勉强否定显微镜的结论吗?不能,即使不接受,也无法否定,因为那是比肉眼更精确的仪器——显微镜的结论。
同样,在学佛之前和学佛之后,我们的观点也会截然相反。究竟是接受现实生活的一切,继续把它们当成真实的,还是推翻原有的世界观,接受空性的事实呢?
让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只要稍加分析就可得知,我们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证明世界的存在,因为我们的感官是迟钝的。我们只能感知世俗谛的缘起,却无从了知胜义谛的缘起。
缘起的第二层意思就是:胜义谛的缘起,又可以断除常见。常、断二见都断除以后,就可以走上中间的道路。在佛教里面,这叫做中观。中观最有说服力的逻辑之王、因王,就是缘起因或缘起道理。
譬如,我们肉眼所看到的静止的鹅卵石就是缘起。它的因,是原子核和电子,其中主要是电子;它的缘,就是高速运动。如果电子没有高速运动,我们就根本看不见鹅卵石;如果没有电子,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运动,我们的视觉当中,也不会产生鹅卵石这个东西。在因和缘都成立的情况下,我们的视觉当中,就可以产生鹅卵石,乃至整个世界。
实际上,我们一直都生活在这样一个庞大的虚幻世界当中,这个世界并不是任何鬼神制造的,而是我们自己的幻觉。只要能够解决幻觉的问题,虚幻的世界一定会土崩瓦解。瓦解的那一天,也就是我们成佛的那一天。
见相违不成,此于尊教法,
如何能了知?
虽然佛陀讲的缘起,是真实存在的,但在除了我们看得见的因缘之外,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因缘,就是我们自己内心的作用,其中也包括了前世善恶业力的作用。这就是佛教的世界观,其中没有任何信仰的成分,是谁也无法否定的事实。但那些认为缘起自相矛盾与不成立的人,又怎么能够了解释迦牟尼佛的深奥教法呢?根本不可能!
一般来说,有两种人会反驳缘起性空的说法,其中一种人会说不可能,另外一种人会说这种观点自相矛盾。这两种不同的声音一个来自于教内,一个来自于教外。
“相违”,是来自于教内的声音。也即小乘佛教一切有部和经部,再加上一部分唯识宗行人的观点。他们认为,这种说法是自相矛盾的。虽然他们也承认缘起,但他们对缘起这两个字的解释是不一样的。
举一个例子,前面讲《稻秆经》当中的“如来出现,若不出现,法性常住”这句话,从小乘一切有部到大圆满,各个宗派解释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教派对佛陀教法的理解程度有着高低之分。
大多数一切有部行者的理解是:释迦牟尼佛出现也好,不出现也好,自然规律是恒常存在的,外在的和内在的因果始终常住。
唯识宗认为:法性,即佛性。但他们所谓的佛性,是指阿赖耶识中的一种能量。他们认为这句话说的是:如来出现也好,不出现也好,阿赖耶识是恒常存在的。
自空中观认为这句话说的是:如来出现也好,不出现也罢,世界恒常是空性的。
他空中观认为这句话说的是:如来出现也好,不出现也罢,如来藏永远都是存在的。
密法认为这句话说的是:如来出现也好,不出现也罢,世界的本质永远都是清净的佛的坛城。
所有的结论,都不能说谁错谁对,因为除了佛的境界以外,没有一个绝对的错误和绝对的真实。但相对而言,却是后后的结论胜于前前。与后面的解释相比,前前的解释就显得比较皮毛了。所以,听经闻法,必须要找到一个具德的善知识,仅靠自己理解,就根本无法领会佛的真正密意。藏传佛教非常重视传承的原因,也在于此。一旦传承断层,佛陀的密意就无法完全通达。所以,藏传佛教规定,如果没有传承,我们就只能念和看,而不允许讲解。
同样,唯识宗以下的宗派虽然承认缘起,但他们对缘起的认识是有所保留的。唯识宗认为:物质世界是虚幻的、不存在的,可以说既是缘起,也是幻觉;精神层面的贪、嗔、痴等情绪,也可以说是既虚幻,也缘起,但阿赖耶识却不是虚幻的。如果用缘起这两个字来判断一切事物是虚幻的,就有自相矛盾的问题存在。阿赖耶识就不可能既是缘起又是实有,所以不能说所有的缘起都是虚幻,否则就自相矛盾了。
“不成”,是来自教外的声音。除了佛教以外的外道徒,以及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在没有懂得缘起理论的时候,也会不承认缘起性空。
我们以前都认为:稻种会产生稻芽,稻种产生稻芽不可能是虚幻的。稻种和稻芽是实在、实有、真实的东西。从稻种当中产生稻芽,也是真实的。
只有中观以上的教派,才能真正理解佛的缘起道理,所以我们要学中观。如果不了解缘起性空,就无法推翻我们的无明,也就无法断除轮回,这是多么大的损失啊!
