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罗教授专访从世界鼻科大会看慢性鼻病的诊
导语
慢性鼻窦炎是鼻窦及鼻腔的慢性炎性疾病,也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与许多因素相关,病理生理学机制非常复杂,诊断和治疗对临床医师来说也非常具有挑战性。
年8月31日至9月3日,世界鼻科大会在中国香港召开。会上,国内外专家就鼻科医疗新发展、挑战及最新科技等方面进行了交流与分享。
会后,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主持本届会议的首都医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所长----张罗教授,为我们介绍目前国内外CRS诊疗的最新进展。
丁香园
张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来到丁香园的K-Talk节目,那么我们知道您刚刚在香港参加了36届国际鼻部炎症和过敏科学学会年会暨第18届国际鼻科学学会年会,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会议背景情况。
张罗教授:非常高兴今天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来给大家介绍有关鼻科学领域非常重要的一次学术活动,就是你刚才所提到的,我们刚刚在香港召开了第36届鼻部的过敏科学和炎症的大会,同时这次大会又是第18届世界鼻科学大会。
这是这两个大会第一次在我们国家举办,几年以前,我们中山一院的许庚教授争取到了在中国举办世界领域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这样一个权利,经过统筹考虑,最终选择香港特别行政区。
参会代表来自世界各大地区,包括东亚地区也有很多参会代表,总人数超过1千人,这是这两个国际重要学术盛会自举办以来参会人数最多的一次,应该说取得了很好的东西方鼻科学者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举办会议的目的。
丁香园
张教授,我们祝贺您作为国际鼻部炎症和过敏科学学会的主席,主持了这样一次世界水平的学术大会,那么,大会反映了世界鼻科学的哪些主要进展呢?
张罗教授:在这次大会上,奥地利知名的鼻科学者Hensstemmberger,就鼻内镜技术在过去四十年的发展做了一个很好的主题报告。
鼻科学以前的手术是通过鼻外径路来进行的,包括在我当住院医的时候,手术是要经过口腔、经过唇龈沟切口来进入到鼻窦里面去,应该说给病人造成了很大的痛苦,过去四十年随着鼻内镜技术的问世,现在我们已经可以通过鼻内微创的这样一种手术方式,在内镜下来解决鼻窦的病变。
Hensstemmberger就过去四十年,内镜技术的发生、发展和成熟做了一个完整的报告,应该说手术技术目前来看是非常成熟的。
那么另外一方面我们对慢性鼻病的发病机制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十几年前我们认为全世界人如果大家得了慢性鼻病的话,它的症状、表现以及发病机制都应该是相同的。
但实际上经过过去十来年的研究,无论是西方学者,还有亚洲地区的鼻科学者特别是中国大陆地区的鼻科学者,在这方面做了非常深入细致的研究,现在全世界已经达成了一个很好的共识就是:鼻病尽管临床表现可能是相同的,但是它从发病机制上,从诊断治疗上都有比较大的差异。
所以说在刚刚召开的鼻科学大会上,对目前的内镜外科技术的现状,对慢性鼻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的现状,都做了很好的总结分析。
比如对慢性鼻窦炎的发病机制来说,我和日本学者也共同完成了大会的主题发言,介绍了东西方学者在慢性鼻病领域的研究的最新进展,这对下一步促进世界水平的更广泛的交流,进一步提高慢性鼻病的治疗水平,都有很好的促进和帮助。
丁香园
张教授,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鼻病有哪些?那么在我国的发病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张罗教授:慢性鼻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随着这几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它的影响逐渐得到了显现。
我们所说的慢性鼻病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慢性鼻炎,一大类是慢性鼻窦炎,在慢性鼻炎里面,又有过敏性鼻炎以及非过敏性鼻炎,从慢性鼻窦炎来说,又有单纯慢性鼻窦炎和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种类是比较繁多的,而且这些慢性鼻病在人群当中都有比较高的发病状况。
比如说,我们曾经做过流行病学调查,以过敏性鼻炎为例,在我们国家,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呈逐步升高的态势,大概十年前发病率大概是在10%左右,最近几年已经升高到接近20%。
另外一方面,慢性鼻窦炎大概在我们国家也有5%到10%的这样一个发病情况,所以说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随便在周围问一问,有鼻部症状的病人,包括鼻痒、打喷嚏、流鼻涕、鼻塞这些鼻部症状是非常常见的。
久而久之还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鼻部的症状绝对不是一个小事,它对整个群体的人民群众的生活健康会有比较明显的影响。
最近几年有出现一些医患纠纷、矛盾,也很多都跟鼻部疾病的诊断治疗是有关系的,所以作为一个耳鼻喉科医生来说,慢性鼻病的挑战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丁香园
张教授,您在世界鼻科学大会上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学者在慢性鼻窦炎发病机制领域所取得的学术成绩,您可不可以给我们做个简要介绍呢?