所以,从严格的意义来讲,阿罗汉还没有完全脱离轮回,因为十二缘起的完全停止,是在成佛的时候。虽然阿罗汉不会像我们普通人一样造业,不会不自由地流转轮回、受尽磨难,但仍然没有完全超越轮回,因为他们还没有彻底证悟缘起性空。
尊许若时见,空即缘起义,
性空与成立,作所作无违。
释迦牟尼佛承许:什么时候能够证悟空即是缘起,除了空以外,没有缘起;除了缘起以外,没有空。性空与成立,性空与所作都圆融一味、毫不相违,那我们就证悟了。
“作所作”是指什么呢?比如说,我们写字的时候,字就是所作,写就是作;画图的时候,绘画就是作,画出来的图像就是所作。
平时在我们的概念当中,如果有作与所作,就绝对不是空性。因为字是真实的,所以我可以写;因为写字的动作,是我手和笔的运动,是实实在在的,所以我才能在白纸上写出东西。空性和作所作,绝对是矛盾的。凡是有作和所作,就不是空性;凡是空性的,就不可能有作和所作。
在证悟空性之后,就能理解空性与成立,性空与作所作是不矛盾的。虽然是空性,但也可以有作和所作;在有作和所作的情况下,同时也是空性。就像在电子显微镜下看不到砖头,而只能看到一个个亮点状的原子,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可以用砖头去砌墙,用泥巴去做砖。显微镜下的不存在砖头,与现实生活中存在砖头之间并不矛盾一样。
我个人认为,现代物理的产生,给我们带来一种非常好的解读佛经的渠道。我们今天用现代物理学的结论来给大家讲佛经,大家一下子就能明白。因为正确的科学成果谁也不敢否定,没有任何辩论的余地,谁都不敢冒犯科学。
但对追求金钱、名利的人来说,这些道理不但没有用,而且是很令人扫兴的。中观理论一旦参与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就会给我们带来不安全的因素。因为我们还是希望金钱、名利都存在,不想一切都化为肥皂泡,那我们会很失望的。
当年阿底峡尊者给两个戒律各方面非常不错的小乘修行人讲人无我的时候,他们两个都非常高兴,希望阿底峡尊者进一步讲解。没想到当阿底峡尊者讲到一切都是空性的时候,两个人连忙用手盖住耳朵,请求阿底峡尊者不要再讲。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些理念会给他们带来不安全因素。
同样,希望有今生来世,生生世世都能拥有更多财富与享受的人,也许不愿意听空性,因为这是非常大的威胁。
针对这种根机的众生,释迦牟尼佛就分开讲了人天乘。根本不说什么人无我、法无我。只是讲断恶行善,不能杀、盗、淫、妄,如果杀、盗、淫、妄,一定会堕地狱、会痛苦等等。
为什么密宗分九乘次第呢?就是因为有不同根机的众生。虽然众生的根机成千上万,但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九种。
对寻求解脱的人来说,理解并接受空性,是越早越好。
若见反彼者,空则用不成,
有用则无空,堕苦恼险处。
如果见解与前者相反:认为空性和作所作,是相违而不能圆融的。凡是空性的东西,都没有“用”,也即没有作和所作;凡是有用,也即有作与所作的东西都不空,都是真实的,就会堕入极端的边——断边和常边。
认为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是不灭的、不空的,这就是常见;凡是没有、空性的东西,永远都不可能有作和所作,这叫做断见。一旦堕入常见和断见的两边,就无法证悟缘起。如果不证悟缘起,就会在轮回中经历无数的痛苦和烦恼。
是故于尊教,极赞见缘起。
所以,世尊释迦牟尼佛在教法中,一再浓墨重彩地称赞证悟缘起。
《稻杆经》当中曾讲过一个公案: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在农田里看见一根稻秆,然后就对眷属们说,“众比丘,若见因缘,彼即见法。”诸位比丘啊,如果见到了因缘,那就是见到了法。“若见于法,即能见佛。”如果见到了法,那就是见到了佛。此处的“佛”,不是肉眼所见的释迦牟尼佛,而是指心的本性空性法身佛,这也是真正的佛。
《金刚经》当中讲过:“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果认为释迦牟尼佛是有色、有形、有相、有声的佛,就已经堕入了邪道,永远都不能看见真正的如来。因为真正的佛,就是心的本性、光明、如来藏。
前面已经介绍了缘起的本质,那么,释迦牟尼佛是怎样证悟缘起与宣讲缘起的呢?佛陀所宣讲的缘起本身是怎样的?缘起的标准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才叫做证悟缘起呢?
彼亦非皆无,及以自性有。
“彼”,是指缘起。什么样的东西叫做缘起呢?缘起的空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呢?第一,“非皆无”。不是一无所有的空,不是没有现象的单空,不是诸如虚空、太空之类的,远离现象的那些凡夫认为是空性的空性。第二,“以自性有”。也不是有自性的。
平时我们会认为,空就是一无所有,没有任何东西。譬如,一个容器里面没有任何东西,我们会说这个容器是空的。一张桌子上面没有看到任何东西,我们会认为桌子上面是空的。其实,这都不是我们的视觉看到了空,而是我们的视觉没有看到别的东西,所以会认为自己看到了空。没有任何现象,就是我们所认为的空。
但这不是标准的缘起的空。缘起的空,是离不开现象的。因为现象的本质是空,所以叫做空,它已经超越了普通人所理解的空的层面。
普通人会认为,桌子、楼房、砖头、石头,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会认为它们是空的。意识不会确定它们是空的,我们的感官更无法断定它们的空,所以我们认为,它们都是不空的,是存在的东西。但从缘起的理论来讲,我们所谓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实际上就是空的。
中观告诉我们,空性的空,不是我们的感官能够接触到的空,因为这种空本身就不是物质,也不是光。
“以自性有”,所谓“自性”,就是不空,真实、实有。虽然在任何时间与空间当中,都没有这样的东西。但因为我们的无明,却会让我们认为,桌子、砖头等等是实有的。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宏观世界的最表面,无法识别最细微的层面,看不到它们的运动,更看不到它们的空性。
因明认为,我们的视觉、听觉等五官觉受,以及我们内在的第六意识,实际上是一体的,叫做精神。精神借助不同感官的力量,从而感知世界。耳朵,可以听到声音;眼睛,可以看到物体的颜色、形状;鼻子,可以闻到气味等等。当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等等的时候,意识同时也感知到了,因为它们是一体的,只是不同的感官,可以分别感受到世界的不同侧面而已。眼识只能感受到物体的光,而无法感受到声音。听觉也只能感受到声音,而无法看到物体。但不管怎样,意识对这一切都知道,因为意识是眼耳鼻舌身的总体。
我们的世界观非常简单,从来没有进行过任何思维。想当然地,就接受了五官给我们的信息。但佛经里早就讲过,现代科学也证实了,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都是幻觉!