张罗教授:这个慢性鼻窦炎,刚才我也提到,它是慢性鼻病当中的一种,它包括单纯的慢性鼻窦炎和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
那么在三四十年前,随着鼻内镜外科技术的问世,对慢性鼻窦炎的治疗水平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从一种相对比较粗犷的治疗方式进入到了比较精细的、微创的治疗方式,病人的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好的改善。
但是从远期疗效来看,很多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病人不能够通过单次手术得到彻底的根治。
以前我们理解是不是我们的手术技术不够过硬,是不是通过提高手术技术就能够进一步提高它的治疗效果。
那么现在来看呢,有一定道理,但是手术技术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对于很多比较熟练的能进行内镜鼻窦手术的术者来说,他同样也会面临术后疾病复发的问题,那么就需要世界鼻科学者来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到底什么原因引起了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病人在术后复发?
我们通过过去将近十年的研究应该来说初步揭示了实际上是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不同的免疫病理特征决定了这个疾病术后会不会复发:有一些病人他的组织当中炎症细胞是某些特殊的比如浆细胞这样的细胞浸润的时候,如果这样的病人去做手术,术后的效果会比较好,复发的比例会比较低;但如果鼻息肉当中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话,这样的病人术后的疗效往往是不好的。
这样的一个观念我们在最近几年提出来,同时在国内也有很多中青年的学者在致力这方面的研究,比医院的刘争教医院的李华斌教授,在这个领域都投入了比较大的精力,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
那么这样的研究目前在世界上也得到了公认,就是
第一,我们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它的复发是有组织病理学特征来决定的;
第二,我们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的慢性鼻息肉有它独特的免疫病理特征,这样的一个病理特征也最终会决定治疗的预后跟其他种族的病人是不一样的。
在这个世界鼻科学大会上,我也把我们国家过年的过去5-10年的研究成果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阶段性的报告,应该说也得到世界鼻科学者的一个认可,未来应该说从这次会议开始,我想在世界鼻科学领域,特别是在慢性鼻病的研究领域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丁香园
我们知道,研究领域的进展将促进疾病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那对慢性鼻窦炎的治疗未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张罗教授:应该说我们现在基本上和国外的发达国家的临床诊疗水平是接轨的,我们基本上手术的治疗方式是等同的,治疗水平、手术的技术是没有问题的,那么药物基本上也都能拿得到。
但是这个我们用国外的诊疗指南、药物和手术技术来治疗中国的病人,好像我们的治疗效果并不跟西方学者是同样的。
主要的原因还是我们对中国的慢性鼻病和西方病人之间的差异理解的还不够充分,最近几年,提出了一个新的治疗理念叫精准医疗的概念,就是我们需要对疾病的发病机制有更深入的认识,针对每个病人疾病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治疗手段,那么这样会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
以慢性鼻窦炎这样一个疾病为例,我们可以给病人采用:
手术治疗;
鼻喷激素的治疗;
口服抗白三烯药物的治疗;
口服大环内酯类的抗炎药物来治疗。
但是针对什么样的病人选择相应的治疗方式,比如说,以口服大环内酯类药物为例,这也是在国际诊疗指南上推荐的治疗方式,那么在国内,在我们中国的诊疗指南上也进行相应的药物的推荐。
但是在临床应用当中,临床医生往往会产生这样的困惑:就是我应该在什么样的病人来选用这样的药物治疗,这个标准目前还没有在国际上形成共识。
我刚才提到了中国学者,在研究方面现在已经走在了慢性鼻窦炎科学研究的最前列,我们已经很好的把中国的病人的慢性炎症,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炎症进行了相关的免疫病理的分型,那么以后我们就可以明确看到:
当病人的鼻息肉当中有大量的是中性粒细胞浸润的时候,我们可以给这样的病人采用口服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有可能就会起到更好的一种治疗效果。
对这样的一些观点,现在我们在国际上已经提出来了,在国际的诊疗指南当中还没有出现,国内的诊疗指南也没有定性,但是它是未来学科发展的方向。
这种针对不同的病人的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免疫病理特征,来更加有针对性的选用临床的治疗方法和治疗的药物,一定是为未来鼻科学当中慢性鼻病发展的方向。
张罗教授
医学博士和管理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际鼻部炎症和过敏科学学会主席。
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所长和首都医科医院党委书记。
主要从事以过敏性鼻炎为代表的鼻黏膜炎性病变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诊疗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英文文章篇。
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中国青年科技奖。
点击“阅读原文”北京哪家医院可以治白癜风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个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jkk.com/wazlyy/6974.html