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一张长方形的桌子是真实的物体,它就应该在任何情况、任何时间、任何空间都存在,但桌子的存在却是有条件的,它必须存在于我们人类的普通感官之中。如果没有人类感官的感知,它就不存在。用显微镜看它,是不存在的;以佛的智慧来看它,是不存在的;以天人、饿鬼、地狱道众生的感觉器官来看它,也是不存在的;以八地菩萨的境界来看它,还是不存在。这就是有条件的存在。用佛教的语言来讲,这叫做观待而存在。
缘起性空的存在,不可能有真实的东西。缘起的标准是:首先,它不是单空;其次,它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因为各种因缘的结合而产生的。桌子的存在,就是桌子本身的物质结构,与我们的眼识二者结合的产物。这种存在,叫做缘起的存在。
我们一直都认为,万事万物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就产生了唯物的观点;有些人又认为精神是存在的,所以又产生了唯心的观点。
唯物的观点从何而来呢?是依靠感官而产生的,视觉只告诉我们这就是物质,不会告诉我们这是你的意识,所以就产生了唯物的观点。
唯心的观点又从何而来呢?就是由一个比较简单的逻辑而产生的。在感官的基础上,稍微进行了一点点思维,就诞生了唯心的观点。
但从佛教的角度来讲,这两个都是不对的。无论精神也好,物质也好,都是错觉。
无待如空花,故无依非有,
若性有彼生,待因缘相违。
所有物质、精神的存在,都是观待的、有条件的。不观待、不需要任何条件而存在的东西,就如同虚空中的鲜花一样永远不会产生。世上没有任何不依赖其他东西而存在的东西,万事万物都依靠因缘而存在。如果物质的本质存在、实有,那它的产生就不需要依赖因缘。如果某个实有事物的产生需要因缘,那实有与观待因缘二者就是相违的。凡是依赖因缘而产生的东西,都不是实有的;凡是实有的东西,都不能依赖任何因缘而存在。
佛教中观的内容,也可以用形式逻辑的方式来推理。譬如说,凡是有因有缘而产生的东西都是假的,这是大前提。它是一个抽象的、整体的大范围结论,所以叫做大前提。这张桌子是因为因缘而产生的,这个范围就比较小。小前提是落到一个具体的东西上,所以这叫做小前提。通过大前提和小前提,得出最后的结果就是:既然所有以因缘而产生的事物都是不存在的,桌子也是因缘当中产生的,所以桌子也应该不存在。
但形式逻辑是不会这样推的,因为它还没有涉及到空性的层面。佛教因明当中讲的逻辑,比形式逻辑更加深入、周密。所以,我们必须学习中观与相关的一些因明理论。
佛教的缘起学说不但非常符合自然科学的结论,同时也没有任何自相矛盾的地方,它的整个逻辑体系讲得非常清楚到位。虽然西方哲学也在探讨世界的本质,但与佛教的目的完全不一样。西方哲学的目的,是希望找到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支撑,来证实感知的真实性;佛教探讨这一切,是为了证明我们的感知是本质上的错误。不但要推翻感知和理智,所有的一切都要推翻。
为什么要推翻呢?因为轮回当中所有贪嗔痴的根源,就是来自于感知和理智。只要推翻了感知和理智,生老病死等所有的问题都一并解决了。因此,我们要通过这些思维的方式来打击我们自己。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与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或外道辩论,而是要跟自己辩论。试想,即使我们把世界上所有的外道都收拾了,会有用吗?没有用,因为我们自己的烦恼不能解决,反而有可能增加我们的傲慢心:“我多么厉害啊!所有的外道都说不过我”等等。我们就是要与自己辩论,与自己原来的常识辩论,推翻自己原来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现在这个时代的人,与以往任何时代的人都不一样。我们的自私与欲望,已经超过了人类历史上所有时代的人。各种乱七八糟的垃圾见解与观点,也超过了过去的所有人。虽说过去的人也有贪嗔痴、俱生无明,但相对来说还比较单纯,没有这么多的邪见与欲望。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是需要修出离心与菩提心,这样才能逐渐地靠近大圆满的境界,逐渐接近于真理。在灌顶之后,才能依靠大圆满的窍诀来直指人心。
有人也许会想,既然人生这么无常、这么短暂,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修这么多的加行,是不是应该直接修大圆满啊?
但无论如何,中间的修法是不能忽略的,忽略了根本不会有任何结果,再急也没有用。就像在寒冷冻结的土壤中,即使撒上种子,也不能发芽结果一样。
是故离缘起,更无有少法,
故说离性空,亦无有少法。
离开了缘起,没有任何事物;离开了空性,也没有任何事物。任何事物都离不开缘起与空性。我们看到的万事万物,都既有产生,也有毁灭。
除了学佛的少部分人与西方哲学的学者以外,能思考这些问题的人,实在是寥若晨星。但西方哲学的深度,却没有达到佛教的深度,所以他们的最终结论,也不够完美。包括贝克莱的学说,我认为已经比较深入了,但他最后也把难题推给了上帝。对佛教徒来说,这就是司空见惯的常识了。所有学过《中观庄严论》、《中观根本慧论》与《入中论》的人,都可以轻轻松松地应对自如。
若法有自性,则说无涅槃,
及无戏论灭,自性无灭故。
如果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事物,有一个实有的本质,那就不会有涅槃。不仅没有涅槃,也没有办法灭除任何戏论。因为实有的东西不会产生,即使产生了,也永远不会毁灭。
我们可以以形式逻辑的方式来讲:
大前提:凡是有自性的东西,都是不生不灭的。
小前提:贪嗔痴有自性。
结论:所以贪嗔痴也是不生不灭的,那也就没有涅槃了。
因为我们现在已经有贪嗔痴了,假如它是不生不灭的,就不会有涅槃,再努力都没有用。因为凡是实有的东西,都无法消灭。
同时,如果戏论,也即各种各样的情绪有自性,那也不可能毁灭。但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嗔心、欲望等任何情绪,在达到高潮后,都会趋于毁灭。这就说明,凡是有诞生、有毁灭的东西,都是不存在、不真实的假象。
故于智众中,发大狮子吼,
数唱离自性,善说谁能难。
释迦牟尼佛在全世界的智者当中,发出了狮子吼一样的观点,反反复复地宣讲空性、缘起。从有史以来直到现在,全世界所有的学科、观点,都没有一个可以超越、驳倒这种善妙无比的缘起学说,所以它是狮子吼。
况无少自性,及依此此生,
建立皆成立,二不违随顺。
况且任何事物都没有一点点的自性,无论六道轮回或三千大千世界,还是所有的时间与空间当中的所有事物,没有一个是有自性的,都是以此因生此果。前面否定了因和果,后面又说有因有果。没有自性与此因生此果虽然看似矛盾,但却是皆可成立、互不矛盾的。
有些根本不懂空性的人,会批驳佛教的空性,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理解到这二者是不矛盾的。就像肉眼直接看桌子,与借助显微镜看桌子,得出的结论完全不同,却互不矛盾一样。肉眼的结论,仅仅停留在感官的层面上,而显微镜的结论,则超过了感官的层面,更进一步触及到本质的结构,更接近于真理。
我们的视觉无法识别物质的本质,而只能识别一个错误的幻觉。从幻觉的角度来讲,桌子是存在的。但这种存在,并不是真实的存在。物质从表面现象到物质的真理之间,可能有十个、二十个、三十个乃至更多的层面。在不同的层面里,它们的结论是相对真实的。所以,没有自性,与现实生活当中有因有果、有善有恶、有幸福、有痛苦,是并不矛盾的。相对而言,一切世俗的现象,都是存在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严格取舍因果,因为我们还没有超越因果的界限。当我们眼里酒就是酒,药就是药,毒就是毒,无法让一切平等的时候,我们就没有能力接受酒、肉等等。但有些已经超越分别层面的修行人,却没有这样的分别,他们即使喝下致命的毒药,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因为在他们的境界中,毒和药已经完全平等,一切都是平等的。对他来说,吃素和吃荤也没有什么分别。当然,因为考虑到如果大家都不吃素,就会伤害到很多众生的生命,所以他也可以接受素食,但在他自己的境界中,已经超越了任何约束与模式。
现在不少学藏传佛教的人,就有一些误解。当他们看到一些高层次修行人的行为,就误以为自己也可以这么做,于是就开始吃肉、喝酒。汉传佛教学禅宗的很多人也常说:“要放下所有的执著,所以不要放生、不用吃素、不要守戒。因为这些都是杂念,所以要超越,不要去执著。”这也是一种误导。当我们还没有到达一定境界的时候,是不能轻视因果的。如果以修密法为理由,实则是在满足自己的贪欲心,这在密法里,是比五无间罪更严重的罪业,会直接下金刚地狱的!
虽然我们最后的目的,是要放下所有的执著。但在没有达到一定境界之前,就不能放下断恶行善的执著,因为这些执著是我们的动力。
世俗人也常说,欲望是发展的动力。在某种程度上,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想成佛,也是一种欲望,但这是我们发展的动力,这些执著是需要的。《入行论》中讲得很清楚,先要放下不好的、有害的执著,最终才放弃所有的执著。就像过了河,船就不需要了,但在没有到达彼岸之前,就不能放弃船只一样。
释迦牟尼佛在世俗两个字的后面,加了一个“谛”字,“世俗谛”。也即对普通人的感官来讲,有因有果是对的,所以有一个“谛”字。而“四圣谛”后面也有一个“谛”字,这又说的是:从圣者的境界来说,苦集灭道四圣谛是正确的。正确有不同的层次,四圣谛的层次,就远远高于世俗谛的层次。
即由缘起因,说不依边见,
此善说即是,尊无上说因。
因为是缘起,所以不依赖于常边和断边之见。缘起善说,是世尊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至高无上的学说。佛陀也因此而成为无上善说者。
此皆自性空,缘此此果起,
二决定更互,无障为助伴。
一切物质的自性,都是空性。在因缘当中,又可以生起果法。我们在主观上,应该理解、抉择出物质没有本质,却可以有因有缘,二者互不矛盾的定解。空性与缘起之间不但不矛盾,还可以互为助伴。因为是缘起,所以是空性;因为是空性,所以是缘起,这叫做助伴。
除此更有何,为甚奇希有?
以此理赞尊,成赞非由余。
除了缘起理论以外,怎么还会有更神奇稀有的见解呢?既可以有因有缘,又可以是无自性的空性,这是物质世界的真正奥秘。除了释迦牟尼佛以外,人类历史上的所有学者、智者,都没有发现过这个真理。释迦牟尼佛发现这个真理,并将其广为弘扬。谁证悟了这一点,都可以断除烦恼,推翻执著,最后解脱、成佛,所以,缘起的功德无比稀有。以这种理论来称赞世尊,也可堪称为是最无上的称赞。除了这种称赞以外,哪怕用尽所有的辞藻,来赞叹释迦牟尼佛神通广大、禅定稳固等任何功德,都不能成为真正的赞美。
如果认为缘起与性空是矛盾的,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和过失呢?
若有为愚使,与尊作仇隙,
彼不忍无性,妙声有何奇?
已经被无明愚痴所驱使,并成为无明奴隶的那些人,他们与释迦牟尼佛作对,不喜欢释迦牟尼佛,时时挑衅、寻隙,不能接受甚至忍受无有自性的空性学说的胜妙之声,这有什么值得稀奇的呢?不值得稀奇。
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所有凡夫,都是无明的奴隶。虽然在普通人当中,也有很多聪明绝顶的人。在人类历史上的各个领域中,出现了许多了不起的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等伟大人物。但所有这些伟大人物,都没有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过度依赖和相信自己的眼、耳、鼻、舌、身,认为视觉、听觉、触觉,是唯一的真理。这样一来,就犯了无明的错误。
形成无明以后,就会去造业,无论是杀、盗、淫、妄等恶业,还是持戒、念经等有漏善业,都会成熟果报,之后又去面对各种各样的善恶果报。在面对果报的同时,又再次造业。就这样从无始以来直到今天,都在不断地轮回。如果没有无明,我们就不需要面对痛苦。痛苦和轮回的来源,就是无明。无明,是整个轮回的第一原动力。世俗间再伟大、再聪明的人,都是无明的奴隶,都不能突破无明的界限。不仅仅是没有学过任何教派,不懂得唯物、唯心的普通人,包括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外道,甚至小乘经部与一切有部、大乘唯识宗的部分修行人,都是不同程度上的无明之奴。如果不证悟、不解脱,我们还会继续在无始无终的轮回中充当无明的奴隶。
往昔释迦牟尼佛住世转法轮的过程中,佛陀曾对很多外道的观点进行了抨击,也因此让外道有了仇隙。这种人不能忍受“无自性”的空性微妙之声,是情有可原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zlyy/4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